編者按
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個技術密集型行業中,「起個大早」並不意味著穩操勝券。掌握核心技術、踏對政策節拍、洞悉消費者心態,缺一不可。
近日,一份眾泰汽車內部文件被曝光。文件內容顯示,「經公司研究決定,自2020年11月30日起,研究總院全體員工放假,返崗人員及時間另行通知。」這意味著,在經營已十分困難的背景下,眾泰汽車的研發業務也不得不按下「停止鍵」。
事實上,這只是關於眾泰汽車的眾多負面消息之一。今年以來,有關眾泰汽車停工停產、欠薪維權、破產重整、破產清算等消息就不斷傳出。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眾泰汽車實現營收9.81億元,同比下降72.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5.63億元。今年上半年,眾泰汽車雖然銷量達到1417輛,但產量卻僅為574輛。而事實上,其最輝煌時期年銷量曾一度超過33萬輛。
眾泰汽車還能撐多久?
「抄作業」抄出「高光時刻」
資料顯示,眾泰汽車成立於2003年,第一款車型眾泰2008於2005年6月成功下線。據了解,眾泰汽車自成立之初就試圖通過模仿其他成熟品牌車型外觀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雖然早期的幾款車型並沒有激起多大水花,但到了2013年12月,眾泰汽車首款中型SUV T600憑藉大眾途銳和奧迪Q5復刻版的外觀迅速吸引了消費者眼球。
雖然公眾對這種「抄作業」的方式褒貶不一,但卻並不影響其在模仿的路上越走越遠。在推出眾泰T600後,眾泰汽車又推出了大邁X7、T600運動版、SR9、新大邁X5等多款車型,而每款車型均能找到其他成熟品牌車型的影子。其中,2016年上市的眾泰SR9更是直接模仿了保時捷Macan,被網友稱為「保時泰」。藉助保時捷的知名度,眾泰SR9的月銷量在巔峰時期一度達到6747輛。數據顯示,眾泰汽車2016年累計銷量達到33.31萬輛,同比增長50%,這也成為眾泰汽車的「高光時刻」。
然而,好景不長。只在外觀上模仿成熟品牌車型,卻無自主核心技術、「以次充好」的弊端逐漸顯現。據了解,眾泰T500、SR9、大邁X7等車型都因各種嚴重質量問題遭到了眾多消費者投訴,導致眾泰汽車口碑急速下滑。數據顯示,眾泰汽車銷量從2017年開始一路下跌,2017年全年銷量還高達31.7萬輛,2018年卻迅速跌至15.48萬輛,2019年銷量僅為11.66萬輛。
過度依賴補貼種下惡果
對於車企必爭之地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眾泰汽車早在2005年就開始涉足,並成為我國首批布局新能源汽車的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國內首家獲得工信部頒布的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公告目錄的企業。在2009年的上海車展上,眾泰汽車發布了其首款新能源汽車眾泰2008EV。
但記者發現,眾泰汽車早期順利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補貼。根據眾泰汽車2016年借殼上市前的會計公告,其在2014年-2016年收到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分別為44297.08萬元、114140.70萬元和155061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69%、8.30%和6.89%。以A00級純電動汽車雲100為例,每部車僅國家補貼就高達4.75萬元,再疊加地方政府不同級別的補貼,最終消費者到手價僅為5萬元左右。
然而,眾泰汽車依賴補貼的好日子在2017年戛然而止。除了補貼加速退坡,補貼標準也隨之提高,150公裡及以下續航裡程數的新能源汽車不再享受補貼。這對於新能源車型續航裡程多低於150公裡的眾泰汽車而言無疑是沉重一擊。在2017年和2018年的年報中,眾泰汽車也將新能源汽車行業調整及補貼政策調整視為銷量未達預期的原因之一。
產銷危機全面爆發
縱觀整個2019年,眾泰汽車一直處於沉寂狀態,遲遲未推出新車。時至今日,眾泰汽車不僅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沒有更多造詣,燃油車也因沒有進行國六排放標準升級,導致多款車型在大部分地區無法銷售,陷入無車可賣的窘境,全面產銷危機幾成定局。
記者查閱眾泰汽車2019年報發現,眾泰汽車將銷售收入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汽車行業整體景氣度不高,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公司流動資金短缺等因素。而由於銷量大幅下降,公司營業收入大幅下降,經營成本相對上升,導致經營虧損較大。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小型車企本身的問題不能「甩鍋」行業。「隨著汽車市場逐漸飽和,消費者逐漸開始回歸理性消費,對產品各方面要求不斷提高,行業優勝劣汰進一步凸顯,那些沒有品牌力、核心技術及資本的車企,都將逐漸被邊緣化。一味靠模仿,卻缺失技術、質量與口碑等核心要素的車企自然難逃被淘汰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