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尼布楚談判,從一開始就有噶爾丹的身影糾纏其中。
原本在康熙二十五年,即公元1686年,清朝方面已經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薩戰爭的勝利,掌握了邊界爭端的優勢,一貫強橫的沙俄方面,也派出了戈洛文·費要多羅使團,主動找上門來,請求談判。
反映雅克薩戰役的油畫
對此,康熙皇帝給中方談判代表索額圖定的基調就是,對俄國人掃地出門、毫不讓步,談不攏就繼續打。
旨意的原文如下:
朕以為:
尼布潮(即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於鄂羅斯。
……否則,爾等即還,不便更與彼議和矣!
孰料,就在1688年夏,正當使團北上談判之際,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大舉入侵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喀爾喀的土謝圖汗和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潰敗之下,不得不率眾南逃,投奔了清朝。
準噶爾古城遺址
清廷使團的路線要穿越戰區,眼見「潰卒布滿山谷,行五晝夜不絕」,兵荒馬亂,無法前進。康熙只好下令,全體折返回京,另行派人通知了沙俄方面,簡述了使團中途受阻、無法成行的原因,總之就是一句話——
我家裡有事,咱下次再約。
不得不說,一場優勢十足的談判,就這樣被戰亂耽擱,清朝方面在氣勢上,先短了三分。
一個附帶的後果是,喀爾喀蒙古方面原本在北線防備沙俄的軍事力量,全部撤出,消耗在了抵禦噶爾丹攻勢的西線,後又跟隨土謝圖汗南撤。當噶爾丹因為內亂而撤軍後,原本就虎視眈眈的俄國人,迅速填補了這一大片區域的勢力真空。
俄方談判代表戈洛文
戈洛文乘虛而入,修築工事、增設兵力,調運糧食和大炮,瘋狂鎮壓當地蒙古牧民的反抗,強化了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這都給日後的尼布楚談判增加了籌碼。
到1689年年初,戈洛文在給國內的報告中,興致勃勃地談到,他們綁架了8名蒙古領主,收攏了「一千多帳篷」,扣押了他們的子女親眷作為人質,強迫他們籤訂了條約表示「歸順」……
當年夏天,雙方在尼布楚重開談判之際,當地抗俄鬥爭的火種大部分已被撲滅,戈洛文利用這個時間差,給自己打造出了「主場優勢」。
02 信息不對稱,平等談判也被動噶爾丹何方神聖?
不得不說,此人身份顯赫,能徵善戰,也不失為一代梟雄。
噶爾丹出身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王族,幼年時在藏地修習佛法,深得西藏宗教領袖的賞識,史載:「特重嘎爾旦,所語密,雖大寶法王、二寶法王不得與聞」,換句話說,就像是《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得菩提祖師的賞識,三更半夜引他來,傳授七十二般變化。
影視作品中的噶爾丹形象
噶爾丹後被確定為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溫薩活佛的轉世,取得了顯赫的宗教地位。當他從西藏返回準噶爾部後,憑藉王族和活佛的雙重身份,加之過人的膽略和軍事才能,南徵北戰,逐漸統一了漠西蒙古,還向南吞併回疆,向西侵奪哈薩克,據《清聖祖實錄》記載,那時的準噶爾:
攻取降服者一千二百餘城,乃習於戰鬥之國也。
當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之時,噶爾丹也虎視眈眈,瞄準了東土之地。當時,滿清政府已基本收服漠南蒙古諸部,甚至出現了「滿蒙一家」的局面,漠北蒙古卻是若即若離,大致維持一種不太牢靠的宗藩關係。
於是,先吞併漠北蒙古諸部,斷大清右臂,再攜眾南下,逐鹿中原,成為噶爾丹的不二之選。
漠西蒙古準噶爾、漠北蒙古喀爾喀與清帝國
在這一過程中,噶爾丹確實和沙俄有所勾結,但如果說他和戈洛文戰略協作,出兵助戰,共同為尼布楚談判造勢,也與史實不符。
事實很簡單,噶爾丹突然東進,威脅清朝的同時,卻也打亂了沙俄在喀爾喀蒙古鯨吞蠶食的節奏,侵佔了一部分俄國勢力範圍。沙俄方面自然強烈不滿,當即停止了對噶爾丹的軍事援助。
至於清朝這邊,吃虧就吃在信息不對稱,並不清楚此間過節,反而輕信了噶爾丹方面的虛張聲勢,錯誤的判斷,準噶爾和沙俄沆瀣一氣,一時難以應付。康熙皇帝高估了對手的實力,沒有在第一時間支援喀爾喀的抗準鬥爭,反而退避三舍收縮自保,還阻止了蒙古阿拉善和碩特等部落,支援喀爾喀的軍事行動。
康熙帝坐像
結果就是,喀爾喀方面獨木難支,很快淪陷,清廷失去了一大塊可以爭取的勢力範圍和切實的抗俄屏障,緊急集結的大軍,被牽制在漫長的內外蒙古邊境上,處處守備,朝廷一方面消耗大量軍費和糧餉,另一方面,還要安置蜂擁南下的大批喀爾喀難民,給噶爾丹接盤。
在這個節點上重啟劃界談判,對清朝來說,真不是好時機。
03 你怕我也怕,草草來籤約到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也就是1688年年底,眼見噶爾丹退兵而去,清廷這一次主動派人送信到雅克薩,提出與俄方恢復外交談判。1689年初,戈洛文的使者來到北京,商定在自家「主場」:尼布楚要塞舉行會談。
噶爾丹方面雖然退兵,卻還張牙舞爪,叫囂要康熙帝交出喀爾喀的土謝圖汗和逃難的部眾,清準戰爭呈一觸即發之勢。黑雲壓城城欲摧,康熙再也不能堅持最初對沙俄的強硬立場了,這一次,他給索額圖劃定的底線是:
今以尼布潮(楚)為界,則鄂羅斯遣使貿易,無棲託之所,勢難相通。
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
在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邊,眺望對面的俄羅斯
不得不說,康熙皇帝雖然信息閉塞,頭腦還是清晰的,知道沙俄一手要土地,還有一手要貿易,如果失了雅克薩再失尼布楚,那麼非但寸土不得,貿易基地還沒了,必定氣急敗壞不肯幹休,於是選擇做小幅讓步,退到額爾古納一線,也算有理有利有節。
因此,索額圖初見戈洛文時便獅子大開口,提出以勒拿河為界,其實也有點外交訛詐的意思。
索額圖最初的劃界方案
康熙索額圖們不知道的是,沙俄方面,屁股坐的其實更不安穩,就在清朝和準噶爾劍拔弩張的時候,俄軍正遠徵克裡米亞,和奧斯曼土耳其打作一團,絕不願再和清朝翻臉,兩線作戰;就在戈洛文和索額圖唇槍舌劍之際,17歲的彼得一世,也正率領他的「少年軍」,鎮壓了異母姐姐索菲亞策動的射擊軍叛亂,後把索菲亞關進修道院,彼得才得以親政,攘外必先安內,他哪顧得上萬裡之遙的東方大國?
於是乎,雙方是麻杆打狼——兩頭怕,各有退讓也各有所得,匆匆忙忙間,便籤訂了現在存世的《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會場情景模擬
對比三十多年後,中俄劃定中段邊界的《恰克圖條約》,這《尼布楚條約》簡直粗疏簡陋得令人髮指。條約的文本有三種:拉丁文本、滿文本和俄文本,因滿清與沙俄都不通曉對方的語言,因此實際有雙方代表籤字蓋章確認的,僅為拉丁文本,其他兩種文本只作為文書交換所用。而滿文、俄文和拉丁文本,分別譯成漢語後比對,措辭上又有不少出入之處。
尼布楚條約的拉丁文本
再如,《恰克圖條約》的劃界,更像是經過了精密測繪的近代勘界合約,引入了人工標誌物,在邊境線上詳細標明了清朝的63個鄂博(又譯作敖包,也就是作路標或界碑之用的石堆)和對應的卡倫(哨所),還對貿易往來、邊界交往、出入境管理等等具體事務,作了明確規定。
對比《尼布楚條約》那邊,還是粗放的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標誌物為分界線,條文也很粗放簡短。
當然,這並非是雍正比他爸康熙更細心,而是當年雙方都著急籤約,整個尼布楚談判只進行了一輪,為期16天,經過了3次全體會議,就達成了協議。
那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這條約究竟便宜了誰呢?
04 誰討便宜誰吃虧?純粹以今人的觀點評判古代,其實很不公平,比如華盛頓蓄養黑奴,孔夫子歧視女性,放在今天都是政治錯誤,要當過街老鼠的。但清朝之前的中華帝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和「領土」的概念,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過這「天下」大了去了,「王土」也不見得都能實際控制,遠處的便實行羈縻政策,更遠處的,準予獨立,但要納入宗藩朝貢體系。
天下五服之地
打個比方來說,有實際控制的直營店;也有邊遠地區鬆散的加盟店,這便是羈縻地區,自主經營、來去自由,即所謂「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再不濟,做我的藩屬之國,好比我成立一個行業協會,只要你入我的行會,叫我一聲大哥,上門來送紅包,咱都給你加倍發回去……
羈縻地區與藩屬國
因此,歷史課本裡的歷代「疆域圖」,是不能當做現代意義上的「國界圖」來解讀的,而更像是一個大體的活動範圍,或者說,是勢力範圍,至於這個勢力範圍,是否在中央政府長期穩定的實際控制下,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如前所述,在尼布楚和談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對清廷來說,是游離在「行會會員」和「加盟店」之間的關係,遠遠不是漠南蒙古「直營店」的實際控制關係。
當年滿清入關後,全力南下發展,對外東北地區的實際控制程度,未必比沙俄強。例如尼布楚城,很早就成為沙俄的貿易樞紐,沙俄在此保持了長期的軍事存在;雅克薩城,在順治初年便被沙俄佔據,修築了城堡,成為在黑龍江流域殖民擴張的軍政據點。
俄國人修築的雅克薩城堡
當然,按照「自古以來」的原則,中國使團提出,爭議地區屬於喀爾喀蒙古舊地,喀爾喀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是臣服於中國皇帝的,從而痛斥沙俄的侵略行徑。但戈洛文也回應道,喀爾喀蒙古確實歸順了中華帝國,但他們只是逃難過去的,沒有把土地也帶去,這片土地,已在一年前被厄魯特王(即準噶爾的噶爾丹),從喀爾喀人手裡奪去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世俄國人認為,是自家在尼布楚談判中吃了大虧。因為他們認為,雅克薩已經殖民開發了近四十年,籤約後俄國人必須拆毀城池,捲鋪蓋走人,損失極大,而貝加爾湖到額爾古納之間的區域,當時也是由自家實際控制,不能算是清廷的讓與。
尼布楚劃界示意圖
對於清朝來說,索額圖守住了康熙帝劃定的談判底線,為即將到來的與噶爾丹的決戰穩定了後方,清朝也不能算是吃虧,只是說,因為信息閉塞,沒有討到太大的便宜。
當然,按照中華傳統觀念,清朝少了一塊荒服之地,有失皇朝天威,但因為前期並無實際控制,故而實際利益並無損害。
至於噶爾丹,無意中攪局了中俄的邊境大博弈,但因為野心爆棚手伸得太長,成功的將康熙的目光引到了自己身上,從而拉開了持續70年的清準戰爭的帷幕。這便是另一篇大文章了。
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更多深度長文,歡迎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