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條約規定的待議區域範圍,為何有三種說法?

2020-12-12 歷史茶館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歷7197年8月28日,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與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諸地及東、西、北各方疆土封地世襲天佑君主欽差全權大臣、內大臣、勃良斯克總督戈洛文,在尼布楚城籤訂條約,同意中國和俄羅斯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及外興安嶺為界,這便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尼布楚條約》。

這份條約是中國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也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而且《尼布楚條約》對疆界劃分的稱謂,使用了「中國」。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它遵循了國際法和國際公約,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所以說《尼布楚條約》有著重要意義。不過尼布楚條約還保留了「烏第河」這一待議地區,史書中語焉不詳,後人也知之甚少。

烏第河原是中國河流,我國古代稱為兀的河,發源於外興安嶺,向東注入鄂霍次克海的烏第灣。唐朝時期,烏第河一帶歷屬師州、平盧節度使、室韋都督府管轄。明代曾於此地區置兀的河衛,歸奴兒幹都司管轄。清朝初年,被沙俄侵佔,尼布楚條約籤訂後,烏第河一帶成為待議地區。而這片待議地區的範圍究竟有多大,甚至還產生了三種說法。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要是因為尼布楚條約其中一個文本的表述並不嚴謹。尼布楚條約共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但滿文版和俄文版都不是正式文本,只是由雙方繕寫交給對方保存的版本,只有一方籤字蓋章。而拉丁文本,中俄雙方代表均有籤字蓋章,拉丁文原為義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的方言,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廣為流傳,從歐洲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逐步發展為歐洲公用語,當時的國際條約,學術論文,大多數由拉丁語寫成。所以普遍認為尼布楚條約的拉丁文本為正式文本。

拉丁文版本對於待議地區的表述為,惟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尚未決,此事須待兩國使臣各歸本國,詳細查明之後,或遣專使,或用文牘,始能定之。由此可見,待議地區位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烏第河的位置容易確定,但興安嶺卻分為北支和南支。拉丁文本並沒有表述南支還是北支,所以產生了兩種說法。

第一種認為,待議地區就是指烏第河谷一地。範圍界定在烏第河與外興安嶺南支之間,面積較小。

第二種說法,指外興安嶺北支到烏第河之間,外興安嶺北支主脈比較長,一直延伸到楚科奇半島東端的岬角,所以這種說法範圍很大,大致為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烏第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地區。這種等於是認為沙俄的整個太平洋海岸線為待議地區。

至於第三種說法,則是認為整個勒拿河以東地區為待議地區,這種說法範圍更大,不過顯然有些荒謬。這種說法,主要起源於索額圖談判之初的一個言論。尼布楚談判之初,索額圖為了增加籌碼,曾說中俄應以勒拿河為界。但這只是討價還價的一種伎倆,不足以成為憑據,所以第三種說法比較荒謬。那麼第一種和第二種,哪個符合實際呢?

其實看一看滿文版和俄文版就一目了然,滿文本寫作「惟烏第河以南,興安嶺以北中間所有地方河溪暫行存放」。其中有興安嶺以北字樣,明顯指興安嶺南支。俄文本寫作「烏第河和大清國所屬靠近阿穆爾河之山嶺之間。阿穆爾河也就是黑龍江,靠近黑龍江,也明顯是興安嶺南支。所以很顯然,烏第河與外興安嶺南支之間的烏第河谷為待議地區最符合實際,現代地圖冊中也普遍認可這種說法。由此可見,其他兩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為何要籤訂《尼布楚條約》?這算是清朝喪權辱國的開始嗎
    《尼布楚條約》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第一個國際條約,籤訂於康熙二十八年。此時的康熙皇帝正值春秋鼎盛的年紀,康熙皇帝自從親政以來已經完成了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等創舉。但是東北地區的局勢和北方的準噶爾部首領葛爾丹成為了康熙皇帝心頭大患。
  • 為什麼會有「中俄待議區」?
    滿文版條約規定勒拿河以東,白令海峽以西,北冰洋以南,外興安嶺以北作為待議地區。俄文版條約則規定以外興安嶺為分界線,並將烏第河以南外興安嶺以北作為待議地區 。雙方經過談判,於1689年9月7日在尼布楚籤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有拉丁文、滿文、俄文三種文本,這三種版本的內容還被刻於石碑之上立在兩國邊境。從張誠的日記記載來看,康熙皇帝對尼布楚條約的結果相當滿意,並對條約籤訂過程中的參與人員給予了高度肯定。
  • 隱藏在中俄北京條約中的秘密:外東北三十萬平方公裡中國領土並未割讓
    該待議地區的範圍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其範圍是烏第河南部與外興安嶺南支之間的土地,面積僅數萬平方公裡,另一種觀點認為外興安嶺分為南北兩支,北支往東北方直到白令海峽,南面包括勘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海沿岸、楚科奇半島等廣闊地區都是待議地區,面積達兩三百萬平方公裡。(1) 尼布楚條約並沒有對庫頁島的歸屬作出規定,但中國有相關依據主張其屬於中國領土。
  • 中俄北京條約裡的重大漏洞:沒有割讓約三十萬平方公裡外東北中國領土
    該待議地區的範圍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其範圍是烏第河南部與外興安嶺南支之間的土地,面積僅數萬平方公裡,另一種觀點認為外興安嶺分為南北兩支,北支往東北方直到白令海峽,南面包括勘察加半島、鄂霍次克海沿岸、楚科奇半島等廣闊地區都是待議地區,面積達兩三百萬平方公裡。(1) 尼布楚條約並沒有對庫頁島的歸屬作出規定,但中國有相關依據主張其屬於中國領土。
  • 《尼布楚條約》到底是平等條約?還是不平等條約?
    而這次談判所籤訂的合約就是著名的《尼布楚條約》。最近,我卻發現這個條約十分的有意思。如今,網上很多人都說《尼布楚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割讓大片土地。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不要著急。我們去看一看俄國人的看法,上世紀。很多蘇聯人,甚至是蘇聯學者,也認為《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只不過與我們今天的網友相反,他們認為,清朝利用自己的軍隊優勢逼迫。
  • 《尼布楚條約》裡的尼布楚,如今是哪座城市?白銀產量太高了
    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清朝初期,康熙皇帝曾經和沙俄帝國籤訂了一份《尼布楚條約》,這份條約是中國歷史上和西方國家籤訂的第一份國際條約
  • 復盤尼布楚條約:清朝讓步尚有底線,劃界勒拿河不過是談判策略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國際條約,但坊間對該條約的非議就一直沒斷過。爭議的焦點無外乎就是清朝對俄國做出了極大讓步,放棄了一些本該拿到手的領土。這些觀點是有問題的,中國古代外交中沒有領土一說,只有疆域,而中國古代歷朝的疆域都是不固定的,隨時都會有伸縮,簡而言之就是羈縻,或者稱勢力範圍,所以根本沒有什麼「本該包括」的領土,厲害了你就去多搶,不厲害的話就退回去。而在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看來,黑龍江流域乃至於更廣闊的西伯利亞地區,就是一個陌生的區域。
  • 清朝籤訂的第一份割地條約,打贏了仗還要割地,康熙卻非常高興
    其實,清朝籤訂的第一份割地條約並不是《南京條約》,而且康熙時期籤訂的另一份條約。這個條約是在打勝仗的情況下,籤訂的,不過康熙卻非常高興。這個條約就是著名的《尼布楚條約》,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也知道這個條約,因為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締結的第一份國際條約。這個條約是康熙和沙俄籤訂的,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不平等條約。
  • 尼布楚談判的幕後真相,清朝沙俄噶爾丹三方博弈,究竟誰最終得利
    於是乎,雙方是麻杆打狼——兩頭怕,各有退讓也各有所得,匆匆忙忙間,便籤訂了現在存世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會場情景模擬對比三十多年後,中俄劃定中段邊界的《恰克圖條約》,這《尼布楚條約》簡直粗疏簡陋得令人髮指。
  • 他輔佐康熙40年,智擒鰲拜,籤訂尼布楚條約,晚年卻被活活餓死
    但是他從小就有一顆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之心。因此他勤加學習,到14歲就開始親政了。 朝內有四個輔政大臣把持著朝政,特別是權臣鰲拜野心最大;對外則要面對的是四分五裂的局勢,各大勢力野心勃勃割據一方,比如雲南的吳三桂,臺灣的明鄭政權等等。
  • 索菲婭公主:彼得大帝姐姐,和清朝籤訂《尼布楚條約》,結局悽慘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有這麼一個情節:男主角韋小寶去到了雅克薩,和羅剎國的公主索菲亞來了一段露水情緣,還幫助索菲亞發動政變成為攝政王。金庸筆下的索菲亞,在歷史上有原型,她的歷史原型是俄羅斯的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公主。
  • 雍正時期與沙俄籤訂的條約,決定了貝加爾湖的歸屬
    聞一多先生曾在創作《七子之歌》時感嘆:「早在康熙籤訂尼布楚條約之時,既已經開始喪權辱國,也是不平等條約的開始」。而關於《尼布楚條約》究竟是平等條約,還是喪權辱國的退讓,網上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實際上,不僅我們認為尼布楚條約不平等,俄羅斯同樣認為1689年雅克薩之戰後籤訂的這紙條約非常屈辱,認為是由於沙皇政府的懦弱無能,才導致俄羅斯籤訂條約失去了大片土地。
  • 條約被誤讀?︱北京條約沒有割讓海參崴、圖們江入海口和庫頁島?
    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和歷史教育中,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通過1860年籤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約100萬平方公裡全部外東北中國領土給俄國。 但是,如果仔細研究《中俄北京條約》中關於領土邊界的具體條文,並結合此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和《璦琿條約》,可以發現三個重大誤讀。
  • 2019北京大興限行規定(區域+範圍+時間)
    大興限行區域:大興新城  具體限行範圍:京開高速公路西輔路(含)、南五環路(不含)、京良路南五環至蘆求路之間路段(含)、蘆求路(不含)、佟前路(含)、永華路(含)、興華大街(含)、林校北路(含)圍成區域以內道路。
  • 乾隆朝滿洲文檔案中的雅克薩與尼布楚
    摘要: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第二次雅克薩戰爭勝利之後,中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以法律形式確立了中俄東段邊界。在《中俄尼布楚條約》籤訂的百餘年後,乾隆帝指示黑龍江將軍明亮不必貿然增設卡倫,且依舊舉行巡邊活動。
  • 1727年清朝與俄國籤署的《布連斯奇條約》主旨是什麼?
    答:在雍正皇帝十三年執政生涯裡,雍正五年(1727)與沙皇俄國籤訂的《布連斯奇條約》,是一樁看上去知名度不大,影響卻十分深遠的條約。為什麼在康熙年間《尼布楚條約》締結後,雍正皇帝還要與沙皇俄國籤訂這樣一紙條約?
  • 清俄以平等籤訂的第一個正式條約,卻讓中國徹底喪失貝加爾湖
    在其統治時期,貝加爾湖地區則是在鮮卑族政權管轄範圍內。六世紀中葉,突厥在蒙古高原崛起,不久北方貝加爾湖地區成了突厥統治範圍的一部分。等到了可汗俟斤死後不多久,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大致以今阿爾泰山為界,阿爾泰山以西屬西突厥,阿爾泰山以東屬東突厥。
  • 歷史背後的真相-中俄《璦琿條約》
    並與清廷正式籤訂《尼布楚議界條約》,史稱《尼布楚條約》,該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的中俄邊界       但是侵略成性的沙俄一直對東北虎視眈眈,渴望在太平洋獲得出海口的沙俄,其對中國靠近日本海的部分領土是時時刻刻潛藏在擴展領土的計劃日程上的。一旦時機成熟,沙俄軍隊就會長驅直入,佔為己有。
  • 李大龍,鐵顏顏 | 「有疆無界」到「有疆有界」——中國疆域話語體系建構
    《尼布楚條約》的籤訂,標誌著中國疆域開始從傳統王朝國家「有疆無界」向近現代主權國家的「有疆有界」轉變。域外殖民勢力東來並構建殖民體系,不僅終止了中國疆域的「自然凝聚」過程,而且已經明晰的疆域也遭到了蠶食鯨吞。當今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是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與鄰國籤訂一系列邊界條約才得以最終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