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登金陵鳳凰臺

2021-02-19 朝悅汐拾

這首詩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於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李白用「鳳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裡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裡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遊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裡。」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裡,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裡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裡。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迴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裡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秦王掃六合》),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淨、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譏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悽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讚譽。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其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為文學史上獨特的鳳凰詠嘆調。

相關焦點

  •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風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 一個人,一首詩,一座城
    而在這些僅有的數首七律中,這首《登金陵鳳凰臺》就是非常獨特的一首,也是非常有名和爭議非常大的一首。歷代詩話裡多有論及這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尤其是大家喜歡把它和崔顥的那首《黃鶴樓》放在一起,而崔顥的那首《黃鶴樓》,我們講的時候有提過,嚴羽的《滄浪詩話》甚至是認為它是唐人七律第一。那這樣的話,李白作不作七律和作七律的水平,尤其是和整個唐人七律第一的《黃鶴樓》放在一起比較,就是古人特別熱衷的話題。
  • 詩人競技與名勝題寫:從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談起|一詩一會
    眾多名作中,有兩篇作品尤其受到矚目,一個是「詩仙」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登金陵鳳凰臺》,另一個是崔顥的代表作《黃鶴樓》。熟悉這兩首詩的讀者不難發現,它們不僅同為懷古抒情詩,而且在結構上也有不少相似之處——《登金陵鳳凰臺》僅在開頭十四個字中就用了三個「鳳」字,勾勒出鳳凰臺昔日的恢弘,而《黃鶴樓》的前兩句亦重複了三遍「黃鶴」,將飛鳥的去留與古蹟的興衰相連。
  • 詩詞鑑賞十二:《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賞析《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裡。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12: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而在這些僅有的數首七律中,這首《登金陵鳳凰臺》就是非常獨特的一首,也是非常有名和爭議非常大的一首。歷代詩話裡多有論及這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尤其是大家喜歡把它和崔顥的那首《黃鶴樓》放在一起,而崔顥的那首《黃鶴樓》,我們講的時候有提過,嚴羽的《滄浪詩話》甚至是認為它是唐人七律第一。那這樣的話,李白作不作七律和作七律的水平,尤其是和整個唐人七律第一的《黃鶴樓》放在一起比較,就是古人特別熱衷的話題。
  • 千古登臨傳絕唱,鳳凰臺上題佳作:淺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卻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在鳳凰臺的題詠中,被推為「絕唱」。這首詩通過描繪祖國河山,抒發懷古情思,表現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對時局的憂慮,寓情於景,感人胼腑,堪稱佳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鳳凰臺在金陵(今南京市)城西南鳳凰山頂。
  •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jìn]代衣冠[ guān ]成古丘[qiū]。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lù]洲。總為浮雲能蔽[bì]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李白不服氣崔顥《黃鶴樓》,另寫《登金陵鳳凰臺》,孰優孰劣?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不過一向驕傲的李白是不可以認輸的,所以後來又登上金陵鳳凰臺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唐詩,千百年來一直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提並論。但其中孰優孰劣?今天我們不妨評判一番。首先,兩首古詩在構思上不相上下。
  • 夢到鳳凰臺上,山圍故國周遭
    完顏璹櫽(yǐn)栝這兩句詩,意在追懷前代英豪的英雄業績,崇尚他們的英雄形象。風流人物:指英俊瀟灑、傑出不凡的任務。毛澤東《沁園春》詞:「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時:一個時期。雄豪:英雄豪傑。西晉左思《魏都賦》文:「英喆雄豪,佐命帝室。」[3]玉塞:即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西部,是我國古代西部地區的重鎮。北朝北周庾信《寄王琳》詩:「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
  • 李白依和崔顥之登高詩,抄襲還是致敬?
    先不論詩仙李白到底是什麼心情,反正後來在遊歷金陵登上鳳凰臺時,李白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長幹橋、鳳凰臺,城牆上的意外之喜
    那首詩,讓我記住了長幹裡,記住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門西民居從此,對於長幹裡,有了一絲絲說不清的情愫。一個與青梅竹馬相關的地方,一定浪漫極了。那是少時的我心中最美的想法。早年,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喜歡他天馬行空的恣意和天上人間的想像比喻。這首古風,卻風格如同寫實。「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這是小兒女的山盟海誓?不是。
  • 紫金文化藝術節丨越劇《鳳凰臺》:李白的「南京愛情故事」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詩、愛、浪漫與自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10月18日晚,描寫「詩仙」李白愛情故事的詩韻越劇《鳳凰臺》在紫金大戲院浪漫上演,盛唐的笙簫聲裡,李白、玉真公主和宗小玉在「鳳凰臺」上演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 學詩計劃 | 《登黃鶴樓》:這首詩,為何詩仙也讚嘆?
    名詩佳作往往流傳千古,為後人津津樂道。詩人崔顥登黃鶴樓,有感而發,一氣呵成,寫下這首弔古懷鄉之作,連詩仙李白也擱筆讚嘆。登黃鶴樓崔  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在一些唐詩選本中,崔顥的這首詩往往被定為開篇或壓卷之作。李白曾登上黃鶴樓欲賦詩,看見崔顥的這首詩就擱下筆來,悵然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個故事也為後人津津樂道。
  • 唐朝最難超越的七律詩,李白睡不著忍受不住模仿,也成為千古名篇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李白登上了黃鶴樓,並看到了這首詩之後,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等到李白登上了金陵鳳凰臺之後,想到了崔顥的《黃鶴樓》,於是根據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李白與人「鬥詩」失敗一直不服,19年後又寫一首,到底誰更勝一籌
    李白再次亮劍一晃過了19年,天寶六載(公元747年),李白奉命被「賜金還山」,一路南遊來到了金陵(今南京),登上了鳳凰山,李白一邊喝著酒,一邊回看自身,頓時覺得心中之氣無處宣洩,忽然又想到了崔顥的《黃鶴樓》,忽然眼前一亮,是時候和崔顥一較高下了,於是一首《登金陵鳳凰臺》橫空出世,而這一首詩,也是向崔顥的《黃鶴樓》再次發出了挑戰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離開長安後,他漫遊金陵,突然觸景生情,終於寫下了一首震古爍今的名篇《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鳳凰臺位於金陵鳳凰山,古人以鳳凰為祥瑞,所以鳳凰臺實質上便是王朝興盛的一種象徵。而今「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不再,唯有江水永不停息地流淌。
  • 李白大愛崔顥的《黃鶴樓》,不僅自稱難超越,還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而一向豪放不羈,自信滿滿的李白,本來想在黃鶴樓上大展身手的,卻因為讀到這首詩,手中的筆不禁一頓,突然有一種難以超越的感覺,當下謙遜地說:崔顥這詩有鬼斧神工之妙,我還是不班門弄斧了。能得到詩仙李白的認可,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崔顥就憑藉一首詩做到了。而且李白不僅認可了,還私下裡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 崔顥為黃鶴樓題詩,李白為鳳凰臺代言,高手題詩過招誰更勝一籌
    在中國大小名山寺廟等名勝古蹟,都留下了寶貴的題壁詩。題壁詩始於兩漢時期,據《晉書·衛恆傳》記載,當時的書法家師宜官,就非常喜歡在牆壁上題字。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大火,特別是詩人們遊覽著名的山峰名寺,詩人都是激情澎湃,有感而作。唐代,題壁詩開始形成一種風氣;宋代題壁之風絲毫不減,在驛站牆壁、寺廟牆壁,山崖石壁,閣樓臺上等處多所題詩,叫人目不暇接。大有現在人遊覽名勝古蹟,非要寫「到此一遊」一樣。
  • 九首詩詞嘆金陵: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謝朓《入朝曲》這首詩刻畫了帝都金陵(今南京)的富麗繁華和謝朓當時心繫功名的進取精神,既是一曲頌歌,也是一幅壯麗的山河圖畫。曾伴浮雲歸晚望,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