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競技與名勝題寫:從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談起|一詩一會

2020-12-23 界面新聞

題寫名勝是古詩中不可忽視的一大類別,即以書寫歷史名跡為主題的詩篇。這類詩篇通常描繪的是詩人登覽、宴飲、仿古和行旅的經歷,有時也涉及贈答和送別之作。許多家喻戶曉的名篇都可歸為題寫名勝的範疇,例如範仲淹《嶽陽樓記》、王之渙《登鸛鵲樓》、李白《早發白帝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在初盛唐時期,隨著南北統一帶來的地域版圖的擴展,歷史名跡得到了普遍的確認,也為詩人題寫名勝創造了廣闊的空間。眾多名作中,有兩篇作品尤其受到矚目,一個是「詩仙」李白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登金陵鳳凰臺》,另一個是崔顥的代表作《黃鶴樓》。熟悉這兩首詩的讀者不難發現,它們不僅同為懷古抒情詩,而且在結構上也有不少相似之處——《登金陵鳳凰臺》僅在開頭十四個字中就用了三個「鳳」字,勾勒出鳳凰臺昔日的恢弘,而《黃鶴樓》的前兩句亦重複了三遍「黃鶴」,將飛鳥的去留與古蹟的興衰相連。

事實上,將這兩首詩並置解讀並非毫無道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商偉在日前出版的《題寫名勝》一書中指出,李白創作《登金陵鳳凰臺》正是為了在詩藝上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崔顥年齡相仿,詩風頗有相近之處,二人又均在詩壇上享有盛譽。崔顥的《黃鶴樓》問世後收穫好評,求勝心強的李白自然想要一較高下,更何況,兩人曾在同一時期入京為官,不乏相見和結識的機會。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一定對崔顥其人其詩有所耳聞,在他留存下來的詩作中,不只一首有意挪用或模仿了《黃鶴樓》的篇章結構。

通過文本細讀,商偉道明了李白與崔顥之間的競技關係。他特別強調,儘管李白有意地回應《黃鶴樓》的母題和句式,但《登金陵鳳凰臺》卻並非拙劣的仿作,而是李白以自身高超的修辭技藝對原詩進行變奏、改寫,最終完成了一場成功的超越。值得一提的是,名勝之所以成為名勝,很大程度上正源於詩人們的唱和應答和反覆題詠。在這一過程中,詩人以詩篇奠定名勝的地位,同時反過來因題寫名勝而聞名詩壇。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與崔顥的競技

文 | 商偉

首先來讀一下李白(701—762)的《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不同的說法。通常認為是作於李白的晚年,即761 年,也就是他過世的前一年。那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政局依舊動蕩。所以最後一聯的浮雲蔽日,長安不見,從這個角度來看,就不只是一個眼前看到的風景,還是一個隱喻,暗含了對時局的憂慮,也表達了故國長安之思。另一個說法是這首詩寫於李白744 年遭讒言,被賜金還山之後,具體的寫作時間大致是747 年。在這個語境裡,浮雲蔽日的政治寓意,也不難理解,甚至更為恰當,因為它出自漢代陸賈的《新語》:「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看起來還是747 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李白最早一次遊金陵,是725 年至726 年。747 年之後的三年,他基本上就在這一帶逗留,也留下了不少詩篇。除了這首之外,還有一首寫到了金陵鳳凰臺,題目是《金陵鳳凰臺置酒》,作於748 年前後。

我這裡所關心的,是這座鳳凰臺與詩歌題寫的關係。

從題材來看,這首詩屬於「登臨」「遊覽」類。《千載佳句》卷上作《題鳳臺亭子》。因為是登覽名勝,自然包含了「題詠」之意。是否題寫在了鳳凰臺上?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無法求證。題目上的這座金陵鳳凰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所在?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最早的相關記載見於《宋書·符瑞志》中篇,講的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三月,有二鳥集於秣陵民王園中李樹上,看上去十分奇異,大如孔雀,文採五色,於是被指認為鳳凰。我們知道鳳凰本無其物,但因為表示祥瑞,揚州刺史彭城王義康聞之大喜,就上報給了朝廷。結果呢?「改鳥所集永昌裡曰鳳凰裡」,鳳凰之名,由此而來。但文中說的是「鳳凰裡」,並無一字提到鳳凰臺。

詩人李白的雕像,位於鎮江西津渡。圖片來源:圖蟲事實上,在李白之前,似乎沒有看到題寫鳳凰臺的詩作。或許有過,但沒有流傳下來,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南宋的一位文人林希逸甚至說:「鳳凰臺著名,以李翰林詩也。」他強調的是,鳳凰臺之所以成名,正是因為李白的題詩,而不是相反。這句話當然也可以做更寬泛的理解,借用清人趙翼(1727—1814)評論崔顥《黃鶴樓》的話來說,正是「樓真千尺回,地以一詩傳」。這就把我們引到了這裡討論的題目上,那就是「題寫名勝」。至少可以說,名勝因為詩歌題寫而成其為名勝。詩歌參與創造了名勝,也包括名勝周圍地點和建築的命名,後面還會讀到其他的例子,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李白也因為這首《登金陵鳳凰臺》詩,而在這一名勝之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以這樣的方式一勞永逸地佔領了金陵的鳳凰臺,獲得了對它的永久性的擁有權。後來的詩人寫到鳳凰臺,都不得不直接或間接地提到李白的這篇詩作,並向他致敬。

回過頭來看這首詩,也不難發現它所關注的核心,正在於名與物,或名與實的關係。體現在詩人的視覺觀照當中,就變成了見與不見、有與空、今與昔之間的一系列對照。這裡有鳳凰臺,但鳳凰早就消失在詩人的視野之外,變成了一段歷史傳說。所以,名與實不能共存,二者失去了統一性。在這首詩裡,浮雲蔽日,三山半落;花草掩埋了幽徑,從前的衣冠人物早已變成了土丘。遮蔽掩蓋,還有因為時代變遷而導致名實不符——這是詩中重複出現的兩個母題。李白在「花草」前面加上了「吳宮」,把自然現象定義為歷史現象;它變成了一個專用名詞,專屬於那個朝代。但是在這裡,歷史與自然發生了奇異的對換,名實之間也無法達成一致:正像晉代的衣冠變成了今日的土丘,變成了自然景物的一部分,這裡的花草也早已看不出三國時期吳國宮廷的繁華風流,被它掩埋的宮廷花園,甚至連路徑都無從辨認了,名存而實亡。

類似的情形,同樣見於鳳凰臺自身。所謂「鳳去臺空江自流」,「臺」固然還在那裡,但卻「空」有其名。「臺空」並不是臺上真的空無一物,而是說鳳凰臺所指稱的鳳凰早就離開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因此,鳳凰臺這一稱謂就失去了它的所指而被抽空了內容。「鳳凰臺上鳳凰遊」,原是一次性的久遠事件,無法重複,也不可逆轉。稱之為鳳凰臺,就跟「吳宮花草」一樣,只是見證了時間的流逝與人世的代謝。在這裡,命名既是對過去事件的一次紀念,也是對當下闕失的一個補償。

在《登金陵鳳凰臺》中,唯有長江之水,看上去從來如此,時間對它不起作用。但長江之水也在不停地流動,並非亙古不變。李白真正想說的是,長江的流水對周圍的世界,無論是朝代的陵替,還是自然界的變遷,都熟視無睹,似不關心。「鳳去臺空江自流」的這個「自」字,點出了江水的無動於衷或渾然不覺。它向來如此,也終將如此。鳳凰來也好,去也罷,都與它無關。

[元] 夏永(1271-1368)《黃鶴樓圖》,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提起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崔顥的《黃鶴樓》,並且把它們對照起來讀。李白憑著一篇《登金陵鳳凰臺》佔據了鳳凰臺這一處名勝,或者說,創造了這一處名勝。但是同崔顥題寫黃鶴樓相比,李白卻是後來者、遲到者。他的《登金陵鳳凰臺》是對《黃鶴樓》的模仿,以下就是《黃鶴樓》詩後世通行的一個版本: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約704—754)的這首詩大致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及第前後,一說作於晚年,但因為收錄在截止於天寶三載(744)的《國秀集》中,其早於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自是毋庸置辯的。坐落在今天武昌長江岸邊的黃鶴樓,最初究竟是如何得名的,歷來眾說紛紜。據梁蕭子顯所撰《南齊書》的《州郡志下·郢州》記載:「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鵠過此上也。」南朝宋鮑照曾作《登黃鵠磯》,但並沒有提到黃鶴。南宋張栻(1133—1180)曾撰《黃鶴樓說》,認為黃鶴樓因黃鵠磯而得名,「鵠」字轉音為「鶴」,故此後世稱黃鶴樓。另一說以唐人閻伯瑾於765 年所寫的《黃鶴樓記》為代表,文中援引《圖經》曰:「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但崔顥詩中明言「黃鶴一去不復返」,與費禕駕黃鶴返憩此樓的說法,也不盡一致。

[明] 安正文(15世紀)《黃鶴樓圖》,上海博物館藏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相似,崔顥的這首《黃鶴樓》也正是在名與實、見與不見之間展開的,尤其是開頭的兩聯凸顯了當下「此地空餘黃鶴樓」和「白雲千載空悠悠」的「空」的狀態。一個「空」字重複使用了兩次,後一次寫昔人乘黃鶴而去,唯見白雲留下一片空白,仿佛千載不變,綿延至今;前一次寫黃鶴樓一旦失去了黃鶴,便徒有其名。這兩個「空」字,都暗示著闕失,目中所見,唯有黃鶴樓被黃鶴遺留在身後,永遠見證它的離去和缺席。而眼前的白雲跨越時空,綿延今古,也反襯出名與物、當下與過去之間難以克服的距離。

這一模式到《黃鶴樓》的尾聯獲得了新的演繹,並且被賦予了濃鬱的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一次闕失的是鄉關:鄉關已不復可見,自己在煙波浩渺的江上,茫無目的地漫遊漂泊,何日才能返回故土呢?返鄉歸家的遙遠嚮往與欲歸而不能的內心迷茫,在這裡似乎來得有些突然;與昔人乘鶴的無牽無掛和一去不返,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仙人與黃鶴,飄飄何所似?他們就像白雲那樣,悠然而去,何等灑脫!他們不知所終,無復依傍,亦無身名之累——無論什麼稱謂,他們都不在乎,拿他們的名字去命名樓臺亭閣,就更與他們無關了。因此,一方面是駕鶴升仙而去,另一方面是滯留徘徊思歸,標誌著人生的兩個相反的去向。而藉助日暮煙波中的回望,我們也仿佛可以從前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一聯中,窺見詩人無所依託的孤獨身影了。

然而細讀文本,我們又不難發現,這「日暮鄉關」一聯實際上正是從「黃鶴一去不復返」一句引出來的。對「昔人」與「黃鶴」來說,並不存在一個「鄉關」的概念,因此離去後便不再回返。但就此時此地的詩人而言,離去之後,自然提出了一個何時復返的問題,而復返的歸宿正是「鄉關」。在這裡,詩歌中「見」與「不見」的母題再度出現。只是這一次,鄉關替代了黃鶴,在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已不復可見了。

《黃鶴樓》一詩的尾聯將當下定格在「煙波江上」的「日暮」瞬間,也大有深意。「日暮」時分正是「雞棲於塒」「羊牛下來」的「日之夕矣」,《詩經》中的《君子於役》有「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的思歸之嘆。因此,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中,「日暮」與「鄉關」是相互關聯的意象。而它們同時出現在這首登樓詩的結尾,又恰好上承王粲(177—217)《登樓賦》以來登樓望鄉的故土之思的脈絡:一方面憑欄遠眺,舊鄉阻絕,「憑軒檻而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另一方面白日西沉,煙波浩渺,卻形單影隻,託身無所,「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把這兩個方面整合進「登樓」的場景,不僅改變了《黃鶴樓》的趣旨,而且將全詩的主題升華為人生歸宿的永恆鄉愁。

[清] 關槐(18 世紀下半葉)《黃鶴樓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從詩中營造的氛圍和內在的情感氣質來看,《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相比,都有明顯的差別。李白沒有接著發揮《黃鶴樓》的日暮鄉愁和人生歸宿的主題,而是把長安變成了嚮往的所在,以浮雲蔽日的象喻改寫日暮思鄉的聯想,從而暗示了對政治與時局的關切和隱憂。這與詩的第二聯「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引入人世變遷與朝代陵替的歷史維度,也是前後一貫的。

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在《登金陵鳳凰臺》中對崔顥《黃鶴樓》所做的這些改變無論多麼顯而易見,卻又都是替換性的,也就是在一個現成的模板中,對其中的一些意象做了延伸性的替代——「白雲」變成了「浮雲」,「長安」替代了「鄉關」,更不用說在「黃鶴」的位置上我們看到了「鳳凰」。同樣不難看到的是,李白也在有意回應《黃鶴樓》的母題和句式:他像崔顥那樣,在名實、有無,以及見與不見之間,大做文章。而從「黃鶴」到「鳳凰」,名稱雖然變了,詩歌語言的基本模式卻仍在重複,就連《黃鶴樓》的韻腳也保留不變。這是一個更深層的聯繫,也就是文本上的聯繫。本來,崔顥選擇了「侯」韻,是為了照應標題上的「樓」字,當時的「登樓」詩都往往如此。可李白寫的是鳳凰臺,與任何一座樓都無關,卻偏要勉強牽合《黃鶴樓》的韻腳,豈非多此一舉?但這恰好是李白的用意所在。

的確,儘管《登金陵鳳凰臺》用鳳凰替換了黃鶴,但卻搬用了《黃鶴樓》的韻腳和句式結構——名實之別不只構成了這兩首詩的共同主題,也在《登金陵鳳凰臺》的寫作實踐中,獲得了一次新的演繹。但李白不僅僅在模仿崔顥,還要與他競爭。所以,他沒有亦步亦趨地去複製原作的格式,而是對它加以變奏和改寫,仿佛是為了證明,即便是同一個寫法,他也能有所改進,甚至可以把原作比下去。《黃鶴樓》曰:「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頭兩聯中,三次重複黃鶴,已堪稱絕唱。李白寫的是同樣的意思,但只用了一聯兩句就做到了。他首先把主語位置上的「昔人」給取消掉了。鳳凰原本逍遙自在,無論來去,皆與人無關。這樣便有了「鳳凰臺上鳳凰遊」這一句。第二句的「鳳去臺空江自流」,等於是《黃鶴樓》的頭兩聯四句疊加在一起,壓縮改寫成一句。但壓縮歸壓縮,卻一點兒不妨礙李白在這一聯的兩句中,連續重複了三遍「鳳凰」(包括一次簡稱為「鳳」)。這是一個競技鬥巧的高難度動作,但聽上去卻如此輕鬆,仿佛脫口而出,得來全不費工夫。令人在錯愕之餘,不由得擊掌稱快!

《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商偉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01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一書第一章,較原文有刪減,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題寫名勝:李白與崔顥的競技
    首先來讀一下李白(701—762)的《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詩: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崔顥( 約704—754) 這首詩大致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及第前後,一說作於晚年,但因為收錄在截止於天寶三載(744)的《國秀集》中,其早於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自是毋庸置辯的。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相似,崔顥的這首《黃鶴樓》也正是在名與實、見與不見之間展開的,尤其是開頭的兩聯凸顯了當下「此地空餘黃鶴樓」和「白雲千載空悠悠」的「空」的狀態。
  •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風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詩】 登金陵鳳凰臺
    這首詩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
  • 詩詞鑑賞十二:《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賞析《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裡。
  • 商偉談唐詩與題寫名勝
    對這兩首詩,後人評價不一,二者高下的聚訟更是沒完沒了。我不想加入這一爭論,但令我感興趣的是:關於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黃鶴樓》的模仿和競爭,他們究竟是怎麼來看的,詩論的依據是什麼,又說明了哪些問題?比如說,從宋代江西詩派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立場出發,應該如何為李白辯護?立論的基礎是什麼?
  • 千古登臨傳絕唱,鳳凰臺上題佳作:淺析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比較起來,李白的律絕近體不算多,七律尤屬寥寥。但他的《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卻是廣為傳誦的名篇,在鳳凰臺的題詠中,被推為「絕唱」。這首詩通過描繪祖國河山,抒發懷古情思,表現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對時局的憂慮,寓情於景,感人胼腑,堪稱佳作。「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12: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他無意間,便開啟了一扇大門,一扇名曰「金陵懷古」的大門。「何當共讀香雲帙。最是詩情畫意時!」喜馬拉雅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我們前面既然講了崔顥的《黃鶴樓》,而且還留下了一個他與李白比較的千古公案,那麼今天就不得不來講一講李白的那首千古名作——《登金陵鳳凰臺》,詩云:「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鳳凰臺·[唐代]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jìn]代衣冠[ guān ]成古丘[qiū]。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lù]洲。總為浮雲能蔽[bì]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李白不服氣崔顥《黃鶴樓》,另寫《登金陵鳳凰臺》,孰優孰劣?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當年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眼前這美麗的景色,也想要賦詩一首。不過看到了此前崔顥曾經寫出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這樣的唐詩名句,決定擱筆不寫。不過一向驕傲的李白是不可以認輸的,所以後來又登上金陵鳳凰臺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七律唐詩,千百年來一直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提並論。但其中孰優孰劣?今天我們不妨評判一番。
  • 李白依和崔顥之登高詩,抄襲還是致敬?
    李白對崔顥的那首《黃鶴樓》,肯定是過目不忘了,寫詩的的人,讀到讓自己眼前一亮,甚至嘆服的詩篇,那種感覺一定是複雜的。有人說是欣賞至極,也有人說是嫉妒備至。先不論詩仙李白到底是什麼心情,反正後來在遊歷金陵登上鳳凰臺時,李白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 崔顥為黃鶴樓題詩,李白為鳳凰臺代言,高手題詩過招誰更勝一籌
    當時人們很願意欣賞他在牆寫字,據說師宜官有時去酒店沒錢喝酒,就採取賣藝題字的方式,吸引別人的眼球,他寫幾個字就向欣賞者索要酒錢,一看酒錢夠了,就不寫了,把牆上的字跡除掉,下次來沒有錢再繼續寫。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大火,特別是詩人們遊覽著名的山峰名寺,詩人都是激情澎湃,有感而作。
  • 紫金文化藝術節丨越劇《鳳凰臺》:李白的「南京愛情故事」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詩、愛、浪漫與自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10月18日晚,描寫「詩仙」李白愛情故事的詩韻越劇《鳳凰臺》在紫金大戲院浪漫上演,盛唐的笙簫聲裡,李白、玉真公主和宗小玉在「鳳凰臺」上演了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
    崔顥的《黃鶴樓》詩貌似符合李白的風格,又頗得浪漫主義的神髓,這恰好是李白最中意的寫法。因此當李白來到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時,一霎時竟然才思不展,不能另闢蹊徑,用詩語升華他自己在黃鶴樓的暢想和感受。後來李白就乾脆不寫黃鶴樓了,他伺機以別的景點為取材的突破口。後來李白遊歷長江下遊的金陵城,便有了與《黃鶴樓》一較高下的《登金陵鳳凰臺》。《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據說,大詩人李白一次來到黃鶴樓,他登臨臺閣之上,望著遠方壯闊遼遠的景致,不由得詩興大發,正準備揮毫潑墨一首,卻驀然見到了崔顥新題的《黃鶴樓》詩。他不覺讀了一遍又一遍,敬佩非常,不由得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手中的筆再難落下。但李白畢竟是李白,他又豈會輕易服輸,定是要比個高下的。離開黃鶴樓不久,他便模仿崔顥的筆調,寫下了一首《鸚鵡洲》。
  • 李白與人「鬥詩」失敗一直不服,19年後又寫一首,到底誰更勝一籌
    李白倒是不急,他慢悠悠地在黃鶴樓的題詩壁前踱步,順便觀看一下其他詩人是如何寫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這麼一句「清江度暖日,黃鶴弄晴煙」,下面的作者是宋之問,李白看後心中暗想:這首詩太平了,完全沒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 李白大愛崔顥的《黃鶴樓》,不僅自稱難超越,還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詩人崔顥因《黃鶴樓》一曲成名,整首詩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直至讓人忽略了詩詞的平仄和對仗,並贏得了「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的美評。而一向豪放不羈,自信滿滿的李白,本來想在黃鶴樓上大展身手的,卻因為讀到這首詩,手中的筆不禁一頓,突然有一種難以超越的感覺,當下謙遜地說:崔顥這詩有鬼斧神工之妙,我還是不班門弄斧了。能得到詩仙李白的認可,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崔顥就憑藉一首詩做到了。而且李白不僅認可了,還私下裡兩次模仿了這首詩。
  • 唐朝最難超越的七律詩,李白睡不著忍受不住模仿,也成為千古名篇
    等到李白登上了金陵鳳凰臺之後,想到了崔顥的《黃鶴樓》,於是根據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在這首詩中,作者在開頭的兩句利用鳳凰臺的傳說引起話題,三四句則以「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五六句則回到現實,繼續用山水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景象。
  • 一個唐朝的「情聖」,憑藉一首詩,讓李白東施效顰
    如果要問在唐代,律詩誰做得最好,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年少成名的詩仙李白,或者說是大器晚成的詩聖杜甫,亦或後世存留詩歌的數量,約為前兩人之和的白居易……總之並無定論。但是要論律詩中的魁首,大家則普遍認為,非崔顥的《黃鶴樓》莫屬。這首七言絕句,不光留名千古,還曾讓一代詩仙李白無奈「擱筆」。後來李白回去後,很不服氣,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不過和崔顥的詩一比,無異於東施效顰。
  • 崔顥題《黃鶴樓》,李白不甘示弱,終於兩篇傑作比翼齊飛
    大詩人李白性格豪放,受老莊思想影響,崇尚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自己曾經作詩說,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他上名山,登古樓,訪名勝古蹟,遊蹤幾乎遍布大江南北。而且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寶貴的詩篇。這不,李白又來到了黃鶴樓,他興致勃勃地懷揣著詩興,準備再寫一篇驚世傑作。
  • 詩仙李白也能被人懟死?
    說正事,提起黃鶴樓,大家最先想到的詩句自然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也是唐代The Greatest詩人李白,相傳該詩做於開元十八年(730年)。 李白看後,肚子裡的腹稿卻提醒他「哥們兒,咱還是避其鋒芒撤吧!」 就有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一說。 自古文人都自高,更何況咱們The Greatest詩人?李白懷著一肚子怨氣,罵罵咧咧的走了,又不是心甘情願,身體很誠實的在附近遊覽鸚鵡洲時作詩《鸚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