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哲學通識課是高校「課程思政」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針對理工科院校,哲學課程具有「通識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的雙重功能。在課程設計時要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同時關注「95後」和「00後」大學生的時代性和群體性特徵。在此基礎上,將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貫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教學主體中,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關鍵詞:課程思政;通識教育;哲學課程
「課程思政」是大學開展立德樹人,實現大學使命的重要途徑。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各大學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其中,不乏亮點和可供借鑑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思政」教育實施時間不長,在理論探索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在實踐中,由於教師教學經驗相對缺乏,教材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甚至出現了一些將課程庸俗化、破碎化、快餐化的情況。這是當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面臨的客觀情況。因此,對「課程思政」相關問題亟待進行更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特別是「課程思政」與原有通識課程之間的關係。
「課程思政」與通識教育的關係
「課程思政」的概念是相對於「思政課程」提出的,在課程定位上二者有明顯區別。「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突出課程的理論導向。而「課程思政」更突出價值導向,是面對當前的挑戰,將思政課無法囊括的知識內容進行系統講述,實現對現有「思政課程」的補充、深化和滲透,形成大思政的格局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至少包含四個層次:第一層是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第二層是全校性通識課;第三層是各學科專業課;第四層是學生和教師的「第二課堂」教育(社會實踐、黨團課等)。由此看,我國高校目前所開設的通識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理工科大學設置通識課程是理工科大學向綜合性大學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理工科大學發展於我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一定歷史時期內在學科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專科性的限制使學生從學校主渠道接受的人文素養教育相對較少,造成人的單向度發展。在近幾十年的教育實踐中,各理工科院校紛紛開始復建文科,注重打破學科知識壁壘,溝通文理科之間隔閡,促進學科交叉創新,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實現健全人格的培養。
哲學作為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通識教育的主旨相一致,同時又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世界範圍看,哲學本身就是通識教育最為重要的核心內容。作為全球通識教育的先行者,美國哈佛大學從1945年《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紅皮書」)的發表,到20世紀70年代「核心課程」的設置、90年代對通識教育培養目標的報告,直至2009年啟動新一輪通識教育課程計劃,一直引領美國大學通識教育風氣之先,也成為各國高等教育借鑑的對象。以哈佛大學2009版通識教育課程計劃為例,八類課程中哲學類課程都佔有一定比例[1]。從中國傳統文化看,哲學同樣在育人方面佔有重要作用。作為古代人識字課本的《三字經》,開頭兩句就是關於「人性」的描述;《正蒙寶典》《弟子規》既是識字課本又是教育理念的傳達;「四書五經」中更是體現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哲學在歷史上承擔著中國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功能,在對人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好的傳統需要在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繼續發揚。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也是一流大學最根本的要求。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同時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2]。堅持將「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過程,不僅要發揮好思政課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而且還應從頂層設計出發,聯動其他相關學科,形成「課程思政」的格局。哲學通識教育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資源,在認識世界、分析問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課程設計的理念
哲學課程不僅具有學術性,而且還具有意識形態和價值引導性。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而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則是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創建紮根中國大地的一流大學要以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培養全面發展、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從現實情況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一定程度上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產生了嚴峻挑戰。「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才培養(特別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因此,我們的哲學通識教育必須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 [3]。要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是我們進行哲學通識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
南京大學張亮教授(2013年)課題組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文獻調研和問卷調查,形成了專門研究。張亮指出:「推行哲學通識教育,當務之急就是要積極探索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模式」。第一,哲學通識教育應當以引導當代大學生「認識世界,學會做人」為宗旨;第二,哲學通識教育應當引導當代大學生成為具有世界眼光、中國靈魂的現代人;第三,哲學通識教育應當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必要的思維訓練。[4]這些理論和實踐為課程設計提供了範例。
課程設計必須充分考慮「95後」和「00後」大學生的時代性和群體性特徵,尋找既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發展規律又能激發他們學習熱情的教學模式。「95後」和「00後」大學生成長在經濟全球化迅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完善的歷史時期,特別是伴隨著網際網路、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的普及與推廣,他們在思想行為方面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95後」和「00後」大學生具備以下特徵:第一,自信活躍、積極進取,但理想信念比較模糊。多元複雜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影響他們的認知和行為選擇。第二,自我意識強。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一部分還是「獨二代」。從小養成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自信、樂觀、張揚的個性,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第三,以網絡為重要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工具。面對紛繁複雜、良莠不齊的信息,他們的辨別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明顯不足。這樣一種知識獲取方式使得他們更容易接受破碎化的知識,這種破碎化知識又會阻礙其對課堂渠道知識的吸取,對通識課程建設有一定的挑戰。
作為一個群體,本科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群體性特徵。一方面,從高中到大學,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生活環境的變化,價值觀的碰撞使他們產生了一些困惑和問題,渴望接受專門的人文素養教育,對課程有較強期待。另一方面,他們還沒完全擺脫高中的思維模式,需要一定的引領和指導。這都需要高校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注重引導學生的價值觀,扭轉其錯誤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立場、視角、方法、問題、態度等方面給予他們指導,提升其認知世界、認知自我、了解歷史、分析現實的能力。
當前的實踐及努力方向
哲學通識課不僅具有通識特徵,而且也具有意識形態教育功能。必須將這兩種育人功能在教學實踐環節有機融合,達到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的作用。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哲學問題導論」課程為例,該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為指導,以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哲學素養,增強學生對世界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時代感和歷史感為導向,是溝通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有益橋梁,有助於學生了解自身與社會,真正成為德才兼備,有獨立思維、判斷力的人。在理論介紹的同時,注重思想引領和意識形態教育。
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總結,筆者認為,一方面,對於通識課教師而言,要注重課堂教育,同時更要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將自己的研究與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不僅需要授課教師有很好的理論素養,而且要求教師對現實中的問題要有敏銳洞察力和快速的反應能力。尤其是對學生所關心但不一定真正了解的問題能予以快速回應。以課程為起點,善於發現理論和現實問題,帶動個人的研究深化。「以科研促教學,以教學帶動科研」是課程質量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個人成長的內在需要。另一方面,作為「課程思政」的實踐者,也要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的哲學通識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這一論斷表明,文化建設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也指出我國對待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態度。而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尤其承擔著傳承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使命,應該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構建本土化的哲學通識教育體系。目前的課程主要針對本科一年級、二年級學生開設,在教學中會遇到有學生對某一問題有繼續學習的需要。目前,學校的做法是通過提供延伸閱讀的參考讀物、期刊雜誌、公開視頻等途徑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內容。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也會從以下兩方面繼續完善通識教育體系:一方面,面向本科三年級、四年級學生開設與通識課相配套的選修課;另一方面,以微課等自媒體形式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逐步讓哲學通識教育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的課程體系,更好地實現理工科大學生哲學素養的提升,服務於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作者:王娜 趙健,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度教學改革項目「依託通識課程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哲學素養的模式探索」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孟振華.哈佛大學新版哲學通識教育的特點與有益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9):201-204.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程融.創新及漸進式通識教育成為大學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12):205-208.
[4]張亮.我們應當提供什麼樣的哲學通識教育?[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4):154-157.
《北京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