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機槍徒步50公裡,二戰德國新兵的這項訓練放在今天是什麼強度?

2020-12-23 裝甲鏟史官

進入軍營的新兵們,對於體能和意志力的訓練一直是重點項目,比如我軍的基本訓練科目中就有著名的五公裡越野跑。作為歐洲大陸上傳統的陸戰強國,德國步兵的基礎訓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很高的聲譽,而對於該國新入伍的步兵士兵而言,最令他們記憶深刻的莫過於長距離的步行軍訓練了。世界頭號坦克王牌卡裡烏斯中尉在成為裝甲兵之前也是一名步兵,在戰後他回憶起那段新兵時光,對於徒步行軍的印象依舊是「異常酸爽」。

1940初夏入伍從軍的卡裡烏斯,身著陸軍禮服,肩章上的數字104就是他所在的步兵補充營番號當時他剛剛度過18歲生日,即將面對嚴酷的德國新兵訓練課程

卡裡烏斯入伍時加入的是位于波森的第104步兵補充營,他一開始的夢想是在寓教於樂中輕鬆完成步兵基礎訓練。但是,有一項科目徹底讓他這個夢想破滅,那就是負重徒步長距離行軍訓練。剛開始時徒步行軍的距離是每次15公裡,然後每周增加5公裡,最終要達到每次50公裡。

1940年初夏位于波森的德軍104步兵補充營營房內,卡裡烏斯(右起第二人)所在的班正準備外出作訓。

德國步兵新兵在訓練時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每個大學預科生還得扛著機槍行軍。作為滿足這個條件的卡裡烏斯自然需要經過這一關,而周圍的同伴也想看看這位全連個子最瘦弱(卡裡烏斯身高只有1米7出頭)的新兵意志到底有多頑強。

1940年夏位于波森的德軍104步兵補充營新兵在進行機槍訓練,他們使用的是淨重超過12公斤的MG34機槍。要扛著這種機槍以及其它裝備進行長距離徒步行軍,對於身板瘦弱士兵而言是一項難受的考驗。

最後,卡裡烏斯在肌腱炎和一個雞蛋大小的潰爛水泡的雙重折磨下熬過了這項考驗,步履蹣跚地扛著機槍步行50公裡回到駐地。經過這件事情,本來其它訓練科目都能輕鬆過關的他再也不願意刻意展示自己的步兵作戰技能了。不過這種基礎訓練的價值後來在戰場上得以體現,讓卡裡烏斯不止一次在戰鬥中化險為夷,並最終倖存到戰後,直到2015年以93歲高齡去世。

在作戰時,善於行軍的步兵對於爭取戰場主動權,形成對自身的有利態勢,以及保障任務順利完成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即使在軍隊機械化程度已經相當發達的今天,世界各國軍隊對於步兵的長距離徒步行軍訓練依舊相當重視。扛著機槍一次步行50公裡,無論是放在二戰還是現代,這樣的基礎訓練強度都是相當大的,這也是當時德國步兵戰鬥力強悍的因素之一。

相關焦點

  • 當年德軍扛機槍行軍50公裡,今天徒步三公裡出人命
    而這位飼養員的話同樣很適合描述今天的德國軍隊,這支昔日威震歐洲的勁旅如今卻因為一些十分奇葩的原因成為了世界笑柄。由於機械化程度較低,所以德軍很重視步兵負重徒步行軍訓練任何陸軍強國的新兵都要面對步兵體能訓練,例如解放軍基本科目就是五公裡越野跑,歷史上的解放軍就曾依靠鐵腳板多次跑過了敵人的汽車輪胎。
  • 「00後」武警新兵野營拉練:負重20公斤 日均徒步30公裡
    餘寧磊 攝中新網金華12月22日電(奚金燕 餘寧磊 辜承烴)22日清晨,隨著一聲號令,武警浙江省總隊金華支隊數百名「00後」新兵聞令而動,伴著嘹亮的軍歌、邁著鏗鏘的步伐走出營區,參加為期3天的野營拉練。拉練途中。 餘寧磊 攝拉練途中。 餘寧磊 攝拉練途中。
  • 90公裡徒步行軍,武警新兵的又一枚青春"紀念勳章"
    12月3日上午,武警婁底支隊新兵野營拉練一線,多面鮮紅隊旗映入眼帘,呼號聲、鼓舞聲、拉歌聲、戰歌聲此起彼伏,綿延數百米的行軍隊伍雄赳赳氣昂昂朝著目的地闊步前進。新戰士們在聯合指揮部的率領下,於當日12時08分返回營區。12月1日以來,他們完成了90公裡全員全裝徒步行軍及相關課目訓練任務。
  • 二戰日本陸軍武器一覽——衝鋒鎗、輕機槍
    當時是由中央工業公司的南部槍械廠具體負責這一工作,試製人員將其稱為南部式衝鋒鎗,其彈匣可放50發子彈。彈匣呈弧線形,插在槍的左面,為弧形。隨著試製工作的進展,彈匣逐漸被移至左側面並呈水平狀,相仿於德國的MP18衝鋒鎗,這是為了臥射時更方便,這一設計方法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最後該槍於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鎗」的名稱,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 以前的新兵訓練時都用什麼槍 這兩款氣槍曾經在國際上流行一時
    在曾經的新兵訓練中,面對著對武器幾乎一無所知的門外漢,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直接把真槍實彈拿給新人。所以,為了保障安全,仿製意外情況的發生,各式各樣的訓練槍械誕生了,如下的兩款就是專門為了訓練新兵而製造的特殊槍械。
  • 從7.92mm機槍到7.5cm炮,二戰德國空軍: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二戰時期的空戰可以說是最有男人味的空戰了,目標皆在視距內,機槍機炮的轟鳴,狗鬥到BZ,這是一戰時期的農藥機之間的菜雞互啄和現代戰爭的超視距雷達紅外飛彈幹架是不可比擬的,前者火力速度太弱,後者壓根看不到人。
  • 二戰爆發前,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上)
    二戰德國陸軍 二戰德國陸軍的主要兵種包括:步兵、山地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兵、工兵、煙幕兵(化學兵)、通信兵、衛生兵(醫護兵)和運輸兵等。
  • 二戰十大差評武器,德國日本最多
    有句說得好「想像是美好的但事實是殘酷的」,二戰中很多武器在設計之初想的很好但實際使用之後卻與最初設計大相逕庭,下面我們就列舉十樣二戰比較「廢材」的武器看一看都有什麼武器榜上有名。
  • 德國軍工有多先進?二戰時期製造的一款機槍,至今仍在使用
    二戰德軍被認為是近代史上最優秀的軍隊之一,它擁有一支高素質軍官團,在基層軍官的組織下構成一支軍紀嚴明、作戰素養極高的現代軍隊,無論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軍令政令甚至是軍服設計在今天都有值得借鑑之處,尤其是它的武器裝備和火力配置,更讓二戰軍迷們津津樂道。那麼,二戰德軍武器有多先進呢?MG-42機槍足以說明。
  • 德械師和德國步兵師,差的可不止是幾門150mm重型榴彈炮
    根據德軍在二戰前夕的編制,一個德國步兵班有十個人,包括一個班長、一個副班長、三個人的機槍小組還有五個普通的步兵。其中班長配發一支毛瑟手槍、一支MP38/40衝鋒鎗,三個人的機槍小組包括一挺MG34/42機槍(兩腳架,做輕機槍使用)、一支毛瑟手槍、一支步槍,而其餘六人都配發步槍;
  • 二戰德國空軍的航空機槍和機炮
    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主要的機載武器是MG15、MG17型7.92 毫米機槍和MG/FF 型20 毫米機炮。MG15/17型機槍均是萊茵金屬公司的產品,MG15設計於20 年代,30 年代初期列裝,是當時德國空軍轟炸機、偵察機的標準防禦武器,以活動機槍形式安裝在飛機上,使用75 發彈鼓供彈,儘管在1940 年底之後就被性能更好的機槍取代,但其生產和使用一直持續到戰爭末期,至1944 年1月,官方產量是17648挺。
  • ...陸戰隊新兵訓練,七人扛圓木滿臉生無可戀,這根圓木到底有多重?
    海軍陸戰隊目前在美國本土一共有兩座新兵訓練營,一座是南卡羅來納州的帕裡斯島,二是加州聖地牙哥新訓基地,每當有新兵入伍,他們會分批次來到其中之一,接受為期22周的軍事訓練。 此次新兵們進行的是扛圓木訓練,只要有一個人偷懶或支撐不住,其他六個人肩上的壓力就會增加,很容易導致訓練失敗、成績下降,所以新兵們必須協會合作分擔重量。
  • 放在二戰時期,即便5個德械師都被消滅
    隨著人類科技進步,各國軍事實力有了顯著提升,如果把現代化部隊放到二戰時期,那麼究竟有多麼強大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一隻強大的現代化機械師,如果放在二戰時期是一隻如何強大的軍事力量。
  • 二戰結束前常見的蘇聯機槍型號一覽
    俄軍真正意識到機槍的重要性是在日俄戰爭時期,當時俄羅斯全軍共有馬克沁機槍291挺,這還是個採購量,實際裝備數可能還要少些。此前的各種疑慮辯論潑汙什麼的,在前線一用馬上一掃而光,當時俄羅斯遠東陸軍總司令庫羅帕特金評論道「說起機關槍,現在我們是不可一日無此君」。俄軍的馬克沁給日軍步兵重大殺傷,但惜乎太少,而日軍裝備了大量法制哈乞開斯重機槍,也給俄軍帶來慘痛傷亡。
  • 負重30公斤、徒步100公裡!武警開展冬季野營拉練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趙芸 通訊員 堯星華)近日,伴隨著嘹亮的歌聲,武警湖南總隊新兵團五大隊二百餘名官兵踏上了冬季野營拉練的徵途。據了解,為檢驗前期訓練成果,此次野營拉練緊貼實戰化要求,時間持續3天2夜,人均負重不少於30公斤,要在呼嘯的北風中,徒步行軍不少於100公裡。
  • 新兵下連後訓練跟不上、不適應,建議這麼看、這麼辦
    孩子在部隊的成長每一步都牽動著父母的心,對於新兵下連這項工作,家長們都感到非常的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孩子在部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是仍有部分兵爸兵媽「憂心忡忡」,因孩子體能比較弱,甚至跟不上訓練的節奏,班長強化訓練孩子身體又承受不住,這就讓這部分新兵父母心裡犯愁。
  • 二戰時期,德國最強的營,遭遇日軍最強大隊,孰勝孰敗?
    作為戰爭中飽受摧殘的中國,實際上最終卻是二戰中61個國家中,五個贏得勝利的國家之一。聽上去是不是相當不可思議?然而中國雖然死傷慘重,但是中國從未考慮過投降,並且以頑強的意志力贏得了最終的抗戰。
  • 戰旗美如畫|劉鑫的新兵成長日記
    新兵特殊的「成人禮」入伍6個月的劉鑫思維敏捷,動作靈活,敢打敢拼,並列機槍結合分解成績排名全連第一,防毒面具脫戴更是以1秒的速度震驚全場,一舉打破全旅紀錄。他因此從一眾新兵中脫穎而出,成為「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新型步戰車中年紀最小的炮長。
  • 二戰時期!蘇聯火力超猛的高射機槍,堪稱低空戰機的噩夢
    嚴格意義來講,這兩款機槍根本算不上步兵輕武器,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初期版本,也就是四聯裝ZPU4的重量甚至超過2噸,這兩種機槍的設計目的也是為了防空。實際上ZPU系列14.5毫米高射機槍甚至都沒有出現在二戰戰場,該系列機槍直到二戰結束才研發成功。
  • 它是反坦克炮,也是步兵炮,二戰德國Pak50型75毫米炮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進行了三、四年後,前期順風順水的德國也開始吃不消了,儘管在武器裝備上不斷推陳出新,但受制於資源和持續戰損,德國裝備研製的思路發生了變化,開始向通用化發展,Pak 50型75毫米炮就是這樣的產物,它將反坦克和步兵支援雙重任務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