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疏文 :
故使大悲隱然施化,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三檀等被,四攝齊收,開示長劫之苦因,令證永生之樂果。只為群迷性隔,樂欲不同。雖無一實之機,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莫不等洽塵勞,普沾未聞之益。菩提種子,藉此以抽心。正覺之芽,念念因茲增長。依心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
這段疏文精闢地概述釋尊出興於世的本懷以及應機施教的善巧,眾生獲益的情形。正因為釋尊觀照到我等凡夫輪迴生死的苦痛,方以大悲心從常寂光土隱然垂跡於娑婆穢土,示現八相成道,應眾生種種根機,施以種種教化。
驚入三界火宅之門,遍灑甘露法雨,滋潤苦惱眾生的心田,澆灌發育菩提佛種。於眾生濃重之無明永夜,點燃智慧的火炬,爍破眾生內心的暗冥,開啟智慧光明。
釋尊以種種善巧方便度化眾生。以財布施、法布施與無畏布施,平等廣被一切眾生。以四攝法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恆順眾生,俾令有緣眾生齊入大涅槃城。
釋尊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為我等顛倒眾生,開示輪迴之苦 (八苦交煎) ,以及招集苦果之因 (即見思惑等) ,指示涅槃安樂之勝果。令修三十七道品 (藏通別圓四教) 以證常樂我淨之佛果。
一代時教,五時說法,無非欲令眾生回歸心地本源,了生死,成佛道,亦即《法華經》所云 :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之一大事因緣。
釋尊雖以平等大悲,一音說法,一雨普潤,然眾生積迷已久,煩惱習氣厚重,與本具佛性不隔而隔。只追逐世間五欲之樂,生不起一念出離之心。或外道修行者,尋求種種人天福報。
釋尊面對我等剛強難化眾生,並無一念棄捨之心,深知眾生鮮有好樂修習大乘佛法之善根,然亦不舍眾生,隨應眾生陋劣之機,從一乘法開出五乘佛法之權用。
如是,釋尊擊法鼓,樹法幢,震法雷,廣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三界枯槁眾生心田。眾生因佛說法,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生起菩提心,因菩提心引導六度萬行,最後圓成佛果。
五乘佛法的宣演,平等普遍地滋潤塵勞困頓的眾生,令未聞佛法者獲得好樂修習佛法之法益。眾生本具的菩提種子,藉著佛講經說法之勝緣,從心地中激活無上正覺菩提的根芽,因聞思修三慧,念念得以增長。
依著如是菩提心,生起修習五戒十善、三學六度等勝行。勝行即佛的通途法門,導祖將其指稱為門餘八萬四千。將八萬四千通途法門稱為「門餘」,意指正門之餘。
那正門是指什麼呢?正門正指淨土法門。導祖有偈雲 :「慚愧釋迦諸佛恩,標心為說西方樂,欲使齊歸入正門。正門即是彌陀界,究竟解脫斷根源。」 (《法事贊》) 「正門即是彌陀界」,意謂淨土特別法門為正門,其他通途法門為門餘。
導祖此獨具慧眼的判言,豁人心目,稱合佛心。通途八萬四千法門中,有漸法,有頓法,隨應種種眾生不同根機,隨宜宣說,眾生修習與其有緣的法門,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脫利益。
此乃釋尊一代時教興起的大致因緣。——大安法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