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經濟時報》12月23日報導,印度可能將在下個月世貿組織貿易政策審查會議上,接受世貿組織關於農業和電子商務政策的問詢調查。
一位政府高級官員對《印度時報》表示,目前印度政府內部正在加緊應對,準備可能會被世貿組織問詢的一系列問題。報導稱,這些問題涉及印度的電子商務政策、數字稅、提高IT產品關稅、援引和平條款超過大米補貼、以及有關豆類、糖和扁豆的農業政策。
剛上美國黑名單,印度禍不單行?
就在不久前,印度剛剛因為涉嫌操縱匯率,被美國川普政府列入"監測名單"。美國財政部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政府對一國是否為匯率操縱國有3項標準,印度雖然相較於4月份的調查結果下降一項,但仍有操作匯率之嫌,畢竟美國對匯率變動十分敏感。
就在印度還在為上了美國的"監視名單"而擔驚受怕之時,一項世貿組織發起的調查又接踵而至。
多項變化引起世貿注意
報導稱,印度上一次接受世貿組織關於貿易政策的審查調查是在2015年時進行的,距今已快5年。印度官員們表示,商品和服務稅以及智慧財產權法的變化將會引起世貿組織審查人員的注意。這些問題在5年前的那場調查中並未出現,這也是為何印度政府現在會緊張籌備應對世貿組織問詢的原因。
印媒稱,這項審查最快可能將在明年1月的第一周進行,由於印度莫迪政府出臺的農業法案在國內引發了大範圍的農民抗議活動,印度目前的農業政策正受到全球關注。美國、加拿大、巴西和紐西蘭等國也對印度對豆類、糖等商品出口補貼上是否存在問題提出了質疑。
報導指出,印度成為第一個因為違反2018- 2019年度大米銷售補貼上限,而援引和平條款的國家,該條款是世貿組織為各成員方施加克制的義務,以便減少農產品貿易爭端的發生。今年4月,印度告知世貿組織,2018- 2019年印度大米產量為436.7億美元,並提供了價值50億美元的補貼。在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一限制被限定為糧食生產價值的10%(稱為最低限度)。即便如此,印度也額外發出了多達6億美元的補貼。
與此同時,印度還希望對豌豆、扁豆和其他豆類的進口限制再延長一年,直到2021年3月31日,但許多國家正在尋求取消這些限制,並表示這些限制不應該被頻繁延期。
莫迪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執政利益,國內國外左右開弓,但此舉似乎不得人心,已使其接連在國內外遭受非議。
文/海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