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數據固定效應 vs. 隨機效應

2021-01-12 網易

2021-01-03 12:45:04 來源: 科技料

舉報

  

  一般來說,經濟數據有三種類型:橫截面數據(包括混合橫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對於應用微觀研究而言,主要還是採用前兩種數據類型,時間序列數據多應用於金融等方面的研究,由於我基本不做時間序列分析,以下就不再提及該數據類型。在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對於同一個研究主題,同時有橫截面和面板數據可供選擇),建議毫不猶豫地採用面板數據。

  理由在於,相對於橫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具有眾多優勢。簡單講三個優勢:一是面板數據具有更多的樣本量和信息量,可以降低變量之間共線性的可能性、增加檢驗統計量的自由度和增強估計結果的有效性;二是面板數據除了截面維度外,還具有時間維度,從而可以考察效應的時間變化趨勢,進行動態分析;三是面板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萬惡的內生性問題(由遺漏變量引起的內生性),至於原因,將是下面要講的重點。

  在建立好計量模型和選用了面板數據後,接下來就是用適當的計量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了。對於面板數據下的模型,有三種常用的估計方法:固定效應估計、隨機效應估計和混合效應估計。什麼叫混合效應估計呢?就是把時間維度和截面維度的數據混合起來,極端地將面板數據看成一般的截面數據,然後用OLS來估計。可以發現,混合效應估計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面板數據應有的優勢,因而在實踐中並不推薦使用。從而面對面板數據時,或者用固定效應估計,或者用隨機效應估計。

  什麼叫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型呢?對於如下的靜態面板模型(解釋變量中不包含被解釋變量的滯後項,否則叫動態面板模型):

  其中,下表i表示個體,t表示時間。對於所有的解釋變量,可以將其劃分為隨時間變化的個體特徵(比如年齡和收入)以及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特徵(比如性別)。可以進一步將擾動項進行劃分:

  其中,為擾動項中不可觀測的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上的差異,具體叫做個體效應;為擾動項中不可觀測的不隨個體變化的時間上的差異,具體叫做時間效應。為擾動項中的餘下部分,並假定其滿足球形擾動方差等假設。

  此時,可以根據個體效應或者時間效應與解釋變量的關係來定義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

  (1)如果個體效應與某個解釋變量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2)如果時間效應與某個解釋變量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時間固定效應模型」;

  (3)如果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均與某個解釋變量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

  (4)如果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與所有的解釋變量均不相關,則模型可稱之為「隨機效應模型」。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發現,在隨機效應假設滿足的情況下,複合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無關,因而可以得到一致估計。但是,由於此時不是球形擾動項(為球形擾動項,但不是),從而OLS估計不是最優效率的,此時採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可以得到最佳線性無偏估計,這也是用Stata進行隨機效應回歸時軟體採用GLS的原因,如下圖:

  

  而在固定效應假設滿足的情況下,複合擾動項與解釋變量相關,從而無法得到一致估計(回憶一下,假設不成立是造成內生性的原因)。因此,固定效應模型估計方法的核心思想就在於消除擾動項中與解釋變量相關的個體效應或者隨機效應。一般來說,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方法有如下幾種:

  (1)組內估計(Withinestimate):即組內去均值處理;

  (2)一階差分估計(FD);

  (3)最小二乘虛擬變量法(LSDV):在模型中加入固定效應的虛擬變量。

  這裡以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為例講一下組內去均值估計的基本思想,組內估計也是Stata默認採用的估計方式。對於如下的個體固定效應模型(3):

  用模型中的每一項減去其均值,得到新的模型,如下所示:

  由於u、Z和α均為不隨時間改變的值,因而其均值就是其本身,也就是說

  ,從而模型(4)可以轉化為:

  其中。此時可以發現,新的擾動項h與新的解釋變量k明顯不相關,因而通過OLS可以得到一致估計。現在應該能理解固定效應估計為什麼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因遺漏變量造成的內生性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非平衡面板固定效應門限回歸模型
    固定效應門限回歸模型(Hansen, 1999)是時間門限自回歸模型在面板數據中的擴展。Stata的xthreg程序(Wang, 2015)適用於平衡面板。而微觀數據中非平衡面板是更常見的情況,在將非平衡面板整理為平衡面板時很容易導致樣本選擇偏差等問題。因此,利用非平衡面板進行估計和檢驗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些問題。
  • 元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
    兩種常用見的元分析統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在固定效應模型下,我們假定在納入分析的所有研究存在一個真實的效應量,並且觀察效應量的所有差異均歸因於取樣誤差。雖然我們遵循將其稱為固定效應模型的做法,但更具描述性的術語將是共同效應模型(common-effect model)。
  • 面板數據裡處理多重高維固定效應的神器, 還可用工具變量處理內生性
    今天,我們「面板數據研究小組」將為計量經濟圈的圈友引薦一個處理多重高維固定效應的方法(multiple high dimensional fixed effects)。我們經常聽說面板數據相對於截面數據有更大的空間去控制異質性,尤其是那些看不見的卻不隨著時間變動的異質性。
  • 如何進行面板數據分析?
    導讀 面板數據也被稱作時間序列與截面混合數據。是截面上個體在不同時點重複觀測數據。面板數據分析就是根據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相應對於時間以及重複概率的結論。
  • Python實現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實現因果關係推斷
    面板數據(Panel Data):也稱為縱向或橫向時間序列數據。 在面板數據中,您擁有所有時間段內個人的數據點。 基本的面板數據回歸模型類似於方程式(1),其中和是係數,而i和t是個體和時間的指標。 面板數據使您可以控制變量並說明各個變量的差異性。
  • 異質性、隨機誤差、效應修飾——談談Meta分析的固有缺陷
    當權重僅取「倒方差」時,模型稱為固定效應模型,意為僅取研究內方差作為權重。而當權重同時考慮研究內方差和研究間方差時,則變為隨機效應模型,等同於隨機效應方差分析模型,即: 而從隨機效應模型中,即可以引出Meta分析的異質性檢驗,也就是檢驗隨機效應中的研究間方差是否顯著,當效應量取OR時,此方法退化為Woolf Method,即:
  • 春節前後該買什麼——過往「春節效應」歸納分析
    4.春節效應下個股特徵:為了研究春節效應期間,估值PE、流通市值AMV、換手率Turnover這三個因素對個股收益影響與其餘時間段的區別,分別利用春節效用期間數據、春節前後30個交易日的數據來進行面板回歸(PLM),前後30個交易日的數據作為對照組。
  • 彩票適用於蝴蝶效應?彩民意見不一,開獎結果隨機
    所謂的蝴蝶效應,指的是一個動力系統內,局部的微小變化導致整個體系連鎖反應,與「牽一髮而動全身」有同理之妙。 那麼,彩民買的每一注彩票是否適用於蝴蝶效應呢?彩民們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 國家級貧困縣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應
    內容提要:本文基於農業農村部農村固定觀察點1986-2011年微觀面板數據,使用雙重差分方法評估國家級貧困縣設立的減貧效果及收入分配效應。政策變量和時間變量的交互項係數γ是本文關注的,表示扶貧政策在國家級貧困縣的平均效應。a[,i]為第i個家庭的固定效應,λ[,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p是省份固定效應。
  • 中泰證券:節前效應有色金屬最強,節後為農林牧漁
    4.春節效應下個股特徵:為了研究春節效應期間,估值PE、流通市值AMV、換手率Turnover這三個因素對個股收益影響與其餘時間段的區別,分別利用春節效用期間數據、春節前後30個交易日的數據來進行面板回歸(PLM),前後30個交易日的數據作為對照組。
  • 面板模型回歸操作指南,適合初學者!
    面板數據(panel data)是指不同對象在不同時間上的指標數據。目前面板數據被廣泛地應用於經濟研究中。本文簡單介紹下,使用SPSSAU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步驟。一、數據格式下圖中,展示的就是一個面板數據的例子。
  • 錨定效應思維模型
    日常生活普遍的「錨定效應」許多,一件衣服998元,貴便宜很有可能因人有所不同的,但假如這998變成畫線價,折扣到288元,很多人都感覺是划算了,那麼998元便是錨定效應中的錨,危害到你對是不是選購這一件衣服褲子的判斷。
  • 不懂「錨定效應」,你被別人操縱都不知道!
    別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營銷套路,背後卻存在著一個心理學原理:錨定效應。沉錨效應,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通常來講,人們在做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 那些年我們踩過的「坑」:淺談數據收集的各種效應(Effect)
    01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首因效應指受訪者在面臨一組選項時,更傾向於選擇排列靠前的選項;近因效應正好相反,指受訪者在面臨一組選項時,更傾向於選擇排列靠後的選項。
  • 身邊的心理學:刻板效應及暈輪效應等異同
    在心理效應中,有刻板效應、定勢效應、慣性效應、投射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及首因效應等七個心理效應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一、共同點。如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對某個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認為這個人或這一事物都具有這一特徵。(二)泛化性。
  • 「省考行測」定義當中效應知多少,心理效應大總結
    首因效應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2. 近因效應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 職場效應之:共生效應、投射效應、互惠效應
    共生效應——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我們,都會互相影響職場共生效應:職場中,我們會經常有不同的分工,那就需要不同的是人做,這過程中我們需要儘可能地打開自己,與團隊合作、互相學習、探討,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經歷、知識結構、技術專長
  • 職場效應之:蝴蝶效應、鯰魚效應、莫扎特效應
    蝴蝶效應——細節決定成敗職場蝴蝶效應:蝴蝶很微小,哪怕扇動下翅膀,都會引起巨大的後果。正如職場中每個員工,哪怕你是不起眼的一個打螺絲工位,也有可能因為你的一顆螺絲沒打好,而引起工廠倒閉的後果。蝴蝶效應警示職場的人們,要認真的去對待處理的每一件事情,襲關注好細節,這樣才不會惡性循環導向不良的結果。
  • 問卷設計|問題選項的順序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會形成更為深刻的印象;近因效應是指新接受的刺激更容易被大腦提取。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開頭部分和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信息前後間隔時間越長,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就會越明顯。這種順序效應不僅是出現識記上,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選擇都無形地受到順序的影響:比如有無釐頭的研究者發現衛生間的隔間中首尾的使用率更高。
  • 網絡效應「聖經」(上):網絡效應為什麼重要?其運作原理是什麼?
    編者按:自1994年以來,網絡效應創造了科技行業70%的價值。深刻理解網絡效應工作方式的創始人,將更有能力創建定義某一類別的公司。日前,NFX發表了一篇文章,對網絡效應的重要性、原理、特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維護網絡效應等進行了詳細地闡述。本文是上篇,主要涉及網絡效應的重要性、原理、特性。文章由36氪編譯,希望能夠為你帶來啟發。一、網絡效應為什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