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斐德羅篇》,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理解「唯物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別。在我們很多人的常識裡,這兩個詞似乎並沒有區別,屬於同一陣營的兩種表達方式而已。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文學和日常概念裡的「現實主義」,在哲學裡其實叫做「唯實論」,與它對立的概念叫做「唯名論」。這一對概念在之前的內容我們講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但,您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如果拿這對概念來套用柏拉圖的「理念論」,「理念論」就屬於「唯實論」,因為他認為理念不是人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名詞概念,而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如果您的看法與之相反,那麼您就是一名「唯名論」者。
說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關鍵在於判斷:物質與意識誰排在第一位。簡單來說就是:認為物質優先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就是「唯心主義」。
再進一步說:「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是真實的存在,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出來的東西;「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是本體,意識才是真實的存在,物質是從意識中產生的。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唯物主義」的教育下長大的,會覺得「唯心主義」很荒誕,但西方與我們剛好相反,所以彼此都很難真正理解對方。
「唯心主義」的大前提是「神創論」,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柏拉圖的「理念論」就很典型,它也有一套周密的邏輯基礎,在這個系統中是可以自圓其說的。但,我們都知道,隨著社會進步,科學昌明,「神創論」的支持者越來越少,現在很多虔誠的信徒也只是把《創世紀》當成寓言故事來理解。
不過,有意思的是就算如此,「唯心主義」也並沒有因此而萎縮。比如我們之前說到的休謨與康德,他們是反對「神創論」的,休謨甚至被當成過「無神論」者而受到迫害,但他們竟然都是「唯心主義」哲學家,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唯心主義」雖然與「神創論」相伴隨,但「唯心主義」卻是可以拋開「神創論」單獨成立的理論。舉個簡單的例子:熟悉佛教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佛教主張的是「緣起論」,反對的是「神創論」,但佛教從本質上就屬於旗幟鮮明的「唯心主義」,認為所有的物質世界都是心理世界。
至於我們提到的西方哲學家休謨、康德、叔本華等人,雖然沒有佛教那麼極端,但都認為物質世界只是我們感官呈現給我們的「現象」而已,希望您還記得叔本華的那句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
所以社會就算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唯心主義」的哲學領域依舊屹立不倒,很多哲學家窮盡百年都在想方設法的將它駁倒,卻沒有一人可以辦到。如果您想感受一下這樣的哲思,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我真的存在嗎?」
這樣一個簡單的自我問答,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笛卡爾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但「我思」真的足以證明「我在」嗎?這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