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斐德羅篇》:「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2020-12-17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斐德羅篇》,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理解「唯物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別。在我們很多人的常識裡,這兩個詞似乎並沒有區別,屬於同一陣營的兩種表達方式而已。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文學和日常概念裡的「現實主義」,在哲學裡其實叫做「唯實論」,與它對立的概念叫做「唯名論」。這一對概念在之前的內容我們講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但,您需要明白的一點是:如果拿這對概念來套用柏拉圖的「理念論」,「理念論」就屬於「唯實論」,因為他認為理念不是人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名詞概念,而是實際存在的東西。如果您的看法與之相反,那麼您就是一名「唯名論」者。

說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關鍵在於判斷:物質與意識誰排在第一位。簡單來說就是:認為物質優先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就是「唯心主義」。

再進一步說:「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是真實的存在,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出來的東西;「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是本體,意識才是真實的存在,物質是從意識中產生的。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在「唯物主義」的教育下長大的,會覺得「唯心主義」很荒誕,但西方與我們剛好相反,所以彼此都很難真正理解對方。

「唯心主義」的大前提是「神創論」,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柏拉圖的「理念論」就很典型,它也有一套周密的邏輯基礎,在這個系統中是可以自圓其說的。但,我們都知道,隨著社會進步,科學昌明,「神創論」的支持者越來越少,現在很多虔誠的信徒也只是把《創世紀》當成寓言故事來理解。

不過,有意思的是就算如此,「唯心主義」也並沒有因此而萎縮。比如我們之前說到的休謨與康德,他們是反對「神創論」的,休謨甚至被當成過「無神論」者而受到迫害,但他們竟然都是「唯心主義」哲學家,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唯心主義」雖然與「神創論」相伴隨,但「唯心主義」卻是可以拋開「神創論」單獨成立的理論。舉個簡單的例子:熟悉佛教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佛教主張的是「緣起論」,反對的是「神創論」,但佛教從本質上就屬於旗幟鮮明的「唯心主義」,認為所有的物質世界都是心理世界。

至於我們提到的西方哲學家休謨、康德、叔本華等人,雖然沒有佛教那麼極端,但都認為物質世界只是我們感官呈現給我們的「現象」而已,希望您還記得叔本華的那句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

所以社會就算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唯心主義」的哲學領域依舊屹立不倒,很多哲學家窮盡百年都在想方設法的將它駁倒,卻沒有一人可以辦到。如果您想感受一下這樣的哲思,可以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我真的存在嗎?」

這樣一個簡單的自我問答,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笛卡爾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但「我思」真的足以證明「我在」嗎?這是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老子和莊子的「道」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老莊說的「道」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這個問題一直爭議很大。有人說,老莊的「道」是唯物主義,因為「道」是自然界的一種看不見的物質能量,是一種極精細的物質,所以是唯物主義。莊子說過:「道」有粗精,宇宙本源的「道」是一種極精細物質。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你有什麼看法?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簡單地說,唯物主義的核心就是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物質決定精神。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代表的是唯物主義論者。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正好相反,它認為是先有精神,後有物質,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精神決定物質。以西方柏拉圖為代表的是唯心主義論者。兩大派別多少年來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歸根到底,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局限,限制了人類的認知。有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現在所有能夠認知到的物質總量只佔到宇宙總質量的5%,還有25%的暗物質與70%的暗能量是人們還未曾謀面的。
  • 王陽明是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
    如果用現代唯物主義論來看,陽明心學不僅是唯心主義,而且還是主觀唯心主義。那麼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又是唯物主義呢?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而唯物主義則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王陽明的心學中提到「心即理也」,出現了一個「心」,並且認為「心」就是「理」,所以被認為是唯心主義。但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西方近代提出來的,而東西方的哲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用西方的思維來衡量東方的思想,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比如西方黑格爾說的「存在即合理」,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都是經典的唯心主義名言。
  •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什麼呢?
    唯心主義: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物質世界是意識、精神的產物,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把客觀世界看成是主觀意識的體現或產物的叫主觀唯心主義,把客觀世界看成是客觀精神的體現或產物的叫客觀唯心主義。簡單來說是哲學兩大派別之一,同時也分成主觀,客觀兩大唯心主義。
  •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的英文是materialism,material的意思是物質、材料,而ism是一個英文的後綴,表示主義,所以唯物主義不是唯有物質的主義。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二者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們從概念和英文詞義上理解,翻譯為物質主義和精神主義比較貼切,裡面並沒有唯一的唯,所以不知道當初是誰這樣翻譯過來的,好像我們違心就成了唯心主義,這就讓我們誤入歧途,其實這兩個詞語翻譯成物質第一主義和意識第一主義更加妥帖。
  •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人他們的一生都分別獲得了什麼收穫?
    昨日收到網友飛鴿傳書,問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人他們的一生都分別獲得了什麼收穫?回想自己,思索再三,作如下之答。我的理解:「主義」是指一個人對世間萬象的感想和實現所想所採用的方法,也通稱為人的世界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一對矛盾體,但是彼此誰也離不開誰。古代先賢僅一八卦圖就已經把這兩者的關係形容的無比舒適了。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奮鬥的結果,一定是和他的世界觀有直接關係的;人一生的世界觀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唯心主義核心是世界依附於意識存在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唯心主義核心是世界依附於意識存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它們兩個又是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大樊說歷史,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事情。唯心主義和僧侶主義是相通的。站在它們的對立方面,同它們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的,是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
  •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究竟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當一個人堅信唯物主義是正確的時候,事實上從一個側面已經映射出了唯心主義是正確的,因為他的意識決定了他的思考方向。這樣解釋比較抽象,但大家可以細品一下。雖然我這樣闡述,但並不代表我認為唯心主義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他們就沒有對錯之分。
  • 如何理解「唯心主義」及其存在的原因
    唯心主義,應該就是其中一個。唯心主義的英文單詞是idealism,又可以稱為「觀念論」。觀念論的叫法,或許可以先為它去除褒貶好壞之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之分我們一般認為唯心主義是不好的。但是,真正研究哲學的人,一般很少關注唯心、唯物之分。
  • 倡導唯物主義理論的戴震,提出了哪些反對唯心主義的觀點?
    儘管清王朝以種種手段來箝制「異端」思想的反抗,而反理學的思想則為了避免迫害而採取注釋經學的形式,繼續展開對官方哲學-理學的批判,戴震就是這一時期最富有戰鬥精神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道」是「氣」的運行,它不是什麼神秘性的、虛無飄渺的客體精神,而是「指其實體實事之名」,「故語道於天地舉其實體實事之名而自見。」(《孟子字義疏證·道》)即包括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事物,道理是存在於實際事物當中,不能離開實際事物另外有什麼道理。戴震把「道」作為「行」字解,實質上是說「道」就是運動。
  • 柏拉圖的「分離學說」彰顯了他的唯心主義世界觀
    柏拉圖式的世界觀是以理念為核心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柏拉圖認為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之外,還有一個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實的領域。因此根據認識的對象不同,認識的形式也不同,認識分為知識和意見。柏拉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別把它們叫做幻想、信念、數學知識和理性知識。前兩種屬於意見,後兩種屬於知識。柏拉圖在說明人的認識過程中,把可感領域劃分為影像與自然物兩小部分。「影像」是可感事物的摹本,它把人對「影像」的認識叫做「幻想」,把對「自然物」的認識叫做信念。實際上,這兩者都屬於認識的感性階段。
  • 反對唯心主義理學,王廷相的唯物主義思想概述
    他在唯心主義理學佔統治地位的時期,敢於起來鬥爭,反對虛靜空談,提倡「經世之學」,在當時有進步意義。他的學問比較廣博,主要哲學著作有《雅述》和《慎言》。王廷相的世界觀,也是堅持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觀點。他說:「天地未生,只有元氣······元氣之上無物、無道、無理。」
  •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類型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B.客觀唯心主義C.主觀唯心主義D.機械唯物主義一、知識講解(一)主觀唯心主義:指把人的主觀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認為人或者人的意識創造了萬物。主觀唯心主義過分誇大人意識的作用,強調人的作用。常見的例子:(1)孟子:萬物皆備於我;(2)莊子:萬物與我為一;(3)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4)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5)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6)笛卡爾:我思故我在;(7)貝克萊:存在即是被感知。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哪個是正確的?你有什麼看法?
    唯物主義是基於幾百年前牛頓經典物理的假設:物理系統不受試驗者意識的影響,這個假設是為了方便精確計算,建立方程描述關係,因為如果假設意識有影響,影響多大,方程如何表示,根本不知道,這是一種無法證明的理想情況,後來的所謂唯物主義就是一幫對物理一知半解的文科生根據這個假設做出的結論,這個假設是根據人類感官主觀感受做的設定,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因為人類感官只能接收解讀極窄頻段的電磁振動信號
  • 唯物主義特點的亞里斯多德?——原創連載《康德大師》1.1.4.1
    四、 軸心時代和古希臘三聖(三)亞里斯多德唯物主義特點的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因為他那聽起來虛無縹緲的理念論,被後人貼了一個標籤:唯心主義。這一點,也是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頗為不滿的。不過,哲學史常說,思想雖然可以決裂,但亞里斯多德對老師柏拉圖的敬仰並未曾發生過變化。我不這麼看。如果思想相悖,難再生多深的敬仰。敬重一定不會變,但已經在思想上分道揚鑣了,如何還能敬仰。亞里斯多德出生的時候,柏拉圖已經四十二三歲。這一年,中國春秋時期的秦獻公剛剛即位。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否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大家怎麼認為呢?
    極端唯物主義最荒唐的地方,就是絕對虛化『』精神『』(存在)的物質性,陷入了一種對自己認知能力範圍以外物質的否定,成為一種狹隘的唯物主義。而唯心主義則由於認識有高度,表達超晦澀,則出現曲高和寡的現象。當初強行分出兩個主義來其實是一些特殊的生命用來否定什麼的。尤其極端唯物主義。
  • 範縝的唯物主義「神滅論」與佛教唯心主義「神不滅論」的鬥爭
    引言佛教教義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它主張「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即認為一切存在都是虛假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人心或「內識」這一精神本體所創造。山河大地,一切物體,都沒有實在性。甚至連自己本身,也都是不存在的幻境,只有微妙的「真如」佛性才是真的境界。
  • 唯物主義的寫實手法表現唯心主義的想像張力——肖育新疆寫生油畫
    他的油畫寫生是用唯物主義的寫實手法表現唯心主義的想像張力。肖育作畫從不討巧,也從不去敷衍自己的內心,用筆肯定有力,使彩潔豔純美,對畫面細節的處理也極為鮮活靈動,他每每完成的寫生畫面就是一個上蒼賦予他的藝術活體,你觀畫時必然會感受到畫面的呼吸與脈跳。同時也能想像到肖育帶著寫生的收穫走回住所時的那種享受和喜悅。
  • 佛經中的「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有什麼區別?
    佛法是對宇宙人生的揭秘,是最偉大的教育,可是當佛弟子對別人進行介紹佛法的時候,往往會被人說是迷信,或者當我們講到「萬法唯心造」的時候,人家還會說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帶有迷惑性,是不理智的,不客觀的,僅僅是一廂情願的,往往帶有貶義的成分,那麼佛法裡面講的「萬法唯心造」是什麼意思呢?
  • 世界的統一性是什麼?唯心主義認為是精神,而唯物主義認為是物質
    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神活動的產物。二元論者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互相平行、各目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法國的笛卡兒就是二元論的典型代表,他認為世界有二個本原,一個是物,一個是心,物與心這兩個實體互相平行。最後,他又認為這兩個實體都是上帝創造的,這樣,最終還是統一到上帝那裡去了。可見,二元論的最終結局必定導致唯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