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日本的足利義滿嗎?他曾和明朝永樂皇帝聯手維護過世界和平

2021-01-08 談藝中國史
歡迎閱讀

倭寇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洪武年間的胡惟庸案,而了解胡惟庸案的朋友,則一定知道胡惟庸通倭造反的事。儘管後世史學家對胡惟庸勾結倭人之事另有看法,但這並不影響另外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一代權相胡惟庸與倭人的關係成為了政敵打擊他的有效手段,這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明政府高層對倭人在華活動始的高度重視和極度不信任。

倭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日本人。在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在位年號),日本國內政局發生劇烈的動蕩。以足利義滿為首的室町幕府基本完成了國內的統一,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對峙的局面,以大名為主體的莊園主政治體系受到沉重打擊,大量寄生於莊園主經濟的武士階層失去生活來源,開始從事多種不法經營,對日本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其中一部分武士受海上走私團體的僱傭,從事海盜活動,他們以打劫海上商貿路線上的過往船舶來獲取巨額利潤,當積累起一定財富後,走私團體又再次招募更多的流浪武士來擴充自己的力量,最終形成了有組織力和戰鬥力類似於軍隊性質的海上武裝,開始不斷向周邊國家的沿海陸地區域進行搶掠,這就是我們歷史上所說的倭寇。

倭寇侵擾明朝內陸的範圍

倭寇的形成內因,主要在於當時日本政府內部政局動蕩,社會及其不穩定,以大名政治為主體的日本社會,始終存在著地方和中央之間的多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即使是在足利義滿家族統一全日本後,也始終無法徹底根除大名這種莊園主政治制度,而莊園主制度的存在,就類似於中國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制度,隨著周王室權威的下降,諸侯國之間徵戰不休,殺伐不止,許多小國因此滅亡。而日本當時的天皇權威也如中國春秋時代的周王室一般,日本各地的大名之間失去了天皇權威的制約,彼此攻伐不止,隨著部分大名被消滅,他們豢養的武士成為了浪人,在這樣的局勢下,越來越多的武士成為了海盜,使得倭寇的力量也越來越壯大。

足利義滿的木像

從外因上看,隨著明朝對日本的貿易限制越來越嚴格,日本國內的經濟環境也越來越惡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明朝對日本實行了經濟制裁。從宋代開始,日本就大量進口中國鑄造的錢幣來作為本國流通使用的貨幣,但在明朝,由於明政府限制出口官鑄錢幣到日本,頓時造成了日本國內的通貨緊縮,在對外貿易上,西太平洋地區各國都與中國達成了貿易協定,也類似於今天WTO一類的貿易組織,這些國家在經濟利益上要仰賴明政府,因此在對日本的貿易上始終存有顧慮,無法與其展開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從而使得日本國內各種民生物資極為匱乏,通貨膨脹十分嚴重,在緊縮與通脹兩重壓力下,走入困境的日本人只能鋌而走險,採用走私或者海盜活動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明代人繪製的地圖

綜上所述,困擾明朝的倭患其實並不能把所有責任推到當時的日本身上,一方面固然是日本社會內部過於混亂,但明政府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同樣是誘發倭患的重要原因。而這一切,都在永樂皇帝和足利義滿的共同努力下發生了改變,永樂元年(1403)年,日本國王派使者300人向明政府上表稱臣,從此兩國進入了一段美好又短暫的蜜月期。

足利義滿低下了高昂的頭

歷史上那個關於古代中國和日本關係最有名的段子裡說,當隋煬帝接到日本天皇的來信,打開信看到開頭第一句話的時候臉就綠了,日本天皇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作為整個信件的第一句話,著實有點挑釁意味。我們暫且不論這個段子是真是假,但從之後日本的表現上來看,確實也是桀驁不馴,沒有把日沒處的中原王朝多當一回事。但是明朝建國後,朱元璋為了重新制定西太平洋國家之間的政治秩序和外交關係,大力推動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倫理外交,即明朝作為一個家族族長,論輩分和遠近來安排諸國的地位和禮節待遇。但顯然,日本在此之前就一直沒有認可中國的這種地位。這與元朝東徵日本也有著一定關係,畢竟在日本人眼中,元朝和明朝沒有多少區別,就像俗話說的那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誰呆在廟裡就找誰。元朝的鍋,明朝背。在當時日本人眼裡也覺得挺合理。

南北朝時期的日本局勢圖,紅色為北朝勢

日本在足利義滿統一之前,由於國內局勢動蕩,處於一個四分五裂群雄混戰的時期,內部政策無法統一且也得不到長期執行的保障,每個大名對中原王朝的政策都有所不同,有的願意稱臣,有的喜歡叫板,有的用高規格待遇招呼明朝使節,有的看到明朝派遣的使節就是一頓禍害。這也就是我在文章一開頭所說的,明政府對倭人在華活動十分敏感和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室町幕府上臺後,足利義滿成為了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眾多大名懾於足利義滿的軍事實力而不得不俯首稱臣。而足利義滿為了保持自己的軍事優勢和維持自己在日本的統治,必然要重新建立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為此,獨攬大權的足利義滿決定放棄日本一貫桀驁不馴的做法,接受明朝政府的冊封,在明朝劃定的儒家倫理體系裡與中國展開外交活動。用咱們現在的粗話說,就是認慫了。儘管這樣的屈尊讓室町幕府受到了國內許多勢力的批評,也為他後來的政治危機埋下了隱患,但在當時,卻實打實的得到了不少好處。

雙贏的外交關係,足利義滿贏了,明朝也贏了,倭寇輸了

日本學者田中健夫在《東亞國際關係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一文中評價道:日本對華朝貢曾是足利義滿鼎盛時期的主要經濟來源。《明代倭變端委考》中曾有這樣的數據統計:明朝景泰時期的1453年,日本朝貢附載物在日本國內的總價值約為2000貫,而明朝給價約30000貫,獲利高達15倍。足利義滿時期(1404~1410),日本以各種名目向明朝進行朝貢的船數達到了38艘,而永樂時期明政府對日本出手的闊綽程度遠在景泰時期之上,室町幕府為此大方一筆橫財,足利義滿以能伸能屈的政治家手腕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回報,這種做法的確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室町幕府期間的朝貢次數

俗話說得好,得人錢財與人消災,足利義滿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回報,自然也兌現了他對明政府許下的承諾,開始大力鎮壓浪人武士集團,控制打壓海盜活動。整個西太平洋的海上商業貿易在這一階段似乎又出現了短暫的繁榮跡象,然而,這一好兆頭卻沒有維持多久,足利義滿死後,他兒子足利義持上臺,對華政策也做出了相應調整,足利義持認為自己父親制定的對華外交關係有損日本的地位和尊嚴,在1419年中斷了對明朝的朝貢活動,雙方官方貿易就此停滯。

談藝認為,足利義持之所以中斷對華朝貢的外交活動,表面上看是為維護自身國家的尊嚴,但實質上卻是大名勢力與幕府之間的矛盾糾葛所引發的必然現象,正如我前文所說,儘管室町幕府形式上統一了日本,但大名莊園主形式的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未發生改變,對華朝貢的所有貨物都需要莊園主來提供,而所得收益也要有一部分退還給莊園主,因此,到了足利義滿晚年,其中幾個大名的勢力迅速崛起,他們積累起的財富總和已經遠超室町幕府。足利義持阻斷對華朝貢,就是要打壓他們的經濟收益,限制他們的勢力擴張。但這樣的政策顯然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也讓室町幕府陷入了空前的危機。

結語

從永樂元年開始,中日兩國邦交總算是有了起色,兩國之間進入了一個短暫而美好的蜜月期。從明朝這邊來看,室町幕府接受中國的冊封,就是承認了明朝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政治核心地位,日本也納入了這個大家庭之中,因此,明政府願意用經濟回報的方式來維繫這樣的國家關係,一方面,明政府能在這樣的外交倫理關係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和支配權,另一方面,利用懷柔綏靖的策略來買通日本最高層,藉助他們的力量來打擊倭寇,保障海上貿易通道的暢通與安全,也是權衡利弊後的最佳手段。

室町幕府之後日本再次陷入大名戰國時代

從日本這方面看,可能顯得有些滑稽,為什麼這麼說呢?幕府與大名之間的根源性矛盾始終是影響日本外交策略的重要原因之一,幕府對朝貢獲得的財富早已是垂涎三尺,他們不是不想抱上明朝的這個大腿,實在是扯室町幕府後腿的人太多。大名們見不得幕府發財,幕府也容不下大名撈外快,簡單點說就是你不讓我好,你也別想好。而這樣的內部窘況,明政府又不可能了解得有多仔細,以至於明朝在嘉靖年間徹底斷絕了和日本的朝貢貿易。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不過,中日兩國的這場較量卻為另外一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這個遊走在兩國之間的小小島國,一時間成為了當時西太平洋區域內十分富裕繁華的國家,他們甚至在幾百年之後被滅國時,還依然奉中國為自己的宗主國,如果您對此感興趣,敬請關注談藝,明天,我將會詳細介紹這個國家在此時期的相關歷史。

相關焦點

  • 高傲的足利義滿為了向中國「納貢」,居然不惜背負「賣國」罵名
    關起門來,雖然不能讓中國向自己稱臣,但是面子上、心理上還得製造和中國平等的假象。加上元師徵日的失敗,又堅定了日本神國的思想。雖然國力和中國有很大差距,但決不能再向外國稱臣。中國呢,自從明朝建國,明朝的皇帝們以唐宋中華正統自居,立志恢復強漢、盛唐、富宋萬邦來朝的盛況。要藩國奉大明正朔,稱臣納貢。所謂「稱臣」,只不過是名義上,外國各君主由大明天子所冊封,是大明天子的外臣。
  • 結束了南北朝對峙,日本將軍足利義滿,為何執意要和明朝交好?
    南北朝對峙結束10年之後,日本將軍足利義滿向明朝派遣使者,請求與明朝通好,並向明朝供奉了日本的各種物產。為什麼足利義滿執意要和明朝通好,甚至不惜放下身段稱臣呢?一起跟隨小編從下面的文章中尋找答案吧!當時,中日兩國都天下初定,如何打開外交局面的問題提上了日程。
  • 明錢霸權:織田信長的旗幟上為什麼有中國的「永樂通寶」?
    本鬼在前文《日本戰國時期常見的「家紋」、「軍旗」、「馬印」都是什麼?》中提到:日本戰國霸主織田信長的軍旗上畫著中國的「永樂通寶」。那麼織田信長一個日本人為什麼要在軍旗上畫著中國明朝的銅錢呢?
  • 為什麼說永樂帝的功業能超越忽必烈
    但大明開國不久,朱元璋身為皇帝只能致力於穩固政權基礎,不可能像忽必烈那樣開疆拓土。永樂帝展開了與朱元璋完全不同的積極的外交策略,他在位期間,明朝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雖然對蒙古及安南訴諸武力,但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周邊各國來華朝貢的數量遠遠超過了洪武時期。在東北地區黑龍江(阿穆爾河)下遊流域設置奴兒幹都司,將滿洲完全置於明朝管轄之下。
  • 永樂皇帝朱棣之後的明朝為什麼不叫北明?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在南京建立大一統王朝的皇帝。明太祖有二十多個兒子,他的長子朱標被他冊立為皇太子,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元璋並沒有選擇其他皇子作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 為什麼說永樂帝的功業能超越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但大明開國不久,他身為皇帝只能致力於穩固政權基礎,不可能像忽必烈那樣開疆拓土。對他而言,建立起大明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就已經足夠了,不必要的對外徵伐只能是浪費民力和財力。他們的首領更迭或王位繼承必須獲得明朝的認可,一旦明朝發生戰事,他們就有義務出兵助戰。此外,還必須定期朝貢,履行「朝貢貿易」。總之,他們相當於內臣,卻又不是內臣,恰恰處於內臣與外臣(冊封國)之間的位置。「五服圖」中,他們的外側是接受明朝冊封的「外臣」,是與中國皇帝之間結為君臣關係的「冊封國」。冊封國有義務向中國皇帝朝貢,並專門設定了朝貢的「貢期」「貢道」。
  • 永樂之後,明朝的抗元戰爭就結束了嗎?朱棣:徵途還在繼續
    大元亡了嗎?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隨著洪武年間的名將們的星隕。原本已經被逐出中原的大元又動起了垂涎之心,元大都富麗堂皇的宮殿肯定遠比戈壁草原更讓北元皇帝念念不忘。而永樂七年的臚朐河大敗,他們也想把南下的計劃提上日程。
  • 永樂大帝為何要定都北京?難道真是為了讓明朝皇帝「天子守國門」?
    雖然北京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首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的元大都,但今天北京的前身,則是源於明代永樂時期,所建立的順天府城。也正是從明朝永樂大帝開始,北京與首都,開始了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榮譽和糾葛。那麼為什麼明朝以及之後的清朝,要將北京作為首都呢?難道真是如網上所說,「天子守國門」嗎?
  • 說說遺失了的明朝永樂大典
    我們知道,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偉大歷史著作,而作為明朝的《永樂大典》可以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確實不是蓋的。《永樂大典》編纂於永樂年間,直接由皇家的翰林院大學士解縉作為主編纂修,這套巨著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編纂。
  • 告訴你明朝有多牛,日本人是怎樣在明朝艦隊前臣服的?
    在水師方面雖然在明朝末年被"海上馬車夫"趕上,但是總體來說雙方差距不大。而明朝的海軍實力的巔峰則是在永樂時期。說到這裡大家估計也就知道了,是的,永樂時期大明威名遠揚得益於那場宣揚國威的「鄭和下西洋」。那麼這和日本有啥關係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 明成祖永樂皇帝其實是他的化身
    皇帝又多次催促,於是一行人在六十八天中乘船度過了二十條大河,終於抵達皇宮。迎接他們的有三百頭裝飾美麗的大象和萬餘僧眾。  1407年正月二十日,德新謝巴二十五歲,明成祖永樂皇帝親自到皇宮外的鐵山,供養他一個金制千輻法輪。 永樂皇帝從衣袖裡拿出一個右旋的白海螺供養噶瑪巴,心想:如果他有神通的話,會還贈我同樣的東西。
  • 【龐滔播講】|《老北京的傳說--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明朝永樂帝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編著:張卉妍播講:龐滔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北面昌平區境內天壽山南麓,環葬著明代的十三位皇帝
  • 【地理探究】從明朝皇帝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的反應看明朝和清朝對...
    而因為利瑪竇本身是一個傳教士,他來中國的目的主要也是為了宣傳他們的宗教思想。所以在他的影響之下,當時明朝的一部分知名人士也紛紛加入了他的教會之下,這其中就包括比較有名的徐光啟和楊庭筠。
  • 明朝的16位皇帝,他們的名字都有一個共同點?你發現了嗎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的帝王,也有過很多的朝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明朝的歷史。明朝的歷史共有276年,明朝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在這276年的歷史中,明朝共出現了十六位皇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明朝皇帝們的名字,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仔細觀察一下他們的名字,你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 明朝的強盛時期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在明朝的初期,就經歷了三個強盛的時期,這三個時期分別是"洪武之治"、"永樂盛世"還有"仁宣之治"。
  • 自詡為神國,日本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向中國稱過臣?
    在曹魏之前,日本島內尚未統一,幾個割據島內的政權都遣使向兩漢和曹魏進過貢。 對此宋文帝沒有答應,只是冊封他為「安東將軍、倭國王」。 到隋朝統一中國後,日本便不再遣使朝貢,日本也不再在正式場合和文書中自稱為倭國,日本前隋使更是自稱本國君主為天子,惹得隋煬帝極為不悅。 到了唐朝,日本這個稱呼正式被啟用,並且日本君主開始自稱天皇或皇帝稱謂。
  • 《日本古代軍事戰略》武家崛起 第八講 室町幕府
    南朝元中九年(明德三年,1392年)閏十月,足利義滿以大內義弘為中介,允諾若干和平條件為前提實現了分裂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統一。包括,象徵皇權的劍鏡玉三種神器由南朝的後龜山天皇轉交後小松天皇。從今以後後龜山流與後小松流輪流繼承皇位等條件。這就是所謂「明德和議」以上和平條件北朝方並不知曉,很有可能是足利義滿的獨斷。況且,從一開始義滿就壓根兒沒想過要付諸履行。
  • 唐山董氏家族,得到過明朝清朝九位皇帝的封誥
    這個家族是明朝永樂年間來此定居的,從明朝晚期的天啟年間逐漸湧現出人才,從公元1624年起一直到光緒二十七年的1901年,這377年間走出了10位進士、40名舉人和10名拔貢另有404名秀才。在當時看來,這樣的家族堪稱是人才輩出的官宦人家。
  • 明朝皇帝個個奇葩,16位皇帝逐一看
    後來叔叔佔了上風,直接打到京城,自己當起了皇帝,而且幹的很出色,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都是這一時期。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的寬厚仁慈,不管對誰,他都是寬厚對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朝歷史上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朱佑樘還做了一個讓其他帝王無法企及的事,他的一項發明竟被列為了人類300項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這個發明就是——牙刷。此項發明被收錄在倫敦羅賓遜出版社出版的《發明大全》中。
  • 維護世界和平 展現大國胸懷
    現年75歲的維託希金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倡議者之一,青年時代曾跟隨父親在中國上海學習和生活。得知習主席即將訪問俄羅斯的消息後,他非常期待。維託希金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的衛國戰爭勝利日紀念活動對俄羅斯和世界各國都具有重要意義。習主席的來訪體現了對俄中關係的重視和中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的信念。
  • 明朝能打仗的皇帝只有朱元璋?那是你把這位馬上皇帝給忘記了
    那是你把這位馬上皇帝給忘記了不得不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極具爭議的皇帝,他雄才大略,馬上得天下,從蒙元手裡奪回中原江山,從而建立了大明朝,然而,到了晚年,卻舉起屠刀,斬殺了很多開國功臣,搞得朝野震動,哀鴻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