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七星廟折太君的故事

2021-02-16 尋根信天遊

         七星廟折太君的故事

         府谷縣孤山北峰有座七星廟,又稱「無梁殿」,建於唐貞觀年

間。當年,因東海龍王滋事,把頭顱輸給了算卦先生袁天罡,演出

了一段「唐太宗遊地獄」的故事。太宗遊地獄回來,皇宮還是不得安

寧。每逢夜深,「紅毛黑鬼」便從塞北大漠的孤山出發,乘著洪水猛

獸,飛沙走石湧進宮來,把皇帝老兒驚得魂飛魄散。於是,唐太

宗便命尉遲公來府谷縣孤山,在北峰修了一座七星廟,用來鎮妖

邪。它的建築結構奇特、精巧。外觀殿宇,內若帳篷,無梁無柱,

一磚蓋頂。傳說這裡也是北宋抗遼名將楊繼業與女英雄折太君成親

的地方。

        折家世代鎮守府州(今府谷縣),折太君名賽花,自幼文武雙

全,又聰明漂亮,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楊家世鎮守麟州(今神木)

,楊繼業是楊宏信的長子,生得英武雄壯,武藝高強。折、楊兩家

為爭奪麟、府兩州地盤,經常發生戰爭,到子女手上,兩人都感到

這樣無休止地爭下去終無了局,於是經人說合折楊兩家和好。為了表

示誠意,折家答應將寶貝女兒折賽花許配楊宏信長子楊繼業。兩個郎

才女貌,早已在戰場相互傾慕,.心下都暗暗歡喜慶幸。自訂親以後,

兩家交情也就頻繁了。

        一日,楊繼業奉父命去府州和嶽父商談娶親的事,折家設宴招待

女婚。酒席間,折家提議女兒女婿比武助興。於是帥男楊繼業與俊女

折賽花全副武裝,縱馬挺槍,大站起來,兩人殺得天昏地暗,難解難

分,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折賽花因有父親助陣觀看,越戰越勇

,楊繼業只得招架,不敢還手,實在沒法,只好落荒而逃。路見七星

廟,楊繼業下馬躲入廟內藏身。折賽花追趕楊繼業,到了七星廟前不

見了人影,心想:「一定是藏在了廟裡!」於是她下馬提槍也殺進廟裡

來。當時楊繼業藏在大殿門後,待折賽花剛一閃進廟門就順勢將她按

倒在地,兩人不動刀槍,卻卿卿我我,拜起天地來,直把大殿上的七

位神仙驚得毗牙咧嘴,掩面而笑,折賽花羞紅了臉,微笑嗔言:「你們

笑甚哩!我一肚子保養你們七八個!」夜間,七星神靈給他夫妻託夢,

說他們日後先生一女,後生七子,要存一女,就難保七子。後來他們

果然先生一女,應了神靈託夢的話。因怕連累以後生的兒子,就把此

女裹白帛,書寫姓氏家世,放進大河任其漂流。後被北國幽州遼人搭

救撫養,就是後來的蕭太后。以後,他們連生了七個兒子,應了「七星

」之說,後又過繼撫養了一個楊八郎。至於七郎八虎闖幽州的事,那倒

是美麗的後話。

相關焦點

  • 七星廟考
    七星廟原為道教場所,廟內供奉呂業等七位神仙,屬於一般常見廟宇,本無名望,但自楊繼業與折賽花在此成婚後,七星廟就以楊、折聯婚的紀念景物而聞名於世了。       乾祐三年(950年)五月,鎮守麟州(今神木)的火山王之子楊繼業和鎮守府州(今府谷)的折德扆之女折賽花在七星廟附近練武格鬥。
  • 府州城與七星廟——「黃河金三角」裡的雄渾與柔情
    府谷,陝西省歷史文化名城、陝西省文化先進縣,滔滔黃河環繞而過,萬裡長城橫亙東西。府谷歷史悠久,秦朝時建置富昌縣(公元前221年),公元910年改設府谷縣。府谷文物古蹟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府州古城和七星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段)、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
  • 跳動的美食——府谷黃米酸粥
    眼睛帶你看府谷   由榆林市驅車北行,我們踏上了府谷之旅。臨近縣城時,只見東邊是黃河水蕩波逐浪、激流奔湧,西邊則是道路寬敞、樓房林立。友人告訴我們,這是府谷人移走兩座黃土、巖石大山而建的府谷新區。府谷新區為我們展現了一座現代城市的繁榮新貌,而老城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印跡。府谷老城為宋代建築,位於石山之巔巍峨險峻,儼然古代軍事要塞。
  • 府谷歷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折尤名將、王嘉胤、王祿、馮允中、高登升、楊業、李天春、​王為垣、孫如金、柴振治、張登閣、李來通等】
    1927年6月,旅外回鄉的中共黨員劉子安、柴培桂、嚴念祖等在五虎山玉帝樓成立中共府谷縣委「一高」支部。年底,中共府谷縣委正式秘密成立。1947年7月,府谷縣城第一次解放。9月初,偽縣長諸承恩率自衛隊竄回府谷,搜捕鎮壓嫌疑群眾,後府谷城郊又被白色恐怖所籠罩。
  • 府谷縣孤山鎮七星廟奉神考論
    我縣孤山鎮七星廟,相傳建於唐貞觀年間,明萬曆五年重修,是傳說中北宋名將楊繼業與折賽花比武成親的地方。此廟建築結構奇特,全國未見有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具文物價值和旅遊價值。縣委縣政府對七星廟的保護利用高度重視,今年撥了專款,安排由人大領導牽頭主抓。由於七星廟年久棄用和人為損壞,縣誌等有關資料中又無記載,包括當地人在內,人們已搞不清楚這個廟供奉的到底是什麼神,是個啥道場。
  • 楊家將的傳說之二:七星廟
    只見她且戰且走,不知不覺來到了「七星廟」前,進入廟裡。佘賽花進入「七星廟」,下馬挽韁,把馬栓到院內一棵樹上。楊繼業見佘賽花進了廟裡,隨後亦至。他進了廟院後,不見了佘賽花的人影,只見佘賽花的坐騎。於是亦躍身下馬,將馬拴在同一棵樹上。說來奇了,佘、楊二人,人相識其坐騎也是格外友善。兩匹馬在一起,頃刻間摩肩擦背,很像是老友重逢。
  • 鏡翁:府谷地名引出的文化思考
    府谷從史前文明遺址一直到近代史遺址、遺蹟、遺存均有留世,其歷史文化底蘊不言而喻。府谷在歷史上大多時候隸屬於河東(太原),唐初皇家建築至今完好,明朝時都、布、按三司均屬河東。府谷歸屬榆林府是進入清朝以後的事情。明朝中期戚繼光修築長城時,府谷從嘉靖年起始,設有紅州衛統管一段長城的修築,東接大同衛,西接寧夏衛。
  • 為何稱「鬼子」為「太君」
    在現代漢語中,「太君」多被用於稱呼侵華日軍,有時亦泛指日本人。這個詞在中國雖古已有之,但古代所說的「太君」與軍人、日本人毫不相干,而日語中也沒有這個詞。那麼,為何要稱呼「鬼子」為「太君」呢?「鬼子」為「太君」,首先要知道它是被如何使用的。
  • 姬寶順:陝西府谷過年的民間禮俗
    祭罷撿兩塊石子,折一小樹枝,回家放在櫃頂上,叫元寶和搖錢樹。出行要首先確定喜神方位,喜神方位隨甲子紀年的天幹變化。方位與八卦對應如下: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另有喜神方位口訣:甲己在艮乙庚乾,丙辛坤位喜神安。
  • 騰格爾最新單曲《府谷等你來》歌曲歌詞
    今天,由「二次元大爺」騰格爾演唱、張路作詞、楊飛作曲的新歌《府谷等你來》正式上線!府谷,坐落在黃河中遊秦晉蒙交匯處,長城文化和黃河文化交相輝映,黃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並蓄,西口文化和晉商文化交錯並行,素有中國「海紅果之鄉、二人臺故裡」之美譽。
  • 安鎖堂:府谷青陽墕散記
    看著字號,已成陋室空堂;聽著故事,讓人唏噓不已!王家大院偏東,是二進院,兩道大門,大門上原有匾額「凝菊堂」、「賜進士」,正房外明廈柱抱,屋脊挑簷五尾含丹獸,甚是氣派。王家當時是蒙陝出名的巨富。據在場王家後人說,當時內蒙杭錦後旗半個縣、臨河縣半個縣的土地都是他們家的。他爺爺王紫成當時兼任府谷商會會長,活了109歲,府谷街上很有名。
  • 在府谷?還是在內蒙古?真相終於...
    君子濟的命名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記載於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原文如下: 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冢舉屍,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於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水經注·河水》)
  • 擴散 | 府谷最全36道中華名小吃驚豔亮相,身為府谷人這些東西你全吃過了嗎?
    (一)作者‖王樹強遠方的朋友,如果你們有機會來到了我的家鄉陝北——府谷,一定要嘗嘗我家鄉的小吃,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府谷有36例中華名小吃已經中國烹飪協會認定,今天,首先跟隨小編感受一番府谷申報的36例中華名小吃的別樣風情吧!
  • 柴峰:府谷知名人物柴立本散記
    文/柴峰柴立本是府谷柴氏家族的傳奇人物,一代名官,人稱柴官兒。這是府谷《民國縣誌》對他一生的高度評價。傳柴立本回柴家墕馱書籍字畫的騾馱子隊伍,頭到了村裡,尾還在塔廟梁溝,約十五華裡。他的藏書在那時確實比公家的多。抗戰前,他的嫡孫柴叔平曾將收藏的二十四史捐贈給府谷縣圖書館,1947年府谷解放時他的書被運到山西的也不少。所剩部分散落村內,絕大部分被毀,剩餘的在文革中又被紅衛兵付之一炬,甚為可惜。
  • 抗戰時期,漢奸為啥見了日本鬼子就喊「太君」?原來是這麼回事!
    在電視劇中的漢奸看到日本人就會喊他們「太君」,這個似乎已經成了慣例了。不過很多人也都十分疑惑,為啥漢奸喊鬼子軍官「太君」呢,這個太君到底有什麼意思呢?這是漢語的詞彙還是日語詞彙呢?
  • 山西保德和陝西府谷是一家
    山西忻州保德縣依黃河而建,各院落高大有氣勢,與陝西府谷縣隔河相望,兩縣民眾生活習慣、方言、文化基本一致,歷史上就相互聯姻。在府谷問一些人祖籍哪裡人,他們會說是山西忻州保德人。10分鐘後過了黃河問保德一些人祖籍是哪裡人,他們會說是陝西府谷人,可見兩縣在歷史上就是一家人。
  • 張樹榮府谷千佛洞的法事
    2010年,金秋十月,心血來潮,探遊府谷千佛洞。千佛洞位於府谷縣城東府州城大南門下的半山腰上。府州城為陝北著名的古代軍事要塞,歷史上曾為宋、遼、西夏、金的鏖戰之地。城牆始建於五代後唐時期,北宋曾多次修葺,一直沿用。
  • 秦曄:府谷女性服飾的時代記憶
    就以我們府谷而言,當地居民的穿戴,尤其是婦女的服飾,足以窺視岀當時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府谷地處三秦北端,歷來有邊遠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之說。以往,外面世間的先進東西,很難流傳到這裡來。新中國成立後,當地的落後面貌雖然大有改觀,但是,人們的衣飾打扮依然保留著許多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