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一個核心價值理念叫做:「敬天法祖」。《禮記·郊特牲》言:「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天法祖就是不忘本,中國人自古以來特別信奉,成為中國人的傳統,中國人的信仰。
天地生生不息,長養萬物,中國文化認為,天有其道,謂之天道、天理。天道(天理)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包括天地、眾生在內的一切存在都從道中生,同時又不離開道。《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曾講:「五十而知天命」、「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生德於予」,我們平時也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盡人事,聽天命」,等等。可見,中國人特別尊崇天,敬畏天,並祭祀天。
法祖,即效法先祖。這個祖,指中華民族的先聖王,因而又稱「法先王」。為什麼要效法他們呢?這不僅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先祖,更是因為他們這些人為民族生存和發展打拼立下了大功,取得了王位,又通過自我的長期修身而成為了聖人,有圓滿的大智慧,指明了我們中華民族向文明演進的方向。他們既是帝王,又是聖人,德配其位,「內聖外王」。這樣的人,我們當然應該效法他們。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王,可以稱為聖王呢?三皇、五帝、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他們被後世尊為聖王。秦以後的歷代帝王中,再沒有一個帝王成為聖人,雖居王位,但不再有與其王位相配的聖德,所以說,三代(夏、商、周)之後,中國再無聖王。
先聖王中,最上古的那一位,稱為「上帝」,他的功勞德行最大。他是誰呢?就是統一華夏族的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易經·繫辭下》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就是伏羲。除了創立了八卦,伏羲還教民作網漁獵,馴養家畜,變革婚俗,始造文字,發明琴瑟,創新治理,從而開啟了我中華大文明,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後世尊為「上帝」、「昊天上帝」等等,世代受人供奉祭祀。《史記·三皇本紀》講:「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皞」通「昊」。《尚書》、《詩經》、《禮記》等儒家經典中,都有「上帝」、「昊天上帝」之稱呼,指稱的就是伏羲。中國是一個神道設教的國家,凡被人們立為神供奉的,都是實有其人,實有其對象。一個為民族和百姓立了大功的有德之人,人們便會為其立廟,如三皇、五帝,如孔子、老子,如嶽飛、文天祥,如馬祖、孫思邈,等等。中國人所信奉的「上帝」,最初並非是後世人所言的那個無形無相統御世界的至高神,而就是稱先聖王伏羲帝。
我縣孤山鎮七星廟,相傳建於唐貞觀年間,明萬曆五年重修,是傳說中北宋名將楊繼業與折賽花比武成親的地方。此廟建築結構奇特,全國未見有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具文物價值和旅遊價值。縣委縣政府對七星廟的保護利用高度重視,今年撥了專款,安排由人大領導牽頭主抓。由於七星廟年久棄用和人為損壞,縣誌等有關資料中又無記載,包括當地人在內,人們已搞不清楚這個廟供奉的到底是什麼神,是個啥道場。現在,可資人們研究的依據極其有限,主要有三樣:一是主殿、前殿這兩個實物遺存;二是鑲嵌於主殿正門上面的一個長方形巨石,上面刻著「昊天宮」三個大字,字的四周刻有盤龍;三是「七星廟」這個口傳至今的廟名。
我研究認為,這個廟供奉的神,一可能是伏羲,二可能是天帝。這兩者中,我更傾向於認為是伏羲。
前面講過了,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國各民族的共祖,被尊為「上帝」、「太皞」、「昊天上帝」等。傳說,伏羲人首麟身,有龍馬負河圖獻伏羲之瑞。他自稱龍師,以龍命名百官,創龍圖騰。《千字文》中:「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其「龍師」即言伏羲。中華民族的後代自稱龍的傳人,即由此來。七星廟主殿叫「昊天宮」,刻寫「昊天宮」三字的石面周邊又刻有盤龍,我們這一帶屬於伏羲所領導的華夏族,且距伏羲誕生地甘肅天水也比較近。據此,我認為,七星廟「昊天宮」中所供奉的應該是「昊天上帝」——伏羲。
七星廟的主殿磚砌而成,內部構造很是特別,下部是四方牆體,向上收縮變為八個面,再向上漸次收縮為近乎圓形的穹頂,最後一磚蓋頂。中華文化有「天圓地方」之說,圓代表天,方代表地。主殿內部的這個造型,完全像是對宇宙天地的模擬,「昊天」二字的意思就是廣大無邊的天。由此看來,七星廟也有可能是一個祭天的道場,所供奉的有可能就是天帝。需要指出的是,秦漢以後,特別是隋唐時期,人們稱天也為帝,認為天像人間的君主一樣統治著世界。這樣一來,「上帝」、「昊天上帝」等不再是上古之帝伏羲的專稱,而演變為主宰天地世界的至高神。宋代以後又叫天帝為玉皇大帝,將天更加人格化。七星廟是唐以後所建,那麼當時所供奉的神就有可能是這個至高神——天帝。而且,古人認為北極星是天帝居所,北鬥七星圖繞北極星轉動,為天帝出行的御車(帝車)。七星的轉動帶動著眾星的運行,像是對宇宙的主宰。這樣一來,就更讓人想到七星廟所供的神很有可能是天帝——「昊天上帝」、「玉皇大帝」。
此外,七星廟所供奉的神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北鬥七星神(七星神君)。
北鬥七星,是指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從天樞星通過天璇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5倍多一點處,有一顆很亮的星,中國人稱之為北極星,也稱北辰,又稱紫微星。上面說了,古人認為它是帝所。《論語》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鬥七星圍繞著北極星轉動,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古人根據初昏時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向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鬥的指向而來,北鬥七星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成為天地萬物化生的中心。北鬥七星處於星空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所謂眾星拱北鬥,好像是主宰。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對北鬥七星的崇拜和信奉。在道教中,北鬥七星被認為是分居北鬥七宮的七元解厄星君: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瑤光宮——破軍星君。其中的文曲星、武曲星尤為人們所敬奉。古人認為崇拜北鬥七星能給人帶來各種的利益。據此,我推想,七星廟供此北鬥七星神君也是有可能的。
綜上所述,七星廟往昔供的神有三種可能,一是伏羲帝,二是天帝,三是七星神君。那麼,現在我們該確定供哪一位呢?我認為應該供伏羲。一是我傾向於認為該廟供奉的本是伏羲,七星廟是伏羲的道場,更重要的是,在儒家文化強勢復興的今天,在習總書記高度重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當下,將七星廟打造為伏羲的道場,正如古人說的一句話——順天應人。如此,則將大大提升七星廟的地位和在全國的知名度、關注度,更有利於帶動旅遊業的發展。且伏羲文化主要屬於人文文化,以政府出面打造也比較方便,不會引來負面議論。建成後,與甘肅天水伏羲廟互動,可以比較快地在全國形成影響。到時候,完全可以政府出面舉行公祭活動。我的儒學老師蔡振民是隱於民間的一位大儒,是南宋時與朱熹亦師亦友的理學大家蔡元定的後人,蔡氏家學的傳承人。我曾就此事向他請教,他很肯定地告訴我,「上帝」、「昊天上帝」指稱的就是伏羲,這個廟是伏羲道場,應該按伏羲道場打造。
還聽有的人說,七星廟供的是瘟神呂嶽。這說法很不靠譜,無任何根據。呂嶽是明朝人許仲琳等人創作的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一個虛擬人物。在這部小說中,呂嶽是個負面形象,被代表正義一方的姜子牙弟子楊任用真火化為灰燼,最後被姜子牙封為「瘟癀昊天大帝」。七星廟相傳建於唐代,是明朝萬曆5年重修的。萬曆5年是1577年,這時,許仲琳才17歲,還沒有寫《封神演義》呢。況且,中國人立廟,供奉之神都是實有其人,一定是於國於民有過大利益、大貢獻的人,不可能供奉一個呂嶽。十幾年前當地人在七星廟主殿中塑了一個神像,我不知道塑的是什麼神,如果新塑的這個神像是呂嶽的話,一個兩全的辦法是在將來的七星廟道場中建一個偏殿,將其請到這個偏殿去供奉。
最後,順便講一下「上帝」這個概念。有人說中國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共同的信仰,這個話實際是不符合事實的。我開始已講,中國人有一個核心價值理念是敬天法祖,敬奉天(上帝)就是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的宗教。古代,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是上天的兒子,奉天命到人間領導服務人民的。天子一個人直接對天(上帝)負責,其他人對天子負責。表現在祭祀上,也只能是由天子一個人當主祭來祭天(上帝),其他任何人是不可以公開祭天(上帝)的。天子既是世俗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又是這個宗教的最高領袖,政教合一。像三代之前的先聖王,德以配位,內聖外王,天人合一,他們確實是所謂的真龍天子。如果是秦代以後的帝王,天子這樣的稱呼就名不符實了。
明末清初,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用儒家經典中的「上帝」一詞翻譯天主教中的至上神。現在的多數人,聽到「上帝」一詞,想到的恐怕會是基督教的神,根本不知道「上帝」曾是我們中華民族信奉了幾千年的最高神,把我們自己的「上帝」給搞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