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流行了50年的「冥想」到底有沒有用?斯坦福博後的冥想訓練全記錄

2021-03-02 Inner Power 內生力

點擊上方「Inner Power 內生力」關注我們


今天想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來自內生力的好友黃振波博士的一篇長文,他詳細地記錄了自己開始冥想的緣由、冥想的方法以及個人的冥想體驗。感謝振波5000字的思考和總結,我們相信大家認真讀完一定有非常大的收穫。

首先,來談談是否有必要去進行冥想訓練。世界上有很多好的事情,你不一定都要去做,有些不一定適合你。但你必須嘗試了以後才能知道。我以前也不做冥想,但嘗試了以後覺得還是很有必要的。

來講講其中的緣由。這要從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講起。大家都知道現代是資訊時代,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長。這未必是壞事。但將現代科技的快速進步與人類適應能力的緩慢增長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問題所在了。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科技的進化已經超出了人類的適應能力。

這就意味著很多時候是科技在操縱我們,而不是我們在操縱科技。這樣說可能有點太籠統。舉個具體的例子,現代興起的attention economy 注意力經濟。各大科技公司通過各種各樣的算法,應用軟體APP來搶註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就是廣告的目標。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漫無目的 地在網上逛的經歷,一個視頻接著一個視頻的看。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毫無意識的掏出手機,開始刷平臺。很少去想為什麼這麼做。我們的注意力好像已經不屬於自己,或者至少不受自己控制了。而現代信息量的過載,注意力的渙散導致了一系列的精神狀態問題:焦慮,壓力,抑鬱,甚至自殺想法。

那有什麼我們能做的嗎?你可能也猜到了我要推薦什麼了。但在這之前我還想說一點。我們現在的年輕一代可以說是達到了人機一體了,不帶手機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這就是我說的很多時候是科技在操縱我們,而不是我們在操縱科技。勉強說來在座機時代還有點我們操縱科技的意思。但我們也不能扔掉手機不用。而當你使用現代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是在和強大的人工智慧以及騰訊、微信、微博、Facebook、Google等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團隊在作戰,搶奪你的注意力。這是一場不可取勝的戰爭。所以當你屢屢敗下陣來的時候,也不要太自暴自棄。承認自己是個凡人。

我是學神經生物的,我知道那些信息提示音,那些紅點,那些贊是多麼的容易上癮。它們針對的是你大腦中原始的獎賞迴路,你是很難抵抗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不顧身外之物的超然大神,這些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對於那些像我一樣,不時感到無名焦慮,不時感到壓力憂患的人,我想鄭重推薦一下冥想訓練。

冥想訓練簡單的來說就是注意力的訓練。我說過這是一場不可取勝的戰爭。但換個角度來講,我們不一定要去戰勝科技。我們能做的是回到自身,通過不斷的修心來提高自己的適應力。下面我接著來講講一些關於冥想的誤解和冥想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首先來推薦一本書,The headspace guide to Meditation & Mindfulness, 書不厚,講的是作者學習冥想的歷程,一開始各種各樣的懷疑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常見的問題。書中有很多具體的例子,很適合入門者來讀。不過暫時應該還沒有中文版。這裡有兩個概念先解釋一下。Mindfulness中文一般翻譯成正念。Meditation一般翻譯成冥想。我覺得mindfulness是一種心境,一種你能和你的念和諧共處的心境。而你可以通過meditation,一種正式的訓練來幫助你達到這種心境-正念。關於冥想我想很多人有一些固有的成見。一提到冥想,有些人可能就會聯想到深山高峰,大師盤坐,閉目修煉;或者寺廟殿堂,打磬念經。其實meditation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佛法。對於專門修煉冥想的禪師來說可能會達到很深的境界。但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meditation就是一種把attention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訓練。我覺得meditation可以翻譯成觀心。很喜歡正念童老師對「念」字的解讀。「念」字今在上心在下,把心放在當下!當然把心放在當下是一項技巧,而且是一項很難的技巧,所以需要用不斷的訓練meditation來慢慢提高。

接下來說說meditation具體怎麼做。其實冥想很簡單,就是坐下來靜靜地和自己相處一段時間。初學者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為冥想訓練要努力的去做些什麼,努力的讓自己平靜下來,努力的排除不愉快的情感,努力的尋找快樂。而當一下做不到這些的時候,反而會激發一系列的懊惱,自責,情緒的波動,認為冥想完全不起作用。

其實冥想訓練的第一步是觀察。你坐下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但任由思緒飛揚,不管是好的壞的,開心的悲傷的。你任由它一一飄過,不去分析,不去評判,不去糾結。你只是靜靜的觀察。前面提到的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冥想訓練的時候你就像馬路邊的一個路人,馬路上有各種各樣的車流,有時快有時慢,有交通堵塞,有時甚至有交通事故。但你不應該介入。因為你的介入很有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你只是靜靜地坐在路旁,觀察人來人往,車流不息。

另外一個初學者常遇到的問題是,我練習冥想一段時間了,好像沒什麼改變。我還是容易焦慮,我還是時常感到壓力。書中提到了另外一個比喻,「藍天」的比喻。我很是喜歡。作者把每個人要追求的美好的境界比作藍天。我們都喜歡藍天。但我們也知道不可能每天都是藍天。很多時候藍天會被烏雲遮住,甚至會陰雨連綿長久見不到藍天。有些人因為長期處於烏雲困擾的情況,甚至都忘記了藍天是什麼樣的了。當你處於這種情況時,你要想到其實藍天一直在那裡。當烏雲散去時你就可以看到藍天。或者就算陰雨連綿,你穿過陰雨層,藍天就在那上面。我們通過冥想的訓練能讓我們看到藍天或者說增加藍天的次數。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烏雲陰雨天總是會有的。

冥想的觀察訓練可以提高你的awareness意識。也許很多以前你無意識做的一些事情,一些自然而然常有的情緒,你突然意識到了。拿我自己來舉個例子。我之前會經常拿起手機解鎖,翻看手機。完全沒意識到我為什麼這麼做。冥想訓練一段時間後,當我伸手去拿手機的時候,我意識到了我老是拿手機。哼,我這時又想拿手機了,我觀察了一下我的想法。感覺到了有點無聊。哼,無聊是什麼東西。我可不可以不拿手機,做點別的什麼。當然,大部分時間我還是拿起手機開始刷看。我還是沒有戰勝我大腦原始的獎賞機制。但我至少有了意識,有那麼幾次把拿起的手機又放下了。意識到了,給你在做出反應前留出了一點空間,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僅僅是條件反射。

有了意識後,接下來怎麼做呢?答案往往是acceptance接納。在我剛開始學習冥想的時候,碰到一個很好的老師Sarah。她說的關於acceptance的兩點我感觸比較深。第一點,Suffering = Pain + Resistance。煎熬 = 疼痛 + 抗拒。大意是你之所以備受煎熬,不僅僅是由於你身體上的或者情感上的痛,更大的可能是由於你不斷的拒絕這些痛。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這麼痛?為什麼不能好一點?這些種種的糾結可能是你受罪的更大的原因。當然接納疼痛,並不會讓疼痛消失,但反而可能讓你少受一些煎熬!第二點,Thank your anxiety/stress/depression… 意思是感謝你的焦慮,壓力,抑鬱等負面情緒。其實也是說接納,承認它們的存在。謝謝你們提醒我潛在的危險,我現在是安全的,你們可以放心的離開了。當你接納了這些負面情緒後,它們反而可能更快的離開。

到現在為止我談到冥想訓練所做的就是觀察接納等思想上的活動。它真的能起作用嗎?能改變我們的行為嗎?我的想法是很多事情當你看清了後自然就化解了,想明白了後自然就放開了。這麼說你覺得有點玄的話,那就來點科學的。現代神經生物學的研究表明思想上的活動確實能影響到身體大腦的結構功能。美國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Sara Lazar一項研究表明冥想確實能夠改變大腦結構。研究人員請從未冥想過的人參與為期8周的冥想課程,每天進行40分鐘冥想訓練。在課程結束後,研究人員發現了受試者負責認知、記憶和情緒控制的腦區有所增厚,相反,產生焦慮、恐懼及壓力有關的杏仁核相比之前有所縮小。其實冥想訓練還可以做其它很多事。西方冥想訓練創始人之一 Jon Kabat Zinn 倡導我們可以用冥想訓練來培養我們的9種品質:

1. Beginner’s mind 

    curiosity, 多一點好奇心,童心,多一點探索心 

2. Non-Judging 

    我們對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意見,我們會評判任何事物。要意識到的是不要提前定 性,妄下結論。不要急著評判,不如先多一點Beginner’s mind

3. Acceptance 

    接納

4. Letting go 

    Let it be,釋懷,放開。同時只有接納了你才能letting go

5. Trust 

    相信你的身體,相信你自己,相信他人

6. Patience 耐心

7. Non-Striving 

    non-doing, 不作為,停下來,活在當下,有點中文知足常樂的意思

8.Gratitude  感恩

9.Generosity 善心,同情心

 

最後結合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說做冥想訓練的一些細節問題。一開始做冥想訓練的時候一周做幾次,一次做多久呢?我的建議是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定太高的目標,反而讓冥想訓練成為你的一個額外的負擔,先嘗試去做做看。其實任何行為學的改變都是很困難的,都應該從小步做起。要改變一個行為必須內因和外因同時兼備才有可能。內因當然是你想做出改變,外因包括環境因素和人的因素。根據我的經驗外因中的人的因素比環境因素更重要。

拿我以前學習探戈舞的經驗來說,我的內因是想突破一下自己的舒適區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環境因素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剛好有一個學生探戈舞俱樂部。但更重要的是俱樂部的教練 Nathan 讓我堅持了下來。這次冥想的經歷也差不多。內因是我一直有去嘗試一下冥想的想法,環境因素是疫情的發生讓我們都呆在家裡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了一個很好的meditation的老師Sarah,我很喜歡她帶的課。所以就開始跟著她嘗試做冥想訓練。大概每次十來分鐘,一周三次,周一, 周三,周五。在這個過程中收到一些正面的反饋,比如說把手機拿起來又放下去。這些經歷讓我想繼續做下去,把冥想訓練養成一個習慣,每天都做的習慣。一開始試了試,發現並沒有那麼容易,沒有老師指導上課的日子,有的時候心情好就做了,有的時候就不想做了。但因為有了前面好的經歷,我就沒有半途放棄。

我想了想辦法,去改善外因來幫助我養成這個新的習慣。我買了一個很舒適的打坐靠墊。我想到利用我現有的習慣來幫我。我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空腹喝一杯水,這是我已經養成了的一個習慣。然後就是開機刷手機。其實起床後很快刷手機很多時候並沒有讓我感覺良好。我就想我可以用冥想訓練來取代刷手機。這樣一來每天做冥想就變的容易很多了。現在我基本堅持每天都做冥想,哪怕就是坐下來做一兩分鐘。你也許好奇,我的早上刷手機的習慣去哪裡了?我把刷手機移到了吃早飯的時候。但後面發現邊刷手機邊吃飯並沒有讓我感覺很好。最近在嘗試先吃早飯,再刷手機。發現忍住起床後想刷手機的強烈欲望其實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糟。我還是會刷手機,只是多了一些控制什麼時候刷。我把這些歸功於我的冥想訓練。這讓我更堅定了堅持養成冥想訓練的習慣。所以說,想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從小做起,創造適宜改變的外因,並且要有一些哪怕是很小的正面反饋,這樣你才能堅持下去

另外一個冥想訓練常遇到的問題是,我要怎麼集中我的注意力,是跟著老師的引導走,還是跟著我自己的意向走?對初學者來說集中注意力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集中在你的呼吸上。一開始最好是跟著老師的引導走,因為你沒有經驗。當你練習了一段時間找到感覺後,當然可以跟著自己的意向走。Meditation有很多具體的方法,呼吸訓練只是其中的一種。我聽說有經驗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正在嘗試中。最後,需要指出的是mindfulness是一種心境。你可以通過正式的meditation訓練來培養。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你同樣可以運用這種心境。簡單的來說,就是刷牙的時候刷牙,吃飯的時候吃飯,走路的時候走路,睡覺的時候睡覺……活在當下,回歸今心-正念 mindfulness!這裡是 Sarah老師和 Jon老師的一些關於冥想訓練的連結。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

https://rec.stanford.edu/mentalhealt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7FOBFMvXg

 

今日互動小話題:

      擺脫手機對我們注意力的控制,你嘗試過哪些小妙招呢?

      快留言給我們吧!


推薦閱讀

從大專到斯坦福,我的逆襲之路是如何煉成的

斯坦福一個月內兩名學生自殺究竟為何?原來所謂的「人生贏家」背後也是一地雞毛(下)

世間有沒有青春不老藥可以吃

關於焦慮與嫉妒,一次心理諮詢實錄

歡迎投稿:neishengli@163.com

ID:innerpower520

力量源自內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打坐冥想到底有多大魅力?
    高盛集團聘任了專業的冥想教練來幫助員工練習,全球對衝基金巨頭Ray Dalio堅持冥想已經42年,他說:「冥想是幫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矽谷,打坐也大受歡迎,谷歌為上千名員工開設打坐冥想培訓,還開設了專門的靜坐中心。
  • 冥想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生活中誰沒有點不順心的事兒呢?過去就好了。」說起來容易,能想通真難。 我們因為焦躁、煩惱,注意力無法聚焦,精力渙散疲於應付的同時,冥想者們卻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
  • 正念冥想成了一門數十億美元的生意,它因剝離宗教而流行,卻成了一...
    用他的話說:「一年前我如果這麼做,一定會有更多稍縱即逝的焦慮感。但因為長期的正念練習,我實際上可以環顧四周、思考事情。」人已經到了離開手機 20 分鐘也需要精神支持的地步。Google 在 2007 年開始於公司內部組織正念領導力(Search In Yourself,簡稱 SIY)課程。SIY 到 2012 年獨立成非營利組織,為包括美國運通、福特和領英等大企業提供內部正念減壓培訓,其為期兩天的 50 人研討會收費高達 3.5 萬美元。
  • 冥想,到底是在想什麼?
    隨著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冥想也越來越火。冥想方法在被美國科學界驗證,有減輕壓力、改善失眠等好處之後,開始從美國流行,並蔓延到全世界。時至今日,大家對冥想的刻板印象似乎愈發明顯。冥想時,必須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需要莊嚴地向對待某種儀式一樣,每人一張瑜伽墊,一個蒲團,這是最基本的。
  • 美國佛系青年愛上正念冥想
    【環球時報赴美國特約記者 李婷 林怡】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佛系」青年,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青年,也開啟了他們的「佛系」生活模式。冥想、吃素、打毛線,已經是這一代美國佛系青年身上的標籤。面對經濟衰退期,他們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尋找生活平衡的辦法。
  • 輕鬆冥想|學霸貓:冥想是一種訓練,而生命本身是一場冒險
    比如,我們去學習開車,學習英語,那麼這個過程學會了就是學會了,學會了就可以開車了,就可以講英語了,這個學習過程也就結束了。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延展和驚喜了。現在很多人喜歡參加的網絡課程,本質上都是一種「訓練營」,也就是方法論,行動,都是確定的,而透過行動、打卡、習慣等東西,將自己訓練成某個樣子,就算是成功。
  • 發現適合自己的冥想方法:冥想有哪些種類?
    冥想是一種古老的傳統,但它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流傳至今,它能營造一種平靜的內心和諧感。 儘管不同種類的冥想最初與許多不同的宗教教義有聯繫,但冥想與信仰無關,而是與改變意識、尋找意識和實現和平有關。
  • 聊聊大多人對冥想的誤解、偏見和迷茫,以及普通人的冥想入門指南
    禪宗發展到西方後,發展出新的概念,比如冥想(meditation),正念(mindfullness ),還有新的分支方法,比如矽谷和好萊塢流行的超越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西方哲學一如既往地更偏重」實用「,所以更容易傳播,以至於冥想在一些KOL的帶領下逐漸成為了像瑜伽一樣的健康生活文化。
  • 沒有好的冥想或壞的冥想這回事
    我們不必責怪自己沒有保持清醒,甚至我們也可以從內在去探索睏倦的感受是什麼。用所有這些方式,我們漸漸會學會如何在躺臥的冥想練習中保持清醒,不管我們有多麼放鬆或者多麼都不能放鬆。身體掃描讓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有系統地從身體的一個注意焦點轉移到另一個,我們可以預期通過這種基於時間的訓練,我們的心會變得更穩定,我們也會感到更放鬆。
  • 正念冥想:沒有修行的反饋機制,很難堅持冥想下去!
    1昨天我在頭條號留言中看到一條評論:「做冥想的,還喇叭廣之,雜念如此,不如不做也。」意識大概是:練習正念冥想不應該到處宣揚,這樣反而會增加思維上的雜念,這樣還不如不練習。我其實非常感謝這麼朋友給我提的建議,但我認為正念冥想練習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的練習方式和狀態都有極大不同。
  • 經過一年的冥想練習,他來談談大多人對冥想的誤解和偏見
    禪宗發展到西方後,發展出新的概念,比如冥想(meditation),正念(mindfullness ),還有新的分支方法,比如矽谷和好萊塢流行的超越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西方哲學一如既往地更偏重」實用「,所以更容易傳播,以至於冥想在一些KOL的帶領下逐漸成為了像瑜伽一樣的健康生活文化。
  • 瑜伽也有冥想?冥想對健康有何益處?
    瑜伽冥想,帶給你喧囂中的片刻寧靜與健康!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又不想很快卷進生活的瑣事中,那不妨來到家附近的院落裡,有草地,有綠樹的地方,藉助瑜伽體式與冥想的結合,來達到讓身心都得到放鬆的目的。仿佛逃離現實,享受一段只屬於你與瑜伽的獨處時間。是不是沒有瑜伽老師輔助就不能完成一些高難度體式呢?
  • 冥想在「想」什麼?如何練習冥想?
    4、再看看自己有沒有想要解決這件事情?或者有做過什麼去解決它?5、如果有,但是無效,是否還有其它方法需要嘗試?如果連試都沒試過,而只是一味迴避,那就看看自己在擔心什麼?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我們痛苦的是害怕面對選擇。在自己心裡暗自給自己一點勇氣,其實任何一種選擇都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差,你欠缺的是對任何一種選擇敢於擔當的勇氣。
  • 冥想的方法:初學者指南
    但是,冥想實際上同東方宗教甚至靈魂一點也粘不到邊。  冥想是通過訓練你的大腦,從而控制思想進入人的潛意識狀態;它是在探索你真正的自我何歸宿;它教導你如何享受冥想過程中的每一刻。正如二頭肌訓練一樣,冥想可以提升並增強我們的思維。  佛教徒深知冥想對我們的身體,思維,靈魂能夠發揮極大作用,特別對於今天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
  • 冥想:一道元始出,萬法無窮生,冥想初史
    冥想之道,其源自何處,悠悠遠古混沌迷濛時。-道玄冥想,我們都清楚,現流行認為的說法,冥想這種修行的方式,一出自太古黃帝時期最初的道家修行之法,作為內靜修的功用。二出自於近代印度瑜伽冥想體系。姑且不論時間的長短,但是我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冥想這種修行方式已經出現了幾千年了,用來幫助人們了解內在,提升身心內外的強度。冥想的萌芽,按照我國一些野史的記載,如果夏商周之前的部落時代,就有人通過冥想的修行,能夠做到一些常人做不到的事,曾經的那些飛天遁地,壽長生的記載不知屬實。
  • 不看不知道,打坐冥想有十大好處
    冥想,這門古老的修行藝術,漸漸為更多現代人學習。那麼冥想有哪些好處呢?1、持久的情緒控制在練習過程中,冥想會讓我們平靜下來;但這種平靜能延續到日常生活中嗎?2012年,在一個為期8周的冥想研究項目中,戴斯博德等人分別掃描了參與者參與之前和之後的大腦影像。
  • 冥想的體驗到底是怎樣的
    關於冥想,因為一些市場化的推動,各種自媒體渠道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冥想的流派。莫衷一是,標新立異。然而,幾乎沒有幾個能說清楚冥想的真實體驗的背後的生物物理原理。首先,冥想有兩個看似不同的境界,一個是專注於怎麼想的境界,一個是專注於怎麼不想的境界。前者是有為法中,訓調身心的方法,是修行登堂入室之前的準備功。
  • 冥想——重塑大腦的洪荒之力
    以最容易入門的樂,代入難於入門的冥想。「冥想」是迷信、邪教吧?然而步入現代的國家早在50年前,正念冥想就已經開花結果,無用之用有大用,目前為止已經接近約20億的市場規模。過去5年冥想在美國的普及率提高了3倍,目前已經有超過930萬美國人開始將「冥想」作為每天放鬆自己的必備生活方式,這個數量正在趕超瑜伽。
  • 冥想與正念冥想是一樣嗎?你可能不知道這些……
    正念(mindfulness) 和冥想(meditation)的差別在哪呢?正念,是有意識地察覺,而冥想則是有意識的「不察覺」。正念和冥想是兩個相輔相承的概念,正念可以幫助冥想的進行,而冥想可以協助正念的持續。
  • 《冥想課堂》第二課:冥想是怎麼來的?我之前做的都錯了嗎?
    瑜伽現在引申的冥想,就是與心合一的方法。就是說只要一說起瑜伽,就是要身心靈統一的一個方法。這就是瑜伽。這麼說來,大家已經很明白了,沒有什麼體式,我們說修行瑜伽,就是在修心。那麼體位是幹嘛的?為什麼還要練習體式呢?如果上網查瑜伽的話,它是這樣解釋的:瑜伽是一門哲學體系,及其體系下的運動體系。就是說你學的是它運動體系的一小部分,在《瑜伽經》裡,洋洋灑灑幾萬字,就有那么半句提到了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