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五年計劃」,自「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總體上連貫至今。回顧五年規劃的歷史,能夠描繪出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探尋到中國經濟的內在規律。因此,要全面深刻理解「十四五」規劃建議,就有必要在歷史的維度中進行比較。
首先是關於「遠景目標」的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十四五」規劃建議之外,全會還發布了「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在黨的歷史上,上一次同時發布「五年計劃」和「遠景目標」是在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遠景目標並非每屆五中全會都要制定。只有在黨和國家面臨特殊歷史時期、重大歷史節點的環境下,才會考慮遠景目標問題。
「十四五」時期意義特殊,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十四五」開始的節點極為關鍵,向前推十五年的2035年,恰好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時間中點。
「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完整性和豐富性超過歷次規劃建議,同「十三五」規劃綱要進行對比,有不少新提法、新變化。以下是總結出來的「十二大變化」。
第一,指導思想的表述有變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表述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與「十三五」規劃綱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表述相比,明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第二,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有變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分別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五條,「十三五」規劃綱要必須遵循的原則分別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最明顯和最重要的變化是,「黨的領導」成為首要原則,而且加入了「全面」兩字。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談到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時,第一句就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第三,「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相比有較大變化。社會文明程度、生態文明建設、民生福祉三個方面的表述基本保留,「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這三條都是新的概括。「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與「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對應的表述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變化表明我們新的目標制定更加務實,不再簡單地以GDP增速作為主要發展目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最後一個主要目標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現在看來,中央並沒有滿足於已有的制度成就,而是開啟了新的改革步伐。各方面制度本身的成熟或定型不是目的,關鍵要落足於國家治理成效的提升。
第四,「十四五」規劃建議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部分,有兩點新表述十分值得重視。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這是在黨的最高文件層面上第一次對科技工作賦予了「戰略力量」的重大屬性。此前「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提法是「推動戰略前沿領域創新突破」,表述還是不夠清晰。二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這是科技創新領域的突破性認識。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儘管也提到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但同時也指出要「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網絡。」對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並沒有單獨集中論述。從「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這句話來看,企業在未來科技創新領域的作用可能不僅僅是「主體」,而是將扮演「中心」的角色。
第五,「十四五」規劃建議將產業鏈和供應鏈放在了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位置。特別是「供應鏈」的概念在建議中出現了8次,而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僅出現了2次。在「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部分,第一條內容就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其中「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等表述,明顯是針對美國的華為晶片禁令做出的反應。結合上一條分析,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到「十四五」規劃建議,科技自立自強的呼聲日高,已經成為未來中國發展道路上的最關鍵因素。
第六,「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的「加快數位化發展」,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是新的提法,在「十三五」規劃綱要裡面沒有這個概念。「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第六篇專門論述了「拓展網絡經濟空間」的問題,提出要「構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網絡」「發展現代網際網路產業體系」「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和「強化信息安全保障」,這些認識表明當時還停留在信息網絡應用的技術層面,沒有像今天這樣將「數位化」視作一種底層的生產力和社會運行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