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是人們在物質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長期形成的風俗和習慣。影響廣泛深遠。作為泰州市的主城區,海陵的習俗體現著古城泰州的文化品位和人文魅力,南宋時期的《吳陵志》記載:「海陵幽邃而地肥美,故民情事耕漁,性多樸野,恥與綜座相誇,鮮出機巧……,茅茨陋莖弦誦相聞,蔚然有文雅之風。」今天,海陵人樸實厚道,文明重教的風氣,正是美好習俗傳承不衰的結果,也是泰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傳統和品位所在。
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更新,不斷消長演進……,有的習俗現象已近乎消逝,好在泰州有一些前輩,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為我們留住了這份記憶。
飲食文化之早上「皮包水」
朱學純先生詩曰:園折珠光如玉潤,皮包水又水包皮。
在泰州,魚湯麵是茶館裡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品種,尤其是冬季來一碗滾燙的魚湯麵,撒些胡椒,一碗下肚後,渾身暖洋洋的,俗話說;「食前一口湯,腸胃不受傷」這是絕對的從生活,從健康出發,其實,這種湯料的原料,也是普通的劃長魚後留下的魚頭,魚骨。俗稱長魚卡子熬製的魚湯,色質乳白,鮮香少腥,味美誘人,泰州的老食客稱之為「進嘴厚得得,下肚潤胃腸」,這長魚骨湯裡含有大量的鈣質,營養真不錯呢。
泰州人吃早茶,來一份拌乾絲,也是不可少的,切成的絲細,而且長短一律,粗細均勻,然後把切好的乾絲,投適當的鹼用滾水浸泡,使乾絲捏在手裡要有「軟而不爛、挺而不硬,爽滑適度、柔裡帶韌」的感覺,待乾絲「燙」到這種程度再用開水衝洗後就成了熟料,拌乾絲的作料也很有講究,現成的麻、醬油是不能用的,得用醬油食糖,味精等按照適當的比例熬製成汁才能用,還及把生薑切成絲絲,辣椒砧碎,青蒜燙成翠綠,再放一把爛花生米,然後把乾絲裝進「錫燙子」,澆上熬好的料汁,撒上薑絲等配菜,這還只是素食館裡的講究,如果是「富春」,「榮春」「海陵春」等大店,還可以來一盤煮乾絲,過去叫大煮八珍,就是用鮮肉、海參、野鴨、火腿、蟹肉、蝦仁、牛筋、羊脯作配料,再與乾絲燴成一鍋。這大煮乾絲當初是鹽商大賈和大富戶才享用的起的,到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泰州的幾戶鹽商家道衰落,他們進茶館,訂包間的次數也少了,「大煮八珍」幾乎無人問津,後來,連這道早茶的品名都不大被人想起了。
倒是現時,類似這種煮乾絲的方法,依舊被沿襲下來。茶館裡,照樣有煮乾絲可吃,只是配料已沒有當初那樣豪華。如今,退休的老同事仍有早上聚一聚,叫「茶會」的習慣,一般十日一次或一月一次,老友相聚,說天說地,增進友誼,輪流做東,到「定點」茶館吃茶。
在吃早茶中,通常少不了吃包子的,不過包子在泰州是被稱作「點心」的,相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侵,嶽飛初任通泰鎮撫使並知泰州。那年九月初九,嶽元帥人還沒到位,就先領兵去高郵迎擊來犯敵兵。凌晨,高郵攻克,金兵大敗,得勝後,嶽家軍凱旋,全軍將士開心不已,一路護送嶽飛返程泰州上任。泰州百姓傾城出動,夾道歡迎,並家家製作出可口的糕點,包子。慰問嶽家軍,以表心意,慰勞軍隊食品中,以包子居多,從此以後,泰州人就把「包子」指稱為「點心」,表示點兒心意的意思。
清末以後,在泰州,點心都被指為包餡兒的麵食,餡兒的花式,有甜、鹹的,民國以後,光從幾家鹽商富戶傳出來的就有水晶,筍肉,蟹黃,鴨丁,七寶,芝麻,豆沙,蓮蓉,五仁,棗泥,油酥,牛肉,羊肉和三丁等品種。當初,鹽商家宴客,往往相互借用廚師,而廚師們則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領來鬥藝,後來,在鹽商西遷熱中,廚師隊伍打散,各自紛紛轉向茶樓酒肆,投靠新的主家,更換新的職業。以至,泰州的酒樓,茶館,至今還家家都能製作出樣式迥異的點心來。
閒適文化之晚上「水包皮」
晚上水包皮說的是「泡浴室」,周志陶老先生「竹枝詞」說過泰州幾處著名的浴室,「盆湯最早「大觀園」,嘉就升郎「福壽泉」,紳士入浴「斯文雅」:百姓洗澡「小湯」幾乎是各層人士都把「晚上水包皮」看成是至極享受。這也稱的上是閒適文化中的至極享受了,這種閒適文化又歸附再市井文化生活的大範疇中,以為偉大的哲人說得好:「……以烹調之手法,推拿摁按之特技服務於他人樂,亦藝術之一道也。」俗話說:「善於享受生活的人,便是最能禮節生活,熱愛生活的人。」由此可見,你可以對泰州人文高品位的評價了。別小看這一,兩消逝的「洗浴室」可以使人活絡禁錮,疏鬆肌膚,排除汙垢,解乏健身……泰州過去的老澡堂,大門兩旁逗有一幅大理石刻的對聯「汔水朝朝樂,湯盤日日新」
「晚上水包皮」講究的是「泡、搓、捏、躺」四道程序。
所謂「泡浴室」,在於一個「泡」字,不論是浴室「特等」的貴賓「一等」的上賓還是普通再炕上的平頭百姓,脫了一幅,下到浴池,泡道水裡一律平等,不計貧富,這大概是泰州人所以天天泡澡「水包皮」的心裡原因吧!只要你有澡籌子進去了,不限時間,只要你撐得住「悶」悶的大汗淋漓,而且泰州的浴池和外地不同,「蒸汽」大,水汽蒸騰,似人間仙境,此時此地,老澡客會為自己找樂子,唱兩句,活著吼幾聲,再浴池裡唱,能宣洩一下心中的煩悶,傾吐內心的喜樂。
現在叫搓澡工,過去叫「下池」的,當浴客悶的渾身出汗,到涼池子裡舒爽一下,擦背的來為你服務,「搓」澡與「擦」背,有所不同,「擦」不潮擦「下池的」拿絲瓜筋拌上肥皂,為你渾身挪一遍,再澆上兩盆清水,就算擦完了,「搓」則不幹搓,搓澡工得把浴巾繞在手上,從浴客的頭上搓到腳底,腳丫。再浴室這行裡,「搓」可是一門很有講究的技藝,有經驗的「下池子」可以把澡客身上的積垢,死皮,油汙,搓成圓兒,搓成魚兒,順搓,逆搓,來回搓,直把你搓的大汗淋漓,筋骨疏鬆,血脈通暢,又周身適意。
所謂「捏」就是「捏腳丫」有的老人如沒空去浴室「泡澡」,往往再家裡,用一瓶燙水,自己用洗腳巾再腳丫裡來回拉,也覺得很舒服,但比起在浴室,,按照擔腳師傅的服務,又差了一截了,當你再浴室「泡」「搓」以後,平躺再睡椅上時,擔腳師傅帶上薄薄的毛巾,再大小腳丫裡輕柔的撫摸一遍,把每隻腳丫子撩得癢起來,然後又依序代點手勁開始「捏」,其實,捏腳的功夫共有三遍,被捏到這程度,浴客常被捏的及咧嘴擠眼。
在「捏」這口口,有的浴室還要求「修腳」,「修腳」不光是修老皮,修腳趾,修雞眼,還在於「刮」,刮是治療腳氣,腳病的刮到汙血排除為止。當初,泰州在這個方面最有名氣的老把式,是一位錢姓的師傅,他堪稱是本地修腳行當中頂級的人物,解放初期,志願軍有一批休養員,在原叫省第八康復醫院、即現在人民醫院修養,許多傷員去接受錢師傅的治療,腳病好了,一個個都最後復原走上新的工作崗位,錢師傅也因為治療傷員有功,而被評為省級勞動模範。
至於差著大浴巾再睡椅上「躺」,過去沒有空調,電風扇,在夏天,浴室裡有人來為澡客打扇子,相傳,浴室裡用的扇子是傳自清宮大內裡的,那是用六把小羽扇連綴再一起又裝了滑輪。只是風量太小,後來乾脆就用舊浴巾縫成片做扇子,這樣拉動起來,果然涼風習習。
昔日,浴室工人都必須遵守前人傳統下來的工作守則。只有五個字「四勤三不丟」。但意義很深刻,包羅浴室工人服務的全部內容,「四勤」是眼勤、手勤、腿勤、口勤;「三不丟」是老年人不丟——要攙扶,防其滑跌;農民不丟——他們不常去浴室,不耐悶氣,防止悶池昏倒;衣帽鞋物不丟——防止誤穿誤戴,鄰座竊取。
清王廣亞《海陵竹枝詞》道:「大浦西來馬浦過,屯船糜集老西河,浴堂茶肆知多少,到此招街小小多。」過去西倉街上,澡堂,茶館,以小為名者居多,浴室,小三元。與這一帶的「甘雨香」「愛升池」「小滄浪」「百花潭」「西泉」。遠在明清時就有了,為何地段不長,竟有眾家澡堂?這由於明清時再西倉設有「鹽署」所致,雍正十二年,揚州畫派八怪之一的高鳳翰,得兩淮鹽運使盧見魯舉薦,來泰州任鹽制官,再西倉街道浦莖口建造鹽署,俗稱「泰壩衙門!」當時蘇北海邊各鹽場南運之鹽,都必須走大浦都浦。西浦過壩到上河。當時蘇北海邊各鹽場南運之鹽,都必須在大浦鬱浦。西浦過壩到上河。運往皖、贛、兩湖等地,上下河的鹽船雲集。每天有數千搬運工人抬鹽過壩,終日暄騰,工人船民每日收工都得洗澡。因此,這一帶的澡堂,便應運而生。解放後,由於泰州工業發展,各廠都有自己的浴室,因此,一些老澡堂子也逐步被淘汰,「修腳工」「搓背工」等等成了老行當。
飲食文化——靠水吃水
泰州人自古以來,就有喜愛吃魚的生活習慣,俗話說:「靠水吃水」嘛!古泰州地域,氣溫和暢,良田千頃,水系縱橫,是裡下河地區的魚米之鄉,這裡不僅物產豐盛,且鱗鮮資源特別充盈,給了喜愛吃魚的泰州人,以優厚的自然條件。
漢晉時期,長江下遊一帶的老百姓食魚,取源廣泛,河魚,江鮮與海魚,均受青睞。泰州周邊的河魚,珍品極多,除「鯿、白、鯉、鱖」外,鯽、青、鱔、鰻虎頭、羅漢、草、鰱、鱅、魴、鯰、鰍、烏、參等等,也都受到人們的歡迎。
據《泰州志》載:「鯿、白、鯉、鱖等珍貴淡水河魚,又尤以裡下河地帶的品類為最佳。」
在江鮮產品中,一些溯江回遊性的魚類,如鰣魚、回魚、刀魚、河豚魚等名貴魚,也都為泰州人格外看重。至於海魚,泰州人最愛吃的,大概是黃魚,帶魚,鯧鯿,馬鮫魚了。有一段歲月,市面上黃魚絕跡,外地竟傳說「它們被泰州人吃光了!」這當然是謠傳而已,至於海生烏賊、魷魚,鮑魚之類的幾種魚類,也都是泰州人食譜中的上品。
泰州人吃魚,很講究燒法,譬如,江鮮中的鰣魚,蒸煮時必須去腸留鱗,只用乾淨抹布擦拭去血水,再以蔥、姜、花椒、糖、酒、油、鹽、醬、醋、澱粉共調其味,和而烹之,待到起鍋上桌、先挾鱗片吮吸,則可額外享受到一股滑而爽口,油而不膩,淳厚鮮美的味道,至於將草魚,青魚切片,用食油炸至微黃,再以糖醋煎烹,泰州人把它叫成「燻魚」。
泰州人烹製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熘,燒,蒸,烤,燴,醃、炒等等,在溱潼水鄉,當地人把魚剁成肉泥,在加上蛋清攪拌成糊,製作成「魚餅」「魚圓」被讚譽為「溱湖八鮮」中的至佳菜餚。泰州人吃魚,最考究的還是「起水鮮」。買到的魚。要活蹦亂跳。吃時又要細細品味有沒有「餿」味,不新鮮的魚。其肉會腐爛,不宜食用。
著名泰州籍畫家支振聲先生,平生最愛吃魚。又尤其喜愛「江三鮮「中的刀魚,支先生吃刀魚,必在每年的清明節前,當刀魚骨刺尚未硬化之際,在市場上選購兩寸寬度的刀魚數尾,燒煮時候,又必須親自執鏟,正如周志陶先生稱讚:「其味之鮮美,絕非平常清燉,紅燒之可取代,系屬支公獨家妙制」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600年前。泰州先賢儲巏,也曾因吃魚而留下過一首《嘗鰣魚》的七律,
江南四月筍蒲青,海錯時鮮亦有聲。
玉骨箸橫犀角細,素鱗盤映水晶明。
官船載去惟充薦,漁網遮來不算徵。
此日嘗新增感慨,也認芹曝愧平生。
既然談的是「靠水吃水」,這裡,我還要扯一下大家所熟悉的水三鮮,「河蚌,螺螄,蜆子」價廉物美,百姓餐桌的家常小菜,多少年來是我們水鄉人飲食文化的特色。俗話說:「菜花蜆子清明螺」又說;「清明螺螄端午蝦」。這些貝類軟體動物,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甘鹹性寒,鮮嫩肥美。
先說螺獅,因為河湖港汊多,人們到河邊,碼頭淘米時,一會兒功夫,便可以摸到一碗螺螄。傳統的食法主要有三種。燒、燉、炒。紅燒螺獅,將洗淨去尾螺螄,隨油鍋加姜,蔥煸炒,配以醬油、酒、八角、胡椒等作料,燒片刻,佳餚便成。二是燉螺螄,將去尾螺螄放入鍋中,配以作料,置於飯鍋。飯香螺螄也熟。三是螺螄肉子炒韭菜等,撈出煮熟的螺螄,用針挑出螺螄肉,放佐料煸炒,再炒熟韭菜,味道鮮美,很下飯。聽父輩說,他們兒時,傍晚時分,街頭巷尾還有茴香螺螄,一個銅板可以買一小碟,用一枚皂角樹刺,讓人挑食,這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了。
好多人都知道,老一輩人說過;清明節前吃三次螺螄,一年不害眼病,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再說一個「猜猜兒」,鐵鍋腔,銅鍋蓋,裡面有個好小菜,有人吃來沒人「蓋」,這裡說的「鍋腔」就是螺螄殼,鍋蓋就是厴子。
河蚌,本地區俗稱「河歪」過去通常由會水者到河裡摸,一邊遊泳,一邊腳踩手摸,一,二個小時功夫,大半澡盆的河蚌上岸了。現在城裡人都從菜市場買剪好的蚌肉,下廚時先用刀背拍出邊緣,再用少許鹽「勒」洗蚌肉,取出粘液髒汙,食法主要有燒,漫兩種。一是蚌肉紅燒鹹肉,姜、蔥油炸加適量的水,燴入蚌肉,鹹肉。配紅燒佐料燒爛煮熟,撒上胡椒粉,蚌鮮悠悠,臘肉飄香,嚴冬食之可驅寒,增添體內熱能。二是蚌肉漫韭菜。沸水穿入蚌肉,湯滾蚌爛,漫上碧綠的韭菜,清白映襯,湯汁濃稠似乳,煞是誘人。
有關河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從前在裡下河地區一個村子裡,一忠厚老實的小夥子,偶然在河邊撿到一個受傷的河蚌,帶回家放入水缸養養。哪曉得河蚌趁家裡無人時候,變化為人身,偷偷給小夥子洗衣服做飯,這個小夥子心中始終是個謎,終於有一天,小夥子像往常一樣外出,準備到田裡去幹活,他輕輕地從窗戶縫裡朝裡一「瞄」,吃了一驚,發現一年輕女子,像仙女從水缸裡出來……,小夥子急忙開門進去,首先把缸裡的蚌殼撈出,藏了起來,河蚌精被青年人識破,表示為報答小夥子愛心,願意嫁給他,故事聽聽而已,當不得真的,這說明忠厚老實,加上勤勞有善心,終究會有好報的。
蜆子大小似蠶豆,水鄉人煮蜆子,謂之餉,餉過蜆子的湯汁,那可是上好的湯料,傳統食法有燒,炒,漲三種,一是蜆子豆腐湯,燒沸煮熟,配以韭菜,一清二白,稠似乳汁,湯鮮爽口。二是蜆肉炒韭菜,炒出的菜盛載盤中,清白分明,「有看相」,三是蜆肉子漲蛋,去腥的蜆肉加適量的水煮熟,倒入攪拌過的蛋汁,加入菜油,蛋漲菜成,味正鮮嫩可口。
另外,本地人不以蜆子肉與芹菜同食,就像吃螃蟹忌柿子,據說陰陽想衝,箇中緣由,自有道理。
說道飲食習俗,從過去時光過來的人,不管平常對夥食怎樣節儉。隨著季節變化,對時鮮品種,都有嘗就得習俗,大家對土裡出的,樹上長的,水中生的,江河曠野產的,都有一些稱之為三鮮的,為土三鮮「竹筍、蒜苗、青蠶豆」,樹三鮮「枸杞頭,香椿頭,白果」,還有河三鮮:「蝦,蟹,鱉」,海三鮮「黃魚,帶魚,鰲魚」或者「蛼蟄,鮮蟶,蛤蜊」,野三鮮「野鴨,野雞,桃花口」等。
另外,再說說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大麥糝子粥,有些時尚的年輕人戲稱它為泰州咖啡呢。前幾年中央電視臺3頻道「歡樂中國行」。來泰州演出,主持人董卿還特別宣傳了泰州的美食,糝子粥。
多少年來,農村人家用鐵鍋,放大半鍋井水,加一小把米煮開後,把碗裡攪成稀糊狀的糝子,倒入鍋中,用銅勺不斷攪和均勻,蓋鍋,添火慢慢熬,煮透後,用鍋下底火把粥熬稠了,顏色慢慢的發紅了,待到像咖啡一樣濃口時,就說明粥好了。這時候濃濃的麥香就會在屋子裡四溢開來,喝時潤潤的,滑滑的,卻又沒有米粥的那種過於粘稠。邊喝糝子粥,邊就著點自家醃的鹹菜,胃裡更別提有多舒服了。不過城裡人煮的糝子粥和鄉間的糝子粥還是有區別的,主要在於食用水不同,鄉下都有井,井水是石靈水,富含微量元素,礦物質,煮出來的粥粘粘的,稠稠的,紅紅的。而城裡人用自來水在電飯煲裡煮著糝子粥都是寡白白的。泰州人常說:「大麥粥養了一輩子的人。」現在時尚吃粗糧,因為粗糧富含維生素和粗纖維,還治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富貴病,其富含維生素C還能治腳氣呢。
舊時泰州人學手藝、拜師這方面的一些講究
現在青年人沒有也不可能體會,老一輩人為就業和謀生是怎樣走過的,舊時代,多數為十四、五歲的少年,即未成年人,就業可要學成一門手藝,就得向有技術的工匠拜師拜師前,先由家長(或請人)和師傅談好學習內容、學習時間、修金(即學費),住宿吃飯費(不發工資,吃飯只收夥食費),寫好「關書」(即學習合同),由家長、學習人和保證人籤字,然後擇吉日與保證人攜帶關書和學徒人上門,將準備好的香燭,在祖師牌位前點燃,分別由家長喝學徒人跪拜,拜師當天喝三年滿師後,都需辦酒菜,款待師傅和坊主,徒工第一年只能做雜活,第二年做輔助工,第三年逐步頂工,三年完全合格才得滿師。俗話說「荒年餓不煞手藝人」,有一點道理,現代人也懂得光靠文憑不管用,還得有一技之長,找工作才好找一些,找到工作,工資也相對沒技術的人員高些。
學生意,也是三年,住宿在店,只供三餐,不給工錢,太陽籤訂「關書」。進店這天,備香燭在「玄壇」龕前燃點。家長與學徒三拜後,分別向老闆、管事的和正式職工各拜一拜,,當晚辦筵席請老闆,包括全店同仁。進店後,第一年學不到業務,大些的店,除了管事的在銀房內固定鋪位外,其餘都在店堂擱行鋪,每晚一張張的擱好,攤好鋪蓋,一大早再一張張的撤去,都由學徒負責,甚至包括倒尿壺。三頓就餐,需先伺候老闆和師傅,然後自己才能盛飯,邊吃還要替全桌人添飯,因此,經常吃不到菜,往往以蘿蔔乾下飯,所以學生意,也稱「吃三年蘿蔔乾飯」,而吃完都是在眾人之前,收拾桌子,洗碗等均屬學徒範圍,直到第二年,來了新學徒,才挨次逐步上櫃頭,三年滿師還要辦兩桌滿師酒,以後才有工資,現在青年人學徒,在廠裡平等相處,提倡尊師愛徒,有些小青年受不得一點委屈,不接受師傅、長輩的批評,這是不成熟的表現。
關於誠信經商,樂意捐贈,布施善舉。用現代話,即和諧社會,奉獻愛心。
六十歲以上年紀的「老泰州」都知道,過去坡子街上有片店叫「天成泰」,那是1917年,吳雲山與好友一道,開辦的「天成泰綢布點」提起這個店,還有一段來歷,吳仲記布莊遷至彩衣街上,由於進入繁華地段,營業很旺,都遭到同行嫉妒,因此,當吳雲山與張鳴岐等共商在北門在開門市時,此地布業同行百般阻撓,致使數次功敗垂成,後來無意中在坡子街得到一所店房,好似天助其成,遂將其店名為「天成泰」,就當時而言,商店開價不加碼,實在是奇聞,而顧客買東西不還價,可謂大傻瓜,然而吳雲山開張的天成泰布點,竟然在泰州二十多家布店中,第一個提出「真不二價」以示誠心經營,泰州周圍幾十裡方圓幾乎無人不曉。
吳雲山熱心公益事業,兩次創辦收容所,三年捐資共修泰州城內外街道30多條,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專函致意,囑先生為恢復喝發展地方經濟出力。
另外,在坡子街上還有德新元等三家中藥店,也是靠貨真價實,享譽全城。為了和對手競爭,德新元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從東北購回一頭活鹿,屠宰生產「大補全鹿丹」,來擴大業務。那時沒有廣告媒體,屠宰前先僱了吹手,並將鹿身披紅掛彩,由人抬著鐵籠,吹吹打打遊街,走遍全城,然後,將活鹿陳列在店堂,供人參觀,大家爭相目睹。屠宰日擇在當年五月初五午時,當眾開刀,以全鹿煨爛練丸,此舉果然奏效,德新元「大補全鹿丸」名噪蘇北,行銷多年。
海陵人歷來樂於奉獻,樂善好施
大家知道,海陵人習慣於省吃儉用,但對布施善舉,都從來不吝嗇,樂意捐贈,並不留名,傳為佳話。
例如說:點路燈,舊時沒有電燈,每到黑夜,行路困難,當時有行善者,在所住附近的街頭巷尾,張設路燈以方便行人。燈以鐵皮製成方形架,插玻璃,中間有銅燈盞,裝滿植物油,用燈草燃點,天黑後張掛街巷口,到深夜燃盡,自動熄滅。
例如說,施涼茶。炎炎酷暑,天氣乾燥,熱心公益者,主動在門前或街巷口,擺個木架放茶缸,加茶葉,或炒焦的蠶豆殼,架上掛杯子兩隻,浸泡後供過路人飲用。
例如,放粥。這不同於光孝寺每年臘月初八的放臘八粥,放臘八粥是寺廟對常來敬香的香客,對左右四鄰捐助的一種回報。而我要介紹的放粥,是社會上慈善家對貧民的一種樂善好施。解放前,全市有粥廠20餘家,每年從冬至起至清明,每早煮熱粥施放,供左右貧民憑籌子領回食用。20家中除王、盧、張三家粥廠由三戶出資舉辦外,其餘都為社會上慈善家為首倡辦,其資金來源靠募化,由樂善者自由資助。他們將大米或現金送到粥廠,粥廠在門堂內設一大牌,隨時將所收的錢米,寫一紅色紙籤公布。有的留一名字,多數連名字都不留,寫上「無名氏」三個字。
例如,資助消防。那時全市分設水龍百二餘家,除幾家為一姓獨辦外,多數系好善者帶頭,一次性募集資金購辦水龍,水桶。每次出龍所需腳夫,則由各自與當地搬運工人談定,聽到失火鳴鑼,主動前來應差,有償服務,其資金也由按坊由居民認定,份「上水」與「未上水」兩種工資標準,每次每戶助軟在銅圓10-20枚之間,出條收取,每戶也自願資助無辭。
還有拾字紙,沒聽說過吧。當時將拾字紙列入善舉,此事不需化錢,只是每次上街,遇到路上撒有字紙,即隨時拾起,有的人隨身帶一隻上寫「敬惜字紙」的布袋,大部分人是拾起來,丟在街道牆上所砌來貯字紙窯洞中。幾家大廟,有專人定期挑擔上街,從窯洞中取出字紙,回廟統一進爐焚化。
泰州新聞廣播原創作品
各大網站、APP、公眾訂閱號如需轉載 請尊重原創方意見
未經同意 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