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與西山八大水院

2021-02-23 三山五園雅集

金章宗「八大水院」有:聖水院、香水院、金水院、清水院、雙水院、潭水院、泉水院、靈水院。

「八大水院」作為「燕京八景」同時代的西山風物,今北京西山一帶。在金代金中都,金章宗修建了八大行宮。

金章宗(麻達葛),金朝第6位皇帝(1189年1月20日—1208年12月29日在位),他是金世宗完顏雍之嫡孫,為金朝文化水平最高者,生於1168年8月31日(農曆七月二十七)。金章宗完顏璟,生於大定八年(1168)七月丙戌日,小字麻達葛,因生於金蓮川麻達葛山而命名。是金世宗完顏雍之孫,金顯宗完顏允恭之子,母孝懿皇后徒單氏。

說來也巧,金章宗出生在麻達葛山。金世宗非常喜愛這座山,便給他起了小名麻達葛。冥冥之中,金章宗與山結下不解之緣。他喜愛山,離不開山,即使當了皇帝。金章宗在位之時,厭煩宮中束縛,經常出宮,且多往西郊行走居住。西郊美景盛多,從而造就了多處行宮。西山多有古蹟,為金章宗所留。

章宗時期的政治尚算清明,後世稱為明昌之治。章宗時代,國內的文化發展達至最高峰。

北京城以西的山地,屬太行山北端支脈。北京西山包括房山區西部、豐臺區西部、門頭溝區、石景山區西北部、海澱區西北部及昌平區西南部的山地。

自晉代以來直至明清,佛門僧徒不斷地在這裡修寺建剎,佛教文化極其昌盛,潭柘寺、戒臺寺、雲居寺、碧雲寺、臥佛寺等都是名揚海內外的古剎。

北京西山連綿起伏,重巒疊嶂,泉水噴湧,清代建成了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等大型皇家園林。

 

1.聖水院

 

金章宗建之聖水院,即黃晉寺,又名黃普院,位於今海澱區聶各莊鄉車耳營村西北五裡,駐蹕山南麓,從龍泉寺向南,穿過杏園折西,過塔坡溝南山梁凹口處便是。院內有明遺存的明照洞、瑞雲庵遺址一座。位於鳳凰嶺風景區南側,在海澱區聶各莊西北面,車耳營村以西的山裡。

聖水院坐落在白塔山下一條東西向的山澗之中,山澗半坡處恰好有一處地勢平坦、視野開闊的空地,其四面被山石、林木包圍,參天的松柏把本已陽光稀少的山谷遮蓋的更加陰翳,山色空靈,引人入勝。

在這片空地的中段位置,平地之上突起一巨大巖石,高約15米,略向東北倒撲,異常壯觀,被稱為「金剛石」。金剛石北有山洞,此洞外廣而內收,舊時山泉自北面山中匯集到此,從一直徑三十公分的泉眼噴湧而出,名聖水泉,一時傳之為勝。這裡一石、一洞、一泉南北呼應,形成一圈獨具特色的山地小環境,這也是金章宗在這裡興建避暑宮苑的主要原因。

  最早由金章宗完顏景創建的黃普院。明正統二年(1437)賜額妙覺禪寺;弘治十四年又改稱明照洞瑞雲庵,俗稱「皇姑院」。明宣德九年(1434)秋,尚膳監太監尹奉因公出差至昌平,聞州西南有古道場所,去後贊之曰:「真勝境也」。他從皇宮退役後落髮為僧,偕同尚衣監太監崔安等輩,善舍金帛,原想在明照禪院洞前大興土木,「因為山水暴漲,坍塌舊基,遂易向南約百十步許.」,另闢場地重建寺廟。從宣德九秋開工至正統三年春告成,這就是妙覺禪寺的來歷。

  據碑文記載:玄德九年.命比丘士能督工,第一代開山方欲修造,因為山水暴漲,舊基坍塌,遂易南向約百十步許,於正統三年春建成。歷經五年半時間,建有正殿、後殿、東西廂房四十餘間,還建有鐘樓、鼓樓。寺內供奉釋迦牟尼、觀音、十八羅漢、四大天王諸神。院內有殘留的石碑,並能清楚地看到碑上刻有的龍、龜圖案。從殘留的碑文證實,妙覺禪寺是因「坍塌舊基」從明照洞瑞雲庵前遷移出來的,而非洞寺兩廟。1941年秋,廟舍被日寇焚毀。寺址及銀杏樹、古碑尚存。

  瑞雲庵坐北朝南,背依高山,傍臨深谷。山門用大塊花崗石砌築,山門的匾額書「明照洞瑞雲庵」。山門右側兀出一塊天然巨石,名曰金剛石。石高約15米,向旁傾斜,懸出深谷之上,壁陡峭不可攀。石上建有一座高約2米的六角七層密簷式磚塔,金剛石塔堪稱此處奇觀。庵後有明照洞,是藉助天然石洞開鑿而成。

  瑞雲庵的遺址以南,兩側深澗之間,此處地勢極為開闊,空地上長有一株高大的古銀杏樹,奇怪的是,它的根上又復生出了一棵新樹。空地上尚有殘碑斷碣隱沒於荒草之間,這裡就是妙覺寺的遺址。殘破的寺院山門、天王殿、方丈院等都還存在。由此向西,經過一條深澗,有幾處被當地老鄉俗稱為「石門」的遺蹟,其實是遼代太監墓,現尚有墓塔一座。

 

2.香水院

 

香水院又稱法雲寺,位於海澱區妙高峰七王墳村西。沿草場路口清代界碑西行七八裡至七王墳村,即到妙高峰山下。據明人孫承澤《帝京景物略》載,該地「小峰屏簇,一尊峰刺入空際者,妙高峰。峰下法雲寺」。其在另一著作《天府廣記》中對明代的香水院狀況補充道:「山有銀杏二株,大樹數十圍。至三層殿後,仍得泉湧。西泉出罅間,經茶堂兩潦霄而下。東泉出後山經蔬圃繞香積廚而下,匯於前之方塘,是名香水也。金朝章宗在西山設八大水院行宮,此為一院」。

清代以後,法雲寺中香水院的痕跡已變得香蹤難尋,難窺其貌。除卻年久失修,自然荒廢等原因之外,還因為清代醇親王奕譞派人在其原址上修建了自己的園寢,使得香水院舊址幾乎被破壞殆盡,遺址遺存全部拆改,構築園寢。

醇親王奕譞園寢,俗稱「七王墳」。墓主人為清道光帝第七子奕譞。他是鹹豐帝的弟弟,同治帝的叔叔,光緒帝的父親,宣統帝的爺爺。

七王墳和九王墳相距不遠,一個在半山腰,一個在山腳下。據了解,醇親王墳(俗稱七王墳)和孚郡王墳(俗稱九王墳)是目前除十三陵外,等級最高、保存最好的清代陵墓。醇親王墓俗稱七王墳。此墓自1868年開始修建,1890年醇親王病逝後葬於此。墓主醇親王名奕譞,為清道光皇帝第七子,是光緒皇帝生父、慈禧太后的妹夫,地位十分特殊,曾任滿洲都統、御前大臣等要職。

七王墳墓地由慈禧和光緒賜銀5萬兩買山建造,所在地原是金章宗「西山八院」之香水院、明法雲寺舊址。1937年,該墓被盜,但整體格局至今保存完整。陰宅建築除碑亭於1998年進行過搶險修繕外,其餘損毀嚴重。

文物部門投資30餘萬元進行修繕,目前損毀嚴重的過山門、碑亭、石拱橋等都已經消除了安全隱患,恢復解放前舊貌醇親王奕(奕譞和九王是同母。光緒是他兒子,宣統是他孫子,他一家出兩位帝王,晚清帝系出於他一家,現今愛新覺羅氏最近支都是他的子孫,他本人在歷史上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3.金水院

 

金山泉即金仙庵,又名金山寺。位於今海澱區北安河鄉陽臺山上金仙庵。此地名「金山」,金水院之名即緣出於此。金山整個地形二山夾一谷,山間泉水匯聚在山谷中形成一條水量不大的小溪,這條溪水發源於山中泉眼,泉名「金山泉」。據當地老人講,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在這裡大規模護山造林,山中泉水水量之大,用之不竭。六十年代以後,水量明顯減少,已經無法再現當年泉水水聲「聲聞裡許」的勝景了。

金山泉的水量很大,每日來此打水的遊人很多。金山寺古剎,始建年代不詳。金山寺素以「三絕」聞名,第一絕為公孫林,公孫樹既銀杏,俗稱白果,是我國著名的植物活化石。第二絕為金山泉,因寺後山峰名金山而得名,金山泉是北京西山名泉之一,泉水清涼綿甜,沁心脾。第三絕為玉清殿的關帝爺,關公塑像體形敦實,目光嚴峻,雙手抱笏,儀態矜持,龕上回龍鳳舞,可惜現已蕩然無存。  

這裡的泉水質量非常好,含微量元素高,不含水鹼,當地人燒水的水壺用了幾年一點水鹼都沒有。泉水的流量據說每天有三十噸左右,每天都有許多人來為裡背水,很多是乘公共汽車從豐臺區、朝陽區甚至通州區來的,大部分人是每周來一次,多的一次要背五十斤水,是相當辛苦的,背的少的只砌茶用,背的多的入口的水全部用泉水。現在汽車可以一直開到距泉水30米的地方,許多人開車來此打水。

 

4.清水院

 

清水院又名大覺寺,位於北安河鄉徐各莊村,陽臺山麓,為京西名剎之一。據寺中《陽臺山清水院藏經記》碑所記遼鹹雍四年(1068),鄧從貴舍資修寺,並捐錢雕印契丹大藏經570塊的事跡來看,此寺應建於遼鹹雍四年左右,遼時稱「清水院」,金章宗巡幸駐蹕時,其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後名靈泉寺。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大覺寺,宣德三年建,寺故名靈泉,宣宗易以今名。」後雖然成化十三年、清康熙五十九年、乾隆十二年大覺寺都進行了修繕以及擴建,但是沒有大規模的改造。故此,該寺現在仍然保持著明朝時期的風貌。1949年後,大覺寺曾為北京林業大學佔用,1990年市文物局重修後開放。

大覺寺位於海澱區西北暘臺山麓,始建於遼鹹雍四年(1068),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東的寺院,體現了契丹人尊日東向的習俗。因寺內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稱靈泉寺,是金章宗時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稱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剎」。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後改稱大覺寺。

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花和環境的清幽而著稱。寺內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自東向西由四進院落組成。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動靜等觀)殿、大悲壇、舍利塔等組成,還有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築,多是清代重建而成。

入山門的第一進院落,自東至西為:碑亭、功德池和鐘鼓樓。碑亭南北各一,南為明碑,宣德年制;北為清碑,乾隆年制。御製碑文字跡遒勁且工整,為書法之上品。碑亭為方形重簷四角攢尖,四面拱門,下有石階。

過碑亭為一放生池,東西長十餘米,上以漢白玉石橋分之。鐘樓在北,鼓樓在南,均為雙層樓閣式,方一間,單簷歇山,底層闢券門。鐘樓之鐘為宣德五年鑄,已歷五百餘年。

再西為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布瓦頂。門窗均為壺門樣式,明間下懸乾隆御筆「圓證妙果」。殿內兩側分立四大天王,中為彌勒,彌勒後為韋馱,其杵橫置。

過天王殿進入第二院落,正西為大雄寶殿,東西各有配殿,院中有東西北通道各一。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琉璃瓦頂。簷下置鬥拱,明間下懸乾隆御筆「無去來處」匾。殿裡供奉橫三世佛像,泥塑金漆。後為三菩薩像。大殿內簷周圍有二十諸天立像,殿西南有一韋馱坐像。

大殿前出月臺,三出階,月臺下左右各立石碑一通,殿後有抱廈。

第三進院主要建築為無量壽佛殿,殿前有大銀杏樹,樹徑巨大,四人合抱,故有「千年銀杏」之稱。大殿與與大雄寶殿同於一臺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會筒瓦歇山。明間懸乾隆御筆「動靜等觀」。內供奉無量壽佛像及二菩薩像,佛像背後有一組木質懸雕,上塑觀世音菩薩及諸仙人、山水,形態生動,古色猶存。

無量壽佛殿後,建築皆因山就勢,為一座精巧的寺廟園林。正中為藏經樓,面闊五間閣樓,內藏醇親王奕譞書「最上法門」、「方丈」等匾。樓前松柏二株高大挺拔,筆直通天。

藏經樓後有舍利塔,塔高12米,為覆缽式。是雍正年間為寺內主持性音和尚所建。塔建於八角須彌座上,中部為圓形塔肚,上部為細長相輪,頂上覆有寶蓋。塔旁植有松柏,高大參天,已將此塔合抱,故有「松柏抱塔」景觀。

塔後一方池,池水自龍頭吐出,匯為碧池。池內遊魚可數,蓮影浮動,為全寺溪水之源。池後建龍王堂,以供泉水之神。龍王堂高二層,外有疊石成階,可直達二層。堂西有領要亭,有乾隆御筆詩若干。

寺中軸路南路為皇家行宮院,山坡上有「憩雲軒」,相傳為乾隆皇帝休息之所,門外疊石植竹,皆任其所長,不加雕飾,極富園林之美。憩雲軒拾階而東下,有一院名「四宜堂」,雍正帝所命,取有四時之宜之意。院內有雍乾二帝的御筆對聯若干。

寺之北側為僧房、方丈院、玉蘭院。玉蘭院內以巨株玉蘭而聞名,樹有百年之久,其葉繁茂,院有清渠。方丈院內有菩提樹二株,周圍矮房,皆為現在寺內辦公之處。

通觀大覺寺,始建於遼鹹雍年間,金章宗闢其為「清水院」,古有靈泉寺之名。然年代已久,當時的具體建築已經不能考察。今之所建為明宣德年,雖有多次修繕,但未改其原有規模。今古寺明風猶存,為典型的漢傳佛教「伽藍七堂」之制,寺內古樹遍植,建築古樸,實為西郊古剎之名作。

殿宇雄偉古樸,布局深廣嚴謹。寺內後山是一處別致的園林,麓林曲徑,疊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覺寺環境優雅,群山環抱,寺前平疇沃野,景界開闊;寺後層巒疊嶂,林莽蒼鬱。山上的清泉從寺後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著南北兩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時不竭。院內有一棵乾隆年間從四川移來的玉蘭樹,花繁瓣大,色潔香濃,樹齡300年上下,堪為京城玉蘭之最。還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銀杏樹,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圍,濃蔭可蔽半個院落,據說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狀猶如北海公園裡的白塔,塔旁松柏參天,風景秀麗。

 

5.潭水院

 

金章宗八大水院之潭水院,今名雙清別墅,位於香山南麓。金、元、明、清以來一直是皇家園林的首選之地。金代這裡建有香山寺,並建潭水院供皇家避暑,歷各朝而不衰。香山寺至清代尤存,後於1860年和1900年先後兩次遭到列強劫掠、破壞,現僅存遺址。

    香山寺行宮建於金大定年間,當時為金章宗遊幸駐蹕的八大水院之一,名潭水院。傳說金章宗在此處曾夢有雙泉湧出,因而命人掘地而探,果有雙泉。金人完顏景曾於此處鐫刻「雙井」二字,故此處在金代曾名為雙井。除此以外,這裡還有很多與金章宗有關的景物(金章宗之臺、之松、之泉也,曰祭星臺、曰護駕松、曰夢感泉等等)。如今金代遺物已不可見了,只存傳說而已。

京師天下之觀,香山寺當其首遊也。一日作者心,當二百年遊人目,為難耳。麗不欲若第宅,纖不欲若園亭,僻不欲若庵隱,香山寺正得廣博敦穆。崗嶺三周,叢木萬屯,經塗九軌,觀閣五雲,遊人望而趨趨,有丹青開於空際,鐘磬飛而遠聞也。入寺門,廓廓落落然,風樹從容,泉流有雲。寺舊名甘露,以泉名也。泉上石橋,橋下方池,朱魚千頭,投餌是肥,頭頭迎客,履音以期。級石上殿,殿五重,崇廣略等,而高下致殊,山高下也。斜廊平櫩,兩兩翼垂,左之而閣而軒。至乎軒,山意盡收,如臂右舒,曲抱過左。軒又盡望:望林摶摶,望塔芊芊,望剎脊脊。青望麥朝,黃望稻晚,皛望潦夏,綠望柳春。望九門雙闕,如日月暈,如日月光。世宗幸寺,曰:西山一帶,香山獨有翠色。神宗題軒曰來青。來青軒而右上,轉而北者,無量殿,其石徑廉以閎,其木松。轉而右西者,流憩亭,其石徑漸漸,其木也,不可名種。山多跡,葛稚川井也,曰丹井。金章宗之臺、之松、之泉也,曰祭星臺,曰護駕松,曰夢感泉。仙所奕也,曰棋盤石。石所形也,曰蟾蜍石。山所名也,曰香罏石。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時節群遊,而杏花天,十裡一紅白,遊人鼻無他馥,經蕊紅飛白之旬。寺始金大定,我明正統中,太監範弘拓之,費鉅七十餘萬。今寺有弘墓,墓中衣冠爾。蓋弘從幸土木,未歸矣。—明·劉侗《帝京景物略·香山寺》

現在雙清別墅的主體建築為民國時期建造,但仍保留有少量清代遺存。別墅門東向,北為一排灰色平房,為慈幼院時期所建。房前一圓亭,亭前一方水池,此池清代開掘。水池西南、東南各有小渠出水口,引山上甘泉而下,注入清渠。池南為松塢雲莊遺址,建築盡毀,僅有柱礎臺基。由池西向,拾階而上,有大石檔路,上書「雙清」二字,乾隆御筆。沿石階至一平臺,上為別墅後院,北有平房若干而已。

 

6.泉水院

 

玉泉山位於北京海澱區西山山麓、頤和園西側,山勢為西北走向,狀如馬鞍,主峰海拔100米。玉泉山中奇巖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風水寶地一說。是清朝著名皇家園林之一的靜明園所在地,清朝以後一直是歷屆政府管轄的別墅禁地。

玉泉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湧,水卷銀花,宛如玉虹,自古以來就是京郊有名的風景遊覽地。金章宗完顏景曾前後三次幸玉泉山,又在這裡建「泉水院」以為避暑之地,並以「玉泉垂虹」引為「燕京八景」之一。

北京西山八大水院之——泉水院《玉泉山》

玉泉山華藏、玉峰、妙高塔都位於海澱區玉泉山南山景區主峰頂。該塔建於清代,為八角九層琉璃磚塔。塔的形狀完全按照鎮江金山塔的形制仿建。塔身中空,內部建有旋梯,可直達塔頂。各層級之間有相當的高度,並作出門窗等構造,氣派雄偉。為靜明園16景之一,稱為「玉峰塔影」。

元明以來,玉泉山成為皇帝遊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在這裡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間,建有上下華嚴寺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原有行宮、寺廟翻修擴建。康熙三十一年,將原先「澄心園」改名為「靜明園」。規模壯麗的玉泉山靜明園成為「三山五園」之一,二名揚四方。1860年英法侵略軍將這裡破壞,清光緒年間,又重新得到修復。

歷史上對玉泉山靜明園記載的書籍有:《靜明園冊》、《長安客話》、《緱山集》、《燕都遊覽志》、《白巖集》、《南濠集》、《水品》、《寄園寄所寄錄》、《帝京景物略》、《戴司成集》、《懷麓堂集》、《金史地理志》、《金史章宗紀》、《元史世祖紀》、《元史本傳》、《前溪集》、《日下舊聞考》等。

玉泉山靜明園共有六個門,正門俗稱南宮門,大門以東有東宮門、小南門和小東門,以西有西宮門,西北有夾牆門。

玉泉山的水制,甘冽醇厚,天下聞名。過去,人們常以水之輕重衡量水質,輕者優,重者劣。歷代古人多以江西廬山谷簾水或長江金山水為第一,以惠山虎跑泉水為第二。乾隆為了評判天下各泉名水,令內務府制銀鬥測量,其結果是:濟南珍珠泉鬥重一兩二釐;長江金山水一兩三釐;惠山虎跑泉水一兩四釐;平山水重一兩六釐;涼山、白沙、虎邱、碧雲寺諸水重一兩一分,只有玉泉、伊遜兩地之水重一兩,水輕質甘氣美。從此,與泉水定為清宮專門飲用之水。乾隆親題「天下第一泉」碑,並作是:「功懲無雙水,名稱第一泉」。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貴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乾隆非常喜歡玉泉山的風光,對園內景致親自定為「十六景」,每景以四字命名,並各題詩一首,現把「十六景」名列出:(1)廓然大公 (2)芙蓉晴照 (3)玉泉趵突 (4)竹壚山房(5) 聖因綜繪 (6)繡壁綜繪 (7)溪田課耕 (8)清涼蟬窟(9) 採香雲徑 (10)峽雪琴音 (11)玉峰塔影 (12)風篁清聽(13)鏡影涵虛 (14)裂帛湖光 (15)雲處鐘聲 (16)翠雲嘉蔭

乾隆雖然對突出十六景致所命名,但他認為:「玉泉山蓋靈境也。雖亭臺點綴,時有晦明;而山水吐納,嵐靄朝暮,與造物相始終。故一時之會,前後迥異;一步之移,方向頓殊。吾安能以十六景概之。」乾隆對這裡的清音齋、華滋館、冠峰亭、觀音洞、賞遇樓、飛雲、試墨泉、分鑑曲、寫琴廊、延緣廳、犁雲亭、羅漢洞、如如室、層明宇、進珠泉、心遠閣共十六處,分別作了題詠。由此可見當年的靜明園風景是多麼多姿。

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園,沒有皇帝特別恩賜,即使是朝廷大臣,也無法入內。乾隆年間,曾賞賜大學士、尚書等十餘人隨遊玉泉山。胡廣曾作詩:「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樹色鏡中懸;卻帶西湖連內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詩曰:「笑指蓬萊石,春桃幾樹花;仙潭馴白鹿,童子戲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車長者家;憑君磨素壁,重過賦青霞。」

 

7.雙水院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匯合處選址建寺廟,以便於皇帝夏季來此避暑,因此地有雙泉流淌故名雙泉寺,又名雙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時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金代章宗所建之雙水院位於石景山區雙泉村,此處名「翠微山」,水院原址就在山前臺地上。臺地北、東、西三面環山,南為山澗,水量至今豐沛。舊時翠微山陽有二泉,發引自山之南坡,匯聚於臺地之上噴湧而出,一苦一甜,故其名曰「雙泉」。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皇帝至此遊憩,建立「雙水院」,並於寺北建祈福寶塔,浮屠七丈。雙泉寺的稱呼也始於此時,從此成為皇家避暑勝地。

石景山區的西北部是崇山峻岭,有一山叫翠微山,山中有一條蜿蜒的深谷溝壑叫黑龍溝。金代時這裡叢林茂盛,有兩股山泉從山中湧出,一為陽泉,一為陰泉,泉水飛瀉直下,常年流水不斷,泉到山溝中段二泉合一。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匯合處選址建寺廟,以便於皇帝夏季來此避暑,因此地有雙泉流淌故名雙泉寺,又名雙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時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古寺是一個依山而建的院落,進院為一個小門樓,並無門扇。門樓左右各有古碑一塊,為《敕賜雙泉禪寺報恩碑》及《重修翠微山雙泉寺記》,立碑年號分別為明嘉靖元年及清光緒甲申九月。現在是早秋,整個寺廟形似廢墟,完全被各種灌木雜草佔聚了,只有院四株胸徑有1米粗細的側柏,給人以古樸蒼勁的感覺。地上隱約露出遊人踩出的小路。不大的寺門的輪廓還在,只剩個門洞,院牆都塌了。東西廂房計11間,北房是後來翻蓋,水泥瓦頂。兩旁的配房看得出來是老房子,木柱窗欞是發黑的顏色,牆壁的顏色更是年久遠.進到破爛的房間裡沒有像樣的東西,房子東面屋子裡的棺材依然放在哪裡,在牆上模糊地看出幾行字:將革命進行到底!

雙泉寺寺內,有明代弘治七年(1494)石碑:「嘉靖元年(1522)立。雙泉在今寺右,左側塔一,高約七丈餘。距寺數百步為雙泉橋。」 原橋始建於金代,為木橋,稱雙泉橋。專供金章宗皇帝來雙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橋規模不大,而且低矮,溝中水大時會漲過橋面,成為漫水橋,後改建為石橋。明萬曆十年(1582)十一月和清乾隆年間都重修過。雙泉寺中石碑的碑文記載:「光緒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添建石橋一座,名日萬善」,目前見到的萬善橋應是清光緒十年修建的。萬善橋橫跨在黑龍溝山壑之間,如虹臥波,又便利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雄偉而奪勢。橋為全青色石結構,橋臺建築在山腳巖石上,石砌橋臺為燕翅形,拱券為近似圓弧形,主拱券屬鑲邊縱聯分段並列式構造,是北京石拱橋中獨一無二的結構方式。橋長25米,橋身長16米,寬4米,拱腳跨徑為米。石拱券碹頂二側各有一個螭狀吸水獸和石刻橋名「萬善橋」。

清代時雙泉寺香火旺盛,傳說乾隆皇帝曾來寺中飲過泉水,每年陰曆三月十五天台山廟會,人們都要從這裡跨過萬善橋,到雙泉寺一進香,二飲泉水,再登天台山。因橋無護欄,時有人墜入湍急的水中喪生,後橋工用青磚砌矮牆,上加石刻蓋頂形成護欄,護欄外側有青石板刻「萬善橋光緒辛卯重修」字樣,「光緒辛卯」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萬善」為眾人為善之意。橋北一石刻佛龕,龕內明代石佛像,刻有「雙泉寺僧人圓喜,發心造接引佛一尊。萬曆十一年(1583)十一月初一」諸字。萬善橋基本保持古橋的風貌,橋體完整,拱券不塌陷,只是翼牆有幾條裂縫,現在橋旁加修了一條彎路,讓車輛饒行,減少古橋的承載壓力,有效地保護了萬善橋。1983年8月27日萬善橋被列為石景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泉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黑石頭鄉雙泉山上。寺廟始建年代不詳。至遲在金代中期便已建成。為金章宗避暑之地,因寺右有雙泉,故名。明宣德二年(1427)奉旨與大能仁寺弘善妙智國師為下院。成化五年(1649)賜名香盤禪林,故又名香盤寺。嘉靖元年(1522)重修,並立碑做記。清光緒年間曾進行過修繕。雙泉寺地處到慈善寺進香的要道上。昔年,雙泉寺前設有茶棚,很熱鬧。過往的香客和來此踏青的人們,可以在這裡喝上一杯清香的雙泉茶,歇一歇腳。

雙泉寺北並建有一座祈福寶塔。

雙泉寺以北400米處的巨石上,留有兩處石刻:一為「翠微山」石刻,隸書,50釐米見方。三字下面刻詩一首,詩云:「轉壑攀雲路不迷,宮情塵慮暫相違。老禪究竟真空想,特為摩崖寫翠微」。其二,翠微山石刻以東2米許,有一「佛」字石刻,隸書,66釐米見方。

在古寺下方的山澗上架著一座單孔拱橋,橋弧形像虹,名為「萬善橋」,原橋始建於金代,為木橋,稱雙泉橋。專供金章宗皇帝來雙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橋規模不大,而且低矮,溝中水大時會漲過橋面,成為漫水橋,後改建為石橋。明萬曆十年(1582)十一月和清乾隆年間都重修過。雙泉寺中石碑的碑文記載:「光緒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添建石橋一座,名日萬善」,目前見到的萬善橋應是清光緒十年修建的。萬善橋橫跨在黑龍溝山壑之間,如虹臥波,又便利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雄偉而奪勢。橋為全青色石結構,橋臺建築在山腳巖石上,石砌橋臺為燕翅形,拱券為近似圓弧形,主拱券屬鑲邊縱聯分段並列式構造,是北京石拱橋中獨一無二的結構方式。橋長25米,橋身長16米,寬4米,石拱券碹頂二側各有一個螭狀吸水獸和石刻橋名「萬善橋」。

光緒時重修雙泉寺和萬善橋是誰出的錢呢? 傳說清代慈禧太后身邊有一位近侍太監劉誠印弄到一筆贓款,心裡總是不踏實,便同慈禧太后說了。慈禧念度其誠,不但沒有責怪劉誠印,還讓他「看著花吧」。於是劉誠印就拿這筆錢重修雙泉寺和萬善橋。建橋時僱了賈五、賈二兩位石匠,這兩位石匠專心赤誠,想了許多辦法建拱橋,用一根根圓木拼成弧形,然後砌上磚石。高超的技術使單拱括外形既堅固又美麗,等橋建好後,兩石匠把包工剩下的一千兩白銀退還了其主,劉誠印認為兩人誠實憨厚,便讓他倆住在寺中,看管雙泉寺,直到老態龍鍾而逝。

 

8.靈水院

 

八大水院之靈水院,位於門頭溝區櫻桃溝,妙峰山西南麓的群山之中,其所在山名仰山。仰山之顛為棲隱寺,即金代靈水院原址。靈水院最早建於遼代,至於因何而建,是否歸於遼朝皇室便不得而知了。金章宗時期將這裡擴建為避暑行宮棲隱寺,並御賜「靈水院」名。以後例朝對這裡多有修葺,一直到民國時毀廢。

椐傳說西山櫻桃溝仰山棲隱寺就是西山八大水院中的靈水院,不知傳說對否。

    據史書記載,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皇帝下旨修建棲隱寺(一說始建於遼代),金章宗泰和年間,燕京著名的佛教領袖人物萬松老人行秀出任仰山棲隱寺住持,一時間棲隱寺名聲大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曾向其學習佛法,「冒寒暑,無晝夜者三年,盡得其道。」耶律楚材對萬松行秀推崇備至,認為他身集禪宗之曹洞、雲門、臨濟三派特長,「抉擇玄微,全曹洞之血脈;判斷語緣,具雲門之善巧;拈提公案,備臨濟之機鋒。」為一代佛學大宗師。金元之際,萬松行秀隱居於燕京報恩寺之從容庵。

   棲隱寺歷經800多年的風雨,北京的仰山棲隱尚無僧人,建築全廢,碑石橫地;野草叢生。

    現在只剩圍牆還基本完好,其他建築沒有餘留下來。好不容易在寺院裡發現一塊石碑,還倒臥在地、字跡模糊,難以辨認。現在,當地村民及政府部門正在努力恢復棲隱寺。

其他還有觀點認為,八大水院中有溫湯院(位於溫泉村),金水院是指 頤和園等等。

明照洞瑞雲庵原為金章宗創建之黃普院舊址,是「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聖水院」,後荒廢。明正統二年(1437年)賜額「妙覺禪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稱「瑞雲庵」,現山門有「明照洞瑞雲庵」石額,俗稱「皇姑院」。據《敕賜妙覺寺記》碑載:「靈山高聳,聖泉中流,真聖境也。」又《敕賜妙覺禪寺》殘碑記:「藏圓融顯密大宗師播陽道深撰/尚書太常太卿三山趙榮書/祿大夫太保柱國會昌侯濟南孫繼等篆/遠接神山居庸一帶,林巒疊翠,溪澗流清,而有金章宗創建之古剎黃普院……敕賜妙覺禪寺……。

棲隱寺地面建築保存最為完整的是位於寺西北的三座磚塔。三塔中兩大一小,小塔殘損嚴重,已瀕傾倒。兩座大塔一座為覆缽體密簷結構,塔基為六角須彌座,須彌座上承託缽體塔身,上下收而中間鼓,塔身上承託三層密簷,磚雕鬥拱。塔剎為蓮花座寶珠裝飾,已殘損。另一座也為密簷六角磚塔,密簷三層,塔身開券門,上書塔銘。除三塔以外,棲隱寺西北舊時還存有大小十幾座金、元時期的磚塔,其中一大部分在文革時被砸毀,遺址不存。

北京西山富於古蹟,歷史文化積澱極其豐厚輝煌。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南海子丨金章宗建春宮春水
    春水乃春獵之水,秋山乃秋獵之山,因春水秋山泛稱所有春、秋狩獵地點,後來遂成了春蒐秋獵的代名詞。金大定二十九年,金章宗完顏璟即帝位。章宗是金朝漢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位皇帝,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所不精,尤其喜歡遊山玩水、營造園林、多建行宮。史學家常把金章宗與清高宗乾隆相提並論。流傳至今的「燕京八景」和「西山 八大水院」均出自金章宗之手。他開創了「寺廟兼園林」的建園風格。世有「西山園林皆章宗所造」之說。
  • 西山別墅區,低調的奢華!融創香山壹號院頤和金茂府!
    對項目感興趣的可以加入「香山壹號院頤和金茂府中海甲叄號院互動群」 西山別墅區VS中央別墅區 踩盤的本質是踩商圈,選房的第一原則是選圈層,馬老師通俗稱為「擇富為鄰」。
  • 西山晴雪:你見過雪後初晴的北京西山嗎?
    北京每每有雪,總有人詩興大發,在無數曬雪的朋友圈中,獨獨這一條吸引了我……在過去,文人墨客賞雪愛去西山,畢竟紫禁城一般人也進不去不是?早在金代,北京西山就已經有賞雪的記載,「西山晴雪」名動燕京,無數文人在這裡揮毫留下動人的詩篇,乾隆皇帝還把西山晴雪碑立在了香山山腰。西山晴雪始於何時?又經歷過怎樣的變遷?
  • 盤點北京人氣最高的八大寺廟,其中兩座寺廟門票免費
    聖泉寺第八名:聖泉寺。聖泉寺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橋梓鎮口頭村,是一個3A級景區,門票35元。聖泉寺全名聖泉山觀音寺,位於聖泉山上。大覺寺始建於遼代鹹雍四年(1068年),當時稱「清水院」,金代時大覺寺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明代重建後改為大覺寺。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環境優雅而聞名。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千年的銀杏、三百年的玉蘭、古娑羅樹、古松柏等。大覺寺的玉蘭花與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稱為北京三大花卉寺廟。
  • 北京風土密碼:與遼金元明清皇家關係密切的一座西山古剎大覺寺
    大覺寺始建於遼代鹹雍四年(1068年),稱清水院,金代時大覺寺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後改名靈泉寺,以泉水盛而知名於世。△大覺寺老照片,拍攝於2010年10月。圖為大覺寺天王殿。天王殿因內有彌勒佛,所以又稱彌勒殿。天王殿正中是彌勒佛雕像,殿兩側是四大天王雕像。△大覺寺老照片,拍攝於2010年10月。圖為大覺寺天王殿前的鐘樓。
  • 中國古代收藏家|被稱「徽宗轉世」的華夏文化發燒友金章宗完顏璟
    金章宗完顏璟,他是金朝的第六位皇帝,自幼接受漢文化教育,受儒家經典影響頗深,曾推行漢化改革,女真族的漢化在章宗朝宣告完成。因統治期間政治清明,世稱「明昌之治」。元人燕南芝庵曾將其與唐玄宗、後唐莊宗、南唐後主、宋徽宗並稱為「帝王知音者五人」。據記載,金章宗的母親是宋徽宗北行所生之女的女兒,也就是說,金章宗是宋徽宗的曾外孫。
  • 金章宗討伐蒙古之役展現了大金王朝最後的雄風
    金章宗完顏璟,又叫完顏麻達葛,是金朝第6位皇帝,金世宗完顏雍之嫡孫。金章宗是幸運的,他繼位的時候接手了一個從戰亂中恢復過來的國家,他的爺爺金世宗給其留下了很多珍貴的遺產。同時他又很不幸,在金章宗繼位的1189年,草原上正發生巨變,這一年,鐵木真被選為蒙古部落的合罕,開始了爭霸蒙古草原的歷程。
  • 金章宗:老師,我……
    金章宗瘦金體跋唐摹本《女史箴圖》學書法的人,一眼就看出來,這段金章宗的瘦金體跋,力度和勁道,完全不如宋徽宗。但最主要的原因還不在這。金章宗,女真名(完顏·麻達葛),漢名(完顏璟),大定八年(1168)七月生於金蓮川麻達葛山,故名。
  • ​​​​​​八雅軒丨【八雅墨緣】金章宗:宋徽宗的「轉世靈童」
    金章宗完顏璟,生於大定八年(1168年)七月丙戌日,小字麻達葛,因生於金蓮川麻達葛山而命名。
  • 高校|2021美術生必知的國內「八大紡院」
    但是,如果我說「八大紡院」, 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八大紡院曾經隸屬於原紡織工業部(1993年後改為中國紡織總會)的高校有8所,也被業界稱為「八大紡院」。1998年隨著政府機構的調整,這些院校分別劃歸教育部或地方。
  • 歷史故事——魏金國滅亡打下伏筆的金章宗
    金章宗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才氣橫溢。十八歲就擔任了大興總督。當時中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稱為「大興府」。所以,金章宗接受政權還是比較順利的。而且,他從上臺開始,一心一意確立中央集權統治。也就是說,金政權完全由邊境偏北少數民族各種雜糅的政權,向專制皇權過度。這時海陵王和金世宗都沒有完成的事業。金章宗以嫡孫得立為帝,也使他有所憂慮。
  • 西山煤電總醫院——段勤功
    段勤功,男,黨員,1979年10月出生,西山煤電職工總醫院腎病內科,主任醫師,2月20日,隨山西省第十二批、太原市第五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徵支援湖北,現在武漢市武昌區武漢大學附屬中南醫院參與救治工作。他對腎內科各種疾病、血液淨化、風溼疾病等有著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目前任山西醫學會腎臟病分會青年委員、太原市醫療質控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