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革命先烈為了祖國的統一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成立留下了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英雄,他們金戈鐵馬、揮斥方遒,為人民,為國家,為民族貢獻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們舍「小家」而為「大家」,是當之無愧的革命戰士。
而在眾多的革命戰士中,有這麼一位將軍。他的一生始終保持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樹立了勞苦功高的革命典範。——他就是王一平。
說到他舍「小家」而為「大家」,是這樣的故事:
童年生活
1914年,王一平出生在山東省東部沿海榮成的一個民風淳樸的小漁村裡。全家人的收入來源都靠父親捕魚為生。在那個閉關鎖國的科技不發達的條件下,漁村的生活基本上靠在海上捕魚為生,很多人都因為出海捕魚而命喪海中。
在這個只顧自己饑飽的貧窮落後的小漁村裡,王一平的父親特別重視他的學習。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王一平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最終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考上了當時的高等學府——文登師範。
在文登師範讀書的時候,王一平跟隨著這裡的進步青年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想,開始參加了一些愛國主義運動。在愛國主義運動活動中,王一平認識了很多的地下黨員,他們一起探討國家大事,民族大義。這些經歷都在潛移默化的讓王一平堅定了想成為共產黨員的決心。
1932年10月,經過劉家語的介紹,王一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長期的革命工作。
革命生涯
1948年,淮海戰役開始了,王一平作為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的政委,率領軍隊參與了此次戰爭。在戰爭期間,王一平出色的領導才能與敏感的軍事思想讓這位年輕人展現出了超強的帶兵打仗的能力。
三大戰役後,為了適應戰場的要求,軍隊開始了改編。王一平所帶的東野戰軍第八縱隊改成了三野第二十六軍,依舊擔任政委一職。
1952年,王一平轉到上海擔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長一職。在「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的三反」運動中,王一平是「三反」領導小組的成員。在上級領導對「打老虎」劃定任務指標後,王一平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老虎」有多少就打多少,並不一定要按照指標走。最終發現王一平的決定是正確的,上海的打下「老虎」超過了原來的預期指標,而且冤假錯案也很少。
1967年,王一平在上海被批鬥,不久後就被送往「五七幹校」隔離審查(也就是當時的勞動改造)。在勞動改造時,王一平划船、挑擔,受到了很多人的一致好評。直到1971年,王一平才從「五七幹校」裡解放出來。1972年秋季,王一平被周總理點名再次恢復了職位,擔任了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無私奉獻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出身的革命人,王一平還是非常重視個人修養的。在他的人生中,王一平的工資除了日常的花銷外,都用在了收藏藝術品上。
這裡就有這麼一個小故事:王一平想要購買一件明代花鳥畫家林良的紙本精品,但是這件紙本精品的價格十分的高昂,並不是他可以負擔的起的。於是,王一平就把幾年前在文物商店購買的吳昌碩的《秋菊》變賣,換取了自己一直想要的珍品。後來,這份紙本精品被他無償捐獻給了青島博物館收藏,一時間這件事情成為了佳話。
1998年,南方的特大洪水災害後,他不顧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毅然決然的捐款100萬元,為災區重建貢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原則為上
王一平是一個多有原則的人呢?看他家人的經歷就知道了。
妻子張梅在偶然的機遇下,恰好分配到了王一平的部門下工作。知道這件事情的王一平非常的生氣,還對他的妻子張梅說:「這是我分管的部門,你不能去。」最終,張梅也沒有被調去他的部門。後來,他得知自己的妻子即將要晉升成為紀委的副主任。知道消息後,王一平不僅不支持妻子的晉升,而且還為了避嫌,不讓自己的妻子升職。
當然,對妻子如此做法的王一平,對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的嚴格。
王一平的大兒子因為自己優異的成績順利進入幹部班進行學習時被也被王一平制止了。他說:「你進班是不是走的後門,如果你不是我兒子,你能進得來嗎?還是不要當官了,老實做個工人吧。」就這樣,王一平的大兒子當了一輩子的普通工人。
王一平的二兒子夫婦二人被調往上海的這件事被王一平得知後也被王一平制止了。他認為上海的人不應該全部待在上海工作,也可以適當的在全國各地貢獻自己的青年力量。就這樣,二兒子的升遷也因為王一平而作罷了。
正因為他的嚴格要求與堅持自己的原則,他的五個兒女一直到退休也都是普通的工人。
王一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他具有大公無私、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這些都值得我們後世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