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海南省下轄市,古稱紫貝。西漢建置已有2100多年歷史,為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是瓊崖革命重要的根據地之一 ,海南閩南文化發源地,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所在地,是中國第四座航天之城,是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擁有278.5公里海岸線為海南海岸線最長的城市 。市境內清瀾港是國家一級對外開放口岸,南中國海重要港口樞紐,也是三沙市後勤保障基地。
張雲逸
張雲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9年在廣西右江領導武裝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軍時期,歷任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徵。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員、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第8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中共華東後方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為華東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策
陳策(1893—1949),廣東文昌(今海南)人,中華民國海軍中將,中國國民黨海軍廣東艦隊名將。曾協助孫中山在廣州討伐陳炯明。抗戰期間,陳策任虎門要塞司令,負責廣東沿海防衛,主力防守虎門,數次擊退日本海軍進攻。1938年誘使日軍登陸虎門,在海上殲滅日軍數百人。陳策亦在這次戰役中被日軍炮火擊中,左腿被截去。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策任國民政府廣州市市長,一年後因足疾離職養病。1949年8月31日,在廣州家中逝世。
宋慶齡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鬥,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讚譽和熱愛,並享有崇高的威望。
宋美齡
宋美齡(1898年3月4日 —2003年10月24日;另有報導說是1897年出生 ),海南文昌人,中國近現代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的卓越領導人,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間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除了擁有傑出的英語功底外,還會說六國語言,在國畫方面的造詣也是相當可觀,並且還寫得一手好字。據說,宋美齡的鋼琴也是演奏的相當不錯的,所以宋美齡是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人,是蔣介石的外交助手。宋美齡與宋藹齡、宋慶齡並稱為宋氏三姐妹,父親為富商宋嘉澍。憑藉孔、宋家族的強力支援與美國留學背景,活躍於政治、外交等領域,對近代中國歷史與中美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美齡晚年長期定居美國,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24日在美國紐約逝世,享年106歲。
雲廣英
雲廣英(1905~1990) 原名雲昌旭,字亮初,又名雲清,化名林秀光。1905年生於會文鎮朝奎村。 小時在鄉裡振群學校讀書,1924年考進廣州廣雅學校。大革命期間,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活動。1927年「四·一二」被通緝,離穗赴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謀生。1929年夏返國,張雲逸介紹到李明瑞師政治部當文書,後任紅七軍經理處股長、師經理處處長。1930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紅軍團政委,軍政治部組織部長。1932年任三軍團第一師二團政委,後又調任特科學校政治主任教員。參加過江西中央蘇區第三、四、五次反「圍剿」。1934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到達陝北瓦窯堡。
宋子文
宋子文出生於上海,早年畢業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獲碩士學位,繼入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25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1928——1930年間通過談判收回關稅自主權,使中國有權確定關稅稅率和監督稅收。1942年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後曾與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籤訂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次年與外國談判收回各國在華的治外法權。1945年出席聯合國大會任中國首席代表,同年6月去莫斯科與史達林會談,1945年8月14日籤訂不平等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949年去香港,後移居美國紐約。1971年4月25日在舊金山逝世。
宋靄齡
宋靄齡(1889年7月15日—1973年10月19日),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人,1889年7月15日出生於上海,1904年5月,赴美喬治亞州衛斯理安女子學院學習。1905年,隨姨父溫秉忠出席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白宮舉行的宴會。1910年,宋靄齡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她在衛斯理安學院的全部課程並取得畢業證書,畢業後回國,經父親推薦任孫中山的秘書,精通五種語言,同孫中山到全國各地勘察,參與制訂營建20萬裡鐵路的計劃。「二次革命」失敗後與父親宋嘉樹去日本,仍任孫秘書。
馮平
馮平(1899年3月一1928年7月4日) 男,漢族,海南省文昌縣人,中共黨員。 曾在上海文化大學和廣州大學就讀。1923年,被中共中央選派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和紅軍學校學習政治和軍事。回國後,在廣東省農民協會工作。1926年初,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的身份隨國民革命軍第十二師回瓊,從事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先後任廣東省農會瓊崖辦事處主任、中共瓊崖地委委員兼軍事部長、瓊崖農民協會主席、瓊崖高級農民軍事政治訓練所所長。積極發展農民武裝。
鄭介民
鄭介民(1897年9月18日——1959年12月11日),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科,後參與組織孫文主義學會,在戴笠飛機失事後,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一生歷任中華民族復興社代理書記,特務處副處長兼華北區區長,參謀本部第二廳少將處長、軍令部第二廳中將廳長兼軍統局局長、保密局局長、國防部常務次長、參謀次長,1954年任臺灣地區「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1959年12月11日,因心臟病復發在家中去世。鄭介民與胞弟鄭庭鋒和堂弟鄭庭笈合稱文昌三鄭。
鄭庭笈
鄭庭笈(1905—1996),字竹齋,號重生,漢族,海南省文昌縣文教鎮美竹村人,中將,黃埔五期畢業,曾任陸軍榮譽第一師第四團團長、二零零師少將步兵指揮官、第五集團軍機械化四十師師長、雲南昆明機場守備司令、新編第六軍副軍長兼八十九師師長、四十九軍中將軍長。曾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