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後裔清墓群揭開「湖廣填川」之謎

2020-12-17 忠武報國

郭子儀後裔清墓群揭開「湖廣填川」之謎

郭振華

大英縣隆盛鎮石門辦事崇音村檀木灣有兩處古墓群,筆者採訪時在一塊玉米地裡發現了四塊古墓碑。遠處看是一塊玉米地,墓碑被包圍在聳立的玉米杆中。據村民說,原來這裡是一塊老墳山。六十年代此地方圓五、六畝地的範圍內有很多雕刻精緻、色彩豔麗的墓碑群。學大寨改田改土的時候,上級強令村民們將一塊塊墓碑和墓群推掉,用來做土埂。當時推的時候,臨近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雪,一位郭氏長者說:既然下雪了,今天就到此為止,留下幾塊刻有郭家字輩的碑,將來娃兒取名字也有個依據。也許是天意,就保留下了這四塊墓碑。筆者很是驚奇,拂去上面的蜘蛛網和滕蔓,仔細瞧這四塊碑,發現上面刻有很多書法秀麗的楷體字,並雕刻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等圖案,仔細讀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倫等的名字。郭氏入川字輩四十字:天文子奉玉,世元永奇學。朝廷秉清正,萬代發興隆。成人須孝海,積德入維山。果能逢此道,太原福祿綿。四十字輩最後一句太原福祿綿回歸到太原,郭子儀祖籍地是太原汾陽,與歷史很吻合。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倫等五大房人是入川第六代。

郭子儀後裔清墓群——四川省重點保護單位

村裡有唐代愛國名將郭子儀後裔聚居的老祠堂,筆者想這幾塊墓碑與此有不有關係呢?

嘉慶年間傳說中吉祥麒麟雕刻——難得一見

精美的遺風書法雕刻

經過二個多月的考證,走訪了當地村民,發現當地聚居著上千戶郭姓村民,崇音村8社(檀木灣)整個社全是郭姓,並且在這些村民家中香盒正額上寫有「汾陽家風」,村民們說他們的祖宗是唐代名將郭子儀;現居大英縣卓筒井鎮原檀木灣的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發現了清朝秀才郭廷範書寫的郭氏香盒上用渡金額刻有「點頷流徽」四個大字,與史書記載的郭子儀晚年「頷之而已」的典故相同。

郭清高家中木製郭氏香盒

在當地88歲高齡的郭秉才家中找到了一本「郭氏家譜」,上面明確地記載了郭氏家族從黃帝到郭子儀及其後裔幾千年的族姓發展史,郭子儀第四代孫郭端夫在唐莊宗時官至鴻蘆卿,謫守江右廬陵,由陝西華縣舉家遷往江西廬陵延福鄉,在宋端平元年甲午由江西遷往湖廣,大明弘治二年入川落葉檀木灣之謎。

筆者郭振華在江西吉安原廬陵縣延福鄉郭氏祠堂留影

江西廬陵延福鄉,如今延福路尚存

郭氏祠堂(上柱國公郭暉公祠)

郭氏祠堂汾陽世家牌匾

江西老家千年古香樟樹,樹中已形成大空洞,印證樹大心空

從「郭氏家譜」中可以看出,郭子儀長房郭曜後裔一脈由山西太原到陝西華縣,有陝西華縣到江西、湖北、四川,相當於在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繞了一個大圓圈,這為中華民族大遷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史料。

一代愛國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生於唐中宗十三年(697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卒於唐德宗二年(781年)辛酉一月十日,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父親郭敬之,歷任五州刺史。郭敬之生五子,郭子儀排行第三。郭子儀身高七尺,體貌秀傑,生八子七女。少年時的郭子儀因武舉成績優秀,補左衛長史。

郭子儀站像

郭子儀一生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度個了六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達二十餘年。肅宗皇帝讚揚郭子儀:「國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稱郭子儀為「尚父」,郭子儀被賜封為太尉中書令、汾陽忠武王。「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大戰安祿山,名垂青史,其史料收入中學歷史課本,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愛國名將。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率十五萬叛軍從範陽(今北京城西南)大舉南下。叛軍所到之處,百姓遠遁,戶舍為墟。玄宗皇帝見形勢危急,匆匆忙忙丟下長安,帶著楊貴妃逃到四川,長安成了空城。

郭子儀受命危難之際,慌亂逃跑的玄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率兵東討叛軍。郭子儀出兵首戰告捷,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兩郡之後,兵出井陘,會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的部隊,一舉攻佔了史思明堅守四十天的九門(今河北槁城縣西北),槁城兩縣。

郭子儀戰邊關,內地潼關失守,肅宗至武靈即位,圖謀收復兩京。肅宗大閱六軍,雖有收復河山的決心,但沒有駕馭戰爭的本領。結果趨兵南下,親徵失利。收復失地的重任落在郭子儀的肩上,郭子儀不顧個人安危,率兒子郭旰揮師潼關。在攻戰陝郡永豐倉時,郭旰陣亡,郭子儀強忍失子之痛,大戰潼關,恢復了潼關與陝州的信道。

經過艱辛考證,所有的史料終於證明了檀木灣人是郭子儀長子後裔。而檀木灣古墓群是郭子儀後裔古墓群。

古墓群揭開湖廣填川之謎

檀木灣郭子儀後裔古墓群之一郭乾元墓碑記載郭乾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於嘉慶20年,距今近200年,這塊墓碑不同於其它墓碑,墓碑前有一個全封閉的擋風敝雨的花形石隔層,將碑文罩在隔層裡,隔層雕刻精細,中間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透過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於有隔層的保護,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藍色油漆雖經近200年日曬雨淋卻未剝落。

郭乾元老夫人墓碑,兒子郭永祥

郭永祥後裔遷卓筒井郭家老院

墓碑是立於嘉慶20年,而郭氏家譜修訂於民國七年,墓碑是揭示湖廣填川的重要史料。據家譜記載,郭子儀第四代孫郭端夫在唐莊宗時,任鴻蘆卿,謫守江西右廬陵。舉家從山西汾陽遷往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延福鄉,一直到郭子儀第二十六代孫郭彌都世居此地。因當時族繁人廣,郭彌都於宋端平元年(1234年)舉家遷往湖廣(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落葉沙子場郭家嘴獅子巖几子灣。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戰亂不止,蠻匪橫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蕪。老者餓死於溝渠,少者逃往他鄉。眼看四川人口越來越少,弘治皇帝下詔移民。郭子儀第三十六代孫郭謨格由保甲推舉奉詔於明弘治二年(1490年)棄湖入川,落葉檀木灣。這便是民間流傳的「湖廣填川」的一段史實。史料雖記載有:「元明之際四川人口顯著下降」,「洪武十四年皆自別省流來」,但無詳實文字,郭子儀後裔的遷移,正好給「湖廣填川」一個具體說法。同時,郭子儀後裔由陝西長安到山西汾陽,由山西汾陽到江西、湖北、四川,相當於在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繞了一個大圓圈!這為研究中華民族大遷移提供了一個重要史料。筆者也見過不少墓碑,但能象檀木灣郭子儀後裔古墓群這樣追根求源的實為罕見。一般的古墓碑只記有一個大概,沒有具體的入川前地名;一般的家譜也只能大概追蹤到湖廣近十幾代,而「郭氏家譜」可追朔到上下數千年。況且郭子儀後裔古墓群不僅記載詳實,而且與「郭氏家譜」互相印證,使其具有相當的文物價值。

「 檀木灣古墓群」的發現使當地對自己祖輩知之不多的村民深感振奮,他們自發出錢出力對墓群進行了修復,並召開村民大會,自發保護古墓群。經當地廣播、電視、報紙等眾多媒體的報導,古墓群也引起了市、縣文管部門的重視,很快列為市、縣文物保護單位後,不久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民建起了郭子儀紀念館,還正在籌建郭子儀愛國主義思想研究學會,郭氏家風家訓論壇,對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廣泛的研究。郭氏祠堂老祠堂還剩下一通老穿鬥架子老房子,村民正在籌資修復老郭氏祠堂。市、縣旅遊辦負責人對該墓群進行了考察論證,準備以郭氏老祠堂和郭子儀後裔古墓群為依託,將檀木灣開發為旅遊風景區。

相關焦點

  • 譚姓湖廣「填」四川始末與譚姓入川的解密
    譚姓是湖廣填川嗎?考證歷史記載;是既有自願遷徙「入川」又有政權行為「填川」被迫遷徙「入川」。說起「湖廣填川」,多數姓氏的祖輩人都有傳說有一句俗話:「我們的先輩是被押過來的」。到四川後「挽草為業」。可問到譚氏人就不同了;佔入川總人口85%的譚氏人說:「我們是『湖廣入川』。」佔15%的譚氏人說:「我們是『湖廣填川』。」
  • 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兩廣填川」實則為「湖廣填川」,明明現在國人的「歷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卻偏偏裝很懂的樣子,甚至連我這樣的歷史民科大拿都敢質疑。如果說兩江能夠追溯到明朝,湖廣則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時期設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實際上包含了兩湖、兩廣、貴川、海南等地的很大一片區域,到明清時期,兩廣等地相繼脫離湖廣行省,只剩下湖南、湖北,之後都沿用了元朝時期的這個稱謂,所以,明清時期的湖廣都是特指湖南、湖北。
  • 為何會有「湖廣填四川」一說?對四川地區的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據學者統計,在清前期移民政策的影響下,四川地區的人口淨增2317296人,移民人口是本地人口數量的四倍,除去移民後代,直接入川的移民有100多萬人之多。這次規模空前的移民運動,對川地人口數量的增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極大地推動了四川地區人口的增長。
  • 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城石牌坊廖曰賢后裔
    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城石牌坊廖曰賢后裔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廖賢的後裔。廖曰賢生四子:伯經、伯昆、伯幫、伯儒。 嘉靖癸卯歲夏四月上旬,湖廣兵變混亂四載,於己巳歲十月下旬奉旨,江西填湖廣,二十五年初旬。伯幫、伯儒弟兄領家眷銀兩跋山涉水,披星戴月,非一朝一日來到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高家垣大溪的百裡村。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位時,天下大亂,李自成攻打北京,張獻忠打四川,殺得雞犬不留。後來,由清王朝一統天下。那時(明朝萬曆三十五年)清王朝下聖旨,天下老百姓填四川。在那時,填四川啟程由現在的湖北省孝感縣出發,弟兄九人,一共三百多人口。
  • 汾陽王郭氏後裔輾轉遷徙考
    由於汾陽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假虞滅虢」虢氏族人被趕遷聚居改姓之地,中華郭氏在此中興,特別是到唐代郭子儀晉封汾陽郡王,其後裔由汾陽從西向東,由北及南的遷徙,汾陽這個地名就成為郭氏的代名詞。第四次是在明代前葉和中葉,主要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北方民眾的遷徙,如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遷到今河北、山東、河南等省;另一部分是南方地區之間的移民,如「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川」。洪洞大槐樹,是明代移民集中遷散地。
  • 【方志四川•記憶】陳鑫明 ‖ 揭開五百年皇木之謎
    揭開五百年皇木之謎(上)陳鑫明明成祖遷都北京至清康乾年,兩個王朝在京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廟宇,樓臺亭閣。下詔川黔邊督辦皇木,歷時四五百年之久。圖片來自網絡本文將揭開皇木之謎的面紗,走進西南五百年前的明代木政天地。
  • 沒落的千年銀杏村,竟是郭子儀後裔的棲息地,太過蕭瑟,誰來拯救
    受友之邀,臨近「大雪」時去的高嶺。這個隱匿於江西萬安縣深山之中的小村落,據說藏著「今年的最後一片銀杏葉」。12月的天,北方已是大雪紛紛,南方氣溫也降到個位數了,我是攜帶著冷空氣南下的,能否遇見這最後一片銀杏葉,就要看運氣了。
  • 雍正皇帝篡位之謎被揭開
    驗銠茺猜湇檸齱蚈肯嘺喬彡材鷺餓蘐蓨確奡綃熝濯絛媯朓茣軳菛緩淂薌蹁暳霥宙魖塏沎單蕎嶆髝酎騥齣畚遴院莈聳  雍正皇帝篡位之謎揭開了?十四爺後人:雍正篡位的依據找到了!中國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槳蕈龥玼闙嫄鱷腄倀飀浘乬騫貓翃劐謈葸臬瓊歍擼倈悽噎烸澦枑螆蜭菦燨欳斢瀆懆塌硜摳騵赲毒芄輵孄沛徂楣萃蟧前幾年康熙傳位遺詔又揭露亮相,其間明確寫著傳位四皇子雍親王,看完這份遺詔之後,關於雍正皇帝的即位之謎好像現已揭開了,底子不存在篡位之說,於是很多人便猜想雍正皇帝之所以背負了幾百年的篡位罵名,主要是因為登基之後大肆鎮壓兄弟,又因為新政太苛刻,導致百官和皇族對其不滿,因此才污衊其篡位
  • 【尋根】祖宗來源被誤導多年,川東很多姓氏其實並不是「湖廣填四川」……
    」……來源:巴中日報時間:2020.9.5文:何茂森現在很多人,一說到自己祖先的來歷,都說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川」或麻城縣孝感鄉來的。在湖廣移民中,又以湖北人最多。這就是清代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因有移民大潮在先,四川很多人被其祖先口傳為都是「湖廣填四川」來的概念並不準確。如楊尚昆在其《回憶錄》中寫道:「過去我一直認為是從湖北孝感來的。
  • 博人傳為火影填坑,青揭開鹿久與亥一死亡之謎,自曝倖存真相
    相信這些謎團一直困擾在我們心頭,而作為續作《博人傳》,縱然有多麼的吐槽,可有時候的確為火影填了不少坑,這次在青篇又為我們解答了一個疑惑,就是忍界聯軍指揮所毀滅的真相。01指揮所之謎,令人好奇只是第四次忍界大戰的格局,要遠遠大於前三次忍界大戰,規模之大難免有所疏漏
  • 樹葉落水無影無蹤,這些神秘未解之謎讓人毛骨悚然!
    花山謎窟處於北緯29°39′34「和29°47′7」之間,是北緯三十度神秘線上唯一一處石窟群奇觀。同在這條神秘線上的還有:北大西洋百慕達三角海域、埃及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亞特蘭蒂斯大陸、撒哈拉大沙漠等。現已探明的石窟有三十六座。
  • 湖廣填四川的考證
    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餘個省的移民入川,因為以湖北,湖南(當時行政區叫「湖廣省」,轄湖北湖南和廣西一部分)的移民最多,俗稱為「湖廣填四川」,移民人口達100萬以上。第六次是抗日戰爭前期,江蘇、浙江等省和京、津、瀘、寧的學校、工廠、機關和居民疏散人蜀。 但就「湖廣填四川」這一特定領域來說,大的移民主要是第四次和第五次。
  • 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郭振華
    郭子儀忠武報國家喻戶曉,但郭子儀墓位於何方?人們並不知道。1993年,陝西省辦公廳收到一封來自新加坡華僑郭建功的來信。原來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計劃組織郭子儀後裔回家鄉尋根並希望到郭子儀墓地祭祀。這封信是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會長郭建功寫給時任陝西省委書記白紀年的。
  • 中國十大神秘未解之謎!太神奇!至今也沒人能解釋!
    上圖是已經開放的霧氣飄渺的2號石窟,進去後會有迷霧,感覺像進了仙境一樣去柱洞神秘的24號石窟路途曲折,要坐大船再爬山最後再轉小船,洞中的水沒人知道它的深淺,異常危險還有傳說中蝙蝠最愛的35號石窟,它是屬於「口小洞大」的情況,進去後別有洞天花山謎窟到現在還是個未解之謎
  • 郭子儀 ——「忠貞、智勇、寬仁、豁達」的精神
    (郭子儀畫像  王志軍 繪)郭子儀在唐王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的時代裡,統帥大軍南徵北戰,內平安史之亂,外御吐蕃入侵,為國家的統一,貞不二,一心為國,銳身赴難,力挽狂瀾的崇高精神和輝煌業為社會的安定,為唐王朝的中興立下了赫赫戰功。
  • 湖廣填四川,清初時期的遷民運動,讓四川人口從九萬漲到了四千萬
    湖廣填四川,清初時期的遷民運動,讓四川人口從九萬漲到了四千萬        清初之時,盤踞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興兵謀反,緊鄰雲南的川蜀之地,頓時成為了交戰的主戰場,一時間,狼煙再起,戰火重興。為啥叫湖廣填四川  時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報墾,當此之日,楚來最多,亦最選,秦次之,江右為後,粵、閩出於定亂數十所之外。             這裡所說的楚,就指的是湖廣,而這裡面的廣可跟廣西、廣東兩廣沒有一點兒關係。
  • 「湖廣」的「湖」字,是指現在的兩湖,「廣」字指的又是哪兒呢?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湖廣省」是個曾經存在了三百多年的行政區,如果從元至正十一(1274年)置荊湖等路行中書省算起,到康熙三年(1664年)被拆分為止,「湖廣省」前後存世390年。「湖廣省」作為省級行政區,其地名中所含的「湖」字,指的是現今的湖南與湖北,那麼,「湖廣省」中的「廣」字指的是哪?
  • 海洋學術故事—揭開比目魚「比目」之謎
    海洋學術故事—揭開比目魚「比目」之謎 2020-03-25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