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2月的日曆一頁頁翻過,預示著讓人一言難盡的2020年即將過去。前兩天B站發布了2020年度彈幕,「爺青回」榮登第一。
同一時間,百度也發布了年度流行語榜單:集美、一起爬山嗎、u1s1、七夕蛤蟆、深藏blue等成為今年網民搜索熱度最高的十大流行語。
熱點與營銷總是相伴而生。疫情陰霾下的2020也造就了營銷界的不少出圈神話。
從春節期間抖音6.3億拿下《囧媽》電影版權請全國人民免費看的霸氣營銷,到釘釘自黑營銷的爆紅出圈,到手撕聯名信、開土味戰略發布會的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到羅永浩直播帶貨、年中B站的一支《後浪》宣傳片所激起的輿論狂潮。
再到乘風破浪的姐姐、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以及凡爾賽、打工人、丁真、馬保國帶來的流量聲勢......這一年的營銷熱點實在過分熱鬧。
品牌營銷的目的無非是要出圈、破心智、引共鳴、造流量四大追求。翻遍2020這一年的營銷熱點,我總結了品牌營銷的四個套路!
01
要出圈
撬動社會議題是根本
面對日益圈層化的營銷環境,流量見頂、傳播渠道碎片化,對於許多想要在知名度上提升的品牌來說,想要出圈可謂難上加難。硬幣總有兩面,今年的疫情作為一場全民的公共事件,給予品牌出圈提供了絕佳的契機。
年初,疫情下的餐飲業遭遇困境一度成為社會熱點,前有西貝董事長一篇叫苦言論刷爆了朋友圈,後有老鄉雞董事長手撕員工聯名信的做法刷屏,引發網友熱議,貢獻了一個又一個品牌公關傳播的範本。
企業是社會器官,承擔著自身的社會責任和使命。一個好的企業,一定要有利民為善的建樹,這才是品牌長存的根基。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束從軒堅持以大局為重,不畏所失盡己所能的真性情,無不體現其舍小家為大家的品牌氣度與社會意識。
6月,芒果臺一部聚焦30歲+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未播先火,創新性的節目形式之外,節目火速出圈的原因還在於節目改變了社會上對30+女性的偏見定勢,《乘風破浪的姐姐》就像一場女性自救活動,觀眾的眼界突然被打開了,原來30+姐姐經過歲月的洗禮,完全可以兼具可愛和熟齡魅力。
姐姐們的華麗回歸,用實力打破了所有的定義,讓關於30+女性的社會話題有了新的討論空間,告訴所有人,不管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只要你想勇敢出發。
無論是疫情下的品牌公關,還是30+的女性話題,社會議題正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品牌營銷活動之中,正在成為品牌喚醒用戶感知與認同的重要策略。
還有「打工人」的流行。當「996是一種福報」,當加班成為一種習慣,當「帶薪拉屎」成為一種奢求,人人都是「打工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打工人」一詞的爆火,折射了當代年輕人對現狀難以改變的無奈和自嘲。
誠然,每一個成功出圈的品牌都是經歷了長期的積累,無論是老鄉雞撬動的品牌聲量亦或《浪姐》的火熱。
作為品牌在社會話題上的影響力顯著,之所以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成功用社會話題建立起與之相關的品牌形象。在品牌更加主動地參與社會話題討論時,也帶動了用戶以社會視角來反向審視品牌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帶動了消費者關注社會議題的意識覺醒,讓「無界」的社會議題成為連結品牌與大眾的橋梁,最終借力社會議題的「全民屬性」為品牌提供了出圈利器。
破心智
「服務用戶」的借勢思維是王道
在品牌營銷中,我們常說要心智佔領。《定位》一書中就提出,要想在用戶的心智中留下難以磨滅的信息,首先就需要的是一個空缺的心智,一個未被其他品牌佔領的心智。
我想說的不是市場空白點的佔領,而是用營銷的方式解決用戶的痛點,在這個過程中,營銷與產品的界限並沒有那麼的明顯。
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叫凡爾賽式營銷。
我們也聽過一句話叫:用產品思維做營銷。網易雲音樂就是這一營銷模式的集大成者。
在品牌營銷過程中,用產品的方式來觸發給到用戶一些感受和價值,而不僅僅是去推某一個功能點,比如像樂評專列,其實傳遞的是大眾對於情感、對於生活、對於音樂的共鳴,而不是傳播樂評這個功能。
其實在今年的一些刷屏營銷案例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營銷思維。
比如年初,經過激烈競爭,快手拿到了2020央視春晚的冠名權,在所有網際網路公司中品牌聲量極高,聲勢蓋過了對手抖音。
但隨著疫情的爆發,所有春節檔影片撤檔,這給了抖音機會。迅速買下《囧媽》播放權並宣布「免費請全國人民看」後,迅速引發關注,而且熱點形成在央視春晚播放之前,聲量完全超過了快手。從這點看,字節跳動為《囧媽》花6.3億元產生的效果可能比為網絡紅包準備的20億元還立竿見影,堪稱「花小錢,辦大事」。
這背後的營銷邏輯在於,當全部春節檔影片撤檔,大眾固有的娛樂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抖音的出手恰恰解決了這樣的痛點。
再有就是釘釘疫情期間遭遇小學生大批差評事件。對此,釘釘沒有採取常規手段,而是以自嘲的方式「在線求饒」。其實疫情下,許多產品都推出了類似的線上課堂功能幫助全國學生複課。
但釘釘的做法不是在直接宣傳自己的線上課堂,而是用自嘲的方式消解了這種正面傳播容易引發的反感。
這背後的邏輯同樣在於從常規的「品牌中心」借勢思維,轉變為「服務用戶」的借勢思維。
在這個過程中,抖音和釘釘都沒有通過蹭熱度的方式,側面表達自身產品賣點或者品牌價值。而是以如何更好地服務大眾的各種需求為出發點,作為一個社會服務者的角色進行營銷傳播。
03
引共鳴
到消費者的情緒中去是關鍵
當品牌營銷從產品營銷過渡到情感營銷的範疇,人們產生了更多的情緒,自尊心、希望得到認同、表達自己主張等都在左右著消費者的選擇。營銷也因此更多的轉向以情緒為中心線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換句話說,品牌營銷要走進消費者個人情緒乃至時代情緒中引發共鳴。在今年的刷屏級營銷中恰好也有這樣的案例。
今年54青年節期間,B站發布了一個「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刷屏,對年輕人的羨慕、點讚、致敬,引發廣泛討論。
不得不承認,每一個時代對年輕人總有些偏見。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容易被一些刺耳的聲音所吸引,因為一些現象去否定整個人群,忘記去關注和讚許大多數相對沉默和正面的人。
一些人對年輕人「看不慣」,覺得他們「不著調」,有的甚至給年輕人打上「墮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標籤,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實際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會以一代人的方式承擔起屬於他們的責任和使命。
《後浪》正是從這樣的時代情緒出發,通過讚許和鼓勵,讓公眾重新認知大多數年輕人,同時也喚醒公眾的共鳴。
還有七夕期間,「孤寡青蛙」、「七夕布穀鳥」刷屏,淘寶推出定製「七夕青蛙」陪聊服務引發廣泛關注,給品牌帶去了不小的聲量。
這背後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與情緒,當單身成為一種時代現象,七夕節恰好提供這種自嘲的場景,「孤寡蛤蟆」恰好成為了這種社會情緒的絕佳釋放口。
可以說,個人情緒也好,時代情緒也罷,不管營銷者是主打哪種情緒的場景營銷,只有當場景內容和消費者的情緒貼合時,就能直擊消費者的內心,引發共鳴,打動消費者。
04
造流量
激活大眾的社交勢能是邏輯
喬納·伯傑在其營銷著作《瘋傳》中指出:為什麼人們喜歡傳遞信息,主要是因為交談是人與人社交的基本方式,人們聚在一起就會交談,而交談就需要話題和談資。而這個談資就是你的社交貨幣。
可以說,這樣的觀點在當下流量泛濫的時代極具啟發意義。對於品牌營銷而言,你要提供一種「社交貨幣」(談資),讓你的潛在顧客甚至是陌生人,一看到你的產品就會主動的為你拍照、發朋友圈,為你的產品熱議,流量會自然而來。
今年的營銷熱點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今年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幾乎在一夜間刷爆朋友圈。一時間,朋友圈、微博、短視頻、搜尋引擎……各大平臺紛紛加入了熱議行列。
除了網友的瘋狂跟風,各大奶茶品牌、表情包創業者都追逐著輿論的浪潮,各種花式營銷層出不窮。
對追求個性化表達的年輕人來說,「奶茶梗」事件就是不得不追求的熱點,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社交價值:通過跟風表達自己的娛樂態度,通過跟風宣揚自己在最新最潮的網絡文化中不曾落伍。
再比如最近丁真、馬保國的爆火。尤其是丁真,從默默無名的康巴小哥到爆紅網絡,丁真只用了20多天,民眾談論、媒體傳播、朋友圈轉發,就連官媒都為他打CALL。
當《丁真的世界》爆火,背後的四川甘孜文旅出圈,引發巨大關注。
他身上那種純淨的美好正是多數人所嚮往的。人們樂於談論這些,那這些就會變成社交貨幣。
人們之所以願意把丁真轉發傳播出去,同樣有著極高的社交價值:一個是人們對美好純真的嚮往,另一個是丁真背後宏大的社會議題——社會的不均衡發展。或許大眾沒有意識到這種動機,但的確是客觀隱性存在的。
這就是社交貨幣的威力,從來沒有一個一夜爆火的「網紅」有著如此宏大的使命。這種社交貨幣讓四川甘孜文旅(品牌)與大眾的情緒深度結合,去幫助擴散,然後捲入大眾再主動進行下一層面的擴散。
這是一個啟示,在當下的營銷環境,品牌營銷能否引發巨大的流量關注,能不能深入到消費者日常的社交場景之中,激活大眾的社交勢能是底層邏輯所在。
05
結語
營銷環境在變,營銷熱點如流水,每一年都會產生無數的熱點事件,一茬接著一茬,令品牌應接不暇,但背後的營銷套路與底層邏輯始終沒有改變。
還是前面所說的,品牌營銷要跟著目的倒推方法。
面對品牌要出圈、破心智、引共鳴、造流量的核心目的,無論是撬動社會議題、服務用戶的營銷思維,亦或踩中消費者的情緒節奏、激活大眾的社交勢能都是百試不爽的底層方法論。
這或許對即將到來的2021年的品牌營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