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南方人如何不靠抖過冬?請收下這份「祖傳禦寒秘籍」→

2020-12-23 澎湃新聞

【冬至】南方人如何不靠抖過冬?請收下這份「祖傳禦寒秘籍」→

2020-12-21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今日冬至

又到了南方人靠抖求生的季節

南方的勇士們

將再度以一身「天罡正氣」

迎戰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

目前

禦寒戰線正在全面鋪開

華東的一線戰士早已「披襖上陣」

華南的候補部隊也在「蓄勢待抖」

年度禦寒大戰一觸即發

作為知名「戰略忽悠專家」

瑟瑟發抖的小缸

躲在被窩裡整理出一份

「祖傳禦寒秘籍」

南方的勇士們,收好不謝

室內露腰,全靠花椒

儘管在古代

既沒有全民想嫁的制暖空調

也沒有南羨北爽的無敵暖氣

但在生存技能方面

人均魯濱遜的古人從不會讓我們失望

早在新石器時代

「北京人」就發明「火塘」取暖過冬

到了春秋時期

在某些土豪家裡出現了

專門用來燒火取暖的青銅小火爐

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王子嬰次爐

秦統一天下後

取暖技術開啟了2.0版本

考古學家在鹹陽一號建築遺址中

發現三個房間建有壁爐

爐膛、炭槽、灰坑樣樣具備

鹹陽宮第一號遺址復原圖

漢朝建立後

對秦宮壁爐進行了系統升級

除「修復了一些已知的問題」外

還在「空心火牆」塗滿花椒製成的「椒泥」

既能保溫,又能生香

在椒泥壁爐的加持下

漢代皇帝的接待室稱「溫調殿」

皇后的臥室稱「椒房」

以至於後世把嬪妃受到寵幸

直接叫做「椒房之寵」

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

——隋·顏師古

由於造價昂貴

這套取暖系統在某些三觀不正的時代

成為土豪們的炫富工具

比如晉代首富石崇

便「以椒為泥」與對手鬥富比傻

石(崇)以椒為泥,王(愷)以赤石脂泥壁。

——《世說新語》

所謂「南人習床,北人尚炕」

正當中原土豪糟蹋花椒之時

北方遊牧民族則用起了火炕

宋人朱弁出使金國時就被這一操作驚呆:

「御冬貂裘蔽,一炕且蜷伏」

金主聚諸將共食,則於炕上用矮臺子或木盤相接。

——《茅齋自敘》

明清時期,皇宮取暖技術

從椒房保暖「超進化」為火地取暖

俗稱「蜈蚣道」的地底管道

不僅連通主要宮殿

還可將熱氣直接送達臥室床頭

圖/故宮博物院

一爐在手,出門不抖

除了室溫調節系統

古人還發明了各類暖手、暖腳神器

早在唐朝時

「手爐」「足爐」等可攜式取暖設備

就已成為冬季標配

畫琺瑯三陽開泰紋手爐。圖/故宮博物院

顧名思義

這類設備專門用來暖手或暖腳

爐內有燃料、爐外有銅罩

既實用又安全

有的高配版手爐還能放在袖子裡面

松灰籠暖袖先知,銀葉香飄篆一絲。

——清·張劭《手爐》

「手爐」「足爐」雖然實用

但技術含量並不高

真正技術「逆天」的頂流取暖神器

還得數漢武帝時名匠丁緩發明的

「臥褥香爐」

根據記載,這一神器

運用了與現代陀螺儀相同的物理學原理

無論香爐怎樣轉動

裡面的燃料盛具始終保持水平

最宜單身汪用來暖被窩

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

——《西京雜記》

不過

「臥褥香爐」這種高配版取暖工具

聽起來就缺乏群眾基礎

若論真正接地氣的暖床神器

風靡大江南北的「湯婆子」必須上位

略像地雷的清代銅湯婆子。圖/觀復博物館

「湯婆子」

也叫「湯媼」「腳婆」「暖足瓶」

取暖原理非常簡單:

用銅或錫等導熱性強的金屬製成扁瓶

注入熱水即可使用

銅錫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腳,宋已有之。

——《清稗類鈔》

作為大宋首席生活家

蘇軾在用過「湯婆子」後秒變鐵粉

在書信裡到處跟人安利

蘇軾的弟子黃庭堅也有詩詠道:

「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到明」

蘇東坡致楊君素札云:「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

——《清稗類鈔》

在古代取暖神器中

最為腦洞大開的要算「紙衣」「紙被」

唐代造紙工匠發現

用楮樹皮可以造出柔韌耐磨的紙

進而加工為衣物和被褥

嘗聞造紙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兩煮之。

——《文房四譜》

因為價格低廉

這類衣物成為唐代窮人的過冬標配

官方也用作救濟物資

但在審美趣味獨特的宋朝,這一神器

很無釐頭地在高知階層流行開來

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如綿

——宋·陸遊《謝朱元晦寄紙被》

花式禦寒,過冬不難

說到這裡,小缸必須提醒

以上取暖神器都是特定時代產物

請勿自行仿製使用

下面小缸接著介紹

兼具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的「祖傳秘技」

1.夜跑禦寒法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

運氣比他筆下的範進還差

不僅考場上屢試不中

後來還遇上家道中落

生活窘迫到連靠抖過冬都成問題

吳敬梓畫像

於是

吳敬梓每晚約上一群小夥伴

繞著城牆夜跑數十裡取暖

一邊跑步還一邊唱歌

開心得像個中了十次進士的孩子

冬日苦寒,無酒食,邀同好汪京門、樊聖謨輩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裡,歌吟嘯呼,相與應和。

——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

2.佛系禦寒法

清朝學者孫洙

一個知名度不足0.0001%的人

但請務必記住這個名字

因為這個男人編過一本現象級國民教材

《唐詩三百首》

話說某年冬天

孫洙一手拿著書讀,一手握著木棍

人問:您為啥拿根木棍

他答:因為木能生火呀

好像很有道理,但又覺得哪裡不對

隆冬讀書,恆以一木握掌中,謂木生火可以禦寒。

——《名儒言行錄》

3.扎堆禦寒法

唐朝社會風氣開放

出現了一些比較奇葩的取暖方式

比如唐玄宗的兄弟申王李捴

喜歡在隆冬臘月之時

令宮女圍坐在自己身邊

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伎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

——《開元天寶遺事》

而楊貴妃的兄弟楊國忠

更是品位清奇

專挑豐滿女子為自己湊熱乎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元載

大概率就是在模仿楊國忠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在這三種祖傳禦寒神技中

扎堆禦寒法不具備普適性

家裡沒礦的小夥伴

是時候考慮約一波夜跑了

不過小缸只想問一個靈魂問題

——

被窩難道不香嗎……

參考材料

瑞寶:秦鹹陽一號建築遺址分析

林碩:暖閣春初入,長遣四時寒——古代宮廷的取暖生活

王佳偉:古代讀書人如何禦寒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字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楊柳

原標題:《【冬至】南方人如何不靠抖過冬?請收下這份「祖傳禦寒秘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少俠 行走江湖這份住店防控「秘籍」請收下!
    少俠 行走江湖這份住店防控「秘籍」請收下!新聞來源丨自貢市廣播電視臺監製 丨 王曦主編 丨 餘靈 陳祺製圖 丨 萬江原標題:《少俠 行走江湖這份住店防控
  • 管網人的這些禦寒方式你值得擁有!
    管網人的這些禦寒方式你值得擁有!禦寒技術哪家強,還看「小橙」來支招,祖傳保暖三件套:秋衣、毛衣、大棉襖,抵禦寒冬一定要把從小就在用的「三層穿衣法」穿起來,不只這招,再領略一下管網人冬日保暖其他裝備秘籍,看到這些這個冬天你暖和了嗎?
  • 合肥野生動物園的小可愛們如何過冬?吃飽、烤「火」、吹暖風
    冷空氣來臨的日子,大家紛紛穿起秋衣秋褲,戴上圍巾手套,手持暖寶寶,腳穿厚棉鞋……才不至於「靠抖」來取暖。那麼,合肥野生動物園裡的「小可愛們」又是如何保暖過冬的呢?12月7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走進合肥野生動物園,圍觀了動物們五花八門的禦寒高招。
  • 叮~您收到一份北方過冬秘籍,請查收!
    講真的,最開始的我也是天真的以為北方的冬天是浪漫的,能下好大的雪,大到可以打雪仗,可以建滑雪場,而且,純白的雪多美呀!然而,在我大一的那個冬天,單純的我就見識到了北方冬天的殘酷,那時我還完全沒有從一個南方人的思維轉變過來,在我的家鄉,冬天只需長袖外套加長褲即可,而當我穿著這身家鄉過冬標配踩上大西北的第一場雪的那一刻,我真實的感受到了北方冬天深深的惡意,那感覺就好像,我從溫暖的浴室走出來,所有的毛孔都被暖和得張開了,而下一秒就掉入了滿是冰塊兒的冰水裡,毛孔瞬間關閉,被凍得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
  • 茶來·養生冬至喝什麼茶好?
    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包含三個意思:陰寒達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太陽行至最南處,晝最短,夜最長。是藏之終,生之始,故亦稱"亞歲",重要性僅次除夕。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寒冷階段,開始進入真正的「數九寒冬」。
  • 請收下這份當代攝影創作課程表
    請收下這份當代攝影創作課程表 2020-04-12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夢江湖》如何提升修為,攻略請收下!
    《一夢江湖》如何提升修為,攻略請收下!在《一夢江湖》這款遊戲裡,許多玩家都想要提升自己的修為,但是對於剛加入遊戲的玩家來說,肯定是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快速替身自己的修為,下面就來講講玩家們要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修為給提上去吧。首先就是裝備了,不管在什麼遊戲裡面,裝備肯定是很重要的。
  • @所有人 坐地鐵「逛吃」錦江,這份攻略請收好!
    @所有人 坐地鐵「逛吃」錦江,這份攻略請收好!"三官堂"叫你坐地鐵6號線來吃羊肉湯冬至將至,又到了一年一度吃羊肉湯的時節。德必川報易園的前身為川報集團印務廠,昏暗的老廠房在德必集團的打造下,搖身變為一步一景的"空中花園"。
  • 冬至吃餃子,這內餡別錯過!味道鮮美營養高,多吃手腳不冷好過冬
    冬至吃餃子,這內餡別錯過!味道鮮美營養高,多吃手腳不冷好過冬!娘倆合作的手工水餃,飽滿多汁,鮮嫩不出水,吃完一鍋還嫌少!冬至如約而至,自此晝長夜短,將進入數九寒天的時節;說起冬至,是農曆中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保留著過冬至節的習俗。在這一天,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以此為契機,來慶祝一番。
  • 冬至農諺:冬至大如年,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在頭凍死老牛是啥意
    在大妞的家鄉,過冬至有喝湯禦寒的習俗。村裡老人說,在冬至節這天喝了羊肉湯可以增強身體禦寒的能力,以至於後面的數九寒天都不怕冷。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冬至吃羊腸,不用穿衣裳」。因此,農村老百姓在冬至節這天,一般都是殺雞鴨,宰豬羊,然後燉上一鍋羊肉湯、雞湯或者蹄花湯之類的,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同食;也有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下館子去喝湯,街上許多羊肉湯館子在冬至節這天也是生意火爆。
  • 多力冬至到一場南北大戰的開始
    是一年中最寒冷的開始我們需要靠溫暖的食物驅走黑夜和寒冷但這也是一場南北大戰的開始北方人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南方人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一碗湯圓,一盤餃子走過南北不過,>不管吃餃子還是湯圓最好能夠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頓熱乎飯從胃暖到的心,冬至不冷冬至快樂!
  • 明天冬至,這3道美食不可錯過,驅寒又暖身,健康過冬寓意好
    古人們靠勤勞的雙手以及聰明的頭腦,研發出了許多美食。後人繼承古人的做菜方法,並在原始的方法上進行創新。後人不僅創新美食,還給美食冠上了姓名、並且將美食與節日融合在一起。每個節日吃的食物不一樣,寓意也不同。明天就是冬至了,很多不了解冬至日的人都以為天氣只會在冬至日當天下降。
  • 無勞動,不成長!同學們請收下這份在家勞動秘籍
    居家勞動的基本原則1.注意安全在防疫要求下完成居家勞動,不違反防疫的要求;注意做好勞動防護,避免在勞動過程中受到傷害,準備有必要的勞動防護裝備(如手套等);必要情況下請家長或家庭成員協同完成,保障勞動安全。2. 注重實踐勞動也許不那麼「好玩」,過程也許沒那麼「精彩」,有時每天的勞動都是重複而枯燥的。
  • 音樂人馬卡龍新歌《過冬》冬至即將暖心陪你
    如果你有空,陪我過個冬一句暖心的問候換來一季的溫柔這個冬天需要你一起在寒冷的冬天馬卡龍最新單曲《過冬》告別孤獨「有我陪你」音樂人馬卡龍最新單曲《過冬》12月21日即將暖心上線,這是馬卡龍第三首不同情感表達的音樂作品,一改往日風格,開啟溫情的路線,沒有《我不存在》那種失戀後的釋放,《隱秘的你》中那種探尋暗戀的朦朧感,新歌《過冬》暖心中飽含著特別的情感,這個冬至,溫情陪你。
  • 2020年冬至祭掃攻略請收好~
    為做好疫情防控並儘量滿足市民祭掃(落葬)需求,今年冬至祭掃將採取以下措施:延長周期錯峰祭掃各公墓將加強服務保障,將祭掃周期由往年的10天左右擴展至20天,引導市民提前祭掃、錯峰出行,避免冬至期間集中前往祭掃場所。
  • 寒潮來臨,且看南北禦寒有什麼不同
    而說到中國的寒潮,有離不開我們津津樂道的南北冬天禦寒,下面我們來看看有什麼不同吧!出門南方人喜歡冬天曬太陽,外面比室內暖很多,而北方則是外面天氣太冷,需要早早回家躲著,家裡可比外面暖和多了。對於下雪天的反應南方人很少下雨,對於雪,即使寒冷,也是異常興奮的一件事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呢?還有什麼你感覺差異較大的過冬方式嗎?歡迎分享給我們。
  • 廈門動物冬至吃水果「湯圓」 已開啟「暖冬」模式
    12月21日是中國傳統節日冬至,吃湯圓是很多南方地區的習俗,而這一天,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的動物們也吃上了由動物保育員準備的水果「湯圓」。據熊貓保育員介紹,大熊貓「思念」又名「湯圓」,這也是它們在廈門過的第三個冬至了。大熊貓食用的冬至「湯圓」由蘋果、胡蘿蔔、南瓜、火龍果、窩窩頭等食物製作而成。當天,園區內的節尾狐猴、小熊貓、巨嘴鳥等動物也紛紛吃上了水果「湯圓」。
  • 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抗凍?胖人不怕冷?網友吵翻了……
    本文專家:張學霖,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北方人靠什麼過冬?當然是暖氣了!那南方人呢?的話題就會引起眾多網友的熱議很多北方人認為南方不冷很多南方人認為北方人更抗凍真的是這樣嗎?
  • @水仙花愛好者,請收下這份雕刻攻略
    @水仙花愛好者,請收下這份雕刻攻略 2021-01-12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慢性病患者如何科學鍛鍊?請收好這份運動康復指南
    慢性病患者如何科學鍛鍊?請收好這份運動康復指南 2020-06-11 03: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