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抗日血戰有多慘烈?一個營上去最後就剩8人

2020-12-11 故事檔案局

溫馨提示:本篇為付費內容。

松山戰役,又名十戰松山。

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眼中的「玉碎之戰」,更是中國遠徵軍以血肉之軀奪取勝利的代名詞。

此戰,中國遠徵軍全殲駐守松山的日本侵略者,打通了滇緬公路,使抗日戰爭由此進入反攻階段。

但這次勝利是以極其慘烈的代價換來的。

在此次戰役中,24375名中國遠徵軍在百天之內,先後十次向日軍的1300人精銳發起進攻,最終傷亡7763人。

以6:1的戰損比取得了悲壯的勝利。

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描述日軍要塞堅固完善難以攻克的「南天門」之戰,原型便是松山戰役。

緬甸戰場的遠徵軍

在真正的戰場上,戰鬥更加慘烈。

為了掃清奪取陣地的障礙,遠徵軍戰士身背炸藥包衝進日軍堡壘,與敵人同歸於盡;

嗓音還沒變的少年兵,在陣前嚇得大哭不止,被日軍誘降後卻又被殺害,推下了懸崖;

日本慰安婦為了效忠自己的國家,向遠徵軍投擲手榴彈,卻連同手榴彈一起滾下了山坡;

日軍敢死隊員們為了顯示出「敢死」的決心,胸前纏著包裹骨灰盒的白布,但瞬間就被機槍和火焰噴射器消滅了。

戰爭的殘酷,是在和平年代出生長大的人無法想像的。

松山戰役的經過究竟是怎樣的?為什麼遠徵軍的戰損比如此之高?

現在,我們就來還原當年的史實,走進一段很多中國人不敢去觸碰的回憶。

怒江天塹

1942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軍為掠奪東南亞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入侵了東南亞半島。

在緬甸戰場上,曾經輝煌無比的大英帝國軍隊抵擋不住日軍的凌厲攻勢,節節敗退。

英國政府向中國國民政府提出了入緬作戰的請求。

此時中國的正面抗日戰場,東南沿海重要港口盡失,唯有南起緬甸曼德勒港,北至中國雲南昆明的「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國民政府賴以維繫的戰略援助通道。

根據《中英共同防衛滇緬公路協定》,保衛「滇緬公路」。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同意組織10萬人規模的中國遠徵軍,進行第一次入緬作戰。

在馳援英國的同時,保衛自己。

在緬甸的遠徵軍yu英軍

但由於英國軍隊屢次配合不力,遠徵軍自身指揮系統混亂等原因,導致作戰失利,遠徵軍殘部無奈向國內潰逃。

日軍第56師團乘勝追擊,利用汽車裝載步兵的方式組成了一支快速部隊,一路尾隨遠徵軍,沿著滇緬公路攻入了中國雲南,並在5月初到達怒江西岸,隔著惠通橋與東岸的遠徵軍展開了跨越怒江的拉鋸戰。

原本遠徵軍並沒有把尾隨而來的日軍放在眼裡,以為這只是一支兩三千人的快速部隊。

但沒出一個月,遠徵軍在一次戰鬥中繳獲了一份日軍作戰計劃,這才知道,以兇悍聞名的日軍第56師團已經全部進入了滇西,大約有將近2萬人,到達怒江西岸的只是一小部分。

這一情況即刻上報給了國民政府的高層。

早就被日本鬼子打怕了的蔣介石於5月31日下達緊急命令:停止進攻,主力撤回怒江東岸,只將少量部隊留在西岸與日軍打遊擊。

自此,日本侵略者與中國遠徵軍以怒江為界,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對峙。

在這兩年裡,東岸的遠徵軍一直按兵不動,而在西岸的日軍可沒閒著,他們馬上就發現了自己所在這片山區的地理優勢,立即著手構築半永久性的工事。

這片山區的制高點就是海拔2200米的松山,也是這場戰役名稱的由來。

可以說,日軍獲得了一個絕佳的天然橋頭堡,因為松山與周圍其他大山形成了巧妙的地勢。

遠徵軍想要攻打松山主峰,從怒江岸邊直接上山是不可能的,因為站在山頂向下俯瞰,奔湧向南的怒江就像一條遺落在山谷之中的銀色帶子,可見這座山又高又陡。

所以只能從南邊的竹子坡和臘勐寨經過,然後北上經過陰登山,才能到達松山。

站在松山頂上向怒江東岸望去,這裡與對面大山的直線距離只有8000多米。但是如果想到對岸去,實際路程則要遠上將近10倍,這條路就是滇緬公路。

而滇緬公路在怒江西岸有幾十公裡都要圍繞著松山上下盤旋,所以松山始終是個躲不開的地方。

日軍佔領松山,不但掐斷了滇緬公路,同時也增加了遠徵軍向怒江西岸反攻的難度。

為了修築工事與防禦遠徵軍,日軍從第56師團中抽調出了步兵第113聯隊主力、一個野炮大隊,以及輜重兵、衛生隊、防疫給水部,總共3000人,還有1670名從各佔領區抓來的民夫。

只是這些民夫在工事修築好之後全部被日軍殺害,一個活口也沒有留下。

而那3000名日本官兵,取了松山腳下臘勐寨的諧音,被稱為「拉孟守備隊」。

就此,日軍在松山修築的陣地更加易守難攻。

首戰松山

為什麼中國遠徵軍在兩年的時間裡按兵不動?

其一,蔣介石對英國人一直存有戒心。早在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英國人就多次表現出不配合,關鍵時刻掉鏈子,導致遠徵軍吃了很多敗仗。

所以在這兩年裡,雖然英美兩國多次敦促國民政府組織反攻,但蔣介石害怕英國人再次言而無信不配合,導致遠徵軍獨自面對日軍。

其二,蔣介石準備保存實力,待二戰結束後對付共產黨。所以滇西反攻的計劃被他一拖再拖。

這一拖,就為日軍拉孟守備隊提供了構築堡壘的充足時間。

轉眼之間,時間到了1944年3月。

在印度東部的戰場上,英國軍隊再次抵抗不住日軍的猛烈進攻,幾天的時間就有三個師被日軍擊潰。

英軍一面調集援軍,一面緊急向中國政府求援,請求儘快對日軍發起滇西反攻,以減輕印度方面英國軍隊的壓力。

同時,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指揮中國駐印軍,準備向緬北重鎮—密支那發起攻擊。

一方面是為在印度的英軍解圍,另一方面,如果能奪取密支那的機場,從印度起飛的運輸機就可以降低高度先飛到密支那,補充油料後再飛往中國,從而避開危險的「駝峰航線」。

這個計劃同樣需要中國遠徵軍發起滇西反攻作為策應。

最終,在美國使出了停止對華援助物資的殺手鐧之後,蔣介石才不得不下令向怒江西岸發起反攻。

1944年4月14日,中華民國軍事委員參謀總長何應欽,在蔣介石的授意下簽署了「怒江攻勢命令」,電令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準備反攻出擊。

衛立煌

遠徵軍的計劃是:由第20集團軍與第11集團軍參加此次反攻作戰。在渡過怒江之後,由第20集團軍負責重點進攻松山西北方向的騰衝,以便日後繼續西進與中國駐印軍會師;由第11集團軍對偏西南的松山和龍陵方向採取策應佯攻,以便牽制日軍的兵力。

5月11日夜裡,第20集團軍各部開始渡江。整個渡江過程異常平靜,夜幕裡的山峰高聳入雲,沒有任何槍響,遠徵軍的士兵們都長籲了一口氣,但是他們不知道死神已經向他們敞開了懷抱。

因為日軍已經將精銳布置在各個山頭隘口,子彈已經上膛。

原來,日軍早就得到了遠徵軍的作戰計劃!

就在兩個月前,一架中國軍用飛機在大霧中迷航,迫降在被日軍佔領的騰衝,機上一名少校隨身攜帶的遠徵軍最新密碼本和人員編制表被日軍繳獲,所有往來密電以及作戰計劃都被日軍成功譯出。

就這樣,向騰衝進攻的第20集團軍剛一過怒江,就進入了日軍布置好的陷阱裡,遭受了巨大的傷亡。

所幸的是,5天後,負責牽制佯攻的第11集團軍在一次戰鬥中繳獲了日軍的作戰計劃,這才知道已經洩密,原來日軍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應對準備。

然而這份計劃送到衛立煌手裡已經是一周之後了,可見遠徵軍對於情報工作的怠慢。

衛立煌不得不臨時變更作戰計劃,命令原本佯攻的第11集團軍開始全力進攻松山和龍陵。

現在來看,此次洩密事件導致人力不足的日軍不得不從拉孟守備隊抽調兵力去支援騰衝,也算是給日後遠徵軍攻打松山減輕了一些壓力。

5月12日凌晨,也就是遠徵軍第20集團軍開始渡江的同時,拉孟守備隊的隊長松井秀治大佐奉命帶人支援騰衝,只在松山一帶留下最低限度的守備兵力,使駐守松山的3000名日軍減少到了1000人。

松井秀治在臨走時,任命炮兵軍官出身的金光惠次郎少佐為拉孟守備隊長。

後來,松井秀治又派自己的副官真鍋邦人大尉帶領300多名傷兵回到松山幫助防禦,就是這1300人一直頑抗到了最後時刻。

金光惠次郎

開始反攻

當時遠徵軍第11集團總司令為宋希濂認為,駐守松山的只有三四百的日本守軍,外加幾挺機槍,幾門小炮。

如此輕敵的情況下,宋希濂只派出作戰能力較弱的新28師的兩個團:82團和83團,總共2000多人來攻打松山。

從6月1日開始,位於怒江東岸的遠徵軍司令部重炮指揮部下轄的重炮10團、重炮7團、迫擊炮2團開始對松山的日軍進行炮擊。

滇西反攻作戰中的中國遠徵軍編制

日軍為了鼓舞士氣,儘管擁有的火炮數量不多,也進行了還擊。

6月2日,新28師第82、83團順利完成渡江,整個過程中,日軍都沒有抵抗,再次印證了日軍兵力不足。

3日上午11時,東岸的遠徵軍又開始了一輪炮擊,這次炮彈的落點又刁又準,幾乎都命中了堡壘。

這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在炮火上佔據優勢。

不少遠徵軍的士兵們看著松山上沖天而起的硝煙,興奮地對身邊的人說:「小鬼子就算是鐵打的也能給他們烤化了!」

4日一早,已經渡江的新28師82團在東岸炮兵的配合下開始進攻松山南部外圍的竹子坡和臘勐街,松山戰役正式打響。

當日遠徵軍正在使用美制無線點發報機

竹子坡,日軍稱之為原口山,位於松山南側約4公裡,由於這裡距離主陣地比較遠,日軍派了一個中隊在這裡駐守。

在遠徵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日軍放棄竹子坡陣地退守到了臘勐街,第82團在當天下午佔領了竹子坡。

松山主峰上的日軍不甘心,向竹子坡上的遠徵軍進行炮擊,馬上就遭到了東岸遠徵軍的炮火壓制,日軍的火炮在片刻之後就陷入了沉默。

竹子坡上的遠徵軍看到松山主峰上的團團火光,都感到信心倍增,準備好了第二天進攻山下的臘勐街。

半夜,大約四五十名日軍摸到了團指揮所附近,被夜巡的遠徵軍士兵及時發現。原來,日軍想利用黑夜的掩護和苦練的白刃戰術發動逆襲。

但是現在他們面對的早已不是抗戰初期的那支手拿漢陽造,身背大片刀的中國軍隊了。

遠徵軍手中的湯姆森衝鋒鎗完全不給日軍近身的機會,幾梭子子彈過去之後,沒被打死的日軍全部倉皇逃走了。

當日司令官指揮戰爭

第二天中午,第82團順利拿下了臘勐街,殘存的日軍全部撤到了北面的陰登山上。

當天下午,遠徵軍開始衝擊陰登山,這是遠徵軍首次攻堅日軍堡壘。

連續十幾天的炮擊,遠徵軍士兵認為日軍的堡壘早已摧毀大半,然而當82團先以兩個連的兵力在重機槍和迫擊炮的掩護下,向陰登山頂日軍主陣地發起攻擊時,災難降臨了。

就在戰士們爬上山坡,接近山頂的日軍陣地時,突然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同時傳來了機槍掃射的聲音,無數子彈向衝鋒的遠徵軍們飛來,幾十名官兵瞬間就像被收割的麥子一樣倒在了地上。

跟在後面的士兵不敢再向前衝,只能等著炮火再次掩護。

隨後,遠徵軍再度用東岸和已經抵達竹子坡的山炮營,對陰登山的日軍堡壘進行炮擊,但是當天步兵三次衝擊山頂均未奏效,前後傷亡近百人。

死去的人與受傷的人橫七豎八地倒在早已被日軍砍光了樹木的陣地上,擔架隊想搶救傷員都不得靠近,剛一露頭就會招來日軍的掃射,只能硬著頭皮聽著還有一口氣在的弟兄們在山頂上哀嚎。

就在82團在陰登山上浴血奮戰時,83團從臘勐街南面迂迴,破壞了通往龍陵的公路和橋梁,佔領了公路兩側高地,切斷了松山守敵的增援通道。

從此,日軍拉孟守備隊失去了得到增援的機會,開始孤軍作戰。

拉孟備戰隊在竹子坡上瑤拜天皇

遠徵軍本以為能夠簡單利索的消滅這支不足1300人的日軍了,卻沒想到這只是一個開始,更慘烈的戰役還在後面,整整持續了3個月。

更想不到的是,在重炮轟炸下,足足十次攻擊才消滅了這支日軍,這就是十戰松山的來歷。

因為這支日軍是打不死的「地老鼠」!

打不死的「地老鼠」

1000多名日軍之所以能與遠徵軍持久抗衡,靠的就是堅固的工事與日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執念。

按照倖存日軍自己的話說:「正是自己付出了大量汗水的工事,才讓我們有了不敗的信念。」

日軍的工事做的有多強呢?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要塞的建設主要歸功於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聯隊長竹內連山,而真實的松山要塞則要歸功於來自福岡、佐賀、長崎等地的普通士兵。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入伍前是礦工,他們挖掘的洞穴不但隱蔽,而且內部空間大。來到松山之後,這種技能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日軍的地堡上下大致分為三層,第一層用於射擊和觀測;第二層用於睡覺,也留有射擊孔;第三層囤積糧食和彈藥。有的地堡還有第四層,修築有多個地下室,由坑道相連。

地堡之間相互連接,四通八達,堅固程度在當時也令人嘆為觀止。

地堡表面用粗大的原木和鋼板等堅固的材料做防護,外圍還堆著裝滿砂石的汽油桶,稀缺的水泥則用於構築電話交換所。

地堡修築好之後,日軍特意進行了炮擊實驗。數枚重型炸彈直接命中後,堡壘內部仍然完好。

此時,日本人注重細節的精神得到了體現,他們不僅構築了遠超中國人想像的堅固的堡壘群,還給松山陣地上引來了水源,把汽車發動機改裝成了發電機,讓士兵們洗上了熱水澡,用上了電燈。

有了如此完備的堡壘群,遠徵軍的官兵們付出巨大傷亡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他們當時並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多麼難啃的一塊骨頭。

當82團在陰登山上受阻之後,團長黃文徽祭出了手中的大殺器-「巴祖卡」火箭筒和M2火焰噴射器。

6月6日拂曉,依靠這兩樣美國援助的先進武器和數十挺輕重機槍,82團的步兵衝上了敵軍陣地,第一次佔領了陰登山頂部。

但是片刻之後,敵人的各種炮火榴彈從陰登山反斜面和北面的松山等幾個山頭傾瀉而來,遠徵軍立刻跳入敵人的交通壕進行反擊,由於敵人火力密集,陣地上的遠徵軍無法有效還擊,炮術精湛的日軍更是將炮彈和榴彈打進了交通壕裡,造成了重大的傷亡。

打又打不著,躲又沒地方躲,無奈遠徵軍撤出已經佔領的陣地,退回到了陰登山下。

從6月8日起,遠徵軍不分白天黑夜,發起了多次進攻,或因日軍發現,或因踩響地雷,均在日軍輕重機槍彈雨攔阻下,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由於傷亡慘重,遠徵軍又補充進來了一個團的新力量,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直到6月20日,連日作戰的日軍終於也到了極限,在遠徵軍的一次偷襲中抵抗不住,向松山主峰撤退。

打了半個月的陰登山終於被遠徵軍完全佔領。

但是,松山之戰並沒有結束,戰爭中的悲慘狀態出現了。

6月中旬起,處於熱帶的松山開始進入雨季,敵我雙方戰死的屍體沒有辦法及時撤下,就在原地慢慢腐爛發臭,生蛆膨脹。

每當夜幕降臨之時,伴隨著落下的雨點,以及無處不在的屍臭味,還有受傷士兵無法得到救治的哀嚎聲,整個松林都撒發著異常的詭異與恐怖。

此時,新28師的三個主力團已經消耗得沒有戰鬥力了,雖然佔領了竹子坡、陰登山、臘勐街等松山外圍陣地,但是與敵人的傷亡比例接近3:1,這種慘烈完全出乎遠徵軍司令部的預料。

7月1日,第8軍軍長何紹周奉命帶領部隊抵達松山,接管了松山戰場。

至此,「一戰松山」結束。

第8軍

7月3日,正當日軍拉孟守備隊隊長金光惠次郎,拿著望遠鏡向陰登山上瞭望時,一個身材微胖的中國將領出現在了他的視野中。

那就是第8軍軍長,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

何紹周

相關焦點

  • 武漢會戰中最慘烈的一場血戰,全團拼光最後一人,只為守一座小山
    在那一場戰鬥中,那座小小的山頭,抗日軍隊一個團,一千餘人堅守了三天時間,打光了最後一名戰士,給日本人製造了重大的損失。由於守軍勇敢頑強,結果山上的戰士全部犧牲了,但是日本人卻不敢佔領火燒山。  對於這場戰鬥,當年的報紙《新華日報》有寫過一篇通訊詳細記錄,不過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在那篇通訊中,只寫了這一場慘烈的戰鬥,並沒有說是哪一支部隊打的。
  • 血戰滇西緬北,最慘烈的一仗在哪?松山反擊戰日軍集體「玉碎」
    ,滇西緬北血戰一共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中,我國軍隊是不顧日本構築的堅固堡壘,用血肉之軀一點一滴地奪回被日本佔領的地區,以傷亡六萬七千多人的代價殲滅日軍兩萬五千人。 滇西緬北血戰的勝利是用先輩們用自己的熱血換回來的,戰爭的勝利使得我國打通西南國際交通線,國際抗日物資得以源源不斷地從滇緬公路運送到國內。
  • 抗日鐵軍-第71軍
    第二天(8月14日),蔣介石決定趁駐上海日軍僅三千多海軍陸戰隊(情報錯誤實為六千多人,裝備大量重炮),主力尚未登陸上海的戰機。以德械精銳第87師,88師和36師在中國空軍配合下,主動向駐上海日軍發起圍攻;以圖全殲敵寇。
  • 滇軍60軍血戰臺兒莊剩下一個師,漢江防禦戰只剩下4個營4個連
    滇軍的歷史貢獻是不可低估的,從抗擊日寇到抗美援朝,都有滇軍的加入。從與日寇血戰臺兒莊,六十軍就付出了近兩萬人的傷亡。其中一八三師整整一個師,打完臺兒莊戰役後,直接縮編成一個團的兵力,就可以看出這場戰爭的慘烈。後來又作為解放軍第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役。
  • 抗戰勝利75周年最值得觀看的8部國產抗日電影
    不過,我們今天在這裡只是從國產抗日電影的角度來銘記歷史,不忘使命!那麼,國產抗日題材的電影有哪些呢?影迷們都會說國產抗日電視劇倒是不少,比如《亮劍》和《雪豹》等,但這方面的電影卻屈指可數,把8月21日上映的《八佰》算在內,可能也沒有幾部。
  • 堪比上甘嶺戰役,作為韓戰重要拐點的長津湖戰役,打得究竟有多慘烈?
    如果說起韓戰中,哪一場戰役的慘烈堪比上甘嶺?那麼長津湖之戰當屬實至名歸。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投入兵力15萬人,圍攻近10萬兵力的聯合國軍,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近萬人。志願軍也付出了傷亡三萬人的代價,其中僅凍死的就有4000餘人。
  • 抗戰勝利75周年最值得觀看的8部國產抗日電影,也許你都沒...
    不過,我們今天在這裡只是從國產抗日電影的角度來銘記歷史,不忘使命!那麼,國產抗日題材的電影有哪些呢?影迷們都會說國產抗日電視劇倒是不少,比如《亮劍》和《雪豹》等,但這方面的電影卻屈指可數,把8月21日上映的《八佰》算在內,可能也沒有幾部。
  •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明明有7000多人,為何卻只有8個營?
    《亮劍》中李雲龍的獨立團,明明有7000多人,為何卻只有8個營?《亮劍》是一部經典的軍旅劇,絕非「抗日神劇」所能比擬的,代表的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倘若真要拿一個能夠與之媲美的抗日劇,當屬《我的團長我的團》了。
  • 敬禮 抗日名將孫蔚如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豁口村人)
    抗日戰場上,到處是身死家國的戰士,到處是寧死不降的硬骨。為了鉗制日軍進攻勢頭,確保整個大西北的安全,陝軍將士在山西中條山浴血奮戰3年,戰爭空前慘烈,陝西冷娃拼死抵抗,「血戰永濟」、「六六戰役」、「望原會戰」、「八百將士投黃河」……,他們用可歌可泣的壯舉和血肉之軀,硬是把日寇擋在了潼關之外,直至抗戰結束,也沒讓小日本踏上陝西的土地!
  • 衡州·日記本丨92年前的4月2日 湘南暴動最後一戰——菜園血戰
    湘南暴動最後一戰——菜園血戰。(圖片來源耒陽手機臺)紅網時刻記者 王敏 整理報導1928年的今天,在中共耒陽縣委委員伍雲甫、徐仲鏞、梁育東的領導下,八百赤衛隊員,分乘30多隻木船夜渡耒水,襲擊駐紮在城南菜園的一營敵軍,遭遇血戰,這就是有名的「菜園復仇戰鬥」。這一戰是湘南暴動期間最後一戰,也是最慘烈的一次失敗。
  • 從電影《八佰》看抗日影片
    現在處於電影院復工初期,院線終於迎來這部大製作,有望恢復人氣,帶動8月暑期檔的票房。《八佰》的歷史背景,筆者在上小學的時候,讀歷史課本就知道,是講述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團長謝晉元的名字更是如雷貫耳!臺灣以前拍過一個《八百壯士》的版本。實際上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經常有整營整團壯烈殉國的悲壯場景。我們以前印象最深刻的銀幕形象就是狼牙山五壯士。
  • 西路軍中婦女獨立團,從3000人到300,九死一生血戰馬家軍的慘烈
    1934年3月,西路軍婦女獨立營升級為獨立團,團長曾廣瀾、政委張秋琴。轄3個營,近千人,多數年齡在15-20歲之間,她們曾經是女學生、女青年、還有少數民族女奴。第二年,隨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時,已經約有3000人,再次升級為獨立師,從此開始艱苦曲折的長徵。
  • 零下30度血戰,比上甘嶺慘烈的長津湖戰役將拍電影,張涵予主演
    歷史不會被遺忘,除了正在熱拍的《金剛川》之外,《冰雪長津湖》更是備受關注,皆因這場戰役比上甘嶺戰役還要慘烈,在零下30多度的環境中血戰,無數將士被活活凍死,但是他們憑藉著無堅不摧的力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建制團的範例。
  • 「真正的抗日劇」原著小說《我的特一營》出版
    《我的特一營》播出以來,受到觀眾們的瘋狂追捧以及業界好評。搜狐娛樂稱,「《我的特一營》是收視最穩健品質最過硬的抗日劇」,新浪娛樂則說:「《我的特一營》收穫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贏,更在網絡上颳起了一股『特一營風』」。網絡開播45天內,獲得了超過16億人次的視頻點擊率,其原著小說早已讓讀者望穿秋水。
  • 援軍遲遲不到,王銘章向李宗仁發出最後一份電報:與日軍最後血戰
    這場震驚中外的勝利極大的提升了國人抗日救亡的士氣,在那個灰暗的年代中顯得更加熠熠生輝。說到這裡,不得不去提及這場戰役的開始,也就是藤縣保衛戰,這個鮮血淋漓的故事的序章。中華民族的戰爭,從不乏艱險和困境,同樣不缺少英雄和意志!
  • 紅色膠東之英雄兒女丨抗日烈士宋子良
    1937年12月24日,理琪領導的膠東特委發動了天福山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宋子良參加了起義,並隨第三軍奔襲牟平城、血戰雷神廟,西上蓬萊、黃縣、掖縣,建立抗日根據地。1938年9月18日,第三軍經沙河鎮整編,成立八路軍山東遊擊第五支隊。宋子良被編入1營,後擔任1營營長。年底,八路軍山東遊擊第五支隊奉命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1939年9月,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編成三個主力團,宋子良任著名的第13團第1營營長。1940年春,宋子良任第14團副團長,代理團長職務。
  • 老漢家窮、話少,人有點怪,後被發覺是臺兒莊戰役最後一位指揮官
    眼瞅著家家戶戶都邁上了小康,仵老漢家還是窮,幾個孫子念不起書,早早輟學,大孫子三十多歲才娶上媳婦;二孫子娶不起媳婦,直接招贅到了鄰鄉;三孫子則去了深圳打工。家雖窮,仵老漢對衣著卻非常講究,只要不是下地幹活,他都穿得整整齊齊,很多時候,就穿一身灰舊的中山裝,每一個扣子都紐緊,包括最上面一個。
  • 殲滅日軍數量超過臺兒莊大捷,孤軍以少戰多,血戰47天創造奇蹟
    衡陽保衛戰,中國保衛衡陽的為殘餘的第十軍1.7萬人,日軍進攻的精銳11軍總共有11萬人,中國軍隊以少戰多,血戰47天,中方傷亡1.6萬人,日軍死亡2萬人,傷近6萬人。從參加雙方力量對比和傷亡人數可以看出,衡陽保衛戰完全超過了臺兒莊戰役,中方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守47天,讓日軍的傷亡人數超過了中國軍隊。
  • 《八佰》告訴你廣東男人的血性:抗戰中粵軍有多少將士血戰沙場
    在中國近代史上,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廣東人從來都站在國家需要的最前列,開創和書寫著中華民族新的傳奇。然而,每每聊到抗日,當其他省份在爭論誰的貢獻最大的時候,向來低調的廣東人從來都不在爭論人群之中。說到中華民族的抗日史,廣東人從來都不會去爭第一,但是也從來不甘於人後。
  • 「二戰風雲134」蘇德最後血戰·二十一——血戰史達林格勒終章
    在戰鬥過程中,蘇軍發現德軍剩的人比他們預計的要多不少。因此,蘇軍放緩了包圍圈的收縮腳步,轉而開始鞏固防線。保盧斯將情況如實上報,請求希特勒允許他們投降。與此同時,曼施坦因也極力勸說希特勒同意保盧斯的請求。但希特勒回絕了保盧斯的要求,並且要求他們戰鬥到最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