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韓戰中,哪一場戰役的慘烈堪比上甘嶺?那麼長津湖之戰當屬實至名歸。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投入兵力15萬人,圍攻近10萬兵力的聯合國軍,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近萬人。志願軍也付出了傷亡三萬人的代價,其中僅凍死的就有4000餘人。
長津湖戰役徹底粉碎了美軍欽馬鴨綠江的狂妄戰略目標,一舉扭轉了韓戰的被動局面,成為戰爭走向的重要拐點,為聯合國軍籤訂停戰協議奠定了基礎。而志願軍的頑強鬥志,也深深震撼了美軍,動搖了其必勝的信心。
(長津湖戰役)
那麼長津湖之戰究竟有多慘烈呢?
一、戰役背景。
1950年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後,受到前後夾擊的朝鮮主力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十月初聯合國軍跨過三八線,意圖一統朝韓。儘管我國多次警告美軍不得越過三八線,但自以為是的麥克阿瑟卻不以為然,認為中國軍隊不會介入,還許諾美軍聖誕節前結束戰鬥回家過節。
此後志願軍入朝,第九兵團擔負起東線作戰任務。通過大範圍迂迴包抄的手段包圍了美第十軍,長津湖血戰就此打響。此戰第九兵團總計15萬兵力,實際參戰人數不足7萬。而美軍總人數近10萬,實際參戰人數不足5萬。
由於美第十軍部署在朝鮮東北部,戰線過於拉長,以至於巴大維的第七步兵師遭到志願軍猛烈攻擊。於是美軍收縮戰線,並向興南港撤退。但志願軍的包圍圈早已布好,突圍美軍被分割在柳潭裡、新興裡、古土裡、下碣隅裡等戰鬥區域。
(自以為是的麥克阿瑟)
二、圍困柳潭裡。
美第十軍陸戰一師的指揮官史密斯少將,和主力第五陸戰團,遭到志願軍89師和79師合圍。但美軍有絕對的制空權,意圖全殲美軍的志願軍久久不能攻克。第九兵團指揮部意識到此地是美軍主力,於是下令圍而不攻。先集中兵力殲滅其它美軍,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打此處。
但美軍總指揮阿爾蒙德將軍則讓柳潭裡美軍向下碣隅裡撤退,敵我雙方發生激烈戰鬥。白天美軍依賴戰鬥機坦克開路,晚上志願軍則利用夜幕反擊。由於武器裝備太過落後,史密斯最終成功突圍,率部前往下碣隅裡。
此戰79師付出巨大代價,五個營的傷亡殆盡。
三、血戰新興裡。
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戰鬥隊,是美軍的王牌團,主要負責長津湖新興裡北部的防衛。由於戰線太長,也被分割成三個部分。此後該團發動猛烈的突圍攻擊,但由於其聯絡被我方掐斷,無法和其它美軍聯成一體,最終該王牌團在我軍的穿插戰術下被成建制消滅。
此戰中志願軍27軍80師和81師付出巨大代價,傷亡加上凍餓非戰鬥減員高達萬人,初次和美軍交手的241團2營和3營在公路溝邊以密集隊形衝擊,遭到美軍密集火力阻擊,傷亡較大,七個連損失殆盡,238團和239團也幾乎全部打光。
(抗美援朝中的志願軍)
四、下碣隅裡的突圍。
下碣隅裡為美軍突圍的集合點,這裡是美軍為支援海軍陸戰隊,建立的一個補給站。所以駐守的部隊並不多,其守軍為陸戰一師,第七陸戰團等殘部以及陸軍和海軍的工兵部隊。
最初志願軍完成了下碣隅裡的包圍,但由於美軍火力強大久攻不下,而柳潭裡的陸戰一師主力又向下碣隅裡突圍。再加上北極熊團的殘部隨後也來到這裡,美軍兵力不斷增加。隨著時間推移,志願軍第58師傷亡慘重失去戰鬥力,只能等待增援,但26軍到來時,美軍所有突圍主力已會合,並憑藉強大火力輕鬆突破阻擊,向興南港撤退。
為了阻止美軍突圍,志願軍第20軍先後兩次炸毀美軍撤退必經大橋水門橋。但美軍依靠強大的後勤兩次修好了大橋,最後志願軍把橋基炸了,認為這樣美軍堵在橋頭,只能等待被殲滅,可美國空軍從日本空運八套重達1.1噸的橋梁組件,僅用兩天就架起了一座大橋,可見其後勤能力之強大。
此後美軍通過橋梁陸續撤離,而美第90特遣艦隊則守在水門橋,用強大的火力逼得志願軍無法靠近興南港展開追擊,確保美軍成功脫離包圍圈,長津湖血戰就此落下帷幕。
長津湖戰役爆發時,正趕上五十年不遇的極寒天氣,其溫度達到零下四十度以上,敵我雙方因天寒凍死凍傷的兵員數量龐大,許多打伏擊的志願軍成連建制的凍死在陳地上。
戰役結束後,第九兵團回國時,司令宋時輪向長津湖脫帽致敬淚流滿面。而美國少將巴大維得知一支部隊被殲滅後,也流下了眼淚。這也是對長津湖戰役慘烈程度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