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陣地山頭被削低2米,地面陣地丟失殆盡

2020-12-22 騰訊網

抗日戰爭的勝利,讓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則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杆,志願軍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然而,有不少的專業人士,將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勝利,視為幫助志願軍,乃至新中國,灌注了一個非凡「國魂」的開端。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讓世界各國為之矚目。在這場戰役中,隨處可見的是,以身報國的戰鬥英雄。讓我們將時光的指針,撥回到1952年的戰鬥現場,瞻仰「國魂」的誕生。

1952年10月,隨著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不斷失利,隨即美軍指揮上將麥克阿瑟,由於被責備指揮不當,也被解職了。此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也深刻地認識到,志願軍已經基本上掌握了朝鮮戰場的地面作戰優勢。除非繼續增兵,否則「聯合國軍」想要「拿下朝鮮」已經是絕不可能了,於是雙方陷入了艱難的談判階段。

然而,此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及美國高層,便想用取得一場戰役的勝利,讓志願軍在戰場上陷入被動的局面,從而能讓美國在談判桌上多撈一些好處。

在此背景下,一場欲圖擴大談判籌碼的戰鬥即將打響。經過商討後,美軍司令克拉克,接受了駐朝「聯合國軍」司令範費利特的建議,一場代號為「攤牌行動」的軍事行動正式展開了。

美軍決定採取重點推進,集中優勢兵力和火力,一舉拿下五聖山陣地然後,再擴大戰果的戰術。美軍計劃投入7個步兵營,18個炮兵營,200架飛機,旨在以絕對的兵力優勢,迅速拿下五聖山。

10月14日,「聯合國軍」派出了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餘架飛機,對十五軍30公裡的防禦陣地,正面開始火力攻擊,並且重點對五聖山前沿597.7和537.7高地進行猛烈轟擊。

敵軍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雨點般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願軍苦不堪言,整個坑道如同波濤洶湧的大海,而志願軍彷佛置身於大海之中的一葉扁舟。

強烈的衝擊波激蕩著坑道,不少人的牙齒、舌頭、嘴唇都被磕破了。敵軍的火力攻擊之猛烈,甚至連陣地山頭都被削低了2米。由此可見,上甘嶺戰鬥打得有多麼慘烈了。在如此強大的火力攻勢之下,537.7高地也因此失守了。

然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當晚7時整,志願軍45師4個連不畏傷亡,又發動了搶奪陣地戰的進攻,決心要將丟失的陣地奪回來。在激烈的戰鬥過程中,由於志願軍的彈藥不足,並一再受到敵軍的火力壓制。最終志願軍只能通過白刃格鬥,才將韓軍擊退。幾經血戰後,志願軍終於又奪回了537.7高地。

16日到19日,雙方又陷入了僵局,白天「聯合軍「在炮火支援下,從志願軍手中奪走陣地,夜晚志願軍又通過奇襲奪回陣地,就這樣,敵我雙方不停地爭奪著陣地。

隨著戰鬥的不斷推進,志願軍為節省彈藥和時間,無奈之下,只能實施爆破任務。10月19日,爆破任務正式開始。已進入坑道的第134團8連,在」聯合軍」炮火的攻擊中,衝出坑道,首先攻下1號陣地,緊接著向3號主峰陣地衝擊。

但由於東側有一個地堡,火力尤為猛烈,8連兩次組織爆破均未成功。掩護的機槍手賴發均遭受敵人攻擊,人槍俱傷。他帶著手雷一起撲向地堡。隨著一聲巨響,他和地堡一同化為灰燼,慘烈至極。

幾乎同一時間,東南的8號陣地,4連一位叫歐陽代炎的副排長,雙腿被炸斷後,毅然滾入敵軍的人群中,拉響手榴彈,與敵人一同玉石俱焚。

8連奪下了3號主峰陣地,繼續推進。在攻打9號陣地時,被美軍的主地堡密集的火力阻攔,苗族戰士龍世昌帶著爆破筒衝了上去,拖著被炸傷的左腿,成功到達地堡,為阻止美軍,將爆破筒扔出,使用胸脯死死頂住爆破筒,一聲巨響,地堡與他一起在火光中消失,8連乘勢收復了9號陣地。

雖然爆破任務卓有成效,但最為重要的零號陣地,仍然在敵軍的手裡。三個小組傷亡殆盡,還沒有完成任務。就在連長苦於已經沒有戰士時,年僅21歲的黃繼光,6連通訊員五山羊、肖登良一起請戰。

三人心知肚明,此次一去,再無回頭路,但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這條不歸路。敵人火力十分猛烈,黃繼光在內的三人,相互交替掩護向地堡衝去。很快炸掉了2個子堡,但吳三羊犧牲了,肖登良重傷,只剩下黃繼光一人了。

黃繼光沒退有縮,繼續向地堡推進。子彈一枚枚向他飛來,一個又一個炮彈在他身邊爆炸。當他終於抵達敵軍地堡後,投出了手雷,此時由於地堡太大,手雷只炸塌了地堡的一個角,敵軍換了一個射擊孔後,又繼續射擊。

此時,黃繼光已經七處受傷,沒有任何武器了。但他仍然沒有半刻猶豫。隨即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爬到另一個死角,只見他向後招了招手,隨後一躍而起,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主堡的射擊孔。此前還在漫天飛舞的子彈,全部打在了黃繼光的胸膛上,這一刻彷佛世界靜止了一樣。

志願軍看著年僅21歲的黃繼光,紛紛落下了悲憤的淚水。於是帶著滿腔悲憤,將槍膛中所有的子彈射進地堡。至此,上甘嶺597.7高地和537.7高地全部奪回,最終取得了大捷,從而也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慘烈?山頭被削平兩米,送一個蘋果記二等功
    這場戰爭之中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大家最熟悉的或許要屬上了教科書的「上甘嶺戰役」。此役最後以我志願軍的勝利而告終,不過這個勝利來之不易,可以說是非常慘烈!這個想法是由「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佛裡特提出,最開始的行動也是由他來策劃。範佛裡特最先準備讓美第七師和韓第二師中的兩個營,以兩百人傷亡的代價拿下上甘嶺地區的幾個戰略高地。
  • 上甘嶺戰役到底慘烈到何種地步?為什麼志願軍會傷亡1萬多人?
    作為美軍中典型火力制勝理論者,範弗裡特以絕對優勢的火炮對上甘嶺一遍遍的轟炸,造成我志願軍戰士慘烈的傷亡。 僅僅一天之內美軍就向我軍陣地傾瀉了30萬枚炮彈,並出動飛機250架次,投下了500多沒航空炸彈,密集的炮彈高達每秒6發。猶如雨點般傾瀉的炮火把山頭給削了2米,躲在坑道中的志願軍戰士被強烈的衝擊波震得口吐鮮血,有的甚至被震死。 炮火整整傾瀉了一天,美軍地面部隊先頭2個步兵營以及韓軍一個營認為炮火轟炸差不多了,就發起衝鋒。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拼死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
  • 觀雲| 國魂之戰——上甘嶺戰役
    如雨點般的炮火,把整個山頭足足削低2米,坑道中的志願軍官兵覺得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衝擊波激蕩著坑道,不少人牙齒打顫,磕破了舌頭、嘴唇!倖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不約而同以地獄來形容。炮火結束後,美軍陣地彈殼堆積如山。經過一天的炮火傾瀉後,美軍地面部隊先頭2個步兵營以及韓軍一個營發起衝擊。
  • 中國「兵王」一戰封神,上甘嶺獨守兩陣地殲敵280人
    「上甘嶺」讓中國人念念不忘,因為沒有任何一場戰役比「上甘嶺戰役」更能詮釋中國人的民族精神。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先後調集兵力6萬餘人,對志願軍上甘嶺陣地發起猛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是火力制勝論者,在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敵人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在狂轟濫炸下,上甘嶺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成了一片焦土。在「聯合國軍」猛攻下,志願軍防守部隊進行了頑強抵抗,陣地多次失而復得。
  • 上甘嶺戰役全記錄
    上甘嶺,方圓不過3.7平方公裡的兩個小山頭。因為一場戰役,這個朝鮮地名被中國人銘記。43個晝夜的拉鋸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化成一米多厚的齏粉……美國人在戰後復盤,後來還曾用電腦推演,卻始終想不通,他們動用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兩萬多人傷亡的代價,為何就是沒能攻下這兩座山頭?
  •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和長津湖戰役給中國人以及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甘嶺戰役,戰鬥慘烈程度空前高,火力密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作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
  • 上甘嶺戰役中,手無寸鐵的報務員用血肉之軀,消滅了100多個敵人
    五聖山由我軍的15軍控制,要拿下五聖山,必須得拿下上甘嶺,即597.9和537.7兩個小高地,開戰前美軍認為,他們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上甘嶺地形狹小,只有兩個連駐守,根本不足掛齒。美軍將領範弗裡特一向信奉火力制勝論,在他看來上甘嶺只能布下兩個連的兵,用火力攻勢拿下兩個高地,簡直是手到擒來。
  • 上甘嶺戰役打的有多慘烈?坑道被打短五六米,送一個蘋果立二等功
    乍一看或許有人會覺得誇張,可這個蘋果真的來得很不容易,它的背後是上甘嶺戰役慘烈的一角縮影。 有活下來的志願軍回憶說,仿佛是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之中,而他們身處一艘小船,不斷的蕩啊蕩。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人了磕破嘴唇、牙齒,甚至有一個十七歲的囂張戰士被活活震死。累積下來,整場戰役中美軍對著志願軍兩個連大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傾瀉了190多萬發炮彈,還有5000枚炸彈。其激烈程度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一度超過二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中的秦基偉,「抬著棺材上上甘嶺」
    據守陣地的45師135團1連、9連和8連1排頑強抵抗,先後擊退敵人從排到營的30多次衝擊。最後,由於傷亡過大,再加上彈藥不足,志願軍部隊退入了坑道內。兩個高地表面陣地失守。美軍打完的炮彈皮,著名的「範弗裡特彈藥量」當美國人爬上了山頭,他們剛要鬆口氣。
  • 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張家邦:200人堅守陣地 最終僅4人走下來
    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張家邦。  「200多人頂上去,剩4個人走下來。」說起抗美援朝,張家邦的記憶繞不開他親歷的上甘嶺戰役:敵人的炮彈不分晝夜地「傾瀉」在陣地上,戰火硝煙瀰漫,「我們最長9天不敢睡覺,誰都不知道眼睛閉上後,還能不能睜開……」  10月12日,在成都市金堂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金堂十裡大道一小區內,找到今年已87歲的張家邦。
  • 零下40度死守陣地,129名志願軍凍成「冰雕」,美軍莊嚴敬禮
    整個上甘嶺戰役中,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美軍總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空炸彈,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成為一片焦土。但此戰役之後,我軍再沒遭到美方營以上規模的進攻,在整個抗美援朝的戰爭中有一場戰役比上甘嶺還要慘烈,這就是1950年冬天發生的長津湖戰役。
  • 莫華感言:上甘嶺戰役背後的思考
    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從最初營以下小規模的戰鬥,演變為敵我雙方均付出了萬以上傷亡代價的戰役級別。另一方面也要歸功於戰役前期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好,不打無準備之仗。 先看一組數據:敵人在我方約3.7平方公裡的兩個陣地上,共傾瀉了190萬發炮彈,炸彈5000多枚,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坦克170多輛。調集兵力6萬。其炮火密集程度超過二戰史無前例,我方陣地的山頭被敵人的炮火削低了兩米,士石炸松一至二米,隨便抓一把浮土,有一半是鐵屑和彈片。
  • 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甘嶺:在陣地上築起一座「坑道城」
    專訪志願軍十五軍官兵 回憶艱苦卓絕的上甘嶺戰役  望英雄 眉目有山河這個統計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準確,但基本上不會有大錯。軍師的偵聽站和兩個中心觀察所反饋:陣地表面巖石被擊碎成粉末狀,達一尺多厚,山地標高削低兩米,部分坑道被炸毀。  秦基偉對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說:「敵人拉開了大打的架勢,我們要做好長打的準備。」  經研究,大家一致認為:這是敵人經過長期準備而發動的—次軍事行動。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174)丁字山|上甘嶺戰役|美軍|範佛裡特|抗美...
    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深刻認識到志願軍坑道防禦工事的難以攻克,放棄了對志願軍連以上陣地的一切攻擊企圖——之所以說連以上,是他們認為,如果上甘嶺這種連級防禦陣地打不下來,我總能打幾十人一個排防禦的小型前哨陣地吧?於是就有了美軍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丁字山之戰,也是「範弗裡特彈藥量」司令在被總統先生趕回老家養老之前,試圖給自己掙點臉面的收官之作。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同樣是坑道作戰,日軍守不住硫磺島,為何志願軍在上甘嶺讓範弗裡特...
    說到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傷亡率最高的一戰,那就是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的這場戰爭,22000日軍到投降時只剩數千人,美軍也付出了傷亡總計28686人的代價,巨大傷亡間接促成了後來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結局。
  • 西點中校質疑:2個連守衛2個山頭,7個營輪番攻不上去,為什麼
    韓戰使得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價值,這是一個雖然貧窮,但是有實力有自尊,能值錢的國家,他和原來那個逢戰必敗毫無自尊、自強之心的國家已經截然不同了,自從跨過鴨綠江那時刻起,各國都對中國肅然起敬。西點軍校的紀念館內陳列著上甘嶺537.7高地和597.9高地這兩個模型,胡柏中校指著模型對我說:「你們只有兩個連守衛這兩個高地,而我們7個營輪番進攻就是攻不上去,這是為什麼?」金一南教授回答說:「是的,當年我們守住高地,只有兩個連。上甘嶺做戰,我們極其艱苦。
  • 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四大將
    因為不僅秦基偉多謀善斷,更因麾下有眾多幹將,最具典型性的有4位。    第一位是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 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打響,面對美韓軍攻勢洶湧,以大炮、飛機和坦克的輪番轟炸。崔建功率官兵頑強抗擊,與敵膠著。
  • 上甘嶺戰役到底慘烈到何種地步?
    上甘嶺戰役到底慘烈到何種地步?當年在學校上歷史課的時候,講到上甘嶺時,記得老師說過:林彪當時對上甘嶺戰役的評價是一場典型的戰爭絞肉機。由此可見,我們在歷史課本上了解到上甘嶺戰役的慘烈,遠遠比不上事實上的上甘嶺戰役。據說上甘嶺戰役為了奪得勝利,部隊曾經下令不限制使用彈藥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