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174)丁字山|上甘嶺戰役|美軍|範佛裡特|抗美...

2021-01-08 騰訊網

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深刻認識到志願軍坑道防禦工事的難以攻克,放棄了對志願軍連以上陣地的一切攻擊企圖——之所以說連以上,是他們認為,如果上甘嶺這種連級防禦陣地打不下來,我總能打幾十人一個排防禦的小型前哨陣地吧?於是就有了美軍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丁字山之戰,也是「範弗裡特彈藥量」司令在被總統先生趕回老家養老之前,試圖給自己掙點臉面的收官之作。準備的非常充分,只有一個小小的問題,志願軍不配合

——————————————————————————————————————

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不甘心失敗,想再打一仗找回面子。

但是鑑於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投入巨大、傷亡慘重而幾乎寸土未得,所以,他這次慎重多了。

最後,把進攻目標選定在丁字山(美軍方面稱之為T型山)—芝山洞南側高地。丁字山與上甘嶺有什麼區別呢?

1)山頭又少了一個,上甘嶺是兩個山頭,丁字山只有一個山頭。

2)山頭高度又矮了一半,上甘嶺的兩個山頭高度都超過海拔500米,丁字山在中國軍隊作戰地圖上準確的稱謂是205高地,海拔205米。

3)守軍人數少得多,上甘嶺兩個山頭一個由志願軍一個連防守,另一個由一個加強連防守。

而丁字山只有志願軍第23軍一個排防守。某些人總愛喋喋不休地說,志願軍一個師(甚至一個軍)只能打美軍一個連、一個排。看了範佛裡特老頭的丁字山作戰計劃,你說美軍一個師能打中國軍隊幾個排?

從1953年1月20日開始,連續4天,美國遠東空軍每天都出動40餘架戰鬥轟炸機投擲炸彈及凝固汽油彈,同時,5個炮兵營近百門105毫米以上火炮也進行不間斷的破壞射擊。

臨近進攻前一天,火力突襲達到了最高潮。那一天,不算地面炮火,光是遠東空軍的戰鬥轟炸機群就在這塊高地上投下了136000磅炸彈和14箱凝固汽油彈。

25日8時~12時,遠東空軍出動F-84「雷電」式戰鬥轟炸機196架次,每批8架,每架攜1000磅炸彈,可著勁兒地反覆蹂躪205高地。與此同時,近百門火炮齊發,轟擊近4小時,除205高外,還向城山、芝山陣地進行牽制性炮擊。

在炮火掩護下,美步兵第7師第31團一個加強營和33輛坦克在山下攻擊出發陣地完成集結,炮火剛一延伸,坦克分隊立即前出,步兵開始攻擊。衝在最前頭是小約翰-阿博加特斯少尉的E連第二排。

這時高地上的守軍是志願軍第23軍第201團第1連第1排,在敵人炮火延伸後,以三人小組為單位視敵人進攻規模從坑道中躍出,先劈頭蓋腦把手榴彈哪手雷爆破筒什麼的砸下去,把敵人壓下去,然後再機槍找著人點名。

第一批手榴彈就把小約翰-阿博加特斯少尉給炸成了重傷。美步兵第32團E連的景況很悲慘,一排被守備分隊的支援炮火壓制在山巖下,三排拖著一大批傷兵連滾帶爬好容易才逃了下來,二排好好歹歹總算衝上了山頭,卻被隱蔽在坑道裡出來支援的中國人一陣衝鋒鎗爆破筒給清掃得只剩下幾個人,費了老大勁才跑了回來。

戰至下午15時30分,5次集團衝擊均被打退。團長勞埃德-摩西上校只好下令撤退。美國軍事歷史學家約翰-託蘭這樣描繪了克拉克和範佛裡特炮製的這次節目的演出效果:共投擲了224000磅炸彈、8箱凝固汽油彈,支援的大炮、坦克、重迫擊炮和機槍、步槍還發射了1500000發炮彈和子彈。中國軍隊的損失不到65人,美方宣布美軍3個排共傷亡77人。而中方宣布自己傷亡11人。

此次作戰,由於有許多美國媒體記者和第8集團軍軍官觀戰,結果被報導出去。被譏諷為現代角鬥士表演。在不願意多死人的情況下,範佛裡特彈藥量在陣地進攻中失靈《韓戰中的美國陸軍》對這場戰鬥的評價是:

這是一次代價高昂的教訓,再次證實了無論是從空中或是從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戰壕裡的敵人消滅。這場有限戰爭的優勢是在防守的一方。

從聯合國軍方面講,丁字山之戰與上甘嶺之戰相同之處有兩個:

1) 強大的火力準備;

2) 強大的火力準備對隱蔽在坑道中的志願軍守備部隊沒造成什麼巨大傷亡。不同之處在於上甘嶺戰役美韓軍志在必得,不惜傷亡,不斷投入部隊。而丁字山之戰,美軍受上甘嶺戰役影響,不願多投入部隊,進攻幾次受挫後,便停止進攻了。

志願軍在丁字山作戰與上甘嶺之戰的區別在於:

1) 炮兵一開始就給予了支持 ;

2) 步兵以小組為單位視敵人進攻規模從坑道中躍出,類似於上甘嶺之戰後期106團的打法。保存兵力,不盲目拼人。此次作戰志願軍只傷亡11人,這說明,依託坑道工事的中國軍隊,仗越打越精了。

範佛裡特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所以才搞出一個範佛裡特彈藥量(炮擊量),而丁字山之戰的結果說明,只要聯合國軍不想有大的人員傷亡,範佛裡特彈藥量在陣地進攻中已經不起作用,連志願軍排級兵力防守的陣地都攻不下來。

樸在根烈士被稱為「朝鮮的羅盛教」,他不是唯一一個用生命掩護志願軍傷員的例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再補一張照片。

戰爭中副食匱乏,連朝鮮的小學生都組織起來上山給志願軍挖野菜,這是收到朝鮮孩子們挖來的野菜後,志願軍戰士與他們的合影。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但是坑道,仍然是在志願軍手中,坑道裡的部隊,隨時都可以和反擊部隊裡應外合,因此,對於美軍而言是極大的威脅,坑道一日不除,美軍一日不得安生,所以坑道也就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 25日,範佛裡特為了挽回顏面,調整了上甘嶺戰場上的部署,由韓2師代替受到重創的美軍第7師,主攻597.9高地,將韓6師的防區向西延伸,以縮小韓2師的防禦正面。針對敵人的部署調整,第3兵團根據鄧華的指示,決定以29師接替第45師,接手除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以外的全部防務。
  • 上甘嶺戰役全記錄
    範佛裡特是美軍中最不吝惜炮彈的將軍,逢戰必先用炮,用則揮霍到瘋狂,以至於美軍用他的名字造了個名詞——「範佛裡特炮擊量」。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範佛裡特相當樂觀——假如一切按計劃行事,5天時間,僅美軍第7師和南朝鮮第2師的2個營就可以圓滿完成這一使命,付出的代價只是200人的傷亡。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慘烈?山頭被削平兩米,送一個蘋果記二等功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對外的第一戰,雖然傷亡很大,但也打出了我們的威風,徹底穩定了局勢。這場戰爭之中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大家最熟悉的或許要屬上了教科書的「上甘嶺戰役」。此役最後以我志願軍的勝利而告終,不過這個勝利來之不易,可以說是非常慘烈!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論洗刷百年國恥的抗美援朝戰爭(五)陳 輝背景: 上甘嶺戰役是韓戰後期僵持階段的一次主要戰役,英文稱為Battle of Triangle Hill。在上甘嶺的兩側有兩個小山頭,右邊是597.9高地,左邊是537.7高地北山,這兩個山頭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美軍第8集團軍總司令範佛裡特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嶺。美軍「攤牌行動」結果呢?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1950年10月,朝鮮內戰一觸即發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趁機進行了仁川登陸,一路北上,眼看就要逼近中朝邊境。解放軍高層經過激烈的思考,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一舉動讓當時的美軍遠東總司令官麥克阿瑟驚訝不已。因為按照他的計劃,解放軍是不敢趟這片渾水的,這一點他曾經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保證過。
  • 美軍兵敗上甘嶺,蔣介石拍手稱快:世界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中國一直都以守護和平為己任,在自己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幫助別的國家,抗美援朝戰爭就是中國和朝鮮友誼的見證。 1.上甘嶺戰役異常殘酷 這場戰役最後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整個過程的艱辛程度也是超乎大家所想像的,畢竟當時美國的武器裝備都遠遠勝於中國和朝鮮,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打贏是何其不易。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火炮?它是怎麼出現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當時它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它。  「史達林的管風琴」亮相二戰戰場  1941年7月1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攻佔了蘇聯的奧爾沙。
  • 老兵回憶上甘嶺戰役:範弗裡特彈藥狂轟濫炸,志願軍拼死堅守陣地
    眾所周知在抗美援朝戰役中,上甘嶺戰役非常慘烈,雙方的炮火密集度堪稱世界之最,戰後美國新聞界評說上甘嶺戰役是韓戰中的凡爾登,可見戰爭的慘烈程度,上甘嶺戰役為什麼慘烈,其主要原因是陣地反覆爭奪,在43天的交鋒裡,敵我陣地反覆易手達到59次,我志願軍共計擊退美軍900多次衝鋒。
  • 抗美援朝戰爭,真實的數據讓人震撼:和平不是靠退讓得到的
    1950年10月,美軍越過三八線,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中國,剛剛沉浸入建國的喜悅,就被迫捲入戰爭的洪流!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雖然我們打敗了日寇,打敗了美式裝備的反動武裝。上甘嶺戰役就是在他的指導下發生的。1951年8月,在夏季攻勢中美軍對983高地發起了猛烈的,9天內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6萬發,平均每門炮每天350發,如此高的彈藥消耗量在後來又被稱為「範佛裡特彈藥量」。
  • 上甘嶺,打得3個人非常不爽:一克拉克,二範弗裡特,三李承晚
    浴血三八線144:抗美援朝70年70人之泰勒作者:相忘於江湖1952年11月25日結束的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後期的一道分水嶺。1956年,在主席關懷下,電影《上甘嶺》上映,電影插曲《我的祖國》成為傳唱不衰的永恆經典。
  •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指揮官看到了什麼?哀嘆:我們贏不了了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很多慘烈的戰役,其中典型的要數長津湖戰役和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的冰雕連讓美軍見識到了中國軍人不畏犧牲的軍魂,上甘嶺戰役讓美軍看到了中國軍人的鐵血戰意。
  • 為何會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這場舉世矚目的戰役勝利究竟是怎樣得來的呢? 一、人海戰術的優勢? 1950年,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侵略朝鮮邊界。10月8日,在朝鮮政府的請求下,中國出兵援助,這便是抗美援朝的開始。志願軍戰士們奔赴朝鮮戰線,和朝鮮軍隊的戰士們一同抵抗美軍。
  •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一連長被自己手下亂槍打死,這是怎麼回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中,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美軍的一個連長在扔垃圾的時候,被自己的手下亂槍打死了。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的強大火力壓制,我軍開始運用坑道戰術進行防守和反擊,在白天的時候,志願軍戰士們抵禦美軍的衝鋒和炮火,都是憋起了一肚子的窩囊氣,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志願軍則會拿出自己的拿手好戲近戰和夜戰,將憋著的氣全部都撒了出來。
  • 請回答1952: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為什麼是從上甘嶺開始?|百年百篇
    時隔大半個世紀後,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熟悉的歌聲再次唱響,那些出國作戰的英雄:黃繼光、粟振林、孫佔元……以及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無數戰役,都跨過歷史齊齊走來。憶往昔崢嶸,緬國家英雄。
  • 為何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團長: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在這份計劃中,範弗裡特打算動用兩個營的兵力,用6天時間攻佔我軍佔據的上甘嶺陣地,並預計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但範弗裡特顯然過於自大和樂觀了,事實上上甘嶺戰役足足打了43天,美韓聯軍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卻以失利收場。
  • 實力懸殊,新中國為什麼出兵抗美援朝?不僅僅是抗美,也為抗蘇
    在實力懸殊、環境險惡的情況下,新中國最終決定出兵抗美援朝,有以下因素和理由: 第一,中國已經面臨緊迫的戰爭形勢,越過三八線的美軍很快會到達鴨綠江邊,美軍空軍的炸彈已經多次落到東北境內,中美必有一戰。 第二,既然必有一戰,就面臨戰場和時機的選擇問題。
  • 上甘嶺戰役中,囂張的美軍,看見這兩位戰士,便知道自己輸定了
    而那個時期最著名的戰鬥就是上甘嶺戰役了,這一次戰役究竟有名氣到什麼程度呢,課本上有兩篇文章都是來描繪這場戰爭中偉大的英雄的,非常壯烈。同時,這次戰役的火力強度,也絕對不亞於二戰時期的任何一次戰鬥。而且,這一次的戰役並不屬於五個大戰役中的其中一個,而是非常密集的局部戰役。那時候,聯合國居然批准了美國攻打志願軍佔領的上甘嶺計劃,因為這個地方算得上是一次戰略要地,之所以說它非常重要,是因為只要攻下這裡,他們不僅能夠取得這場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還能夠在很快來到的談判上有非常大的優勢,從而能夠提出更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