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2020-12-11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鮑宇雁】1986年8月,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出訪朝鮮,30多年後,重返上甘嶺,秦基偉表情嚴肅,很少同人交談,他口中的「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就發生在這裡,故地重返,他面對群山行禮,他帶領的第十五軍的千百位戰友長眠於此處的青山松柏下。上甘嶺戰役中,4.5萬人的第15軍打出各級戰鬥英雄12383人,佔全軍總人數的27.5%。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這是新中國具有史詩品格的紅色經典電影,插曲《我的祖國》更是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息。在藝術再現的背後,歷史上真實的上甘嶺戰役又是一個如何氣吞山河的戰場呢?

位於三八線以北約30 公裡的五聖山,位於金化、金城和平康三角地區的中央,坡崖陡立,草深林密,是朝鮮中部的絕對制高點,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佔據的金化僅7公裡。如果中國人民志願軍佔有它,就可以俯瞰「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上」。倘若「聯合國軍」奪取了五聖山,就等於從中部突破了志願軍防線,進而危及整個北朝鮮戰線。

沿五聖山腳南延,有五個海拔在448米以上的高地,恰如分開的五指。其中有兩個小山包,分別為597.9和537.7的北山高地,在這兩個小山包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名叫上甘嶺,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便發生在這裡。

上甘嶺的「地下長城」

1952秋,中國與朝鮮方面已利用戰線上的相對安定,集中力量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體系。「聯合國軍」方面此時也無力舉行大規模的全線進攻,在勝利無望而又長期消耗的戰爭中,各參戰國、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第34屆總統競選也即將開始,為撈取政治資本,美方決定以軍事壓力增加他們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準備從正面向我方發動進攻。

自1952 年4月20日,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在五聖山防線擔任了東起五聖山,西至西方山,正面約30公裡,縱深約21公裡的防務。至10月14日近半年的時間裡,第十五軍在陣地上共構築了300多條戰防兼能屯糧儲彈的坑道,總長近9000米。同年10月8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准了蓄謀已久的「金化攻勢」( 即攤牌行動) 計劃, 準備奪佔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等陣地。

在上甘嶺這塊僅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僅僅駐守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兩個連,美軍著名「山地戰專家」、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在5天內實現佔領上甘嶺陣地的目標。然而,自10月14日至11月25日,敵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敵軍所到之處,無不一片慘狀,連山頭都被削平了整整兩公尺,志願軍的鋼鐵防線卻依舊巋然不動。

10月14日,美方與南朝鮮軍共7個營的兵力在空、炮火力和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駐守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的志願軍第15軍2個連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當日,敵軍對上甘嶺兩高地發射炮彈30 餘萬發,投炸彈500餘枚,我軍表面陣地工事幾乎全部被毀。在不間斷的爆炸衝擊中,人仿佛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我軍改變作戰策略,退守坑道。

「堅不堅一丈三」,說的便是志願軍防炮掩體上蓋的最低要求,也就是說,志願軍主坑道的積土在4米以上,僅有3.7平方公裡的表面陣地上,美軍的炮擊傾瀉而下,卻沒能摧毀志願軍的坑道。

14日當晚, 志願軍第45師以4個連的兵力,對立足未穩的敵軍進行反擊, 激戰3小時, 恢復了表面陣地。戰場上空,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為了與後方取得聯繫,報告陣地情況,135團一連13次試圖用步談機與營部取得聯繫,但是每當步談機天線伸出坑道,立刻就被橫飛的彈片打斷了。至10月20日,與經過7晝夜與聯合國軍拉鋸式的反覆爭奪,志願軍第45師傷亡3000多人,殲敵7000多人。

10月30日,南朝鮮軍再次攻佔了537.7北山,在上甘嶺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時刻參戰的時刻,志願軍第12軍31師和炮兵第2師4個連正式參加作戰。12軍作為二野勁旅,戰功赫赫,參加反擊作戰後,與15軍反擊部隊共同擊退了南朝鮮軍4個多團連續5天的瘋狂反撲。在表面工事完全被破壞的情況下,他們以山縫、石坎、彈坑為工事,以敵屍為掩護,採取小組堅守,邊打邊修工事,邊打邊補兵員、彈藥,結合小群反衝擊等戰術手段,以傷亡2500 餘人的代價,殺傷敵6000餘人,鞏固了597.9高地全部防禦陣地。

「聯合國軍」不但沒有扭轉被動局面,而且作戰的時間、投入的部隊和人員的傷亡都大大超出「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原來的估計,美軍被迫宣布:「聯軍在三角形山是打敗了。」克拉克回憶說:「最初只是一個限制目標的攻擊,後來竟成為聯軍一個最猛烈的戰爭--一個冷酷的、保存面子的狠命攻擊。」他哀嘆道:「事實上,它已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而使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對大眾允諾,假使他當選總統,他將親臨朝鮮來想法結束它。」

一場本來是'挽回面子'、'扭轉局勢'的戰鬥,竟打成損失慘重、在美國國內及其盟友中大失臉面的戰役,除了在美國及其盟國中更加不得人心外,沒有撈到任何利益。

問蒼茫大地 誰是英雄

上甘嶺,不但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第15 軍《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參戰部隊中,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其中,便有黃繼光、孫佔元、胡修道等耳熟能詳的革命先烈……

1952年10月19日,在反擊上甘嶺597.9高地主峰的戰鬥中,龍世昌所在連隊攻向主峰的三號陣地和九號陣地。在奪下9號陣地後再撲向3號陣地時,遭到敵軍地堡內六挺機槍漫無節制的壓制,此時,擔任爆破任務的龍世昌手持爆破筒,貓腰向敵軍地堡攀爬過去。眼看就要接近敵地堡時,不料敵炮火實施攔阻射擊,其中一發炮彈打重了右腿。他不顧傷痛,再次衝上去,將拉燃的爆破筒塞進美軍地堡。不料,他剛一鬆手,美軍將爆破筒推了出來,他揀起冒煙的爆破筒強行塞了進去,美軍又拼命地向外推,裡外較勁。身負重傷的他毅然用身軀抵住爆破筒,直到一聲轟響……1953年,龍世昌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11月2日,當兄弟部隊防守的陣地被「聯合國軍」突破時,第8連戰士王萬成、朱有光奉命增援。當他倆趕到時,敵人成群地擁來。他倆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拉響各自攜帶的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戰士化作金星,陣地轉危為安。戰後,志願軍總部為英雄烈士記特等功。

11月5日,凌晨3時,「聯合國軍」集中大量火炮,向597.9高地猛轟,表面陣地像被「犁」過一遍。第6、第5連並肩作戰,斃傷敵1000餘人,自己亦傷亡214人,第5連戰士胡修道,在戰友們全部傷亡後,獨自一人堅守597.9高地,殲敵280餘人。志願軍總部為他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戰鬥中還有用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反擊,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有二級戰鬥英雄通訊員牛寶才,在身受重傷後,拼盡最後的力氣爬到斷線的地點,用嘴咬住一個線頭,又用一隻手拉住另一個線頭,讓電流通過自己的身體接通線路,保證了部隊的通訊聯絡長達3分鐘,直至壯烈犧牲。還有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在敵人的殘酷進攻面前,正是英雄用生命堅守住了北緯三十八度的長城,在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2.5萬人,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一人捨命,十人難擋!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因為無數付出生命的先烈們,彪炳史冊。那一聲「向我開炮」的吶喊,那一道與炮火同歸於盡的身影,那一位獨守陣地的孤膽英雄,上甘嶺戰役的血雨腥風遠去,上甘嶺精神留了下來,在光陰的流轉中帶給人們更多的有關戰爭與和平年代的深層思索。

參考文獻:

1、韓衛國.紀念上甘嶺戰役65周年:7天7夜,殲敵7000餘人[J].軍事文摘,2017

2、黃國棟.透視上甘嶺戰役制勝之道——解讀《秦基偉日記》[J].軍事歷史,2010

3、黃繼陽.志願軍上甘嶺戰役勝利的回想[J].文史春秋,2015

4、朱曉明.鏖戰上甘嶺——抗美援朝著名戰役介紹之四[J].黨史博採(紀實),2010

點擊活動專題頁面了解詳情: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環球網專題頁面:

http://opinion.huanqiu.com/special/Vcliparchives/index.html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宣傳片: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rb39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刻骨銘心的戰鬥,此後數十年中國軍隊威名不減
    美軍把戰線的突破口選擇了上甘嶺地區,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攻防戰,是由美七師和韓二師進行進攻,而志願軍第15軍,12軍進行防守。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掉了五聖山,志願軍將無險可守,被迫後退200裡公裡以外。戰前,美國計劃用五天的時間,200人的傷亡代價拿下上甘嶺。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 血戰上甘嶺
    秦基偉將軍在回憶上甘嶺戰役時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上甘嶺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士氣,此役過後「聯合國軍」再未動用一個營以上規模兵力發動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這一戰,將敵人打回到談判桌前,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的進程,奠定了朝鮮南北疆界。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全記錄
    那不只是兩座山頭,更是中國軍人的精神地標。每一抔泥土裡,都浸透著中國軍人英雄的血,閃爍著捨生忘死的英雄氣。上萬名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築起了這個無法撼動的堡壘。志願軍戰士們在黃繼光烈士紀念碑前莊嚴宣誓。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奪回地表陣地。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174)丁字山|上甘嶺戰役|美軍|範佛裡特|抗美...
    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深刻認識到志願軍坑道防禦工事的難以攻克,放棄了對志願軍連以上陣地的一切攻擊企圖——之所以說連以上,是他們認為,如果上甘嶺這種連級防禦陣地打不下來,我總能打幾十人一個排防禦的小型前哨陣地吧?於是就有了美軍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丁字山之戰,也是「範弗裡特彈藥量」司令在被總統先生趕回老家養老之前,試圖給自己掙點臉面的收官之作。
  • 美軍兵敗上甘嶺,蔣介石拍手稱快:世界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上甘嶺戰役震驚世界!蔣介石終於硬氣一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推薦語:俗話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這句詩句道盡了多少少兒郎的無奈。戰爭對於我們而言殘酷異常,它剝奪了太多無辜的生命,也帶給了華夏大地太多的苦難...中國解放軍是一支愈挫愈勇的軍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磨鍊了我們的意志,抗美援朝戰爭錘鍊了我們的品格。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根據「志司」命令,第15軍從10月30日開始發起決定性大反擊,標誌著上甘嶺戰役進入了恢復鞏固陣地的第三階段。此時,敵軍已在597.9高地表面陣地共修築了70多個永備火力點。而志願軍12軍91團7連、8連也於11月1日18時,接管了15軍指戰員苦戰十多日的597.9高地主峰陣地,投入了上甘嶺戰役。 11月2日中午,敵人也以300門火炮對597.9高地進行了4個小時的火力急襲。
  • 為何會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誰能打贏?
    從原本的一場小規模戰爭到舉世矚目的戰役,中國軍隊打出了我國的國威,讓世界無法再漠視中國的崛起。 而在抗美援朝的作戰期間,最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規模最大的一場戰鬥。
  • 觀雲| 國魂之戰——上甘嶺戰役
    抗戰14年,日軍投入不到200萬人,卻幾乎打下整個中國。這一切成為西方懷疑中國人的理由。沒有一場面對面的戰鬥,中國人在西方世界永遠抬不起頭。很快,新中國立國之戰打響(韓戰),當時西方各國,沒人看好中國。然而,中國人用行動證明西方的論斷是多麼愚蠢。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張鴻宇近日,筆者再次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廳,追尋志願軍那段艱苦卓絕而又氣勢恢宏的歷史,探尋那些承載著血與火、勝利與榮耀的功勳兵器。  在負一層武器展廳裡,一輛綠色的吉斯151運載車靜靜矗立著,車頂架設的滑軌上掛載著數枚火箭彈。通過下面的說明牌可以得知,這就是曾經名揚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曾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
  • 上甘嶺戰役,中國用各種手榴彈與美軍重磅炮彈進行較量!
    在韓戰的第二階段,雙方以陣地戰為基礎,實施防禦反擊,其中最激烈的非"上甘嶺戰役"莫屬。有統計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此一次戰役中對各種彈藥的消耗量,與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相當。
  • 上甘嶺戰役中的秦基偉,「抬著棺材上上甘嶺」
    中國軍隊的4個連突然在坑道內守備部隊的配合下,發起了反攻,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戰,兩個高地再次回到志願軍手中。次日拂曉,美7師的2個團、李承晚軍2個團又2個營,發起連續不斷的波浪式進攻,面對10倍於己的敵人,守衛部隊抗擊到中午12時,傷亡過大,兩個高地表面陣地再次丟失,守衛部隊再次退入坑道。
  • 請回答1952: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為什麼是從上甘嶺開始?|百年百篇
    時隔大半個世紀後,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熟悉的歌聲再次唱響,那些出國作戰的英雄:黃繼光、粟振林、孫佔元……以及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無數戰役,都跨過歷史齊齊走來。憶往昔崢嶸,緬國家英雄。
  • 上甘嶺戰役:中國手榴彈和美軍重磅炮彈的一場較量
    上甘嶺戰役美軍投入美國第七步兵師,韓第九步兵師,韓二步兵師師,第105新兵編練師,還有空降團一個營,哥倫比亞營,衣索比亞營共11個團的兵力,再加上八個坦克連,第15高射炮營、第86探照燈營、第388化學兵連、韓第302工兵營、第7信號連、第2觀測營,第7衛生營,空軍第5航空隊、海軍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和16個炮兵營共6萬人和第十五軍
  • 蔣介石得知上甘嶺戰役的結果後,仰天長嘆,說出了這16個字
    原本以為,新中國的成立,人民終於結束了戰亂,可以有一個穩定安逸的生活,但是沒想到的是,在朝鮮半島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發動戰爭,差點打到中國邊境線,為了維護國家安全,我國志願軍越過鴨綠江遠赴朝鮮作戰。這一仗讓聯合國軍知道了什麼是鋼鐵的意志,也讓世界各國重新認識了中國。在那段時間裡,雙方共展開了5次戰役,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上甘嶺戰役了。
  •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和長津湖戰役給中國人以及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甘嶺戰役,戰鬥慘烈程度空前高,火力密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作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
  • 上甘嶺戰役中,手無寸鐵的報務員用血肉之軀,消滅了100多個敵人
    中國太需要用一場面對面的戰鬥,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尊嚴了!韓戰,志願軍用他們的熱血換來了尊嚴,從此世界各國再也不敢小覷中國,更不敢輕易挑釁中國,所有的尊嚴都是實力換來的。1952年10月初,韓戰的結果已經日趨明朗化,當時的我國軍隊基本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聯合國軍的隊伍被牢牢控制在了38線以南,他們當時叫囂著要攻陷朝鮮半島,如今卻連38紅線都突破不了,顏面頓失。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但是他顯然低估了這次中國出兵朝鮮的決心,1952年,經過數次戰役,志願軍甚至在戰局上略佔上風,聯合軍形式上陷入被動的局面。此時麥克阿瑟因為在朝鮮戰場上的不利局面被迫離開遠東戰場,聯合軍總司令克拉克為了打破僵局,決定開展代號為"攤牌計劃"的作戰,計劃對志願軍發起"金化攻勢"。
  • 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四大將
    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四大將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11 星期一     在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發誓要 「抬著棺材上甘嶺」「一定要守住上甘嶺」。這話不只是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