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雲| 國魂之戰——上甘嶺戰役

2021-02-18 觀雲者

沒有一個地方比「上甘嶺」更讓中國人念念不忘,因為沒有一場戰役比「上甘嶺戰役」更能詮釋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當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西方國家並不相信,就連被中國人趕出去的日本人都不服氣。你已經趴在地上一百多年了,憑什麼你一句話就站起來了?(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是被中國人打敗的)過去一百年多年裡,中國人一打就散,一打就敗,幾乎是西方的共識。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投入兵力一萬九千人,清軍兵力二十萬, 結果英國從廣州打到天津,勢如切瓜,逼迫清政府籤下《南京條約》。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總共兵力一萬八千餘人,而對面,清軍十五六萬,義和團團民五六十萬,結果10天不到,北京淪陷,圓明園被燒。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一萬餘人,而國民黨東北軍19萬,兩天時間,瀋陽丟失,一周時間,遼寧淪陷,兩個多月,整個東北淪陷。

抗戰14年,日軍投入不到200萬人,卻幾乎打下整個中國。

這一切成為西方懷疑中國人的理由。

沒有一場面對面的戰鬥,中國人在西方世界永遠抬不起頭。

很快,新中國立國之戰打響(韓戰),當時西方各國,沒人看好中國。

然而,中國人用行動證明西方的論斷是多麼愚蠢。

當韓戰打完,尤其是「上甘嶺戰役」打完,西方才真正認識到,這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跟過去百年來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真的不同。

他們敢於向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挑戰,甚至敢於向整個西方的聯合部隊挑戰(中國在韓戰的對手是聯合國軍隊),並憑藉驚人的意志取得勝利。

他們展現出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過去100多年裡西方國家在中國人身上從未見過的,

從此各國再也不敢輕易挑釁中國,這是我們的戰士用鮮血換來的尊嚴。

1952年10月初,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美國人在談判桌上討不到任何便宜。

此時美方主戰的麥克阿瑟將軍已經被解職,繼任者按照杜魯門指示只想在停戰協議上多撈點好處。

聯合國指揮官馬克·韋恩·克拉克

駐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範弗裡特寫信給自己的上司——遠東美軍司令克拉克說:「為了扭轉局勢,我們必須首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行動,使敵人陷於被動的防守地位,目前我們都是為應付敵人的進攻而採取防守行動,致使我們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來所有戰鬥中人員慘重的傷亡。」

這局面顯然不是克拉克願意看到的,也不是他們的總統願意看到的。面臨選舉的杜魯門迫切希望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拿點成績為他贏得選票。

可如今,美軍被死死摁在三八線以南,不要說攻陷朝鮮半島全境,連中國人劃的紅線都突破不了,在國內實在無法交差。

剛接任聯合國軍總指揮不久的克拉克顯然不滿足於範弗裡特的「小規模戰鬥」,他希望全線壓上,全面反擊。

範弗裡特作為前線指揮官很清楚全線壓上意味著什麼,他連忙陳清利弊,並建議,採納第9軍團代號為「攤牌行動」的計劃,以點帶面,重點推進,集中優勢兵力和火力把五聖山拿下,再擴大戰果。

畢竟,五聖山在三八線以北,只要拿下,便可以向杜魯門交差了,也可以在談判桌上佔據主動(中方提出以實際控制線為界停火,美方不答應,因為那意味著聯合國軍沒撈到任何好處)。

克拉克最終同意這個計劃。

五聖山當時由志願軍15軍控制,要拿下五聖山首先得拿下前面兩個小高地(597.9和537.7),這便是上甘嶺。

在美軍看來,這是輕而易舉的,因為上甘嶺很小,總共只能布下兩個連的兵力。

範弗裡特是典型的火力制勝論者,多次以極大彈藥消耗量在美軍內部創下紀錄,被稱為「範佛裡特彈藥量」。他計劃投入7個步兵營,18個炮兵營,200架飛機,旨在以絕對的兵力優勢迅速拿下,他定的戰前人員損耗指標是200人。

10月14日,戰鬥打響,美軍秘密集結在上甘嶺附近的18個炮兵營突然開火,一天之內向我軍陣地傾瀉了30萬枚炮彈,並出動飛機250架次,投下500多枚航空炸彈。密集的炮彈達到每秒6發。

要知道,整個上甘嶺陣地也就3.7平方公裡,是一個長不到3公裡,寬1公裡多的狹長地帶,由15軍兩個連另加一個排駐守。

如雨點般的炮火,把整個山頭足足削低2米,坑道中的志願軍官兵覺得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衝擊波激蕩著坑道,不少人牙齒打顫,磕破了舌頭、嘴唇!倖存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不約而同以地獄來形容。

炮火結束後,美軍陣地彈殼堆積如山。

經過一天的炮火傾瀉後,美軍地面部隊先頭2個步兵營以及韓軍一個營發起衝擊。

於美軍,他們出其不意,希望能迅速拿下,於我方,一天的炮火讓陣地無險可守。

但戰場並不是沙盤推演,人的因素關鍵時刻決定戰爭走向。

最先與美軍接火的是15軍45師135團9連597.9高地11號前哨陣地上的一個班,在承受了美軍猛烈炮火,並打退美軍四次衝鋒後,這個班只剩下一個戰士了,他只好退入坑道堅持戰鬥,前哨丟失。

防守2號陣地的八連一排見11號陣地失守,排長立即組織兩個班前去反擊,想乘敵立足未穩奪回陣地,但這兩個班在半路上就遭到了美軍炮火覆蓋射擊,只剩五個傷員被迫退回2號陣地,這樣一來,一排反擊未成,反而損失兵力大半,連防守2號陣地都很困難了,十一時許,2號陣地就因守備兵力傷亡殆盡而告失守。

東南的7號陣地因此陷入孤立,隨即也被美軍佔領。

只有最關鍵的9號陣地,由九連副指導員秦庚武指揮三排防守,秦庚武見美軍炮火異常猛烈,決定調整戰術,只在表面陣地上同時投入三個人,傷亡一個就從坑道裡補充一個,打得從容不迫,9號陣地因此成為597.9高地的中流砥柱,始終頂住了美軍的進攻。

9號陣地是主峰的門戶,位置極其重要,只要9號陣地不失,那麼597.9高地就可保無憂。經一上午的激戰,美軍攻擊部隊七師三十一團的二營、三營損失均超過了70%,換上第三十二團接著再戰,一直打到黃昏,也未能攻下597.9高地。

537.7高地的爭奪同樣慘烈,韓軍第2師32團以一個營分三路發動猛攻,志願軍133團1連依託被炮火嚴重摧毀的陣地英勇堅守,戰鬥之頑強被韓軍戰史稱為史無前例。

韓軍地面部隊攻擊連連被擊退,只得呼叫美軍的航空兵火力支援,美軍出動了20餘架B—26轟炸機投擲凝固汽油彈,陣地成為一片火海,韓軍乘勢猛攻。

最前沿的8號陣地只剩下三個傷員,無力再戰,正準備退入坑道,卻被已經衝上陣地的韓軍的一挺機槍壓制在離坑道口十餘米處。

這挺機槍附近正巧是因多處負傷而昏迷的孫子明,他被槍聲驚醒,看到這情景,大吼一聲撲了過去,韓軍的機槍手猝不及防被嚇得魂飛天外,掉頭就逃。

孫子明剛想把機槍掉過頭去射擊,另外一股十多個敵人已經湧了上來,他見來不及開火,一把抓起身邊的三顆手榴彈,朝著這股敵人撲去,與敵同歸於盡。

孫子明也就成為在上甘嶺戰役中與敵人同歸於盡的38個勇士中的第一人!

這是場純肉搏戰鬥,也是場意志的戰鬥。

韓軍第2師師長丁一權在回憶錄中寫道:「奪取似乎是輕而易舉的,累計奪過來28次,但被奪回去28次。」

28次交替,看起來只是冰冷冷的數據,卻是志願軍將士用獻血和性命換來的。

和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地堡,用身體堵槍眼,僅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

誰說中國人一打就散?

麥.卡拉漢是一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美國老兵,2008年,他曾向到訪的中國工商界代表團講述過他的上甘嶺經歷——他就是在那裡失去了自己的左腿。

1952年的深秋,身材高大的23歲二等兵麥.卡拉漢跟隨大部隊在上甘嶺南面完成集結。

上甘嶺戰役打響,聯合國軍按計劃對上甘嶺某高地發動輪番進攻,遇到了頑強抵抗,聯軍多次進攻被擊退,並造成慘重損失,傷亡數百。

聯軍命令麥.卡拉漢所屬美軍某整編連投入戰鬥。

他們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掩護支援下終於拿下了久攻不克的山頭(597.9高地),衝在最前面的就是麥.卡拉漢!

令他大吃一驚的是,整個陣地上只留下三十多具屍體和一名手無寸鐵的中國士兵!這個中國士兵看上去年紀很小,像個還未發育成熟的少年,他背靠在一截沒有了樹枝樹葉的樹幹上,渾身上下都是泥。他渾身發抖,好像已經身負重傷,兩眼充滿了仇恨,口裡發出「哇啦哇啦」的怪叫聲。

「別開槍!」他沒有武器,麥.卡拉漢向身後的戰友們大聲呼喊,「我們把他包圍...活捉他吧!」

那個中國士兵嘴裡還不停地「嘰裡咕嚕」吼著什麼,似乎是被俘虜前絕望的吶喊...可是美國兵誰也聽不懂。

「他背著臺步話機!」只聽到有人驚恐的叫道。

這聲提醒似乎叫美國人意識到什麼...可是為時已晚,無數發炮彈密集的像冰雹一樣傾瀉而下,100多名美國官兵被炸的身首異處,那個中國兵也給炸飛了...

「慘烈啊,慘烈!我為了去救護戰友,當場被炮火炸暈...甦醒後隨手抓了一把土,裡面竟有二三十塊彈片,那個中國士兵所依靠的那截一米來長的樹幹上,布滿了彈頭和彈片。」麥.卡拉漢仍心有餘悸地說。整個陣地上僅剩下三名倖存者:一個雙腿被炸斷,右臂被炸殘;另一個被炸的雙目失明,雙耳炸聾;而麥.卡拉漢,左腿膝蓋以下全沒...

後來的很多年裡,他始終活在自責中,他認為是自己的舉動奪走了戰友的生命,同時,他也始終疑惑,那個中國士兵嘴裡究竟說了些什麼。

這時,到場的中國人早已個個淚流滿面,其中一個對麥.卡拉漢說:「麥.卡拉漢先生,我來告訴你那名戰士最後嘴裡說的是什麼,他在說:『...我是,851,我是王成!...敵人把我包圍了!親愛的首長,同志們!請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說完在場的中國人泣不成聲。

麥.卡拉漢感到奇怪,「你是怎麼知道的?」

在場的中國人告訴他,不僅他們知道,全中國人民都知道。

「英雄兒女」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王成,或許不是具體的某個人,但正是上甘嶺上38名烈士的縮影。

寫到這,我已淚如雨下,我為自己是中國人驕傲。

人民英雄永存不朽!

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雙方你爭我奪,慘烈異常,中國軍隊先後投入了兩個精銳野戰軍的9個團,另加2000名新兵,11個炮兵營,一個火箭炮營,共4萬3千多人。聯合國軍方面投入步兵10個團,空降兵一個團,另有一個編練師,四個新兵聯隊,共6萬3千人。戰鬥結束時,雙方傷亡40600人!小小的山頭,屍橫遍野。

克拉克說:「這是朝鮮戰場的凡爾登」;林彪說:「上甘嶺是肉磨子」。

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巖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

戰後,有記者在上甘嶺隨手抓了一把土,在裡面找出32粒彈片。

戰鬥中,志願軍15軍參戰的27個連隊裡,有16個被多次打光重建。其中最英雄的8連,一個200人的連隊,被打殘打光後,始終不下火線,多次增兵,先後補充800人。戰後8連僅有6人活了下來,陣亡接近1000人,消滅了接近1800名敵人。

什麼叫英雄?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可以叫英雄。

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天上沒有出現過一架我們的飛機;我們的坦克也沒有參戰的記錄;我的炮火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對方的四分之一,美軍總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我們只有40萬發炮彈,而且幾乎全是後期才用上。

我們沒有足夠的大炮,甚至於沒有足夠的反坦克手雷,當時前沿陣地上的戰士們唯一希望的是多給配點手雷,因為這東西「一炸一片」,炸碉堡也比手榴彈威力大。

但我們卻很少,因為這個東西我們造不出來。美國人可以動用B-29去轟炸一輛自行車,而我們手裡的手雷只能留給敵人的坦克,用來炸碉堡就算是很奢侈了。為了重新奪回597.9高地,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扔出了身上唯一的一枚手雷,在發現未能完成爆破任務之後,他奮起撲向敵人的地堡,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槍眼,壯烈犧牲,年僅21歲。

我們的戰士從不和自己的祖國講條件,他們不會抱怨沒有空中支援,也不會抱怨沒有足夠的炮火和給養,只要有一息尚存,他們就不放棄自己的陣地。

我沒在文中提任何我軍戰役指揮官,所有英雄全是基層官兵。

那是因為我認為,上甘嶺,不僅是一兩個偉人的勝利,也不僅是幾十個將軍的勝利,更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勝利。當一個輝煌了兩千年的民族在落魄後重新找回自信,所爆發的力量是可怕的。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說,「中國人走向民族復興是從跨過鴨綠江那一刻開始的,敢於和世界上最強的國家較量,還能戰而勝之,對於新中國和近代中國人來講,都是極為了不起的事情,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心理支撐點。」

這個支撐點在拿下上甘嶺一役之後達到頂峰。

西方國家始終不理解,尤其是美國人始終沒搞明白輸在哪?

就像今天,川普公開表示,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能把疫情控制在武漢範圍以內一樣。

這是一種民族集體自尊的覺醒,是為了民族利益可犧牲任何個人利益,甚至個人性命的民族意識。

過去一百多年裡,中國人曾經把她丟失,但在新中國建立的過程中,中國人又把她找了回來。

所以,4.2萬醫護人員,會前僕後繼地奔赴武漢,他們不計個人安危,不計生死一線,只為事關民族存亡的一役!這無疑是上甘嶺精神的傳承!

美國人很認真的研究了上甘嶺戰役,並從此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敵,今天,明智的他們應該再好好研究中國人抗疫的過程,中國人和當年一樣,上甘嶺精神仍在這片土地傳承,他們不應該和中國人為敵。

經濟戰、科技戰,如果中國人把那當成另一個上甘嶺,他們沒有任何贏得希望。

因為中國人的先輩做到了,他們的後輩同樣能做到。

2019年國慶大閱兵,一面布面了381個彈孔的戰旗伴隨空降兵戰車方隊受閱官兵緩緩駛過天安門,它來自——上甘嶺戰役15軍45師134團8連。

觀禮臺的來賓紛紛起立,面色莊重,肅目行禮,這是對英雄們的尊重,更是對精神的傳承。

(期待你的轉發和在看)

相關焦點

  • 43天血戰上甘嶺,血肉凝成的國魂,讓我們從此昂首西方
    上甘嶺戰役,血肉凝成的國魂,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將近100年的時間裡,中國飽受侵略的炮火蹂躪,我們的眼前硝煙瀰漫,一場場慘痛的戰鬥,不論是失敗還是久違的勝利,巨大的代價都讓四萬萬國民為之淚目,洗刷了百年屈辱,中國人民站了起來。
  • 【致敬英烈】雲南文山曾馳騁上甘嶺戰役的戰鬥英雄—黃文祥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有一位曾經馳騁上甘嶺戰役的戰鬥英雄——黃文祥。
  • 上甘嶺戰役全記錄
    上萬名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築起了這個無法撼動的堡壘。志願軍戰士們在黃繼光烈士紀念碑前莊嚴宣誓。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奪回地表陣地。圖為537.7高地戰鬥實景。1952年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圖為志願軍戰士在上甘嶺陣地上歡呼勝利。
  •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
    好鋼用在刀刃上,上甘嶺戰役催生「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軍第8集團軍集中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了攻擊。在志願軍陣地上,平均每秒鐘落炮彈6發,終日落彈達30萬餘發,飛機投彈500餘枚。
  • 莫華感言:上甘嶺戰役背後的思考
    電影《上甘嶺》是我童年的記憶符號,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O周年,這部老電影我又重溫了一遍,一樣的劇情,不同的感受。 記得,兒時最喜歡聽電影裡的那首主題曲《我的祖國》,在優美動聽的旋律裡不知道戰爭的殘酷。
  • 上甘嶺戰役中的秦基偉,「抬著棺材上上甘嶺」
    24個小時之內,陣地已經4次易手,戰事之慘烈難以想像!在上甘嶺這個彈丸之地上,雙方為何要做如此慘烈的拼殺呢?原來,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命脈,而五聖山又是朝鮮東海岸到西海岸的連接點,控制著金化、鐵原和平康三角地帶,志願軍佔有它,就可直接威脅「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倘若「聯合國軍」奪走了它,就將危及北朝鮮整個戰線。
  • 上甘嶺戰役有多慘烈,陣地山頭被削低2米,地面陣地丟失殆盡
    然而,有不少的專業人士,將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勝利,視為幫助志願軍,乃至新中國,灌注了一個非凡「國魂」的開端。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讓世界各國為之矚目。在這場戰役中,隨處可見的是,以身報國的戰鬥英雄。讓我們將時光的指針,撥回到1952年的戰鬥現場,瞻仰「國魂」的誕生。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 同樣是坑道作戰,日軍守不住硫磺島,為何志願軍在上甘嶺讓範弗裡特...
    說到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傷亡率最高的一戰,那就是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的這場戰爭,22000日軍到投降時只剩數千人,美軍也付出了傷亡總計28686人的代價,巨大傷亡間接促成了後來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結局。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174)丁字山|上甘嶺戰役|美軍|範佛裡特|抗美...
    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深刻認識到志願軍坑道防禦工事的難以攻克,放棄了對志願軍連以上陣地的一切攻擊企圖——之所以說連以上,是他們認為,如果上甘嶺這種連級防禦陣地打不下來,我總能打幾十人一個排防禦的小型前哨陣地吧?於是就有了美軍的最後一次進攻作戰——丁字山之戰,也是「範弗裡特彈藥量」司令在被總統先生趕回老家養老之前,試圖給自己掙點臉面的收官之作。
  • 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四大將
    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四大將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11 星期一     在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發誓要 「抬著棺材上甘嶺」「一定要守住上甘嶺」。這話不只是空言。
  • 《亮劍》趙剛原型杜義德將軍,上甘嶺戰役他是指揮者之一
    1945年5月初,杜義德率部收復南宮、新河兩縣城,6月配合冀中軍區發起子牙河戰役,攻克艾章莊、東汪等敵人頑固據點,至8月底,冀南大片地區獲得解放。(三)搭檔王近山王近山和杜義德有過小矛盾。1935年3月,在嘉陵江戰役中,紅軍為奪取閬中、昭化等城,大部隊開始渡江過浮橋,當時杜義德正好擔任過橋總指揮。時任紅4軍第10師28團團長的王近山帶著一群剛繳獲的戰馬,因為浮橋是竹扎的,不牢固。杜義德大聲說:「人從橋上過,馬從水裡蹚過去。」但是那時的王近山才20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所以非要帶著馬過橋不可。
  • 朝鮮戰場上最著名的「絞肉機之戰」——血戰上甘嶺
    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血與火的較量,英雄的志願軍硬是把近120萬人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殺退400公裡,交戰雙方對峙於鐵原、金化一線。在曠日持久的大規模對峙中,雙方的接觸線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陣地對攻戰。其中最典型的具有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一個叫上甘嶺的小村莊附近幾個小山包上……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與此同時,為了配合上甘嶺坑道作戰和進行反擊準備,15軍從20日至30日先後殲滅了上甘嶺以西,柏德裡東山和平康以南地區的敵人,共3000餘人。而駐防在西方山地區的第44師對當面之敵,也發動了一系列的攻擊,共殲敵4000餘人,這不僅有效牽制了上甘嶺的敵人,而且將戰線前推10公裡。
  • 上甘嶺戰役為何打得如此艱難?戰前一個重要情報被忽視,你肯定不信!
    上甘嶺戰役我軍斃傷美韓聯軍25000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5師損失過半,連一個完整的建制連都沒有了,機關和後勤人員都上了前線,秦基偉還把自己的警衛連給派了上去,戰鬥之慘烈由此可見一斑
  • 血戰上甘嶺
    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餘人,佔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   上甘嶺戰役坑道戰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15軍軍長秦基偉說:「在坑道鬥爭中,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軍人的優秀品質戰勝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上甘嶺表面陣地被美軍佔領了,但在地下的坑道中,志願軍官兵們仍在堅持戰鬥。
  • 上甘嶺戰役中,手無寸鐵的報務員用血肉之軀,消滅了100多個敵人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籤下《南京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0天不到北京淪陷,圓明園再次被燒。1931年9月18日,日本攻入,一周時間,遼寧淪陷,兩個多月,整個東北淪陷。中國太需要用一場面對面的戰鬥,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尊嚴了!
  • 上甘嶺戰役:刻骨銘心的戰鬥,此後數十年中國軍隊威名不減
    美軍把戰線的突破口選擇了上甘嶺地區,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攻防戰,是由美七師和韓二師進行進攻,而志願軍第15軍,12軍進行防守。上甘嶺所在的五聖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如果失掉了五聖山,志願軍將無險可守,被迫後退200裡公裡以外。戰前,美國計劃用五天的時間,200人的傷亡代價拿下上甘嶺。
  • 英雄之戰!熱血重溫!電影《上甘嶺》4K修復版專場放映活動在寧舉辦
    現代快報訊10 月 20 日," 英雄之戰!熱血重溫!新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上甘嶺》4K 修復版專場放映 " 在南京舉辦,該活動由江蘇省電影局指導,江蘇省電影創作中心主辦,現代快報 + 承辦,中國電影資料館特別支持。這場放映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70 周年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