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位去西天取經的人是誰?不是唐僧,而是八戒

2020-12-23 一品鏟史官

在《西遊記》開篇,高僧玄奘正在長安講授佛法,觀音菩薩化身忽然現身法場,告訴玄奘,你所講的是小乘佛法,不能渡亡靈,要度亡脫苦,需得大乘佛法。

玄奘等人忙問道,那如何才能得到大乘佛法呢?只見觀音說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此經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就因為這句話,唐僧玄奘開啟了他十萬八千裡的西行之路。

一、玄奘為何要去西天取經?

雖然《西遊記》是一部小說,但我們知道,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卻是真實的歷史,而玄奘的目的也的確是為了到天竺求取真正的大乘佛法。

唯一不同的是,玄奘是自己要去,而不是被觀音點化的。

玄奘為什麼要去求取大乘佛法呢,和佛法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所謂大乘佛法,就是指在天竺的佛經原著蘊含的佛法,而小乘佛法就是被翻譯過來的其他語言的佛經蘊含的佛法,包括中國的漢字佛經。

既然都是佛經,只是經過了翻譯,有什麼不同嗎?

事實上,當時中國的佛經和古印度的佛經原文,的確有很大出入。

因為從古印度到中國,中途要經過很多的地區和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語言各不相同,因此佛經就要被反覆的翻譯成不同的語言。

而佛經原著中的很多奧義並不是每一位翻譯者都能理解,因此翻譯過程中不免丟失很多。因此到了中國,原來的佛經奧義已經很多都丟失了。

這就是為什麼中文作家很難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之一。翻譯會丟失很多文字中蘊含的道理和精髓,更何況是多次翻譯。

玄奘發現了這一點,為了參悟最高佛法奧義,他只能選擇去天竺求取大乘佛法。這就是唐僧玄奘西行的原因。

玄奘西行成功後,餘生致力於佛經原著的翻譯和參悟,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的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崇敬。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玄奘並不是第一個發現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區別的人,更不是第一個向西求取佛經原著的高僧。

二、漢族高僧第一人

歷史上第一位西行求取大乘佛法的高僧,是三國時期的朱士行。

而朱士行創造的第一,還不僅於此。

我們知道,佛教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當時的漢明帝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寺廟-洛陽白馬寺。

然而,中國本身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因此佛教的初期傳播並不順利,直到南北朝時期才逐漸發揚光大。

而佛教能夠發揚光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位高僧朱士行。

魏嘉平元年,公元250年,朱士行在洛陽白馬寺登壇受戒,正式成為佛門中人,法號八戒。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

然而,這位八戒可不簡單。朱士行不僅天資聰穎,極有慧根,而且專務經典,勤研佛法。

當時傳到中國的佛經很少,最流行的是《道行般若經》。但是很快,朱士行就發現,流傳到中國的這部佛經味道有點不對,文風太過簡明,深度不夠,而要去研究裡面的義理,又發現很多地方都說不通。

朱士行遺憾地嘆息道:這部經書是大乘佛法的精要,但卻沒有將其中義理完全翻譯出來(「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

三、西行求法

後來,朱士行輾轉聽聞,西域有這部經書的梵文原著《大品般若經》。但當時正值三國末期,隴西戰亂不斷,曹魏內部有剛剛經過兵變,到處兵荒馬亂。沒有官方支持,他一個人普通人,是很難活著到達西域的。

但作為一個致力於弘揚佛法的高僧,朱士行又怎麼甘心放棄這樣的機會呢?

公元260年,魏甘露五年,朱士行不顧勸阻,憑著一片真誠,孤身前往西域。

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朱士行從雍州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再由西域南道,橫渡千裡流沙,終於到達了西域的於國,大約在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區。

不僅如此,朱士行還在于闐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大品般若經》梵文原本,共九十章,60餘萬字。

然而,正當他想將抄錄的經書東傳時,卻遇到了麻煩。

於是當時天竺前往中國的交通要道,很多佛教經典都要從那裡向東傳播。但在當地,卻仍舊是小乘佛法佔據佛教的統治地位,並不承認大佛教的地位。

於是,當地的佛教信徒得知他要將經本東傳,便污衊他「惑亂正典」,要求信佛的于闐國王禁止經書出境。

為什麼這些人也是佛教信徒,卻如此偏激呢?說白了,這些人就是壟斷佛教傳播的機會和途徑,如果有人直接翻譯梵文佛經,那不是斷絕了他們的利益和佛教地位嗎?

因此,朱士行多次努力,也沒能將經書傳回中國。而他本人,也就留在了于闐,研究大乘佛法。年復一年,朱士行在當地都取得了很高的佛教地位,並收了徒弟。

公元282年,朱士行已經79歲高齡,眼看著自己風燭殘年,而願望還沒有實現。朱士行決定不能再等了,而這次,他終於成功了。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朱士行的弟子弗如檀終於將梵文《大品般若經》送到了洛陽。而又過了10年,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這本經書才經由陳留水南寺的僧人無羅叉和居士竺叔蘭翻譯成漢文版《放光般若》二十卷。

而此時,朱士行,八戒,這位歷史上的西行求法第一高僧,已經在於去世了10年之久,享年80歲。

四、八戒的歷史原型

朱士行的「西天取經」,雖然只到達了西域,雖然只傳回了一部《大品般若經》,但卻極大的促進了東西政治文化的交流,受到了當代和後世的普遍高度評價。

後來,中山國迎取《放光般若》時,中山王和僧眾出城40裡迎接,盛況空前;而當時佛家的眾多學者,都對此經加以解說、鑽研、註疏,形成了名噪一時的般若學說;後世佛學學者更是對這種求法忘我的精神倍加推崇,先後有法顯、寶雲、玄奘等人加以效仿。

而有趣的是,朱士行與《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多有相似之處。

朱士行姓朱,而豬八戒姓豬;朱士行法號八戒,而豬八戒名八戒;朱士行西行求取佛法,而豬八戒西天取經。

因此,很多人認為,朱士行正是後來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時八戒的歷史原型。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假如去西天取經的人不是唐僧,換成趙文卓的法海,會怎樣?
    西遊記和白蛇傳都是我們很熟悉的神話故事,兩個故事中的唐僧和法海都是得道高僧,不同之處就是唐僧手無縛雞之力,而法海是佛教裡的法師法力高強。假如西遊記裡去西天取經的人換成法海,會是怎麼的效果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有趣的話題。
  • 西遊記裡真正讓唐僧動心的女人是誰?如來為何讓唐僧去西天取經?
    ;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無言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唐僧在這裡是經受住了金錢和美女的考研,但是受到了驪山老母和觀音的批評,原文道「聖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其實就是在說,唐僧遇到困難的時候,讓徒弟出來擋刀,沒有一個師傅的擔當,佛教常宣傳「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在唐僧這兒,只是嘴上說說,在四聖試禪心的環節,雖然唐僧不為美色錢財所動,卻表現出非常自私自利的模樣
  • 《西遊記》如來佛祖既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
    本期話題【《西遊記》如來佛祖既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看過《西遊記》的觀眾心底想必都有一種感慨,那就是唐僧師徒真是真的是多災多難,一路西行誠心求取真經,但是卻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妖怪或者劫難,可以說每一次都驚險萬分,讓人非常心疼。但是觀眾卻也因此有個疑惑,那就是如來佛祖即讓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為何又要設置劫難?
  • 取經隊伍中,唐僧很沒用嗎?其實他是最有用的人
    在唐僧取經的過程中,孫悟空是降妖除魔的主力,一路上的鬼怪,大多靠孫悟空解決。豬八戒雖然很少降妖,但是他常挑著擔子,偶爾也能幫孫悟空除妖,也立下一些功勞。沙和尚在降妖方面更少,只是偶爾幫忙,但是他牽馬登山,保護唐僧,也有辛勞。即便是小白龍,也有馱伏唐僧之功。唯獨唐僧,給人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他甚至讓人覺得很沒用。
  • 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為啥不帶著唐僧飛西天,八戒說明了原因
    不是悟空不想這麼做,而是不能做。 這是為何呢? 可能有人說,是不是因為悟空的筋鬥雲有限制,每次都只供他一人使用?可是菩提祖師在將這門法術傳授給悟空時也沒有說這些附加條件啊! 難道是因為唐僧不想這麼做? 唐僧在東土大唐時可是說過,他一定會踏踏實實的走到西天。
  • 都是去西天取經,為何孫悟空能成佛,和八戒沙僧形成天差地別?
    那麼問題來了,唐僧的這四個徒弟似乎都有一些缺陷和毛病,比如孫悟空是一個十分暴躁的人,在唐僧取經的過程中,孫悟空打死的凡人有很多,當然,被孫悟空打死的也確實沒什麼好人。豬八戒則是十分的貪小便宜,沙和尚是一個憨厚沒有什麼臺詞的人,這三個徒弟中為什麼只有孫悟空一個成了佛?
  • 唐僧:誰也別攔著我恰飯
    他明明看見悟空打死了人,但你要他相信那都是妖魔鬼怪變的。你能在看見男/女朋友手機裡的曖昧信息之後,相信你是他/她最愛的人嗎?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已經夠難了。現在你們還要唐僧因為相信,所以看不見。你們diss唐僧,因為他偏愛一味順著他心意講話的八戒。
  • 「為什麼觀音要選唐僧5人去西天取經?」答案來的猝不及防啊!
    曾經看到一則報導「女生的腳比男生的臭」,哈哈哈哈,看來這個報導還真是存在的,不過這個小姐姐你這樣欺負妹妹不怕被你媽揍嗎在開車的路上看到了這樣子的場景,覺得實在是太危險了吧,如果一個不注意往後翻了,可能就要去醫院了,不過好像他們都習以為常了
  • 八戒不拜如來不拜觀音,卻唯獨向此人行大禮,從未怠慢過
    《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是孫悟空,從他的出生到拜師,到大鬧天宮,再到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描寫,將孫悟空的性格刻畫的活靈活現,從一身傲骨到最後的成佛不得不服從管束,孫悟空的一路讓人嘆息。
  • 沙僧加入取經隊伍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修成正果,而是完成此人野心
    上兩篇文章我們分析了沙僧在整個取經隊伍中的存在感問題,沙僧除了挑擔子存在感極低,甚至在三打白骨精時,故意不替孫悟空說話導致孫悟空被唐僧寫了休書趕走。第二次是在真假孫悟空,由於六耳獼猴作亂,孫悟空又被趕出了取經隊伍,豬八戒去取水,唐僧饑渴難耐,沙僧再次把唐僧一人留在原地,去找豬八戒,結果唐僧差點被六耳獼猴給打死。唐僧在取經隊伍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那是整個取經隊伍的靈魂,頭兒。
  • 龍王三太子為何非要去西天取經,你看他的身上帶了啥?
    唐僧是佛祖座下的二徒弟金蟬子,悟空憑藉一己之力成為了齊天大聖,更不用說自己修煉大道,終於成為天蓬元帥和捲簾大將的八戒和沙僧了。就是這樣一個整整齊齊的隊伍裡居然混進了一個「官二代」。此人不用多加猜測,他就是西海的三太子小白龍。關於他的故事,我們已經著墨些許用來分析這個人物。
  • 《西遊記》中的烏巢禪師法力無邊,劇透了取經之路,他到底是誰?
    烏巢禪師認得唐僧卻不識孫悟空在高老莊收服八戒之後,到了浮屠山,山上住的就是烏巢禪師,曾經勸八戒跟他修行。這個烏巢禪師,住在一棵大樹上的柴草窩裡,見到唐僧一行三人,就下樹相見。他竟然認得唐僧,但是這個禪師卻假裝不認得孫悟空。卻說那禪師見他三眾前來,即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三藏下馬奉拜,那禪師用手攙道:「聖僧請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禪師,作揖了。」
  • 為何如來不安排二郎神、哪吒代替八戒、沙僧去取經?
    如來佛祖之所以不安排二郎神和哪吒代替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二郎神和哪吒並未被貶下凡間;第二、二郎神和哪吒能力太強;第三、二郎神、哪吒和孫悟空三個人無法共處。
  • 「帝國反擊戰」背景下的玄奘西行||唐僧西天取經大探秘(上)
    本系列文章是對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的解讀。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交代唐僧取經的歷史背景。
  • 護送唐僧取經歸來,如來佛祖護法八大金剛,為何不敢降落長安城?
    護送唐僧取經歸來,如來佛祖護法八大金剛,為何不敢降落長安城?靈山傳經大會剛一結束,觀音菩薩向法祖繳了東土尋取經人的金旨後,如來佛祖當即安排八大金剛,護送唐僧師徒回大唐送經。隨後唐僧師徒,跟隨著八大金剛,升起祥雲,返往東土大唐長安城。
  • 同樣修成正果,為何只有八戒和沙僧沒有成佛?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同樣修成正果,為何八戒和沙僧沒有成佛?背後原因令人深思文|飛魚歐巴說歷史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四大名著裡面(其實是六大名著),只有《西遊記》最飽受爭議了。很多人都在為這部小說到底是在重佛抑道,還是在重道抑佛而而進行激烈的探討。
  • 歪讀西遊記:驚奇發現,取經並非唐僧本願
    如來為拓寬在東土大唐的業務,就安排觀世音菩薩,前去大唐尋找佛教「代理人」,忽悠人去西天天竺國雷音寺取經。然而,筆者在看這段時,驚奇發現,唐僧去西天取經,並非出自他本人意願,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具體是怎麼回事兒呢?這得從觀世音菩薩到了東土大唐說起。
  • 唐僧取經路線為何「捨近求遠」?西行路線圖和《西遊記》圖文對照
    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後又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古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西南
  • 《西遊記》你真的看懂了嗎——取西經是唐僧自願的嗎
    但是在拜讀過這個原著之後,才發現電視劇僅僅只是小說精彩度的十分之一,由於小說借神話諷刺當時的社會黑暗,許多人傳言說《西遊記》在明代是一部禁書,這點我表示懷疑,因為並沒有確切的歷史根據。如果說這本書是現代人寫在現在的時代,說不定真成了禁書。哼哼~~真是善哉善哉。《西遊記》主要講了個什麼故事呢?主要講師徒四人一路打怪升級過副本,去往西天獲得裝備和成就。
  • 原本只有唐僧,女兒國王為何在通關文牒中,增添孫悟空等3人法名
    唐太宗送給唐僧的通關文牒,是在唐僧西行取經時。當天,唐太宗召集了文武大臣,寫了取經文牒後,還蓋上了大唐通行寶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途中,唐僧每經過一國,首先要做的便是倒換通關文牒。而每當唐僧師徒將通關文牒呈給各國國王蓋一國印章時,也很少有國君敢以為難,甚至大多都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