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開篇,高僧玄奘正在長安講授佛法,觀音菩薩化身忽然現身法場,告訴玄奘,你所講的是小乘佛法,不能渡亡靈,要度亡脫苦,需得大乘佛法。
玄奘等人忙問道,那如何才能得到大乘佛法呢?只見觀音說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此經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就因為這句話,唐僧玄奘開啟了他十萬八千裡的西行之路。
一、玄奘為何要去西天取經?
雖然《西遊記》是一部小說,但我們知道,玄奘西行求法的事跡卻是真實的歷史,而玄奘的目的也的確是為了到天竺求取真正的大乘佛法。
唯一不同的是,玄奘是自己要去,而不是被觀音點化的。
玄奘為什麼要去求取大乘佛法呢,和佛法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所謂大乘佛法,就是指在天竺的佛經原著蘊含的佛法,而小乘佛法就是被翻譯過來的其他語言的佛經蘊含的佛法,包括中國的漢字佛經。
既然都是佛經,只是經過了翻譯,有什麼不同嗎?
事實上,當時中國的佛經和古印度的佛經原文,的確有很大出入。
因為從古印度到中國,中途要經過很多的地區和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語言各不相同,因此佛經就要被反覆的翻譯成不同的語言。
而佛經原著中的很多奧義並不是每一位翻譯者都能理解,因此翻譯過程中不免丟失很多。因此到了中國,原來的佛經奧義已經很多都丟失了。
這就是為什麼中文作家很難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之一。翻譯會丟失很多文字中蘊含的道理和精髓,更何況是多次翻譯。
玄奘發現了這一點,為了參悟最高佛法奧義,他只能選擇去天竺求取大乘佛法。這就是唐僧玄奘西行的原因。
玄奘西行成功後,餘生致力於佛經原著的翻譯和參悟,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他的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崇敬。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玄奘並不是第一個發現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區別的人,更不是第一個向西求取佛經原著的高僧。
二、漢族高僧第一人
歷史上第一位西行求取大乘佛法的高僧,是三國時期的朱士行。
而朱士行創造的第一,還不僅於此。
我們知道,佛教在東漢初年傳入中國,當時的漢明帝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寺廟-洛陽白馬寺。
然而,中國本身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因此佛教的初期傳播並不順利,直到南北朝時期才逐漸發揚光大。
而佛教能夠發揚光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位高僧朱士行。
魏嘉平元年,公元250年,朱士行在洛陽白馬寺登壇受戒,正式成為佛門中人,法號八戒。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
然而,這位八戒可不簡單。朱士行不僅天資聰穎,極有慧根,而且專務經典,勤研佛法。
當時傳到中國的佛經很少,最流行的是《道行般若經》。但是很快,朱士行就發現,流傳到中國的這部佛經味道有點不對,文風太過簡明,深度不夠,而要去研究裡面的義理,又發現很多地方都說不通。
朱士行遺憾地嘆息道:這部經書是大乘佛法的精要,但卻沒有將其中義理完全翻譯出來(「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
三、西行求法
後來,朱士行輾轉聽聞,西域有這部經書的梵文原著《大品般若經》。但當時正值三國末期,隴西戰亂不斷,曹魏內部有剛剛經過兵變,到處兵荒馬亂。沒有官方支持,他一個人普通人,是很難活著到達西域的。
但作為一個致力於弘揚佛法的高僧,朱士行又怎麼甘心放棄這樣的機會呢?
公元260年,魏甘露五年,朱士行不顧勸阻,憑著一片真誠,孤身前往西域。
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朱士行從雍州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再由西域南道,橫渡千裡流沙,終於到達了西域的於國,大約在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區。
不僅如此,朱士行還在于闐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大品般若經》梵文原本,共九十章,60餘萬字。
然而,正當他想將抄錄的經書東傳時,卻遇到了麻煩。
於是當時天竺前往中國的交通要道,很多佛教經典都要從那裡向東傳播。但在當地,卻仍舊是小乘佛法佔據佛教的統治地位,並不承認大佛教的地位。
於是,當地的佛教信徒得知他要將經本東傳,便污衊他「惑亂正典」,要求信佛的于闐國王禁止經書出境。
為什麼這些人也是佛教信徒,卻如此偏激呢?說白了,這些人就是壟斷佛教傳播的機會和途徑,如果有人直接翻譯梵文佛經,那不是斷絕了他們的利益和佛教地位嗎?
因此,朱士行多次努力,也沒能將經書傳回中國。而他本人,也就留在了于闐,研究大乘佛法。年復一年,朱士行在當地都取得了很高的佛教地位,並收了徒弟。
公元282年,朱士行已經79歲高齡,眼看著自己風燭殘年,而願望還沒有實現。朱士行決定不能再等了,而這次,他終於成功了。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朱士行的弟子弗如檀終於將梵文《大品般若經》送到了洛陽。而又過了10年,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這本經書才經由陳留水南寺的僧人無羅叉和居士竺叔蘭翻譯成漢文版《放光般若》二十卷。
而此時,朱士行,八戒,這位歷史上的西行求法第一高僧,已經在於去世了10年之久,享年80歲。
四、八戒的歷史原型
朱士行的「西天取經」,雖然只到達了西域,雖然只傳回了一部《大品般若經》,但卻極大的促進了東西政治文化的交流,受到了當代和後世的普遍高度評價。
後來,中山國迎取《放光般若》時,中山王和僧眾出城40裡迎接,盛況空前;而當時佛家的眾多學者,都對此經加以解說、鑽研、註疏,形成了名噪一時的般若學說;後世佛學學者更是對這種求法忘我的精神倍加推崇,先後有法顯、寶雲、玄奘等人加以效仿。
而有趣的是,朱士行與《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多有相似之處。
朱士行姓朱,而豬八戒姓豬;朱士行法號八戒,而豬八戒名八戒;朱士行西行求取佛法,而豬八戒西天取經。
因此,很多人認為,朱士行正是後來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時八戒的歷史原型。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