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跨越藩籬的忘年之交,王室題材的影片

2021-01-20 利人小說匯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這部影片改編自阿卜杜勒的私人手記,以不同的視角窺探英國在位第二長的女王,維多利亞女王晚年的私生活以及和印度僕從阿卜杜勒的忘年友誼,《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由《女王》、《菲洛梅娜》、《跑調天后》名導史蒂芬佛瑞爾斯再度改編真人真事,老搭檔茱蒂丹契再度友情主演,這更是她第三次扮演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是史蒂芬佛瑞爾斯再度改編真人真事,這次挑戰被稱為「史上最不可能的友誼」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印度平民阿卜杜勒的忘年之交的故事,這部片保有史蒂芬爺爺部分的一貫風格,那就是幽默有趣、溫潤如玉卻又毫不沉悶,許多對話幽默好笑,也有許多臺詞飽含智慧與深意。

可此片也做了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應該是主角。維多利亞女王不同於《菲洛梅娜》的菲洛米娜、《跑調天后》的佛羅倫斯夫人,角色定位天差地遠,個性更是有顯著改變,維多利亞女王也是我看過史蒂芬爺爺的片中唯一一位大動肝火的角色。透過主角的改變,全片的風格也受到影響,除了溫柔,犀利諷刺比以往多了一點,讓我初看時頗為驚豔。

也許是為了平衡這樣的諷喻,這部片的幽默明顯多過《菲洛梅娜》,前半段好多臺詞讓人不禁笑出聲,不愧為喜劇導演。可到後段風格明顯轉變,笑聲不復,前段沉潛的種族與身份歧視、權力與階級爭奪一一浮出臺面,劇情也多次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也終於讓人體會到這部電影真正想說的內涵。

然而阿卜杜勒的角色就有些缺陷。阿卜杜勒從印度來到英國,和同行者穆罕默德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想表達對女王敬愛的他主動親吻了女王的腳,也就此展開友誼。電影對阿卜杜勒的內心描繪幾乎從缺,從為何他會有這樣的行為?他想得到什麼嗎?他的心態?我們不得而知,而我有自行揣測。

我認為導演表現的是在那個年代殖民地人民的心態。他們對殖民者的心態大部分我們知道的是痛恨,但也有部分是敬仰,且視能到該國為榮耀,就像當初許多臺灣人到日本留學一樣。而阿卜杜勒對英國很敬仰、對女王亦是,所以才有這樣的舉動。但這只是揣測,實際上電影所表現的太少,阿卜杜勒的內心幾無雕琢,相當可惜。

而且電影也過度簡化女王與阿卜杜勒以及皇室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到阿卜杜勒教女王烏爾都語、可蘭經,一直看到皇室在外面偷聽,看見皇室對阿卜杜勒的意見,看到女王與阿卜杜勒的友情,但因為阿卜杜勒的內心戲從缺,整個關係變得很簡化,彷彿簡單的淪於善與惡的鬥爭,而阿卜杜勒毫無反擊更加深這一點。

而阿卜杜勒是真的把女王當朋友嗎?還是只是出自敬畏?我認為這部分一開始有些曖昧不明,但到後來阿卜杜勒的反應與最後女王過世時的哭泣,以及最重要的最後在印度泰姬瑪哈陵前女王雕像的那一吻,更是證明女王在他心中的地位,不論一開始如何,都無須追究了。只是阿卜杜勒的部分許多地方真的處理的很可惜,主要是源自劇本太過粗糙缺乏雕琢,對於內心面相影響外部行為的處理太過簡略,角色演起來顯得毫無存在感,演員阿里札勒也做不了什麼補救。

將阿卜杜勒與女王的關係簡化,其來有自。在阿卜杜勒的手記遭翻出以後,許多人認為他與女王之間有著曖昧情愫,傳言也多為維多利亞女王晚年愛上印度僕從,友情只是陪襯。但這部片將友情擺第一,將曖昧的情愫淡出,唯有一場女王知道阿卜杜勒結婚的戲碼好像有點曖昧,但之後就看出女王只是擔心自己害了阿卜杜勒不能和家人在一起。

電影很巧妙的處理了兩人之間的友情,雖然有簡化之嫌,但依然有趣且動人,去除了曖昧這最爭議的部分,難免會有忽視史實之嫌,但導演並非要重塑史實,而是藉此表達內涵,讓我們看到友情能跨越一切,是否有曖昧並非是最重要的。

反觀女王的角色。維多利亞女王擁有十億子民,卻被皇室的繁文縟節以及皇室臣子的箝制壓的喘不過氣,當阿卜杜勒這樣特別的人出現,她彷彿眼睛一亮,終於有這樣的人出現了。電影對女王的內心雕琢總算多許多,但還可以更豐富,茱蒂丹契的亮眼表現則完全填補了這個小缺陷,且有餘甚多。

女王在皇室中享有特權,但她到底有多寂寞?女王說,這個職位不是人幹的。她一輩子在權力鬥爭中過活,最後她活下來了,成為勝者,但這樣的生活完全不是她想要的。她也說,她愛的人都走了,唯剩她獨活。皇室中人人都只為自己,女王的寂寞,恐怕是皇室中的權力哀怨。所以當阿卜杜勒出現,她終於可以甩那些壓力不管了。

女王的寂寞遇到阿卜杜勒的貼心與風趣,友情的展開卻備受阻撓。她身居高位,但英國的女王是沒有參政權的。當她和阿卜杜勒展開友誼,皇室成員開始以各種方式打算阻止,甚至威脅女王要宣布她精神異常,可女王的堅定表現完全展示了她的穩重與堅持,我們更得以從中一窺導演所想說的──權力與歧視的面貌。

總體來說整部影片的風格基調始終秉持著史蒂芬佛瑞爾斯的一貫溫柔幽默,有趣且引人入勝,忘年之交動人且別具歷史意義,文化差異的營造也頗為優秀,劇本和阿卜杜勒角色的描述雖略顯空洞,卻掩蓋不了茱蒂丹契既強大又柔軟的那女王氣場。導演看似想提到歷史的永恆與權力的荒謬,但很聰明地並未模糊焦點,依然將主題放在忘年之交上,可惜後段太過簡化,王室的存在感也太喧賓奪主。

相關焦點

  •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英國皇室秘辛,女王與男僕的超友誼關係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是2017年上映的劇情片,改編自印度記者施雷巴尼·巴斯所出版的《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關於女王心腹的真實故事》一書。故事講述維多利亞女王在晚年時,與一位印度的僕人阿卜杜勒發展出一段親密的忘年之交,即使雙方相差44歲的差距且文化上有著巨大的隔閡,依然無法阻止雙方堅固的友誼關係。女王身邊的家人及幕僚完全不認同女王與阿卜杜勒的頭條,並百般的阻撓及幹擾,試圖使女王回心轉意將心思全力放在國家事務上。
  • 為什麼維多利亞女王被稱為歐洲王室的祖母(上)
    因為寫完上一篇以後,很多朋友說對歐洲王室之間的關係不太了解,為了讓大家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方面之後的文章寫作,我先寫這一篇文章,從維多利亞女王寫起,把歐洲王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儘量寫清楚。之後還會從克裡斯蒂安九世入手再理順另一條線。
  • 歐洲皇室與王室關係有多複雜?看維多利亞5個女兒的長相,就懂了
    茶餘飯後總少不了八卦,尤其是貴族王室的八卦,「精彩」兩字都難以形容。 維多利亞公主的女兒索菲公主後來成為了希臘王后。
  • 歐洲王室都是親戚——維多利亞女王家譜(2016年最新版)
    維多利亞女王與她的表兄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阿爾伯特結婚,一生育有4個兒子和5個女兒,但由於是近親通婚,四個王子中幼子奧爾巴尼公爵利奧波德親王是血友病患者,所幸的是五位公主個個健康美麗,但次女艾麗斯公主和幼女貝亞特麗絲公主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她們與歐洲王室聯姻的結果是使這一可怕的疾病在歐洲王室中蔓延。
  • 王室神奇的姓名規律:喬治小王子以後的女兒會叫「維多利亞公主」
    英國王室雖說沒有很悠久的歷史但是也是有著很多可以讓人深挖的故事,王室的長公主一般都是指國王或者是女王的孩子,也是指第一個女兒,而取名字也是長公主們出生時很重要的事情,畢竟王室中一個好的姓名也是代代流傳下去的,那麼這些長公主都叫什麼呢?第一位,最早時期的,Mary瑪麗長公主1631-1660。
  • 維多利亞女王與慈禧同時代,為何子孫遍及歐洲王室?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繼位,1901年去世,在位64年。在這64年間,英國不僅「統治」世界,還「統治」了歐洲大多數王室。
  • 沙特王室上演大清洗!三名王室高級成員被逮捕,其中還有國王親弟
    界面新聞近日報導稱,沙特當局逮捕了超過3名王室高級成員,逮捕罪名是「涉嫌未遂政變和叛國」,這一事件在沙特國內引起巨大轟動。據了解,被逮捕人員中包括沙特國王的親兄弟阿卜杜勒阿齊茲親王、前王儲納伊夫以及他的一個兄弟。
  • "鐵血殘陽-在刺刀和藩籬下"8.18全國上映
    時光網訊 由北方聯合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二戰題材紀錄電影 《鐵血殘陽》(在刺刀和藩籬下),2016年11月在美國東西海岸分別上映,並當時完成了第89屆奧斯卡獎最佳長紀錄片的參評申報。作為一部中國紀錄片,打入了美國市場並參評奧斯卡獎,用國際視角解讀二戰歷史、借國際平臺傳播了中國聲音。
  • 升國旗奏國歌 《奪冠》引動運動題材影片熱潮
    而運動題材的電影作品,是在大銀幕上對運動員的拼搏歷程所做的展示與致敬,在2020年大年初一就有引發舉國矚目的《奪冠》(《中國女排》)將正式上映,將在大銀幕上一展中國女排奪冠的風採,也通過女排著名的口號「升國旗,奏國歌」進一步引發觀眾的愛國熱情,為影片的票房提供充足的保障。
  • 盤點十部經典英國王室電影,領略王室風雲歷史
    《年輕的維多利亞》故事背景: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女王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 沙特四名王室成員被捕,包括前王儲與國王弟弟
    (觀察者網 訊)一天之內,包括前王儲納伊夫在內的4名沙特王室高級成員被捕,在沙特引起震動。有消息人士指出,這是一場「政治清洗」,其目的在於鞏固現任王儲薩勒曼的權力。周五清晨,戴著口罩身穿黑衣的皇家警衛抵達了王室成員的家中,並將他們逮捕。沙特王室法院將指控阿卜杜勒-阿齊茲和前王儲納伊夫「密謀政變以推翻國王和王儲」。目前,沙特政府尚未公開逮捕行動的細節,也不清楚是什麼促使他們採取行動。彭博社報導說,沙特駐華盛頓大使館的官員拒絕置評。薩勒曼王儲的舉動,也引發了關於其即將繼位的猜測。
  • 沙特王室高級成員遭拘捕,新一輪「宮鬥」將開啟?
    沙特政府並未通報此次逮捕行動,也並未披露任何動機,但一名沙特王室成員和熟悉王室的消息人士,以及一名美國前任高官都證實了此次逮捕行動。另據彭博社7日報導,阿卜杜勒-阿齊茲親王和前王儲穆罕默德·本·納伊夫都被指控「叛國」。《衛報》援引消息人士稱,王儲的舉動是種「預防措施」,因為國王的健康狀況突然惡化。
  • 《維多利亞女王》:如果王冠和枷鎖是命運,我會用盡一生定義自己
    從一個翩翩的公主變成服飾暗淡的老嫗,維多利亞女王的一生經歷的太多。英國歷史學家露西沃斯利刪繁就簡,選取了她一生中幾個不同的生活片段,來向我們講述女王不為人知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活,來近距離地了解她。
  • 聊王室|生為沙特公主,生活有多艱難?
    身為沙特公主 最後卻被活活砸死 沙特似乎在這個世界上是土豪的代名詞,尤其是其龐大的王室,個個土豪有錢,聞名世界。
  • 兒童題材教育影片《四年二班》首映
    聚焦兒童題材,關注兒童健康成長,9月24日下午,兒童題材教育影片《四年二班》在長春市力旺廣場萬達影城舉行首映禮,影片將於10月15日進行全國公映。女主角於淑婉的扮演者李心心電影《四年二班》由吉林天星偉業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獨立投資製作,該影片講述了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就不同性格的同班同學之間發生的故事,在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時,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從而學會了平等、友愛、寬容、堅持等良好品德,傳遞了學生之間團結友愛、積極健康的正能量。
  • 【人物】維多利亞女王:歐洲的賈母?
    維多利亞女王畫像(圖片來自網絡)即使對歐洲的歷史不是很了解的人,對維多利亞女王也都有耳聞,尤其對維多利亞這一字眼。因為大家經常說,這是維多利亞式的帽子,這是維多利亞式的建築,但是那個「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跟維多利亞女王沒什麼大關係,哈哈。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為什麼那麼多建築、時尚,其實就是因為她在位的時候是英國最強盛的時候。那個時候英國領導世界,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就是在維多利亞女王執政的時候。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有史以來,無論男的女的都算上,國王裡面執政時間最長的,長達六十多年。
  • 《銀行家》:難以逾越的種族藩籬
    而這部《銀行家》也正如近幾年雨後春筍般的探討種族題材類電影一般,正向著美式「樣板戲」的道路發展。可以說《銀行家》做到了合格標準。穩,四平八穩。這是從電影開始到結束一直縈繞在我腦袋裡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穩到什麼程度?無論是黑人合夥買下銀行、銀行遭遇種種危機,還是白人夥伴的「反水」,亦或是最後毫不意外地慷慨陳詞。
  •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和印度男僕的黃昏戀?
    在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執政的六十四年裡,「日不落帝國」逐漸成長為世界霸主。不過鮮為人知的是,被視為偉大君主的維多利亞女王的私生活確實有些混亂,比如她和印度男僕的黃昏戀就曾引人關注。 1887年,英國舉行維多利亞女王即位五十周年慶典,亞歐各國的王室應邀參加,其中包括兩名來自印度的王子。
  • 看一看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為什麼被稱為歐洲老祖母?
    這要從維多利亞的愛情說起,維多利亞是一個幸運無比的女人,她在事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擁有一份令天下女子都羨慕的完美愛情。她18歲時繼承王位,21歲時嫁給了自己的表弟阿爾伯特親王。這個看似俗套的政治聯姻,沒想到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兩人婚後真正相愛了,他們的婚姻最終成為歐洲王室歷史上無可匹敵的愛情傳奇。
  • 歐洲王室錯綜複雜的血親關係
    歐洲王室錯綜複雜的血親關係 英維多利亞女王總結的不是很全,因為太多了,歷史上歐洲王室必須娶王室後代,貴族必須娶貴族,直到上世紀70年代傳統才被丹麥女王打破)1.英國王室有黑人血統喬治三世(是他購入的白金漢宮,好有眼光,而且英國歷史上少有的沒有情婦的國王),娶了有黑人血統的夏洛特王妃(是葡萄牙王室的有黑人血統的分支,因為阿方索三世徵服法魯城後娶了北非的黑人總督的女兒,後代蘇薩族又娶了個黑人,其中後代著名的君主就包括夏洛特王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