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這部影片改編自阿卜杜勒的私人手記,以不同的視角窺探英國在位第二長的女王,維多利亞女王晚年的私生活以及和印度僕從阿卜杜勒的忘年友誼,《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由《女王》、《菲洛梅娜》、《跑調天后》名導史蒂芬佛瑞爾斯再度改編真人真事,老搭檔茱蒂丹契再度友情主演,這更是她第三次扮演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是史蒂芬佛瑞爾斯再度改編真人真事,這次挑戰被稱為「史上最不可能的友誼」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印度平民阿卜杜勒的忘年之交的故事,這部片保有史蒂芬爺爺部分的一貫風格,那就是幽默有趣、溫潤如玉卻又毫不沉悶,許多對話幽默好笑,也有許多臺詞飽含智慧與深意。
可此片也做了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應該是主角。維多利亞女王不同於《菲洛梅娜》的菲洛米娜、《跑調天后》的佛羅倫斯夫人,角色定位天差地遠,個性更是有顯著改變,維多利亞女王也是我看過史蒂芬爺爺的片中唯一一位大動肝火的角色。透過主角的改變,全片的風格也受到影響,除了溫柔,犀利諷刺比以往多了一點,讓我初看時頗為驚豔。
也許是為了平衡這樣的諷喻,這部片的幽默明顯多過《菲洛梅娜》,前半段好多臺詞讓人不禁笑出聲,不愧為喜劇導演。可到後段風格明顯轉變,笑聲不復,前段沉潛的種族與身份歧視、權力與階級爭奪一一浮出臺面,劇情也多次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也終於讓人體會到這部電影真正想說的內涵。
然而阿卜杜勒的角色就有些缺陷。阿卜杜勒從印度來到英國,和同行者穆罕默德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想表達對女王敬愛的他主動親吻了女王的腳,也就此展開友誼。電影對阿卜杜勒的內心描繪幾乎從缺,從為何他會有這樣的行為?他想得到什麼嗎?他的心態?我們不得而知,而我有自行揣測。
我認為導演表現的是在那個年代殖民地人民的心態。他們對殖民者的心態大部分我們知道的是痛恨,但也有部分是敬仰,且視能到該國為榮耀,就像當初許多臺灣人到日本留學一樣。而阿卜杜勒對英國很敬仰、對女王亦是,所以才有這樣的舉動。但這只是揣測,實際上電影所表現的太少,阿卜杜勒的內心幾無雕琢,相當可惜。
而且電影也過度簡化女王與阿卜杜勒以及皇室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到阿卜杜勒教女王烏爾都語、可蘭經,一直看到皇室在外面偷聽,看見皇室對阿卜杜勒的意見,看到女王與阿卜杜勒的友情,但因為阿卜杜勒的內心戲從缺,整個關係變得很簡化,彷彿簡單的淪於善與惡的鬥爭,而阿卜杜勒毫無反擊更加深這一點。
而阿卜杜勒是真的把女王當朋友嗎?還是只是出自敬畏?我認為這部分一開始有些曖昧不明,但到後來阿卜杜勒的反應與最後女王過世時的哭泣,以及最重要的最後在印度泰姬瑪哈陵前女王雕像的那一吻,更是證明女王在他心中的地位,不論一開始如何,都無須追究了。只是阿卜杜勒的部分許多地方真的處理的很可惜,主要是源自劇本太過粗糙缺乏雕琢,對於內心面相影響外部行為的處理太過簡略,角色演起來顯得毫無存在感,演員阿里札勒也做不了什麼補救。
將阿卜杜勒與女王的關係簡化,其來有自。在阿卜杜勒的手記遭翻出以後,許多人認為他與女王之間有著曖昧情愫,傳言也多為維多利亞女王晚年愛上印度僕從,友情只是陪襯。但這部片將友情擺第一,將曖昧的情愫淡出,唯有一場女王知道阿卜杜勒結婚的戲碼好像有點曖昧,但之後就看出女王只是擔心自己害了阿卜杜勒不能和家人在一起。
電影很巧妙的處理了兩人之間的友情,雖然有簡化之嫌,但依然有趣且動人,去除了曖昧這最爭議的部分,難免會有忽視史實之嫌,但導演並非要重塑史實,而是藉此表達內涵,讓我們看到友情能跨越一切,是否有曖昧並非是最重要的。
反觀女王的角色。維多利亞女王擁有十億子民,卻被皇室的繁文縟節以及皇室臣子的箝制壓的喘不過氣,當阿卜杜勒這樣特別的人出現,她彷彿眼睛一亮,終於有這樣的人出現了。電影對女王的內心雕琢總算多許多,但還可以更豐富,茱蒂丹契的亮眼表現則完全填補了這個小缺陷,且有餘甚多。
女王在皇室中享有特權,但她到底有多寂寞?女王說,這個職位不是人幹的。她一輩子在權力鬥爭中過活,最後她活下來了,成為勝者,但這樣的生活完全不是她想要的。她也說,她愛的人都走了,唯剩她獨活。皇室中人人都只為自己,女王的寂寞,恐怕是皇室中的權力哀怨。所以當阿卜杜勒出現,她終於可以甩那些壓力不管了。
女王的寂寞遇到阿卜杜勒的貼心與風趣,友情的展開卻備受阻撓。她身居高位,但英國的女王是沒有參政權的。當她和阿卜杜勒展開友誼,皇室成員開始以各種方式打算阻止,甚至威脅女王要宣布她精神異常,可女王的堅定表現完全展示了她的穩重與堅持,我們更得以從中一窺導演所想說的──權力與歧視的面貌。
總體來說整部影片的風格基調始終秉持著史蒂芬佛瑞爾斯的一貫溫柔幽默,有趣且引人入勝,忘年之交動人且別具歷史意義,文化差異的營造也頗為優秀,劇本和阿卜杜勒角色的描述雖略顯空洞,卻掩蓋不了茱蒂丹契既強大又柔軟的那女王氣場。導演看似想提到歷史的永恆與權力的荒謬,但很聰明地並未模糊焦點,依然將主題放在忘年之交上,可惜後段太過簡化,王室的存在感也太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