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草知性—刺天茄

2021-02-07 草醫草藥研究會

刺天茄

 各地名稱

刺天茄(滇南本草、植物名實圖考)苦果(雲南祿豐、屏邊);苦天茄(雲南硯山);"歌溫喝"、"傻裡布"(傣語);野海椒(四川鹽邊);顛茄(四川雷波、廣西南寧);釘茄(廣西梧州);丁茄子(廣西綏淥);袖扣果(廣西龍州);生刺矮瓜(廣東信誼);紫花茄(廣州植物志);雞刺子(海南瓊山);黃水蕎(臺灣省)

 

生長環境

海拔180-1700米的林下、路邊、荒地,在乾燥灌叢中有時成片生長。

 

分布範圍

產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

廣布於熱帶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南至馬來半島,東至菲律賓。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具分枝,全體密被黃硬毛和針狀剌。單葉互生;菱狀寬橢圓形,長7.5~11釐米,寬5~9釐米,邊緣有不規則角狀波齒,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被刺狀腺毛,能分泌粘液,兩面脈上均疏生長短不一的尖刺。聚傘花序由2~4朵花組成,花梗細弱,被有粗毛及小刺;花萼5淺裂,輪狀,被毛及小刺;花冠白色或微帶黃色,花瓣5枚,卵狀披針形,被毛。漿果球形,未熟時有深綠色花紋,熟後黃色。種子多數,淺棕色。

 

主要價值

果能治咳嗽及傷風,內服可用於難產及牙痛,亦用於治發燒,寄生蟲及疝痛,外擦可治皮膚病,葉汁和新鮮薑汁可以止吐,葉及果和籽磨碎可治癬疥。果皮中含龍葵鹼。

中藥材基原為茄科植物刺天茄的根和果實

 

採收加工根全年可採,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夏季採果實,多鮮用。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刺天茄全株乙醇提取物的氯仿溶解成分和氨仿不溶成分對結腸癌Colo-205細胞、鼻咽癌KB細胞、子宮頸癌HeLa細胞、肝細胞瘤HA2T細胞、喉表皮瘤Hep-2細胞、神經膠質瘤GBM8401/TSGH細胞和黑素瘤H1477細胞有一定的細胞毒性。分離得到的化合物細胞毒性更強。

 

【性味歸經】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微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腎三經。

 

【功效主治】

消炎解毒,鎮靜止痛。治風溼病,跌打疼痛,神經性頭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外用:搗塗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將要出頭的瘡毒:刺天茄葉、果曬乾研末,加重樓粉,蜂蜜調勻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牙痛:刺天茄鮮果實搗爛,置牙痛處。(《雲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附註:本品有毒,過量服用,可致口乾、口渴、吞咽困難、體溫升高、皮膚乾燥發紅、瞳孔擴大、視力模糊等中毒症狀,重者可出現呼吸,循環抑制,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想收到更多中草藥信息


相關焦點

  • 在路邊、荒地,1種「刺天茄」不多見,結出黃色「小果子」,珍貴
    而在路邊、荒地裡,還生長著一種植物,這種植物我們一般稱之為「刺天茄」,它並不多見,可以結出來黃色的小果子,我覺得它的果子非常好看,就像是百香果,也比較奇特,可能大部分的花友都沒有見過
  • 識草知性——夜關門
    植物別名荓、馬帚(《爾雅》),三葉草(《滇南本草》),封草(《質問本草》),菌串子(《分類草藥性》),野雞草、白馬鞭、趙公鞭、野闢汗草、鐵線八草(《國產牧草植物》),蛇倒退、蛇退草(《貴州民間方藥集》)
  • 識草知性—接骨草
    接骨草首見於《履巉巖本草》,又名蒴藋(《名醫別錄》),醫藥別名:白龍骨、冷坑蘭、冷坑青、猢猻接竹、痱癢草、血和山、烏骨麻、赤車使者(《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花稱為陸英(《本經》),果實稱蒴藋赤子(《證類本草》)全草入藥其效用有接骨療傷,活血化瘀的功效。
  • 識草知性—金雞腳
    闢瘟草者,《綱目拾遺》雲:佩帶之可闢疫氣。由其效用得名。【摘錄】《中華本草》藥品簡述【中藥名】金雞腳【別名】鵝掌金星草、鴨腳草、鴨腳掌、鴨腳香、三角風、雞腳叉、三叉劍、七星草。【來源】水龍骨科假密網蕨屬植物金雞腳Phymatopsis hastata (Thunb.) Kitag.,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 識草知性——仙茅
    藥物名稱獨茅根、茅爪子、婆羅門參(《開寶本草》),獨腳仙茅、蟠龍草(《生草藥性備要》),風苔草、冷飯草(《質問本草》),小地棕根(《草木便方》),地棕根(《分類草藥性》),仙茅參(《中藥志》),獨腳絲茅(《江西中藥》),黃茅參、獨腳黃茅(《廣西中藥志》),獨足綠茅根(《四川中藥志》),天棕、山棕、土白芍、平肝薯、盤棕、山蘭花(《草藥單方臨床病例經驗彙編》)、一支劍(四川西南部地區
  • 山上一種常見的果子,外形像小西瓜,身上有刺價值高
    有時候我們想去拔刺天茄的時候,都會顧及到它身上長的刺,刺天茄身上的刺實在是太多了,讓我們根本不敢去靠近它,即使它長了果子看起來很好玩,我們也不敢接近它。,因為它實在是太容易生長了,生命力特別的強,稍微不注意,只要留下了刺天茄種子,它很快就可以生長出來。
  • 蒼耳又名卷耳、葹、苓耳、地葵、檯耳、白胡荽、常檯、爵耳、耳璫草、常思、常思菜、羊負來、只刺、道人頭、喝起草《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佛耳、縑絲草、野縑絲、野茄、豬耳、痴頭婆、蝨麻頭、粘粘葵、白痴頭婆、胡葈、枲耳、常枲、進賢菜、刺兒顆、假矮瓜、白豬母絡、疔瘡草、野紫菜、
  • 識草知性—山烏龜
    現代研究化學成份全草含生物鹼0.4~0.7%,塊根含生物鹼2.2%,系地不容鹼和16-氧地不容鹼。
  • 【眉力村 - 草木】張玉江 - 《白刺與二色補血草》
    此外,文字中又多有趣味。我以為的寫作的最高境界是這樣:言之有物又能深入淺出,並且還很有趣。非常期待張老師百忙之餘能創作出更多的好文章。曹妃甸區瀕臨渤海,有多種鹽生植物,白刺與二色補血草是其中的兩種。之所以把這兩種差別較大的野生植物一起介紹,是緣自當地一個有調侃幽默意味的小故事。
  • 大笠佬與茄呢啡
    笠即係指古時用草、竹編成嘅帽子或衣物。舊陣時人們舉行喪禮著嘅孝服都系用草編成嘅,亦都叫笠。由於古人十分注重禮儀,要逝者披麻帶孝十多日。喪禮一般都由死者嘅子孫、長子主持,而大多數以男人為主。對於小人物嘅稱謂「茄呢啡」,系來源於臨時演員、小配角或特約演員,香港俗稱茄呢啡,指飾演閒角如販夫走卒、餐廳內食客和路人等角色嘅演員。由於他們的性質與傳統戲曲中的跑龍套類似,所以有時也會稱為跑龍套。
  • 《野有蔓草:《詩經》草木圖志》:由草入情,知經更甚
    」人生短短百年,彈指間灰飛煙滅;草生區區一季,須臾間化為塵土,我卻不這樣認為。 人死之後,只剩虛無;草木枯萎,來年再生。千年前的那個人與千年後的人已經無甚相關,千年前的那株草卻還是千年後的那株草,只是名字不同而已。《野有蔓草》一書中,作者藍紫青灰以千年後人的眼光,探尋千年前的草木之名,發掘他們背後的故事。
  • 農村一種異草,渾身是刺,被農民所不喜,卻妙用無窮
    這種野生中草藥學名叫刺莧,其實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它卻是一種妙用不少的異草。因為刺莧渾身是刺,人們很容易會被它的刺傷到,常常為人所不喜,但在這不怎麼可愛的外表下卻掩藏著不少驚人的妙用,所以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刺莧這種野生草藥的詳細講解吧。
  • 識菝葜:莖堅生硬刺 根如鐵菱角
    李時珍認為菝葜即[矢犮][矢吉](左右結構的字,音bá qià),其義為「短」,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菝葜。 「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而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採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李時珍)
  • 2021.01.17:茄丁手工面
    好多天沒有出家門了,疫情期間躲在家裡也挺好。昨天晚上,美藝約我去悟孟寺,在周圍徒步五公裡,她們皮划艇的領隊組織的活動。
  • 蛤蟆草的學名是車前草,知常識漲見識!
    記得小時候有種「三七二十一」草,哪裡流血了抹上去特管用。還有蛤蟆草,其實是有名的中藥車前草呢,記憶裡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洋溢著和諧的氣息。下面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些常見,但你卻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龍葵Solanum nigrum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茄目-茄科-茄屬-龍葵龍葵鹼作用類似皂甙,能溶解血細胞。
  • 中國圓茄之鄉——河北肅寧
    肅寧縣年平均氣溫12.3℃,年平均日照2911.6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83天,年平均氣溫0℃以上的持續時期為275天,平均年降水量528.7毫米。屬暖溫帶亞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適合優質圓茄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