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天茄
各地名稱
刺天茄(滇南本草、植物名實圖考)苦果(雲南祿豐、屏邊);苦天茄(雲南硯山);"歌溫喝"、"傻裡布"(傣語);野海椒(四川鹽邊);顛茄(四川雷波、廣西南寧);釘茄(廣西梧州);丁茄子(廣西綏淥);袖扣果(廣西龍州);生刺矮瓜(廣東信誼);紫花茄(廣州植物志);雞刺子(海南瓊山);黃水蕎(臺灣省)
生長環境
海拔180-1700米的林下、路邊、荒地,在乾燥灌叢中有時成片生長。
分布範圍
產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
廣布於熱帶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南至馬來半島,東至菲律賓。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具分枝,全體密被黃硬毛和針狀剌。單葉互生;菱狀寬橢圓形,長7.5~11釐米,寬5~9釐米,邊緣有不規則角狀波齒,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被刺狀腺毛,能分泌粘液,兩面脈上均疏生長短不一的尖刺。聚傘花序由2~4朵花組成,花梗細弱,被有粗毛及小刺;花萼5淺裂,輪狀,被毛及小刺;花冠白色或微帶黃色,花瓣5枚,卵狀披針形,被毛。漿果球形,未熟時有深綠色花紋,熟後黃色。種子多數,淺棕色。
主要價值
果能治咳嗽及傷風,內服可用於難產及牙痛,亦用於治發燒,寄生蟲及疝痛,外擦可治皮膚病,葉汁和新鮮薑汁可以止吐,葉及果和籽磨碎可治癬疥。果皮中含龍葵鹼。
中藥材基原為茄科植物刺天茄的根和果實
採收加工根全年可採,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夏季採果實,多鮮用。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刺天茄全株乙醇提取物的氯仿溶解成分和氨仿不溶成分對結腸癌Colo-205細胞、鼻咽癌KB細胞、子宮頸癌HeLa細胞、肝細胞瘤HA2T細胞、喉表皮瘤Hep-2細胞、神經膠質瘤GBM8401/TSGH細胞和黑素瘤H1477細胞有一定的細胞毒性。分離得到的化合物細胞毒性更強。
【性味歸經】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微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腎三經。
【功效主治】
消炎解毒,鎮靜止痛。治風溼病,跌打疼痛,神經性頭痛,胃痛,牙痛,乳腺炎,腮腺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外用:搗塗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將要出頭的瘡毒:刺天茄葉、果曬乾研末,加重樓粉,蜂蜜調勻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牙痛:刺天茄鮮果實搗爛,置牙痛處。(《雲南中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附註:本品有毒,過量服用,可致口乾、口渴、吞咽困難、體溫升高、皮膚乾燥發紅、瞳孔擴大、視力模糊等中毒症狀,重者可出現呼吸,循環抑制,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想收到更多中草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