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第一臺100Gbps的全矽光發射機

2020-12-15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光電子研究中心(ORC)的矽光子學研究人員展示了首個無需使用數位訊號處理的100Gbps及以上的全矽光發射器。該光調製器的最大數據速率幾乎是目前最先進器件的兩倍,證明了低功耗低成本全矽解決方案的潛力,避免了用不兼容CMOS的新材料使製造工藝複雜化。

由Zepler光子學和納米電子學研究所的Graham Reed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光學學會的著名雜誌Optica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在服務於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系統中,光調製器是一個關鍵部件,不僅在傳統的數據通信鏈路中,而且在微波光子學或晶片級計算網絡中也是如此。

該技術相關專利的主要作者和主要發明人Ke Li博士說:"與該領域以前的工作相比,我們引入了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光子學和電子學必須被視為一個單一的集成系統,以應對該領域苛刻的技術挑戰。"

新的研究是在南安普頓的矽光子學小組內推進的,是600萬英鎊的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計劃撥款 "未來系統的矽光子學 "的一部分。

ORC副主任Reed教授說:"我們的結果是基於一個完全集成的電子-光子系統,而不是實驗室探測的獨立矽調製器。在迄今為止所有其他不依靠數位訊號處理來恢復信號完整性的工作中,與單個組件的性能相比,電子和光子學的集成導致系統性能較差,導致最大數據速率約為56Gbps。

"當世界上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在追求系統級的改進,即5%到10%的時候,我們的結果代表了接近100%的改進,所以我們很高興我們的設計理念被證明是成功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可以改變設計人員配置未來數據通信傳輸系統的方式。"

該矽調製器是通過南安普頓的CORNERSTONE研究製造代工服務製造出來的,並與定製的調製器驅動器集成在一起,這些驅動器是在臺灣的臺積電電子代工廠內部設計和製造的。製造和集成工作在南安普頓大學的Mountbatten潔淨室進行。

論文標題為《Electronic–photonic convergence for silicon photonics transmitters beyond 100 Gbps on–off keying》。

相關焦點

  • 首款4x200G矽光發射機問世
    在400GbE標準—IEEE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 802.3bs標準完成之後,業界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聚焦於面向下一代的800G光收發技術和標準的研究。基於PAM-4(4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 第四代脈衝幅度調製)信號格式的4×200G方案,作為面向800G光接口的潛在應用方案之一,其可以在現有400G光模塊架構上通過速率升級實現系統演進,因此在數據中心光接口中極具競爭力。
  • 英特爾公布矽光子接收器 旨在為5G服務
    【手機中國新聞】根據外媒報導,在羅馬召開的歐洲光學通信大會(ECOC)上,英特爾公布了它們最新矽光子接收器的規格,該接收器旨在為通信服務和雲供應商提供支持5G 無線網絡擴展的硬體。
  • 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牽頭完成的《矽基光電子集成技術前沿報告...
    在信息通信領域,已基本建立了面向數據中心、光纖傳輸、5G承載網、光接入等市場的一系列矽光產品解決方案。根據行業調查機構的預測,2020年矽光模塊市場將達到7.4億美元,預計至2024年僅100G-400G矽光模塊市場容量即可達到55億美元,在整個光通信模塊市場佔比達到1/3以上。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尺寸小於0.1毫米的機器人
    本周三,英國《自然》雜誌公布了一項機器人研發的新成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馬克 · 密斯金及其同事,開發出了一款目前世界上體積最小的機器人,其尺寸小於 0.1 毫米,人類用肉眼根本無法辨別。
  • 德國Fraunhofer ISE研究人員開發出功率為326瓦/平方米的雙面混合...
    德國Fraunhofer ISE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混合型雙面高密度光伏組件(CPV),他們聲稱該組件可以達到高達326瓦/平方米的功率輸出。該組件被稱為EyeCon,是按4×12透鏡陣列排列孔徑為47.6毫米×47.6毫米的矽樹脂菲涅耳透鏡,以及在p‐PERC雙面晶體矽電池前表面上布置III-V三結太陽能電池實現的。科學家們解釋說:「這種混合組件使用透鏡和多結電池來集中並轉換直接法向輻照度(DNI),同時通過集成的矽太陽能電池吸收散射和漫射的陽光。」
  • 黑矽光電探測器突破了100%的效率極限
    科學家們現在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black silicon photodetector),其效率達到了130%以上。這種光伏器件首次超過了100%的極限,這種100%的極限先前被認為是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
  • 研究人員開發出用於高效制氫的光催化納米纖維
    一個來自英國、加拿大和香港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可用於高效生產氫氣的光催化納米纖維。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的高效納米纖維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首爾國立大學的Gregory Peterson、Sanghee Yang和Tae-Lim Choi在同一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News and Views》,概述了該團隊所做的工作。目前,氫氣的應用非常廣泛,但由於生產成本和儲存問題等問題,氫氣的使用還沒有普及。
  • 研究人員開發環保彩色薄膜太陽能電池
    ETRI研究人員開發的環保彩色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來源:電子和電信研究所 世界各地正在研究太陽能電池以確保可再生能源。韓國電子通信研究所(ETRI)成功開發環保彩色Cu(In,Ga)Se2(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 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用於將陽光轉化為電能,通過在玻璃基板上塗覆多個薄膜製成。它們在非矽基電池中的吸收係數相對較高,轉化效率高,穩定性長。此外,與矽基電池相比,它們需要更少的原材料;因此,降低工藝和材料成本。
  • 英特爾首次提出「集成光電」:100G矽光子產品出貨量驚人
    英特爾首席工程師、英特爾研究院 PHY研究實驗室主任James Jaussi表示,需要轉向光互連I/O,有兩個原因。英特爾認為集成光電應該具備5種「關鍵技術模塊」。在光調製方面,英特爾開發的微輻射調製器體積縮小了1000倍,在伺服器封裝裡可以放置幾百個這樣的器件;第二個是在光探測領域,推出全矽光電探測器,可以降低成本;第三個是在光放大領域,推出集成半導體光學放大器,降低總功耗;最後通過協同集成,將 CMOS 電路和矽光子技術整合起來。
  • 我國已經研究出第一臺量子計算機,未來在晶片上能否彎道超車?
    矽基晶片發展其實也有天花板,根據摩爾定律,矽基晶片一旦達到3納米之後,想要突破難度是非常大的,雖然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製造出小於1納米的電晶體,從理論上來說,未來晶片是能夠突破摩爾定律的,也就是能夠生產出1納米以下的高端晶片,但是在一納米以下的晶片當中,電子在電晶體中間的流動將會變得不穩定,所以無法保證晶片的正常運行。
  • 英特爾首提集成光電 100G矽光子產品出貨量超400萬個
    在今年的研究院開放日活動上,英特爾提出了 「集成光電」,即將光互連 I/O 直接集成到伺服器和封裝中,實現 1000 倍提升,同時降低成本。  英特爾首席工程師、英特爾研究院 PHY 研究實驗室主任 James Jaussi 表示,之所以現在需要遷移到光互連 I/O,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我們正在快速接近電氣性能的物理極限,一個是 I/O 功耗牆,會導致無法計算
  • 國外用世界首個矽雷射器打造光子晶片,可將光通信速度提高千倍
    近日,埃因霍溫理工大學(TU/e)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矽合金,這種矽合金可以發光,實現光子傳輸。該團隊現在將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種矽雷射器,集成到當前晶片中。  一個歐洲財團的研究人員對砷化鎵的量子光子波導電路進行了實驗,還有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也研究了高功率磷化銦光子集成電路。  但砷化鎵和磷化銦的根本問題在於,它們很難集成到現有的矽微晶片中,不能與矽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且兩者本身都很昂貴,成本實在太高。
  • 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攜手蘇州伊歐陸聯合發布矽光晶圓測試解決...
    ICC訊 矽光技術是指研究和利用矽材料中的光子、電子、及光電子器件的工作機理和光電特性,採用CMOS兼容的微納米加工工藝,在矽晶圓上開發製備光電子晶片的技術。   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NOEIC)是國內最早探索矽基光電子測試測量解決方案的單位之一,在矽光子技術上耕耘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設計與測試經驗,已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晶圓級自動化矽光子測試方案,能支持各類無源波導器件、高速調製和探測、熱光和電光調諧器件、片上光源等各類元器件特性的快速精準分析,並開始向重要的產業客戶和晶圓廠提供服務。
  • 矽基納米光波導微腔全光開關新進展
    有些納米全光開關器件,在開關功率和開關時間這兩個指標上,有可能同時達到應用指標,但是在光學損耗、工作波長和製備工藝等方面不能滿足應用的要求,大部分器件很難做到實用化和集成化。最近幾年來,科學家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基於矽材料和納米波導微腔結構的全光開關的研究方向上來,在全光開關實用化的道路上跨進了一大步。下面我們介紹近十年來國際上研究矽基納米波導微腔全光開關的5種典型的方案。
  • NTT推出世界首個超100GHz帶寬直調雷射器
    基於碳化矽襯底的薄膜雷射器實現低功耗水平   ICC訊(編譯:Aiur) 10月20日消息,日本NTT公司與東京工業技術大學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薄膜雷射器,在高導熱碳化矽(SiC)襯底上使用了磷化銦(InP)化合物半導體。
  • 新型超表面雷射產生世界上第一個超手性光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產生「超手性光」的超表面雷射器:超高角動量的光。
  •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西洋棋大師是如何誕生的?
    儘管有一些早期的機械化的西洋棋遊戲機,至少出現過一個西洋棋下棋的機器,而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的象棋遊戲在數字計算出現之前仍然是假設的。在 20 世紀 40 年代早期,德國計算機先驅 Konrad Zuse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以計算機象棋為例,研究了他正在開發的一種高級程式語言,即 Plantalk_l 語言。
  • 英特爾矽光子迎來重要技術突破:將光互連引入伺服器和封裝
    目前,我們已經展示了與CMOS晶片緊密集成的一個矽晶片平臺上所有關鍵的光學技術構建模塊。我們將光子技術與CMOS矽晶片緊密集成的研究,能夠系統地消除成本、能源和尺寸限制方面的障礙,以便為伺服器封裝賦予光互連的變革性能力。」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潛在的青光眼新療法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潛在的青光眼新療法 MEMS 發表於 2021-01-09 10:21:55 據《先進科學》雜誌報導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但當矽顆粒尺寸小於100nm時, 在充放電過程中大的比表面積會與電解液發生更多的接觸, 形成更多的SEI膜, 且細小的納米顆粒容易發生團聚而加快容量的衰減, 故通常引入碳材料, 設計出納米矽管、薄膜等低維化的矽碳複合材料。   Kim等通過鎂熱還原法製備的CNT@mp-Si納米多孔矽管的電極放電容量300次循環後為1019mAh/g, 對應的庫侖效率為99.6%(見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