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丨萬物共生慈悲為本,心靈環保一念之間

2021-03-03 菩薩在線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環境問題的意識,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踐行綠色低碳生活。(圖片來源:菩薩在線 攝影:李金洋)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一呼一吸之間,我們就能感受到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愛護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公民共同關心的話題。那麼,佛教是如何看待環境保護問題的?如何用智慧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東方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統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人生的真正享受,將人與自然的感應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進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謂「依正」,即依報和正報。佛教將人類稱為正報,將我們生存的世界稱為依報。正報和依報是息息相關的,依報敗壞了,正報則無以生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雖然在客觀世界的現象中,可以作為兩個不同的對象來認識,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攝影:陳安全)那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與自然的關係,都是互相影響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破壞大自然,和大自然對立,無疑會使人類自取滅亡。如果我們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以破壞自然為代價,無疑是飲鴆止渴。大自然孕育了人類,過去我們總是將自然比作母親。尤其在人類生活的早期,萬物有靈的思想曾經盛行於世界各個民族,這使自然生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今天,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對物質盲目的、無止境的追求,使得自然開始失去安寧,心靈也失去了寧靜。但無論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然,都無法改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們的生活還是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現代化的環境雖能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卻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只有回歸自然,才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放鬆,才會緩解緊張生活帶來的壓力。☉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越是自然的東西,就越接近生命的本質。(攝影:唐鳳祥)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需要通過勞動去創造,而大自然的給予卻不需要我們用金錢去交換。大自然的美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回歸自然,我們便能享受自然的給予。只要我們把心事放下,便能在自然的懷抱中體會自在;只要我們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護,就能永遠享有自然的滋養。佛教是具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基於這一緣由,美化環境、保護自然就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正所謂「無情有性,法體恆遍」,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乘佛教將一切法都看做是佛性的顯現,萬法都有佛性。天台宗大師湛然將此明確定義為「無情有性」,即沒有情感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禪宗強調「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基於「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思想,佛教主張「尊重生命」,尊重包括植物與動物在內一切生命形式。☉生命原本就是共同體,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異。有情應和樂共存、和諧共生。(圖片來源: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眾生平等不僅是不同個人、不同人群、不同人種的平等,而且是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任何生命都具有尊嚴性,因此應當用尊敬的態度來對待。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的生命體,世間一切眾生相互依存,在這個共同的大生命體中,每一個個體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存的權利,個體也必須依賴其他生命才能夠存在並發揮其作用。這樣的佛性觀,使人類對無情世界的草木國土不再以徵服者自居,而是平等視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類一直以自我為中心,而肆意踐踏、剝奪其他物類的生命。短短百年間,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脹,使大量動物失去了棲息之所。在物慾的支配下,很多野生動物因口腹之慾被送上了餐桌,因為美麗的皮毛而遭到殘酷捕殺,這嚴重影響了自然界的和諧和生態的平衡,也導致了人類遭受各種疾病的果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慈悲心戒殺護生,尊重生命,維護生態平衡。(圖片來源: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因此素衣素食歷來為漢傳佛教的優良傳統,以食用植物為主的素食方式,是落實不殺生的有力保證。《楞伽經》說:「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從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種子,對於保護動物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這種對生命的尊重,正是佛教對生態的最大貢獻。與此同時,在戒殺放生的基礎上,佛教進一步提出的護生精神,引導世人積極地參與到保護動物的行動中去,保護瀕危動物,關注動物受虐,為蒼生謀求福祉,使生態得以平衡。《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佛教認為,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我們的生存環境之所以會惡化到今天這種危機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是人類的貪婪所致。和急劇增長的欲望所對應的是地球上日益貧乏的資源儲備,和業已失去平衡的生態環境。《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教認為,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只要人類的貪、嗔、痴還存在,對能源的過度開發就不會停止,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也不會停止。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克服我們心中的貪、嗔、痴。☉遵循簡單自然的生活原則,保持清朗明澈的心靈狀態,與萬事萬物和諧共生。(圖片來源: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從心淨的角度來說,中國佛教重視通過心靈的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改造,在現實社會建設美麗的淨土,這就是《維摩詰經》所倡導心淨則佛土淨的思路。禪宗將其發揮為淨土在世間,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重視現實世界的改造。心淨是國土淨的根本,這也就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所蘊含的三味。

從國土淨的角度來說,佛教生態觀可保護自然生態。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以解脫為修行目標,在青山綠水間築庵建廟,佛化自然,為清修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佛教活動場所,大多樹木蔥鬱,鳥語花香,是生態保護的典範。呼籲和平,參與環保,是20世紀下半葉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實踐方式,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態自覺。

☉植樹造林,建設生態寺院,以清靜幽美的山林環境莊嚴國土。(攝影:秦曉)生態危機根源於人類的心態危機與心靈汙染,世界的和諧,最終歸結到人類心靈的和諧。心靈得到了提升淨化,由無數個體、無數心靈組成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便能和諧美麗,保持平等慈悲的精神,人類共生共榮的持久和平便有可能。
吳言生.深層生態學與佛教生態觀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中國宗教.2006清遠.佛教的生態環保觀念及實踐方向.法音.2008

相關焦點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與地球有話說:願您母親般的胸懷原諒無知無畏的人類,儘快修復昔日的榮光。我為地球做件事:製作環保酵素,倒入土地淨化,並讓更多的人了解環保酵素的價值。~子珩️我與地球有話說:感恩您,偉大的地球母親,您生養萬物卻不求回報,我們願用一言一行從我做起,讓大地微笑,讓天空不再哭泣,願我們的地球母親永遠美麗健康!
  • 世界地球日丨呼籲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地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地球給予我們豐富的自然資源,好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事實並非如此。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讓我們更加真切地認識地球、尊重地球、保護地球、善待地球。世界地球日的由來世界地球日發起於1970年,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目前,地球日的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並在2009年正式被聯合國納入國際節日。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 世界地球日,我們為環保做了什麼?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已經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了,在這一天裡,我們似乎會比平常更加重視這顆星球。 ,保護地球義不容辭。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全球主題是「氣候行動」,我國的宣傳主題則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地球日」倡議書
    2020年4月22日,我們即將迎來第51個「世界地球日」。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每年的 4 月 22 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地球日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於 1970 年發起。現今,已發展至全球 192 個國家。超過 10 億人參與其中,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 【4月22日】第51個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第51個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04-22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地球日丨珍愛地球,石家莊市莊園小學開展「世界地球日」活動
    世界地球日丨珍愛地球,石家莊市莊園小學開展「世界地球日」活動 2020-04-22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時刻日曆丨第51個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巴西裡約熱內盧拍攝的日出時分的瓜納巴拉灣和麵包山。新華社世界地球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拍攝的「天空之鏡」。 新華社地球日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於1970年發起。
  • 「世界地球日」滁州市紫薇小學 「手拉手」保護藍色星球活動
    >跳著並不美麗的舞蹈塑料不再出現在清澈的河水中更不會掛在本該蔥綠的枝頭我們夢想天會更藍,水會更清,樹會更綠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今年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4月20日至26日是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前幾天,自然資源部發布今年地球日的主題——「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滁州市紫薇小學組織動員全校師生開展「手拉手」保護藍色星球活動。整個活動圍繞「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主題,呼籲倡議廣大師生、家長認識地球,善待地球,少用一度電、節約一滴水,將珍惜資源同化為自己的生活習慣。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世界地球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嗨~今天是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天(4月22日),成都市雙流生態環境局在鳳翔湖公園開展「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宣傳活動。現場,環保志願者們通過向市民發放宣傳資料,普及環保知識,引導市民養成低碳生活的良好習慣,倡導「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對大氣的汙染,共同保護地球環境。
  • 世界地球日,壹基金為愛同行邀你做壹件環保小事
    2020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宣傳活動。生活在地球的每個人,都是地球命運共同體。壹基金為愛同行在世界地球日發起「壹件環保小事」話題打卡活動,呼籲公眾參與到環保行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34秒丨聊城開展「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 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2日訊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聊城市開展了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系列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切實增強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認識。
  • 太屋x世界地球日|微環保:今天,你行動了嗎?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希望發動民眾重視環保,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現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0年,仿佛在新年伊始就被按下了暫停鍵。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各地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牽動著世界人民的心,仿佛是地球母親不堪重負,向我們昭示她的傷痕和不滿。而今天是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地球孕育生靈萬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也需要大家保護,生態文明的建設也需要每個人都參與進來。
  • 2020 重啟,從認識「世界地球日」開始
    一系列的環保節日被設立出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宣傳主題,旨在加強人們的保護環境,珍愛地球的理念,提高人們對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
  • 世界地球日 天然工坊上億流量助力環保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環保意識,並參與到環保運動中,用行動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從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生態環境。今年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自然資源部也發布了今年地球日的主題——「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51年來,地球日的宣傳活動已發展至全球近200個國家,每年都有超過10億人參與其中。
  • 世界地球日丨觀音山與您攜手補償生態,為地球添上一片綠色
    值此4月22日,第51個世界地球日來臨,特舉辦「世界地球日」生態補償公益行活動。踐行「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旨在呼籲廣大市民遊客,愛護森林、保護環境、守衛地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善待我們共同的家園。大到工業汙染、汽車廢氣汙染,小到一支煙、一響鞭炮都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汙染和破壞。
  • 民聲面對面:《廉政中國》之世界地球日
    2020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今年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