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環境問題的意識,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踐行綠色低碳生活。(圖片來源:菩薩在線 攝影:李金洋)今天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一呼一吸之間,我們就能感受到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係。愛護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公民共同關心的話題。那麼,佛教是如何看待環境保護問題的?如何用智慧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東方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統一的。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人生的真正享受,將人與自然的感應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教更進一步提出了「依正不二」的思想,所謂「依正」,即依報和正報。
佛教將人類稱為正報,將我們生存的世界稱為依報。正報和依報是息息相關的,依報敗壞了,正報則無以生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雖然在客觀世界的現象中,可以作為兩個不同的對象來認識,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攝影:陳安全)那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與自然的關係,都是互相影響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破壞大自然,和大自然對立,無疑會使人類自取滅亡。如果我們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以破壞自然為代價,無疑是飲鴆止渴。大自然孕育了人類,過去我們總是將自然比作母親。尤其在人類生活的早期,萬物有靈的思想曾經盛行於世界各個民族,這使自然生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今天,科學的發展以及人類對物質盲目的、無止境的追求,使得自然開始失去安寧,心靈也失去了寧靜。但無論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然,都無法改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們的生活還是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現代化的環境雖能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卻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只有回歸自然,才會使我們感到真正的放鬆,才會緩解緊張生活帶來的壓力。☉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越是自然的東西,就越接近生命的本質。(攝影:唐鳳祥)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需要通過勞動去創造,而大自然的給予卻不需要我們用金錢去交換。大自然的美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回歸自然,我們便能享受自然的給予。只要我們把心事放下,便能在自然的懷抱中體會自在;只要我們只要懂得珍惜,懂得保護,就能永遠享有自然的滋養。佛教是具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愛護。基於這一緣由,美化環境、保護自然就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
正所謂「無情有性,法體恆遍」,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乘佛教將一切法都看做是佛性的顯現,萬法都有佛性。天台宗大師湛然將此明確定義為「無情有性」,即沒有情感意識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禪宗強調「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
基於「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思想,佛教主張「尊重生命」,尊重包括植物與動物在內一切生命形式。☉生命原本就是共同體,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異。有情應和樂共存、和諧共生。(圖片來源: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眾生平等不僅是不同個人、不同人群、不同人種的平等,而且是宇宙間一切生命的平等。任何生命都具有尊嚴性,因此應當用尊敬的態度來對待。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的生命體,世間一切眾生相互依存,在這個共同的大生命體中,每一個個體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存的權利,個體也必須依賴其他生命才能夠存在並發揮其作用。這樣的佛性觀,使人類對無情世界的草木國土不再以徵服者自居,而是平等視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類一直以自我為中心,而肆意踐踏、剝奪其他物類的生命。短短百年間,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脹,使大量動物失去了棲息之所。在物慾的支配下,很多野生動物因口腹之慾被送上了餐桌,因為美麗的皮毛而遭到殘酷捕殺,這嚴重影響了自然界的和諧和生態的平衡,也導致了人類遭受各種疾病的果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慈悲心戒殺護生,尊重生命,維護生態平衡。(圖片來源: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因此
素衣素食歷來為漢傳佛教的優良傳統,以食用植物為主的素食方式,是落實不殺生的有力保證。《楞伽經》說:「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從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種子,對於保護動物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這種對生命的尊重,正是佛教對生態的最大貢獻。與此同時,在戒殺放生的基礎上,佛教進一步提出的護生精神,引導世人積極地參與到保護動物的行動中去,保護瀕危動物,關注動物受虐,為蒼生謀求福祉,使生態得以平衡。《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佛教認為,
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我們的生存環境之所以會惡化到今天這種危機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是人類的貪婪所致。和急劇增長的欲望所對應的是地球上日益貧乏的資源儲備,和業已失去平衡的生態環境。《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教認為,
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只要人類的貪、嗔、痴還存在,對能源的過度開發就不會停止,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也不會停止。如果我們希望擁有清淨、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淨化我們的心靈,克服我們心中的貪、嗔、痴。☉遵循簡單自然的生活原則,保持清朗明澈的心靈狀態,與萬事萬物和諧共生。(圖片來源:江西青原弘濟慈善基金會)
從心淨的角度來說,中國佛教重視通過心靈的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改造,在現實社會建設美麗的淨土,這就是《維摩詰經》所倡導心淨則佛土淨的思路。禪宗將其發揮為淨土在世間,莫向西方求的思想,重視現實世界的改造。心淨是國土淨的根本,這也就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所蘊含的三味。
從國土淨的角度來說,佛教生態觀可保護自然生態。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以解脫為修行目標,在青山綠水間築庵建廟,佛化自然,為清修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佛教活動場所,大多樹木蔥鬱,鳥語花香,是生態保護的典範。呼籲和平,參與環保,是20世紀下半葉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實踐方式,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態自覺。
☉植樹造林,建設生態寺院,以清靜幽美的山林環境莊嚴國土。(攝影:秦曉)生態危機根源於人類的心態危機與心靈汙染,世界的和諧,最終歸結到人類心靈的和諧。心靈得到了提升淨化,由無數個體、無數心靈組成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便能和諧美麗,保持平等慈悲的精神,人類共生共榮的持久和平便有可能。
吳言生.深層生態學與佛教生態觀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中國宗教.2006清遠.佛教的生態環保觀念及實踐方向.法音.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