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上的文創|兩個臺灣90後女孩與52位頂尖手藝人的故事

2021-01-14 客十

春仔花職人陳惠美

           做纏花就像坐禪一樣           



在遇到春仔花之前,陳惠美的皮雕手藝,已經到了專精的程度。偶然間看到愛玉阿嬤做的春仔花,漂亮細膩,十分驚豔。

 

1998年,陳惠美正式師從愛玉阿嬤,學習纏花的技法。阿嬤本就擔心這項工藝即將失傳,見有人願意傳承,便傾囊相授,將自己創作的十二種春仔花樣式全部教授給她。

 


兩年後,無私奉獻的愛玉奶奶以97歲高齡去世,陳惠美決定要將春仔花藝術發揚光大,以感念奶奶將一生所學傳授給後人的這份努力。所以陳惠美之後有關春仔花的展出與教學,都是以愛玉奶奶教的傳統工法與紅色絲線創作為主,表達對恩師的尊敬。



春仔花講求的是要纏得平滑漂亮,過程中線與線之間不能互相重疊,也不能空隙太大而留白,因此製作時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毅力,慢慢纏繞。所以陳惠美笑著說:「做纏花就像是在修養禪心,要靜下心來才能繞得好。




▲施竣雄,61歲,擅長挑戰製作不同形式的獅頭,在傳統技法中加入自己的創意與想法。


1986年,父親過世之後,施竣雄正式接過製作獅頭的家業。但傳承父親的技藝並不是他的追求,為了能夠提升自己的手藝,施竣雄通過製作臺灣北、中、南各地所委託製作或修理的獅頭,吸收不同的特色與造型,採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門派。



隨著製作獅頭的師傅們逐漸凋零,願意接手的年輕人也不多,施竣雄害怕這些古老技法有一天會失傳,後代子孫將再也看不到這些威風凜凜的獅頭,於是在製作同一造型的獅頭一定會做兩隻,留下一隻作為紀念與記錄。


他家中收藏有許多各地的獅頭以及以前流傳下來的古獅頭仿作,希望通過這些努力,為維護傳統文化盡一份力。




▲謝金鑑,91歲,1980年日本全國風箏大賽特別獎;1984年北美館第一屆中國民俗風箏設計比賽第一名;2011年臺北市文化局傳統藝術藝師獎。


風箏是不少人的兒時回憶,在臺灣有一位玩了60年風箏的「老頑童」謝金鑑。



與傳統的風箏樣式不同,謝金鑑自己研究創新出多種不同的造型,令人驚嘆不已,難以相信是一位九旬老者的作品。


他做的生肖風箏,積累下來到現在十二生肖都齊全了。其他像是一串星星、鳳凰、彩虹、歷史人物造型的風箏,還有約一百節長的巨龍風箏,原本不被看好,但後來飛起來非常壯觀,一堆人爭相詢問如何做支架。之後又做了『哈雷彗星』以及十二星座造型的風箏。


謝金鑑認為不能只有傳統的觀念,也要跟上時代,否則會被拋棄。




▲張憲平,74歲,對於竹編工藝不斷鑽研求變。1990年獲第六屆民族藝術薪傳獎;自1992年起連續三屆獲民族工藝獎。


臺灣氣候潮溼,竹編的器物不易保存,再加上近年來人工越來越貴,使得竹編工藝品逐漸沒落。


竹編職人張憲平,一生專注於竹編藝術創作與推廣,默默地為這門傳統工藝努力,為竹編藝術開拓出更寬廣的視野,使得竹編作品從日常用品一躍成為名家爭相收藏的藝術品。



張憲平從事竹編創作的四十年中,從未真正地拜師學藝,都是靠自己不斷地向人請教,從實際製作中探索學習,不但積極吸收臺灣本土原住民的編織技巧,也會到世界各地,把當地傑出的編器帶回來仔細研究。



為了延長竹編作品的壽命,張憲平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鑽研仿古的「竹編塗裝」,以暗棕、紅褐或深褐色的生漆調配,塗在完成的竹編作品上,不僅有防腐、防蟲的效果,也能使作品的色澤顯得古色古香。





刺繡,極為考驗心思細膩,一般是女孩子才會學的手藝。而李文河這位62歲的大叔,不僅繡了一輩子,還繡得格外精彩。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臺灣的小孩子如果不會讀書,就要去修理機車、做鐵工,但是李文河的奶奶擔心瘦巴巴的李文河無法勝任,便通過親戚牽線,送他到他家隔壁的刺繡師傅那兒當學徒。十三歲的他,涉足刺繡這門手藝,一幹就是四十多個年頭。

 


一件刺繡作品往往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費時、費力又費神。但不管訂單再多,李文河總是堅持傳統手工做法,一針一線精心縫製。


現在臺灣手工刺繡幾乎都外包到大陸去了,但李文河希望至少自己的孩子可以把這門傳統手藝傳下去。



剪紙職人李煥章:

       剪紙是他與故土的唯一聯繫       


▲李煥章,92歲,一生致力於剪紙藝術個人創作與教學,1991年獲得臺灣薪傳獎。(此圖來源於網絡)


李煥章老人,今年已有92歲高齡。老家山東的他,從小便幫著母親、姊妹們描繪繡花圖案,慢慢的也學了很多剪紙的圖樣。後來歷經戰亂,他被迫離開家鄉與親人,隻身來到臺灣,從此「剪紙」便成了他與故鄉唯一的聯繫。


想家了,他便拿出剪刀憑著記憶,剪出一張張帶著鄉愁的剪紙作品來解憂。


李煥章一生致力於專研剪紙藝術,1991年,獲得臺灣薪傳獎肯定。為了傳承這門手藝,他常年從事著教學工作,即使已是九旬高齡,他還會搭乘地鐵去教年輕人們學剪紙。

關於臺灣手藝人的故事,在《職人志》這本書中有更動人的講述。


從後往前翻開,從右往左讀著一列列豎排的優美文字,猶如在看一份民國報紙。



深入手藝人生活的攝影和手繪插畫,讓整本書跳脫傳統工藝書籍沉重的感覺,將許多手工藝相關的乾貨知識變得趣味生動!



除了記錄手藝人的故事,《職人志》以寫實的手繪插圖,詳細地展示手藝製作的工藝、手工品的製作步驟,為這些工藝技法留下了重要的紀錄。


▲書中「稟報讀者」專欄,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技藝知識。


▲手繪地圖、手藝人的門店地址和聯繫方式,以便讀者親自到訪。




如此有意思的書,竟然是出自兩位90後臺灣姑娘——黃靖懿和嚴芷婕之手。她們以「臺灣職人」作為畢業製作主題,深入探訪了52位遍布臺灣各地的傳統工藝職人。


深受「職人精神」的感染,兩位90後姑娘也拿出了自己100%的誠意,來記錄每一位手藝人的故事。兩人一手包辦了文字、攝影、插圖和排版設計,以一周一報的方式,歷史一整年,呈現了五十二項手工藝,最後集結成冊,出版了這本《職人志》。



相關焦點

  • 2020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頒獎典禮舉行,52件佳作獲獎
    讓我們來連線臺北市的頒獎典禮現場……」12月14日下午,「月亮城杯」2020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頒獎典禮暨蘇臺(揚州)文創論壇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的頒獎首次採用揚州-臺北直播連線的方式,兩岸選手、嘉賓以一場「雲上相聚」,共同見證獲獎作品的誕生。江蘇省臺辦副主任李衛華、揚州市副市長餘珽出席活動。
  • 「青年手藝人聯盟」成立 70多位年輕手藝人訂盟
    2018年初,夸克倉庫響應「雙聯雙創」號召,從向內服務創業團隊,開始轉而向外尋找、挖掘更多青年手藝人,並成立了夸克青年項目組,耗時半年發現並挖掘了70多位青年手藝人。   他們有的是設計師團隊,有的是夫妻、閨蜜、好朋友組隊,還有單槍匹馬的創業者。
  • 臺灣文創精品「點亮」深圳文博會
    新華社深圳5月17日電(記者王豐)手工松煙墨、精品寶石、茶文化柴燒陶器、有機茶……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臺灣文化創意館」裡,來自寶島的文創精品,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體驗。本屆文博會於16日開幕,為期5天。
  • 華山論建---臺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
    這幾天搜腸刮肚,拼湊零星記憶,查閱網上資料,頭腦中又找回了這兩個園區的發展脈絡。今天先聊聊臺灣的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臺灣總督府於1922年實施專賣制度,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酒工廠」,從此變為「公家單位」。二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臺灣省專賣局臺北酒工廠」,之後又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北第一酒廠」。
  • 李清照玩滑板,乾隆抱著大鯉魚……「天下第一泉」文創上新不光萌萌...
    在趵突泉和大明湖的文創中心裡,潮趣十足的天下第一泉系列、兔子王系列、李清照系列等文創產品以及第一泉奶茶等爆款產品備受遊客喜愛,成了景區的「新網紅景點」之一。據介紹,截至目前,景區已推出30個品類、近500款文創產品,黃金周文創中心單日最大客流達到8萬人次。
  • ...乾隆抱著大鯉魚……「天下第一泉」文創上新不光萌萌噠還很有文化
    在趵突泉和大明湖的文創中心裡,潮趣十足的天下第一泉系列、兔子王系列、李清照系列等文創產品以及第一泉奶茶等爆款產品備受遊客喜愛,成了景區的「新網紅景點」之一。據介紹,截至目前,景區已推出30個品類、近500款文創產品,黃金周文創中心單日最大客流達到8萬人次。
  • 借鑑臺灣文創品牌,讓老手藝活在人間煙火裡
    目前老手藝產品沒有市場需求,有的就算有,銷售價格低廉,手藝人收入微薄,難以養家餬口,不得不放棄手藝另尋他路。老手藝的市場也普遍限於興趣愛好者和文化旅遊區特產,市場空間狹窄,難以觸及到更多的大眾。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借鑑臺灣文創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文創品牌戰略,保留老手藝核心精髓的同時,結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生活元素進行創新,將老手藝植入到國民的日常生活裡,做成新的文化產業。
  • 臺灣青年看兩岸文創:「和而不同」中追尋速度與溫度
    項菁 攝   從手工藝人到文創品牌,臺灣文創起步早、業態豐富、產業鏈完整,稱其為「文創界翹楚」不為過。多年來,一批批臺灣青年逐夢大陸,兩岸之間年輕、文化、創意等元素的交融,不斷帶動兩岸文創事業交流發展。
  • 「90」後臺灣女孩用多元色彩填充平潭民宿
    新華社福州8月5日電(記者 宓盈婷)金色的陽光灑向海面,身穿比基尼、頭戴傳統髮飾的非洲少女側臥在沙灘上……在「90後」臺灣姑娘林宛靜的筆下,秀麗的濱海風光和熱情奔放的非洲少女在同一幅畫中「邂逅」,頗具異域風情,又毫無違和感。
  • 《萬物皆有歡喜處》新書發布 祝小兔講述手藝人的人生故事
    當一件物品呈現我們面前,我們幾乎不會去想這裡面凝注了手藝人怎樣的用心和期望,而當自己開始關注這件事的時候,收穫的是一種巨大的感動,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精神力量。當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並願意為此傾注全部,這裡面是有一種巨大的喜悅在的。這本書所記錄的也不是這些手藝的精進,而是手藝人背後的故事,這才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 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光技藝熟練還不夠,還必須要用心,每一個手藝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讓自己的精神深透到每件作品裡,這樣才會讓一件普通的泥塑作品真正的擁有靈活。」胡超這樣說道。胡超自幼跟隨父親泥塑大師胡滿科學習泥塑手藝,他傳承了家族的泥塑手藝,經過父親多年手把手的悉心教導,泥塑手藝小有成就。製作的泥塑精巧細緻,捏的泥人生動形象。
  • 2020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頒獎 兩岸選手獲獎
    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2020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頒獎典禮暨蘇臺(揚州)文創論壇14日在揚州、臺北兩地連線同時舉行。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自2018年開辦已邁入第三個年頭。今年,兩岸選手們參賽依然踴躍。
  • 90後專屬臺灣偶像劇,你看過幾部?
    從2001年臺灣偶像劇鼻祖《流星花園》開播以來,臺灣偶像劇快速崛起,先後推出了《薰衣草》、《海豚灣戀人》、《惡作劇之吻》、《天國的嫁衣》、《王子變青蛙》、《終極一班》、《籃球火》等眾多受眾人追捧的作品,臺灣偶像劇進入鼎盛時代。眾多的偶像演員如徐熙媛、言承旭、陳喬恩、林依晨、飛輪海、SHE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從2001年到2010年,臺灣偶像劇整整火了十年。
  • 90後福建女孩歌仔戲情緣:因聲音像明星與戲結緣
    90後福建女孩歌仔戲情緣:因聲音像明星與戲結緣 2018年01月16日 10:29   來源:福建日報
  • 華山1914 探訪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臺灣的文創櫥窗和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
  • 4月漫遊臺灣·不一樣的文創之旅
    去年10月,我們和遠遠的陽光房帶著一幫文藝青年漫遊了臺灣,今年4月,我們又將再出發。臺灣的四月天,有桐花飛舞,螢火蟲漫天,景色格外迷人,氣息十分浪漫;更重要的是4月底臺北文博會和第43屆新一代設計展將啟幕,對於想考察臺灣文創產業的朋友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4月漫遊行程(4.25-5.2)DAY 1 廈門(4.25)
  • 大陸市場前景值得期待——三位臺灣青年的戰「疫」感悟
    新華社福州2月25日電(記者許雪毅)從「70後」到「90後」,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在閩各行各業臺灣青年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獨特的戰「疫」故事。他們說,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大陸市場前景值得期待。美格農藝成立於1993年,是廈門最早專業從事臺灣優良種苗以及精品花卉引進的企業之一。作為臺商二代,生於1976年的陳岱明在廈門大學讀完本科,又到福建農林大學進修,並在七八年前加入父親創辦的公司。2月上旬,陳岱明從臺灣趕回廈門。10日,公司正式復工。
  • 5位在京臺灣青年分享追夢、築夢、圓夢的動人故事!
    5位在京臺灣青年分享追夢、築夢、圓夢的動人故事!這5位青年中有在大陸實習、學習並拿到入職意向書的大學生有在中關村創業的臺灣青年有來北京發展13年的臺灣藝人>有用青春贏得未來的孵化器合伙人有積極參與社區防控的「海澱姑爺」5位臺灣青年的故事再現了兩岸交流特別是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一個個精彩瞬間
  • 專訪華山創意園創始人陳甫彥: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
    臺灣陳甫彥先生就是最早發展這個產業的領頭人之一。近日,在「臺灣文創及文創產業」論壇中,浙報理想文化邀請到臺灣華山1914創意產業園創始人陳甫彥先生到場,為關注創意產業的各位分享在創意產業中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大浙網對陳先生進行了專訪。
  • 盤點六大臺灣愛情喜劇偶像劇,90後都看過的集體粉紅色回憶
    曾幾何時,臺灣愛情偶像劇是90後們小時候瞞著爸爸媽媽偷看的愛情啟蒙劇,當然現在看起來是滿滿的槽點,卻也擋不住粉紅色的回憶濾鏡。真是現在非常少見關於理髮師的故事。國際知名的美發連鎖沙龍Neo-Image開幕了,三位超人氣首席設計師——亞斯、爾奇、費南度,俊美的外型吸引了大批人潮,由於一場比賽與小貝結識。小貝被三人技術所折服,進入沙龍成為了助理,在此過程中小貝與爾奇和亞斯之間的三人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