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仔花職人陳惠美
做纏花就像坐禪一樣
在遇到春仔花之前,陳惠美的皮雕手藝,已經到了專精的程度。偶然間看到愛玉阿嬤做的春仔花,漂亮細膩,十分驚豔。
1998年,陳惠美正式師從愛玉阿嬤,學習纏花的技法。阿嬤本就擔心這項工藝即將失傳,見有人願意傳承,便傾囊相授,將自己創作的十二種春仔花樣式全部教授給她。
兩年後,無私奉獻的愛玉奶奶以97歲高齡去世,陳惠美決定要將春仔花藝術發揚光大,以感念奶奶將一生所學傳授給後人的這份努力。所以陳惠美之後有關春仔花的展出與教學,都是以愛玉奶奶教的傳統工法與紅色絲線創作為主,表達對恩師的尊敬。
春仔花講求的是要纏得平滑漂亮,過程中線與線之間不能互相重疊,也不能空隙太大而留白,因此製作時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毅力,慢慢纏繞。所以陳惠美笑著說:「做纏花就像是在修養禪心,要靜下心來才能繞得好。
△
▲施竣雄,61歲,擅長挑戰製作不同形式的獅頭,在傳統技法中加入自己的創意與想法。
1986年,父親過世之後,施竣雄正式接過製作獅頭的家業。但傳承父親的技藝並不是他的追求,為了能夠提升自己的手藝,施竣雄通過製作臺灣北、中、南各地所委託製作或修理的獅頭,吸收不同的特色與造型,採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門派。
隨著製作獅頭的師傅們逐漸凋零,願意接手的年輕人也不多,施竣雄害怕這些古老技法有一天會失傳,後代子孫將再也看不到這些威風凜凜的獅頭,於是在製作同一造型的獅頭一定會做兩隻,留下一隻作為紀念與記錄。
他家中收藏有許多各地的獅頭以及以前流傳下來的古獅頭仿作,希望通過這些努力,為維護傳統文化盡一份力。
△
▲謝金鑑,91歲,1980年日本全國風箏大賽特別獎;1984年北美館第一屆中國民俗風箏設計比賽第一名;2011年臺北市文化局傳統藝術藝師獎。
風箏是不少人的兒時回憶,在臺灣有一位玩了60年風箏的「老頑童」謝金鑑。
與傳統的風箏樣式不同,謝金鑑自己研究創新出多種不同的造型,令人驚嘆不已,難以相信是一位九旬老者的作品。
他做的生肖風箏,積累下來到現在十二生肖都齊全了。其他像是一串星星、鳳凰、彩虹、歷史人物造型的風箏,還有約一百節長的巨龍風箏,原本不被看好,但後來飛起來非常壯觀,一堆人爭相詢問如何做支架。之後又做了『哈雷彗星』以及十二星座造型的風箏。
謝金鑑認為不能只有傳統的觀念,也要跟上時代,否則會被拋棄。
△
▲張憲平,74歲,對於竹編工藝不斷鑽研求變。1990年獲第六屆民族藝術薪傳獎;自1992年起連續三屆獲民族工藝獎。
臺灣氣候潮溼,竹編的器物不易保存,再加上近年來人工越來越貴,使得竹編工藝品逐漸沒落。
竹編職人張憲平,一生專注於竹編藝術創作與推廣,默默地為這門傳統工藝努力,為竹編藝術開拓出更寬廣的視野,使得竹編作品從日常用品一躍成為名家爭相收藏的藝術品。
張憲平從事竹編創作的四十年中,從未真正地拜師學藝,都是靠自己不斷地向人請教,從實際製作中探索學習,不但積極吸收臺灣本土原住民的編織技巧,也會到世界各地,把當地傑出的編器帶回來仔細研究。
為了延長竹編作品的壽命,張憲平花了四五年的時間,鑽研仿古的「竹編塗裝」,以暗棕、紅褐或深褐色的生漆調配,塗在完成的竹編作品上,不僅有防腐、防蟲的效果,也能使作品的色澤顯得古色古香。
△
刺繡,極為考驗心思細膩,一般是女孩子才會學的手藝。而李文河這位62歲的大叔,不僅繡了一輩子,還繡得格外精彩。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臺灣的小孩子如果不會讀書,就要去修理機車、做鐵工,但是李文河的奶奶擔心瘦巴巴的李文河無法勝任,便通過親戚牽線,送他到他家隔壁的刺繡師傅那兒當學徒。十三歲的他,涉足刺繡這門手藝,一幹就是四十多個年頭。
一件刺繡作品往往得花上好長一段時間,費時、費力又費神。但不管訂單再多,李文河總是堅持傳統手工做法,一針一線精心縫製。
現在臺灣手工刺繡幾乎都外包到大陸去了,但李文河希望至少自己的孩子可以把這門傳統手藝傳下去。
△
剪紙職人李煥章:
剪紙是他與故土的唯一聯繫
▲李煥章,92歲,一生致力於剪紙藝術個人創作與教學,1991年獲得臺灣薪傳獎。(此圖來源於網絡)
李煥章老人,今年已有92歲高齡。老家山東的他,從小便幫著母親、姊妹們描繪繡花圖案,慢慢的也學了很多剪紙的圖樣。後來歷經戰亂,他被迫離開家鄉與親人,隻身來到臺灣,從此「剪紙」便成了他與故鄉唯一的聯繫。
想家了,他便拿出剪刀憑著記憶,剪出一張張帶著鄉愁的剪紙作品來解憂。
李煥章一生致力於專研剪紙藝術,1991年,獲得臺灣薪傳獎肯定。為了傳承這門手藝,他常年從事著教學工作,即使已是九旬高齡,他還會搭乘地鐵去教年輕人們學剪紙。
關於臺灣手藝人的故事,在《職人志》這本書中有更動人的講述。
從後往前翻開,從右往左讀著一列列豎排的優美文字,猶如在看一份民國報紙。
深入手藝人生活的攝影和手繪插畫,讓整本書跳脫傳統工藝書籍沉重的感覺,將許多手工藝相關的乾貨知識變得趣味生動!
除了記錄手藝人的故事,《職人志》以寫實的手繪插圖,詳細地展示手藝製作的工藝、手工品的製作步驟,為這些工藝技法留下了重要的紀錄。
▲書中「稟報讀者」專欄,介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技藝知識。
▲手繪地圖、手藝人的門店地址和聯繫方式,以便讀者親自到訪。
如此有意思的書,竟然是出自兩位90後臺灣姑娘——黃靖懿和嚴芷婕之手。她們以「臺灣職人」作為畢業製作主題,深入探訪了52位遍布臺灣各地的傳統工藝職人。
深受「職人精神」的感染,兩位90後姑娘也拿出了自己100%的誠意,來記錄每一位手藝人的故事。兩人一手包辦了文字、攝影、插圖和排版設計,以一周一報的方式,歷史一整年,呈現了五十二項手工藝,最後集結成冊,出版了這本《職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