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2020-12-16 陝西法制網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胡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胡超,男,1990年出生於鳳翔縣,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安工藝美術協會;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

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團,通過幾把簡易的工具,經過胡超的巧手塑造,轉眼間,一個惟妙惟肖的關公泥塑形象便誕生了。

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是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

「泥塑需要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數次修改、磨光、晾乾、燒制等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光技藝熟練還不夠,還必須要用心,每一個手藝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讓自己的精神深透到每件作品裡,這樣才會讓一件普通的泥塑作品真正的擁有靈活。」胡超這樣說道。

胡超自幼跟隨父親泥塑大師胡滿科學習泥塑手藝,他傳承了家族的泥塑手藝,經過父親多年手把手的悉心教導,泥塑手藝小有成就。製作的泥塑精巧細緻,捏的泥人生動形象。

在泥塑過程中,塑大體為關鍵,先將人物大的形體動態塑出,然後刻畫衣紋表現質感,又不傷其骨骼。在繪色上多採取的是中國繪畫中的工筆書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通過塑造與繪畫技藝這兩者巧妙的結合,一件泥塑作品能展示給人們真實而有活力的生命力。

在學藝的過程中,胡超謹記父親對自己的「藝無止境」、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的教誨。「熱愛」二字概括了胡超對泥塑創作的所有深情,憑著他對泥塑的熱愛和執著,他的雙手創作出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的泥塑人偶,各種造型的泥塑讓人目不暇接。憑藉多年的勤學苦練和藝術實踐,胡超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泥人彩塑作品題材廣泛,深入人心。

在2015年10月,他參加了京東和可口可樂舉辦的「樂在京東」活動,在活動現場表演捏泥人;2017年元月在曲江國際金融中心舉辦個人泥人泥塑展覽,獲得西安文化界人士一致好評;2017年2月參加鳳翔縣舉辦的手藝人展演活動與全縣老一輩手藝人同臺表演泥塑手藝,獲得老一輩手藝人的讚譽;

2017年4月,跟隨父親母親一起製作鹹陽彬縣的絲路之幽州驛的四個民俗泥人場景,手藝得到大幅度提升;2019年1月在曲江會展中心舉辦鳳翔泥塑藝術展,作品「放鞭炮的娃娃」榮獲最佳作品獎,藝術展進行過程中受到都市快報和陝西電視臺第一資訊的專題播報;

《都市快報》對胡超進行專訪

2019年9月,以鳳翔泥塑傳承人的身份和父母參加央視「我要上春晚」節目的錄製;2019年12月參加央視節目「2020東南西北賀新春」節目的錄製;

胡超參加央視節目錄製

曾參加央視小年夜的節目錄製,《東南西北賀新春》、《2020東南西北賀新春》;還曾在曲江會展中心辦泥塑藝術展,接受都市快報的獨家報導......

泥塑不僅僅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更是中國非遺歷史上寶貴的財富,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作為一名90後,在未來的日子裡,他也將一直致力於泥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屬於他的一份力量!

作者/來源:時代記憶文化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啟動
    西部決策網訊(韓宗憲 通訊員 王永剛)9月28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寶雞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共鳳翔縣委、鳳翔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在享有中國泥塑第一村
  • 【文化】中國四大泥塑
    張明山是泥人張的創始人,18歲即得藝名「泥人張」,以家族形式經營泥塑作坊塑古齋。他「技藝高深、觸手成像」。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後經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禧、張景祜、張銘等四代人的傳承,成為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6)
    新華社照片,潮州(廣東),2020年4月10日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展示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甘肅泥塑少為人知的秘密,這些你都知道嗎?
    有人說:「甘肅的泥塑帶有黃土高原的氣息」。沒錯,除了充滿佛教色彩的敦煌泥塑之外,甘肅其他的泥塑作品大多都是以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物品作為原型創作,像極了甘肅土地的厚實和甘肅人的樸實,曾經有幸跟隨採訪過一位民間手藝人,他告訴我,泥塑不僅僅是一門手工活,也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興趣,每天都有事情忙碌著就是幸福。
  • 鄒新社 | 鳳翔印象
    這些名片既是鳳翔歷史的傳承,文脈的延續,城市精華的濃縮,更是鳳翔發展內在的文化積澱及智慧源泉。對鳳翔影響最大的就是秦人在此建都了。秦是一個古老的部族,是顓頊高陽氏後代。從遊牧、定居、立國到統一霸業,共560年歷史,有都城9個。早在商初,秦人受命保西陲,來到了西犬丘(今甘肅禮縣),秦始祖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於秦亭(今甘肅清水縣),秦人由周人的附庸,地位逐步開始上升。
  • 平遙要建傳統泥塑傳承基地,地址在......
    一件件成功的作品,樹立了歐陽寧明及其團隊的文化自信,也讓他有了回到山西重振傳統泥塑工藝的想法。畢竟山西不僅僅是文化大省,也有眾多的旅遊資源,對於傳統泥塑匠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發展平臺。據歐陽寧明調研後分析,現在任何一個省投資上億元打造的旅遊生態景觀項目都不下10個,全國30多個省區市,意味著這個市場每年將有300多億元的投入。對於泥塑而言,潛在的市場很大,只要有能力,就能佔領市場。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雕塑大師,歐陽寧明更不會為市場發愁。
  • 發力全域旅遊 寶雞鳳翔打好「文化牌」
    「非遺保護+傳承」 引領文化產業發展在寶雞市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非遺傳承人胡新明正潛心研究,想要創造出更富有藝術色彩的泥塑作品。這一習慣他已經堅持了數年。位於寶雞市鳳翔縣城關鎮六營村的中國泥塑文化園 供圖 鳳翔縣委宣傳部六營村有「中國泥塑第一村」的美稱。多年來,以胡新民為代表的一批民間藝人,全身心投入到泥塑創作研究中。
  • 全景鳳翔 魅力四射——陝西鳳翔全力推進全域旅遊大發展
    鳳翔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之鄉--泥塑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是省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鳳翔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東湖、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2個AAA級景區,2A級靈山景區,秦都雍城、水溝遺址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鳳翔泥塑、木版年畫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雍城湖、五曲灣2個省級水利風景名勝區;六營、大海子、豆腐村3個民俗村;玉燕山蝴蝶谷、聚賢生態莊園、雍城湖風情苑、秀水山莊4個休閒莊園;旅行社分支網點18個,西鳳酒、鳳翔泥塑、木版年畫、馬勺臉譜、罩金漆器
  • 文創上的文創|兩個臺灣90後女孩與52位頂尖手藝人的故事
    他家中收藏有許多各地的獅頭以及以前流傳下來的古獅頭仿作,希望通過這些努力,為維護傳統文化盡一份力。△而李文河這位62歲的大叔,不僅繡了一輩子,還繡得格外精彩。 為了傳承這門手藝,他常年從事著教學工作,即使已是九旬高齡,他還會搭乘地鐵去教年輕人們學剪紙。關於臺灣手藝人的故事,在《職人志》這本書中有更動人的講述。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第七期一起來欣賞泥土間塑出來的藝術茶山泥塑茶山泥塑廣東東莞茶山泥塑作為嶺南文化組成部分,早在明朝初期已有製作,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廣為盛行,深受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民眾所喜愛,其藝術造詣在廣東民間藝術史上有其光輝的一頁。
  • 飯圈中的泥塑文化
    何為泥塑文化?簡單來說,就是把男生想像成女生,把女生想像成男生。(多數情況下,是把男生想像成女生)。比如,這種再比如這種,與泥塑相對的,則為整肅。我們不討論泥塑這種行為的對錯,因為很難去鑑定對錯。多數即為對,少數即為錯嗎?顯然不是的。
  • 傳統工藝|泥塑——流淌在指尖上的藝術
    鳳翔彩繪泥塑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鳳翔彩繪泥塑有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 我叫鳳翔,我是西部百強縣之一!鳳翔模式是…
    我叫鳳翔我有個團結幸福的家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泥塑神形兼備,木版年畫構思精巧,刻畫的是一代代寶雞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周代周王宮宴有「八珍」之說,其中的漬,就是後來的肉夾饃。這可是當年用來伺候皇上和招待「外賓」的美食。想了解更多老秦人的秦風秦俗一定要來秦文化的發源地——鳳翔來源:寶雞旅遊服務中心、寶雞新聞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從事泥塑創作很難賺大錢 全憑自己的一份愛、一份堅持、一份奉獻 【傳承】 致力於傳承,既延續手藝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 王虎生的泥塑人生
    他,就是民間藝人王虎生,他為鄂爾多斯泥塑藝術填補了一項空白。春風相伴,踏歌前行。東勝區林蔭街辦事處技工社區居民文化藝術中心3樓泥塑展廳收藏著民間藝人王虎生以廉價的泥土為原料,創作的泥塑。這些以人物、動物為主的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人們的喜受。
  • 黃土高原上,我為泥塑狂
    攝影/朱銳 泥塑劉,原名劉泉,55歲,方言裡夾著陝北腔調,掌握著獨一份兒的泥塑脊獸手藝。祖上三代都是泥塑手工藝者的他,被稱為第四代泥塑手藝人。談到對父親和爺爺的印象,泥塑劉沉默半晌,「我們這幾輩都是靠這個玩泥巴來生活」。
  • 傳承紅色基因——淮北市開展傳統泥塑製作體驗主題社教活動
    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為了讓同學們牢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教育,12月12日,淮北市博物館舉辦了「非遺傳承之傳承紅色基因」傳統泥塑製作體驗活動。泥塑老師殷鋌崴向大家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並誦讀了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
  • 鳳凰涅槃 鳳翔新生
    鳳翔人有古都情結,三百二十七年的先秦故都,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唐代淪落為府城,1941年又「落架」為縣城,讓人心裡不美氣。就像一些老西安人,一提起十三朝古都和漢唐雄風,就又激動又唏噓,將衰落歸罪於長安改西安,呼籲恢復長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