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吳維清就是其中之一。
吳維清,1956年生於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大吳泥塑第25代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大吳泥塑省級非遺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市工藝美術師、潮安縣優秀科技人才。
普通的泥在他手裡,
不到幾天時間,
一尊活靈活現的人物就產生了。
他把大吳泥雕演繹得如魚得水,
傳統在他手裡變得更加如火如荼……
傳統的大吳泥塑工藝包括挖泥、煉泥、捏泥、燒胚和彩繪,會用到捏、塑、貼、修、燒、繪等等多種創作技法,最大特點在貼塑部分,讓人物衣飾表現得更加飄逸靈動。
大吳泥塑的製作工序繁多、步奏講究,往往需要十天乃至半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與大多數傳統手工藝一樣,大吳泥塑有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手捧這項瀕臨失傳的技藝,吳維清想過打破這一陳規,但徒弟難覓。
父親吳維清對大吳泥塑四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深深的影響了兒子吳漫,考慮再三放棄了在廣州的工作,回到村中學習泥塑製作。
如今,吳漫成為大吳村中最年輕的泥塑匠人,對於從小耳濡目染的這門手工藝也有自己的理解,創新地將大吳泥塑搬到掛盤上,開創大吳泥塑新的表現形式。
近十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父親吳維清帶著大吳泥塑在上海世博會、美國、北歐等地區和國家相繼亮相,兒子吳漫在非遺博覽會上,現場製作融入貼塑技藝的作品《泥之舞》,父子二人多年的努力,讓世人深刻地感受到,來自潮州大吳泥塑的藝術魅力。
家鄉寄寓情懷、繼承源于堅守,我們感動敬佩至今仍孜孜不倦、一心守護傳統手藝的泥塑匠人,也寄願潮州大吳泥塑的藝術生命能夠源遠流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