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2020-12-15 騰訊網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吳維清就是其中之一。

吳維清,1956年生於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大吳泥塑第25代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大吳泥塑省級非遺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市工藝美術師、潮安縣優秀科技人才。

普通的泥在他手裡,

不到幾天時間,

一尊活靈活現的人物就產生了。

他把大吳泥雕演繹得如魚得水,

傳統在他手裡變得更加如火如荼……

傳統的大吳泥塑工藝包括挖泥、煉泥、捏泥、燒胚和彩繪,會用到捏、塑、貼、修、燒、繪等等多種創作技法,最大特點在貼塑部分,讓人物衣飾表現得更加飄逸靈動。

大吳泥塑的製作工序繁多、步奏講究,往往需要十天乃至半個多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與大多數傳統手工藝一樣,大吳泥塑有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手捧這項瀕臨失傳的技藝,吳維清想過打破這一陳規,但徒弟難覓。

父親吳維清對大吳泥塑四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深深的影響了兒子吳漫,考慮再三放棄了在廣州的工作,回到村中學習泥塑製作。

如今,吳漫成為大吳村中最年輕的泥塑匠人,對於從小耳濡目染的這門手工藝也有自己的理解,創新地將大吳泥塑搬到掛盤上,開創大吳泥塑新的表現形式。

近十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父親吳維清帶著大吳泥塑在上海世博會、美國、北歐等地區和國家相繼亮相,兒子吳漫在非遺博覽會上,現場製作融入貼塑技藝的作品《泥之舞》,父子二人多年的努力,讓世人深刻地感受到,來自潮州大吳泥塑的藝術魅力。

家鄉寄寓情懷、繼承源于堅守,我們感動敬佩至今仍孜孜不倦、一心守護傳統手藝的泥塑匠人,也寄願潮州大吳泥塑的藝術生命能夠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6)
    新華社照片,潮州(廣東),2020年4月10日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展示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 潮州大吳泥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一批大吳泥塑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是中國美術最高殿堂,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藝術家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去年12月,大吳泥塑榮幸地列入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名錄,吳光讓、吳聞鑫、吳宏城三位民間藝術家共20件泥塑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評鑑委員會評議通過並收藏。  今天,中國美術館送來了收藏證書,這是大吳泥塑的喜訊,也是潮州民間藝術的喜訊!
  • 傳統工藝|泥塑——流淌在指尖上的藝術
    濬縣泥咕咕濬縣泥塑形體較小,大的不足20釐米,小的只有4至5釐米,因其尾部有兩小孔,吹時發出「咕咕」的聲音,故稱「泥咕咕」。河南省濬縣黎陽鎮楊玘屯是泥咕咕的主要產地。 濬縣泥咕咕的基本內容有人物、動物、飛禽三大種類一百多個品種。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大吳泥塑,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一項泥塑藝術,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汕民間一直流傳著「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的說法,意思是大吳村出產的塗安仔能與嬌俏的銀湖村小姐媲美。潮州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俗稱「土安仔」。
  • 平遙要建傳統泥塑傳承基地,地址在......
    作為傳統泥塑的傳承人以及該展覽主要策劃人之一,工作室創始人歐陽寧明享譽全國,包括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學生們,都以來工作室「實習」為傲。不過,多年來歐陽寧明卻始終操心著一件事情,那就是傳統泥塑技藝的傳承,畢竟來跟他學習的人多,但真正能留在這行的卻少。尤其是像山西這樣的文化大省,現存13000餘尊古代彩繪泥塑,從事傳統泥塑的工匠卻少之又少。
  • 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光技藝熟練還不夠,還必須要用心,每一個手藝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讓自己的精神深透到每件作品裡,這樣才會讓一件普通的泥塑作品真正的擁有靈活。」胡超這樣說道。胡超自幼跟隨父親泥塑大師胡滿科學習泥塑手藝,他傳承了家族的泥塑手藝,經過父親多年手把手的悉心教導,泥塑手藝小有成就。製作的泥塑精巧細緻,捏的泥人生動形象。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簡向東 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匠心】 從小迷上泥塑,憑熱愛至今仍創作不輟
  • 【非遺故事】陝西白水縣:上徐泥塑
    我國泥塑藝術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造型藝術品種。考古學家從兩漢墓葬中發掘出的大量文物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 傳承紅色基因——淮北市開展傳統泥塑製作體驗主題社教活動
    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為了讓同學們牢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教育,12月12日,淮北市博物館舉辦了「非遺傳承之傳承紅色基因」傳統泥塑製作體驗活動。泥塑老師殷鋌崴向大家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並誦讀了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
  • 指尖藝術 創意童年 集聚區沙城二小泥塑社團探秘甌窯文化
    12月15日,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葉芳林老師的帶領下,集聚區沙城二小泥塑社團的孩子們走進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探秘甌窯文化。泥塑是「立體的畫,無聲的戲」。瞧!孩子們根據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運用拉、揉、捏、團、壓、拍等多種基本泥塑技巧,一塊塊其貌不揚的泥團在孩子們手中變身為形態各異、新穎別致、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一件件獨一無二的作品簡單大方而又充滿童真童趣。它們或靜或動,雅拙中透精巧,憨樸中顯靈秀,活靈活現,甚是惹人喜愛。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一、泥塑的概念廣義上講,一切以泥質材料塑造出的立體藝術造型皆可稱之為泥塑。因此廣義上的泥塑門類很多,包羅萬象,各門類由於自身的文化傳承、地理氣候、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早已形成了穩定的造型特徵、工藝手法和審美情趣。
  • 一捧黃土釋百態——傳統泥塑藝人的鬼斧神工
    惟妙惟肖的老叟孩童、活靈活現的飛禽走獸、傳神傳情的鄉間記憶、仙風道骨的神仙菩薩,這些黃泥巴摶練而成的藝術作品,精妙絕倫,神韻兼備,它們是時光的載體,是歲月的傳承。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平定泥塑藝人史林珠,四十年來紮根於民間藝術土壤,一雙巧手精心塑造,一腔惠心精彩呈現,化腐朽為神奇,將一團團普通的泥胚做成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
  • 【文化】中國四大泥塑
    張明山是泥人張的創始人,18歲即得藝名「泥人張」,以家族形式經營泥塑作坊塑古齋。他「技藝高深、觸手成像」。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後經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禧、張景祜、張銘等四代人的傳承,成為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
  • 一線走訪|浮洋鎮大吳村:實現幼兒到高中教育全覆蓋
    松昌實驗學校把大吳泥塑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幼兒園也是大吳旅居在外的華僑捐贈的。」吳輝介紹,作為著名僑鄉,大吳村現總人口約2997人,而旅外僑胞也有2000多人。自上世紀80年代,旅居新加坡的僑胞吳清亮先生便在大吳村興辦教育,建立松昌小學,打破村裡落後無校舍的局面。隨後又在1991年捐資1400萬元建立松昌中學。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傳承中保護 創新中...
    指尖上的千年彝繡技藝 受訪者供圖 一針針,一線線,心靈手巧的彝家女以七彩線、手邊針,把彝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雲霞雷火、花草樹木、飛禽走獸
  • 耗費41年「養」出指尖上的寵物,她獲得國際工匠協會評價:偉大!
    耗費41年「養」出指尖上的寵物,她獲得國際工匠協會評價:偉大!手指上的貓,雖然縮小了無數倍,但是貓咪的姿態神情和尋常貓咪沒有什麼兩樣,畫面雖然定格,但是依然給人一種貓咪下一刻就要伸出舌頭去舔自己的小爪子的動感。貓咪眯著眼,愜意的蹲在主人的手指上享受嫻靜舒適的午後時光。在主人手掌庇護下的小兔子,安靜的等待著主人給它們餵食胡蘿蔔,這麼小的兔子一個蘿蔔可以吃上好多天了。
  • 黃土高原上,我為泥塑狂
    一首《平涼歌》,道盡世人的想像與好奇今天,風物君和戰爭史研究WHS、「最強大腦」水哥、美食家大雄、朱學東王秋楊、植物人史軍、陶冶、張晉文朱銳等大咖一起▲ 脊獸,顧名思義,是指立在屋脊上的奇珍異獸。脊獸由瓦製成,為保護木栓和鐵釘而存在,有防止漏水、生鏽,固定和支撐屋脊的效用。它最常出現在殿宇、寺廟和民居建築之上,在古代既是權力的象徵,又是驅邪祈福的鎮宅之寶。
  • 【大荔故事】加裡村:​黃河泥塑傳承胥鳳堂
    黃河泥塑傳承人——胥鳳堂 黃河泥塑是黃河西岸華原崖下幾代人傳下來的以沉積的黃河泥土為原始材料,經摔、打、揉、捏、塑、雕、刻、磨、描、繪、塗、燒等複雜工藝完成的民俗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