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2020-12-15 新華社客戶端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展示自己的獲獎作品《泥之舞》(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了將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他的兒子吳漫大學畢業後回到老家,跟隨父親繼續磨練手藝,34歲的他已成為大吳泥塑的市級傳承人,在201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還獲得了泥麵塑項目第三名的成績。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影報導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展示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介紹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漫在泥塑作品上畫人物臉譜(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右)指導兒子吳漫在泥塑作品上畫人物臉譜(4月10日攝)。

↑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進行泥塑創作(4月10日攝)。

↑這是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吳維清工作室拍攝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

相關焦點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6)
    新華社照片,潮州(廣東),2020年4月10日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展示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中國三大泥塑之潮州的大吳泥塑,發端於南宋,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並稱中國三大泥塑。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
  • 非遺廣東|「翁仔屏」——泥塑(大吳泥塑)
    大吳泥塑,俗稱大吳安仔,主要分布於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和顏厝西村,故又有浮洋彩塑等稱謂。清中葉至民國初年,大吳泥塑進入鼎盛期,製作作坊遍及全村,幾乎人人會泥塑,產銷鋪戶有60多家,以吳潘強為突出代表的泥塑匠師達100多人,並創造了貼塑、浮花雕等新技藝,其塑品遠銷東南亞多個國家。
  • 潮州大吳泥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一批大吳泥塑作品入藏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是中國美術最高殿堂,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藝術家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去年12月,大吳泥塑榮幸地列入中國美術館的收藏名錄,吳光讓、吳聞鑫、吳宏城三位民間藝術家共20件泥塑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評鑑委員會評議通過並收藏。  今天,中國美術館送來了收藏證書,這是大吳泥塑的喜訊,也是潮州民間藝術的喜訊!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大吳泥塑,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一項泥塑藝術,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潮汕民間一直流傳著「銀湖小姐,大吳翁仔」的說法,意思是大吳村出產的塗安仔能與嬌俏的銀湖村小姐媲美。潮州泥塑是一種捏泥藝術,俗稱「土安仔」。
  • 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胡超,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胡超,男,1990年出生於鳳翔縣,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安工藝美術協會;西安非遺保護協會會員。一塊普普通通的泥團,通過幾把簡易的工具,經過胡超的巧手塑造,轉眼間,一個惟妙惟肖的關公泥塑形象便誕生了。
  • 傳統工藝|泥塑——流淌在指尖上的藝術
    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流派做佛像膜拜,做「耍貨」玩賞的民間風俗,是中國泥塑藝術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唐宋時代,泥塑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著名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
  • 指尖藝術 創意童年 集聚區沙城二小泥塑社團探秘甌窯文化
    12月15日,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傳承人葉芳林老師的帶領下,集聚區沙城二小泥塑社團的孩子們走進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探秘甌窯文化。在葉老師的介紹下,孩子們仿佛走入了一部甌窯古陶瓷歷史畫卷,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元代甌窯古陶瓷各類代表性器物,展現了溫州數千年來的文化創意和手工業藝術發展史。孩子們認真聆聽、細心觀察、用心交流,驚嘆於前人的巧手創作,館內豐富的藏品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了甌窯文化的魅力。泥塑是「立體的畫,無聲的戲」。瞧!
  • 平遙要建傳統泥塑傳承基地,地址在......
    作為傳統泥塑的傳承人以及該展覽主要策劃人之一,工作室創始人歐陽寧明享譽全國,包括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學生們,都以來工作室「實習」為傲。不過,多年來歐陽寧明卻始終操心著一件事情,那就是傳統泥塑技藝的傳承,畢竟來跟他學習的人多,但真正能留在這行的卻少。尤其是像山西這樣的文化大省,現存13000餘尊古代彩繪泥塑,從事傳統泥塑的工匠卻少之又少。
  • 【文化】中國四大泥塑
    張明山是泥人張的創始人,18歲即得藝名「泥人張」,以家族形式經營泥塑作坊塑古齋。他「技藝高深、觸手成像」。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後經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禧、張景祜、張銘等四代人的傳承,成為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
  • 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啟動
    西部決策網訊(韓宗憲 通訊員 王永剛)9月28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寶雞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共鳳翔縣委、鳳翔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在享有中國泥塑第一村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從事泥塑創作很難賺大錢 全憑自己的一份愛、一份堅持、一份奉獻 【傳承】 致力於傳承,既延續手藝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 傳承紅色基因——淮北市開展傳統泥塑製作體驗主題社教活動
    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為了讓同學們牢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教育,12月12日,淮北市博物館舉辦了「非遺傳承之傳承紅色基因」傳統泥塑製作體驗活動。泥塑老師殷鋌崴向大家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並誦讀了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第七期一起來欣賞泥土間塑出來的藝術茶山泥塑茶山泥塑廣東東莞茶山泥塑作為嶺南文化組成部分,早在明朝初期已有製作,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廣為盛行,深受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民眾所喜愛,其藝術造詣在廣東民間藝術史上有其光輝的一頁。
  • 一線走訪|浮洋鎮大吳村:實現幼兒到高中教育全覆蓋
    松昌實驗學校把大吳泥塑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幼兒園也是大吳旅居在外的華僑捐贈的。」吳輝介紹,作為著名僑鄉,大吳村現總人口約2997人,而旅外僑胞也有2000多人。自上世紀80年代,旅居新加坡的僑胞吳清亮先生便在大吳村興辦教育,建立松昌小學,打破村裡落後無校舍的局面。隨後又在1991年捐資1400萬元建立松昌中學。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一、泥塑的概念廣義上講,一切以泥質材料塑造出的立體藝術造型皆可稱之為泥塑。因此廣義上的泥塑門類很多,包羅萬象,各門類由於自身的文化傳承、地理氣候、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早已形成了穩定的造型特徵、工藝手法和審美情趣。
  • 【非遺故事】陝西白水縣:上徐泥塑
    我國泥塑藝術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造型藝術品種。考古學家從兩漢墓葬中發掘出的大量文物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 飯圈中的泥塑文化
    何為泥塑文化?簡單來說,就是把男生想像成女生,把女生想像成男生。(多數情況下,是把男生想像成女生)。比如,這種再比如這種,與泥塑相對的,則為整肅。我們不討論泥塑這種行為的對錯,因為很難去鑑定對錯。多數即為對,少數即為錯嗎?顯然不是的。
  • 讓孩子在「玩泥巴」中 傳承文化快樂成長
    創意泥塑納入了課程表上周五,桃園路小學三(6)班迎來了孩子們心心念念的泥塑課,鄔夢珂老師帶著孩子們用陶泥創作泥塑盆栽。根據鄔老師的指導,孩子們首先在大屏幕上觀看了一段小視頻,然後伴隨著柔和的輕音樂,通過揉、捏、切、壓、粘等技法,發揮自己的想像創作出了一個個方形、圓形、心形等不同形狀的花盆,作品中流淌著童真、童趣和童樂。
  • 鐵山坪街道唐桂社區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書畫風採
    {"title":"鐵山坪街道唐桂社區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書畫風採",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jiangbeiqu/jiangbeiquxinwen/2020-12-09/339509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