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塑的概念
廣義上講,一切以泥質材料塑造出的立體藝術造型皆可稱之為泥塑。
因此廣義上的泥塑門類很多,包羅萬象,各門類由於自身的文化傳承、地理氣候、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早已形成了穩定的造型特徵、工藝手法和審美情趣。
我國古代的寺廟祀堂彩色泥塑(時間最久且保存相對完好的主要集中在北方氣候乾燥地區,如山西的晉祠、華嚴寺、雙林寺等)、中國傳統民間泥塑(天津、無錫泥人以及西北地區泥質玩具)等。
狹義上的泥塑是指在造型藝術的教學,特別是雕塑教學和雕塑創作中的泥塑過程和手段,這個過程和手段是為了儘可能地對所塑造的形體進行修改和校正而存在奇勺:比如在進行傳統石材雕刻時。
可以先按照設想做一個泥塑,並充分推敲修改得到一個滿意的造型後再照樣雕刻,這樣就能避免出現在雕刻過程中發現問題而無法修改的情況。
泥塑在雕塑教學練習中的作用更是明顯,因為作為教學練習中的泥塑就好比拿鉛筆和橡皮進行素描練習一般,通過反覆修改和調整讓學生的技藝在練習中得到不斷的提高。可見狹義泥塑在雕塑創作和練習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重大。
過去幾百年來,泥塑一贏是西方美術院校的雕塑教學和創作的重要手段。
20世紀初,大批中國學生留學歐美,把_f也們的美術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帶回中國,從此泥塑在國內的雕塑教學和創作中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練習課程。
不僅如此,泥塑在當今藝術設計的各專業中應用也非常廣泛,陶瓷專業自不必多說,因為其本身的材料便是泥的,藝術陶瓷有的直接可將泥塑放入窯中燒制;玻璃藝術、漆藝等專業在進行立體造型時也首先要用泥塑造出一個具體形態來,然後再轉換成各種材質的實物。
畫金屬工藝和首飾也常常會用泥來塑造一個形態,然後再進行澆鑄加工。工業造型更是如此,絕大部分的造型設計都離不開泥塑。
因而掌握一定的泥塑技藝,對於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泥塑的分類
泥塑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特質泥質材料的立體造型。
包括傳統的泥塑民間工藝品,泥質人物造型,祠堂人物、寺廟人物等,另一類是用黏土塑造的模型,也就是作為立體造型教學練習和創作手段和過程的泥塑。
作為黏土塑造的模型手段,一般都是根據模型的不同工藝手段進行轉換成各種材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各種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泥塑的泥質材料是具有重複使用和可塑性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反覆使用避免浪費,同時還可以反覆推敲和修改,達到認知、理解和把握客觀物質形態的教學目的。
泥塑在表現形式上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浮雕,浮雕是藉助透視和視錯覺原理,在有效空間內將客觀物體形態進行合理的壓縮,在二維平面上或牆面、版面上來塑造三維立體空間效果,屬於雙重特性和技巧的特殊雕塑,是介於雕塑和繪畫之間的雕塑形式。
另一類是圓雕,圓雕的實物比較多,是由三維立體可進行全方位觀察和認知的立體造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客觀存在的物體都可以通過圓雕來表現。
泥塑在內在結構上可分為無骨架泥塑和有骨架泥塑兩類,無骨架泥塑形體一般都比較簡單,底部較為寬大穩定,體量較小。
有骨架泥塑相對來說造型比較複雜,一般都需要製作精準並且還需要足夠強度的骨架支撐。
從工藝手段上來說泥塑可分為堆塑和注塑,一般的泥塑多採用堆塑手法,注塑通常出現在批量生產的民間泥塑和陶瓷製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