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平遙要建傳統泥塑傳承基地,地址在......

2021-02-19 平遙警事

山西歐陽泥彩工作室裡,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創作

歐陽寧明作品,大自在天

    

    泥塑,也稱「彩塑」,如果將時間向前撥100年,在中華大地上,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各種廟宇與宗教場所中,它是永遠的主角。現如今,特指用中國傳統工藝鑄就的泥塑賦彩藝術品。在太原市南內環老軍營繁華的街巷裡,有一棟名為山西歐陽泥彩工作室的小樓,裡面堆滿了泥塑作品。那些泛黃的黏土,散發著淡淡的鄉野味道,經過能工巧匠之手,誕生出一個個惟妙惟肖的人物作品,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不久前,「華彩之塑——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在中央美院和景德鎮陶溪川美術館分別舉辦,山西歐陽泥彩工作室承辦了展覽。作為傳統泥塑的傳承人以及該展覽主要策劃人之一,工作室創始人歐陽寧明享譽全國,包括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學生們,都以來工作室「實習」為傲。不過,多年來歐陽寧明卻始終操心著一件事情,那就是傳統泥塑技藝的傳承,畢竟來跟他學習的人多,但真正能留在這行的卻少。尤其是像山西這樣的文化大省,現存13000餘尊古代彩繪泥塑,從事傳統泥塑的工匠卻少之又少。所以,在山西打造一個傳統泥塑傳承基地的種子,多年前就埋在了歐陽寧明的心中,無法揮散。目前,歐陽寧明初步將建立傳承基地的意向選在了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內,這對於廣大藝術學子,尤其是山西從事美術雕塑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件利好消息。

    A 傳統泥塑技藝逐漸受到重視

    走進泥彩工作室,仿若走進了一個博物館。這邊是孔子,那邊是永樂宮諸神;這邊是威猛嚴肅的韋陀,另一側則是慈眉善目的觀音……歐陽寧明用一雙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泥塑文化的傳統,也打造出了一片純美的藝術境地。
    歐陽寧明畢業於山西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長期從事文化景觀、城市雕塑創意和創作,他曾在名噪一時的佛教文化景區——無錫市靈山景區待了19年,九龍灌浴廣場上的金身太子佛像,就是他和團隊成員們一起創意製作的。一件件成功的作品,樹立了歐陽寧明及其團隊的文化自信,也讓他有了回到山西重振傳統泥塑工藝的想法。畢竟山西不僅僅是文化大省,也有眾多的旅遊資源,對於傳統泥塑匠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發展平臺。
    2016年,歐陽寧明通過文化部獲得了由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的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山西傳統彩塑藝術創作與工藝」在太原開班,這是國家藝術基金首次在此領域開展的人才培養項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山西傳統彩塑為創作研究對象,面向全國開展藝術創新人才培養的專家班,直接由文化部出資,培養此類人才。「我的初衷,不僅是要培養傳統美術院校的學生,更多地是想找到傳統泥塑藝術的傳承人,在山西本土起到一些推動作用,把這項技術傳承下來。」歐陽寧明感慨道,「由於名額限制,我們從全國報名的幾百人中遴選了最具實力的40人進行重點培養,但山西的高級研修人才不足十分之一。」所以,山西有泥塑藝術的資源,但卻缺少從業者,尤其是高級泥塑工匠。
    面對「授業、解惑」這事,歐陽寧明遭遇了一些尷尬,但這次高級研修班的成功舉辦,卻直接促成了「華彩之塑」雕塑展,受到業內外人士的讚譽,這充分說明,中國傳統彩塑在西方意識形態佔主流的藝術語境下,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藝術價值。回顧之前,只有中央美院有以「中國傳統雕塑研究」為教學方向的專業工作室,現在清華美院、西安美院都要開設類似的課程,大家都認識到了傳統泥塑在美術教學當中的重要性,這對於該項技藝來說,無疑是一種復甦和最為深遠的傳播。

    B 市場需求大,泥塑算得上是朝陽產業

    但凡是手工業者,面臨的都是同樣的難題,傳承難,從業者少。然而很多匠人之所以放棄這個行當,或許跟經濟收益少有直接的關係,但泥塑卻不同。歐陽寧明算了一筆帳,清晰地表明,現在的泥塑算得上是朝陽產業,且預估產值大到驚人。傳統泥塑的商業價值也在傳統文化回歸的浪潮中,顯得愈發重要。「相比不鏽鋼、黃金等材質而言,泥塑的原材料就是土,要便宜得多,應用又廣,全國都在發力發展旅遊產業,泥塑可以運用到各大景點、建築、景觀裡。」據歐陽寧明調研後分析,現在任何一個省投資上億元打造的旅遊生態景觀項目都不下10個,全國30多個省區市,意味著這個市場每年將有300多億元的投入。對於泥塑而言,潛在的市場很大,只要有能力,就能佔領市場。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雕塑大師,歐陽寧明更不會為市場發愁。最近,他正在為山東曲阜即將興建的孔子大學堂製作泥塑作品,「我們負責建造一個泥塑長廊,通過泥塑作品呈現孔子的一生,大約會做80—90個作品。」歐陽寧明口中的泥塑作品大多是體量比較大的,通常完成一幅泥塑作品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可是他工作室內能承擔這項活計的人加起來還不到20個。現在,距離最後的交工,只有一年的時間了。「山西的泥塑人才太缺了,尤其是接了這麼大的製作訂單,我只能從全國招募了,希望能找到技藝精湛的專業人才。」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幾乎每個藝術院校都有雕塑專業,每個縣城也都會有工藝美術學校,可之後就全沒有了,傳統手工藝在不斷地消亡……」聽著歐陽寧明的話,略有心痛,但卻又是科技發展不可規避的問題,科技提升了效率,也消弭了「絕活兒」的空間,可精湛的工匠不應該埋沒在歷史中。「在古代,泥塑多用於建築中,比如寺廟中的佛祖立像等等,從製作的技藝上應該跟建築配比和結構相搭配,多高的建築塑多大的造像,這也就用到了建築營造的知識,可是現在工業發達了,人們可以用科技手段來實現一種復建,比如3D列印技術,只要輸入數據就能建造出某件東西,至於那些數字是否符合古建築營造的標準,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在泥塑塑造中少了美感,少了傳統的精髓。」這些種種,讓歐陽寧明非常有緊迫感,泥塑創作的傳統技藝的原理如果不抓緊保留、傳承下來,最後我們看到的或許都是流水線上誕生的造像,缺乏溫度,沒有歷史的信息,也沒有藝術生命。而泥塑作品則不同,它是唯一的,是工匠們用雙手、用自身感受打造的作品。

    C 建傳承基地,提高從業人員質量數量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挖掘和弘揚、繼承和發展是歐陽寧明的長遠理想和目標,他認為當前最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在山西建立和打造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的研學基地。歐陽寧明與中央美院、清華美院、中國美院等中國十大美院的專家教授們有過長期合作,並就這一設想進行深入論證,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古代彩塑傳承基地就應該建在山西,而把基地落戶到作為山西乃至中國文化名片的平遙古城,是再合適不過的。「全國從事藝術的在校大學生大約30多萬,在山西創建和打造一個適合藝術院校大學生學習、研究、創意、創業的遊學傳習基地,對吸引和培養更多從事藝術創作和工藝製造的人才有重大作用。」歐陽寧明說,「平遙有著豐富的旅遊和文化資源,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巨大,平遙的雙林寺、鎮國寺以彩塑藝術享譽世界,是山西雕塑最具有教學和傳承價值的聖地之一。另外,從平遙古城到晉商大院,這裡有很多古建築,可以為學生們充實古建築營造這一課。」考察期間,歐陽寧明曾與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就建立傳統美術研學基地做深入交流,該校本身設有工藝美術專業,有文化教學合作的成功先例,把基地設在那裡也是平遙古城有識之士的願望。
    歐陽寧明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他說:「這個泥塑傳承基地,其實質是,不僅要教授給學生們泥塑塑造最為基本的內容,更要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魅力。在平遙這樣一塊被中國傳統文化滋養的土地上,我們將教學、研發、創業聚為一體,最大限度地傳承工匠精神,形成文化藝術教育的產學鏈條,只有提高從事彩塑藝術的人的質量和數量,這項優秀的傳統藝術才能得以發展、弘揚和超越,中國彩塑藝術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上下千年,連綿不絕,山西彩塑藝術代表著我國古代造像藝術的最高成就,當你站在泥塑作品前,看著那略有斑駁、摻雜著稻草的半成品,心中最為質樸和柔軟的部分會被喚起,那似乎是中國人回歸鄉土的一種情結;當你面對著那些或威嚴、或溫婉、或飄逸灑脫的泥塑造像時,更像是跟歷史、跟古人對話……剎那間,你就會懂得歐陽寧明的情懷——復興傳統文化,感知最為本真和精彩的山西。

來源:山西日報 孫軼瓊

相關焦點

  • 傳承紅色基因——淮北市開展傳統泥塑製作體驗主題社教活動
    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為了讓同學們牢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教育,12月12日,淮北市博物館舉辦了「非遺傳承之傳承紅色基因」傳統泥塑製作體驗活動。泥塑老師殷鋌崴向大家講述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並誦讀了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6)
    新華社照片,潮州(廣東),2020年4月10日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在廣東潮州市大吳村的工作室,吳維清展示他的泥塑作品(4月10日攝)。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
  • 傳承鳳翔泥塑文化,這位90後手藝人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是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泥塑需要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數次修改、磨光、晾乾、燒制等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
  • 大吳泥塑:指尖的文化傳承
    大吳泥塑,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三大泥塑之一,因發源於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浮洋鎮大吳村而得名。大吳泥塑製作採用雕、塑、捏、貼、刻、印、彩等技法,作品以戲劇故事人物組合、人物頭像為主,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64歲的吳維清從小隨父學藝,醉心於大吳傳統泥塑、貼塑藝術,2018年當選大吳泥塑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 平遙現代學校特色文化課程受海外華裔青少年歡迎!!!
    來自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7個國家的120餘名海外華裔青少年,一邊體驗精雕泥塑、描畫團扇、彩繪臉譜、花樣剪紙、五穀作畫、創染杯墊等特色文化課程,一邊連連讚嘆:今天終於親身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2020-04-26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王場鎮:辦非遺展演 建傳承基地 揚傳統文化
    「製作皮影人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熨平、綴結合成等8個步驟,一個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的刀具。 隨後,傳統體育項目「跑八鈴」傳承人呂學良進行了「跑八鈴」技巧教學。
  • 平遙古城:東大街這下可要熱鬧了......
    4月28日,平遙古城奇幻宮舉行「科學教育體驗基地」授牌儀式。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可以說泥塑文化歷史悠久。作為一種工藝過程的泥塑活動,是伴隨著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而廣泛起來的,因為要使得鑄造出的形狀和想像中的造型一樣,就必須先得做出一個形狀來。作為泥塑的主要用材,黏土的顆粒粗細要適中,太粗了黏合力不強容易鬆散;顆粒太細、太黏又易開裂。因此天然黏土的質地是泥塑生存和發震的必備條件之一。再者,泥塑的發展還與地方的民俗文化有緊密的聯繫。
  • 德院「一勾勾」項目上榜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7月22日,山東省教育廳對2019年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進行了公示,經專家評審,共遴選出20個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其中,德州學院一勾勾項目榜上有名。據悉,山東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內容包括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等6個方面。利用基地建設豐富的師資與課程資源,輻射帶動當地6至8所中小學校和1個社區,並在中小學校建立基地。同時,組織專家定期到中小學校開設專題講座,選派優秀藝術或體育專業教師擔任中小學校兼職教師,為中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提供專家支持。
  • 一捧黃土釋百態——傳統泥塑藝人的鬼斧神工
    惟妙惟肖的老叟孩童、活靈活現的飛禽走獸、傳神傳情的鄉間記憶、仙風道骨的神仙菩薩,這些黃泥巴摶練而成的藝術作品,精妙絕倫,神韻兼備,它們是時光的載體,是歲月的傳承。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平定泥塑藝人史林珠,四十年來紮根於民間藝術土壤,一雙巧手精心塑造,一腔惠心精彩呈現,化腐朽為神奇,將一團團普通的泥胚做成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
  • 大吳泥塑:指尖上的傳承
    「銀湖小姐,大吳翁仔」,是廣東潮州民間一句俗語,讚賞潮州市潮安區大吳村的「土翁仔(泥塑)」工藝美妙絕倫。這項在當地代代相傳800多年的手工藝,鼎盛時期幾乎「戶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吳泥塑步入寒冬,「家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的景象不復存在。但總有一些人,甘願忍受寂寞,憑著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簡向東 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匠心】 從小迷上泥塑,憑熱愛至今仍創作不輟
  • 義結四海——平遙會館.平遙大戲堂
    在古城的東南隅激情澎湃的遊覽了文廟學宮博物館,此後又親身體驗了與文廟渾然一體的三大建築群的平遙會館、大戲堂,為我的這次平遙古城行再掀高潮。       在平遙古城繁華街道之一的城隍廟街中段,我們會注意到有一龐大建築群,包括:「中間文廟遊覽區,東側大戲堂,西側平遙會館」。
  • 鐵山坪街道唐桂社區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書畫風採
    {"title":"鐵山坪街道唐桂社區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書畫風採",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jiangbeiqu/jiangbeiquxinwen/2020-12-09/3395090.html", "image":"http://image2.cqcb.com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一、泥塑的概念廣義上講,一切以泥質材料塑造出的立體藝術造型皆可稱之為泥塑。因此廣義上的泥塑門類很多,包羅萬象,各門類由於自身的文化傳承、地理氣候、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早已形成了穩定的造型特徵、工藝手法和審美情趣。
  • 畫塑雙絕——專訪傳統壁畫傳承人郭成保
    然靈石縣鄉土能人郭成保大師不僅泥塑功底渾厚,壁畫功力也是出神入化、登峰造極。與國之瑰寶資壽寺一樣是為「畫塑雙絕」。靜升鎮傳統志願服務隊與史海鉤沉文化傳媒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契機,開設非遺文化大講堂。我們今天有幸邀請到我縣非遺壁畫傳承人郭成保大師以及他的高徒李猛做客史海鉤沉文化傳媒直播中心,講述他們有關壁畫傳承的故事。
  • 蘭州城市學院「西部民歌」項目入選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原標題:蘭州城市學院 「西部民歌」項目入選 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中國甘肅網10月12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首席記者
  • 市集招募 | 2018平遙古城創意市集·南大街市集將與平遙國際攝影展同步開市!
    2018平遙古城創意市集·南大街市集活動時間◈
  • 傳統工藝|泥塑——流淌在指尖上的藝術
    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流派做佛像膜拜,做「耍貨」玩賞的民間風俗,是中國泥塑藝術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唐宋時代,泥塑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著名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