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黃土釋百態——傳統泥塑藝人的鬼斧神工

2020-12-22 旅遊世界雜誌社

惟妙惟肖的老叟孩童、活靈活現的飛禽走獸、傳神傳情的鄉間記憶、仙風道骨的神仙菩薩,這些黃泥巴摶練而成的藝術作品,精妙絕倫,神韻兼備,它們是時光的載體,是歲月的傳承。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平定泥塑藝人史林珠,四十年來紮根於民間藝術土壤,一雙巧手精心塑造,一腔惠心精彩呈現,化腐朽為神奇,將一團團普通的泥胚做成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文圖丨白晉華 攝影:白英)

專注的泥塑藝人史林珠

修復古建的「塑廟人」

見到史林珠,是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西古貝(平定縣)的一座古廟的塑像現場。這座建於明代的寺廟共有一個大殿、兩座配殿和偏殿,經歷了數百年風雨後,這座小廟已經破舊不堪。近些年來,隨著村裡經濟的逐漸好轉,村民們開始籌資出力修繕這所珍貴的古建,邀請史林珠師傅修復廟裡的塑像。史林珠按著廟裡原先的規制,需要修復十幾尊塑像,現在一部分塑像已雛形初具,他正在逐一進行細節刻畫。

這是一間供奉關公的偏殿,只見關老爺端坐於高高的神臺之上,左手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刀、右手關平手捧大印侍立兩邊。關公塑像造型是「夜讀春秋」,整個塑像雛形已具正待精細修整。此時的史林珠,正在精心地修飾關老爺的臉部細節,他手中輪換使著自製的木刻刀,隨著他手中的木刀輕抿慢壓,關老爺威嚴的傲氣漸漸顯現而出,蠶眉、鳳眼、高鼻,長髯飄飄,自然而然散發的凜然之氣讓人心生敬畏。再看旁邊已經完成配像,關平眼神深邃而透著一絲睿智,周倉虎虎生威而帶有些許親切感,忠厚之相躍然而出。史林珠站在高臺上,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手法是那樣的熟練,看著一把把毫無生命的泥巴在他的手中漸漸煥發生機,我不禁被他精湛的手藝折服了。

性格穩重平和,做活仔細利落,這是泥塑藝人史林珠留給人的第一印象。生於1965年的史林珠,是平定縣張莊鎮史家山村人,他的這手泥塑絕活是祖傳技藝。在山西,悠久文化的根須一直深深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寺廟古建築隨處可見,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也因此有了一代代修廟為生的太行人,許多地方的廟宇從設計、建築、塑像以及彩繪、壁畫都是出自這些民間藝人之手。廟宇泥塑源自農耕社會生活,包羅極廣,上自始祖軒轅,下沿孔聖儒家、佛道教祖、玉皇星宿、菩薩羅漢、閻君判官、神仙土地、龍王山神、歷史演義人物、藥王財神、工匠祖師、圖騰動物等,寄託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企盼,折射的是以正壓邪、懲惡揚善的深厚內涵,是一項包含歷史、民俗等多元文化內容的傳統藝術和文化遺產。史林珠的祖輩、父輩就是這樣的「塑廟人」。

史林珠的爺爺叫史岑樓,泥塑手藝在清末民初的平定就小有名氣,受家庭的薰陶,史林珠從小便對泥塑產生了深厚了興趣。他記得小時候家裡窮,也沒有玩具,爺爺就在地上給他堆了一個泥老虎一個泥獅子給他玩,爬上爬下中,對泥土的親近感油然而生。老家門口有一面紅土坡,一下雨別人犯愁他卻高興,趁溼就挖上一堆泥回來堆在地上,不是捏個人就是捏個狗,每天和泥接觸,慢慢和這些泥就有了情感。高中畢業後,史林珠當過電影放映員、代課教師,給村裡做過彩燈彩車,但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家傳手藝——泥塑。捏泥塑工序繁瑣,在別人眼裡又髒又累,但史林珠卻樂在其中。「總覺得離不開泥塑,在我的生活當中,沒有別的都可以,唯獨離了我這泥塑不行。」至今他做泥塑已快四十年了,年幼時的農村生活為史林珠提供了天然的藝術課堂,自然萬物為他提供豐富的顏料,生活見聞為他提供深厚的藝術靈感,加上他後天對藝術的渴望和追求,讓他一直在泥塑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立七坐五盤三半

「這一次,光廟裡裝的像就有十七尊,全部都是手工完成,前後需要四個多月才能完工,現在才只是完成一半工期。」史林珠把塑泥像,叫「裝像」,他的話語樸實生動,喜愛之情溢於言表。一尊泥塑的完成,工藝複雜而漫長,而聽他說卻十分有意思,塑像的過程他概括為立骨架(立木樁)、填肌肉(捆稻草)、裹皮膚(上粗泥、裹細泥)、穿衣裳(彩繪),最後還要裝身開光,這樣塑成的神像就有靈氣。

說起來雖然就這麼幾步,但具體做起來,每一步都有不少講究。立骨架就是用木料板條製作體態骨架,雖然是第一步,但在史林珠心裡,這卻是關鍵的所在,骨架的比例不對,頭身的大小不協調,將來到了成像階段,再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更改了。「立七坐五盤三半」,這是史林珠多年總結出的經驗,「這說的是泥像的比例掌握,立像要七頭身,坐像要五頭身,而盤腿像就是三頭半身。」在從事廟宇神像的塑像過程中,史師傅說要參考西方的九頭身塑像比例,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因為在神像前的人要仰頭向上看,如果頭部比例太小神像表情就看不到,所以要突出神像頭部。至於泥像的造型,也有很多講究,比如太行山裡一帶的民間,十分推崇關公,尤其喜歡關公「夜讀春秋」的造型,一方面表現關公文武兼備胸有韜略,另一方面關公在民間被尊為財神,站像、走像寓意把財帶走,而坐像預示著把財留住。

紮好骨架下一步是「填肌肉」,泥像的輪廓造型需要用綑紮的稻草來完成,偏殿裡正待捆稻草的觀音的支架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被牢牢地固定在神臺上,左右兩邊各有一男一女兩個小童的支架,造型也很別致,別看是個大男人,手卻是那麼靈巧,看他扎草人,就像是看一位老太太剪窗花,不大功夫,草人便有模有樣地出現在眼前。從一把把稻草扎出的塑像的雛形中,民間藝人那種精湛的手藝是何等的令人稱奇。

泥像雛形完成後,進入上泥階段,首先是用剁碎的稻草與黃土和成稠泥,塗抹出凹凸部位,這叫上粗泥。等稍幹後需要再上細泥雕琢細節。細泥比較講究,用六成紅土、四成黃土和拌,然後把新棉花撕成薄片,散在泥裡,使棉絮和泥均勻充分地混和,這樣和成的泥就有了筋道,增加了泥的韌勁,晾乾後塑成的像就不會開裂和變形。和好的細泥,史師傅用手反覆團揉,逐層塗於模體上,形成主體輪廓,再用泥塑工具細心琢出外表及服飾褶紋、五官層次。他邊觀察邊修補,耐心而細緻,他說,塑體完成後,還得關閉門窗散溼緩幹,等到全部幹透後就可以進行彩繪,最後選擇吉日進行開光才算大功告成。

塑五官

傳神不傳神,表情佔八分

史林珠在修復古建泥塑的路上,收穫頗豐,看著一尊尊凝結著民間文化和信仰的泥像在他的手裡復原,心中很是欣慰。但他並不滿足傳統技藝,時代的發展、生活的感悟讓他心中激情澎湃,能不能用自己的泥塑技藝捏出心中所想?近些年他開始了有意的嘗試。在平定縣城不足一百平米的房間裡,擺滿了他近年創作的各式各樣的泥塑作品。有以他年輕時的工作經歷為背景的《人民公社八大員》,有紅色經典記憶形象的《樣板戲的戲劇人物》;有兒時印象的生活場景《對火》、《比高高》、《好日子》,還有時代氣息濃烈的《網紅》、《直播》等,每一件泥塑作品都是人物造型豐滿生動、主題表現渾厚簡練,富有濃濃的鄉土氣息。他用泥塑作品記錄童年的所見所聞,歌頌純樸樂觀的父老鄉親,泥像雖無言,卻仿佛在訴說歷盡艱辛後的滿足和希望。

工作檯前的史林珠物我兩忘,手指麻利,手掌裡各種各樣的工具在指尖揮舞。不一會兒,一個神採奕奕的泥人便出現在面前。泥塑《人民公社八大員》塑造的是當年的駕駛員、飼養員、播音員、郵遞員、電影放映員、炊事員、售貨員、農機員,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其中的一些行業已銷聲匿跡。談起創作體會他深有感悟,「我那會在古貝人民公社當電影放映員,那個年代紅紅火火可熱鬧了。」他的記憶中,公社大院裡一群年輕人最大的不過二十歲,最小的只有十七八歲,都是剛從學校出來走上工作崗位的,工作熱情非常高,年輕人事業上比學趕幫,生活中熱鬧紅火,青春記憶非常美好。「想起那一群人,想起當年的情景,就想乾脆把那群人都表現出來,說來,這也是我的青春時代,通過表現這群人來再現我當時的激情澎湃和那個火紅年代。」於是,腦子裡便開始構思醞釀這一組作品,為了讓人物特徵鮮明、凸顯個性,他為每個崗位重現了當時的實際場景,每個工種都配了原來的道具,每個人物都精心設計了動作,使得整組作品情景交融,生動形象,「在泥塑創作中,人物姿態的刻畫考驗的是工匠水平。」

點眼神

「作品好不好,頭部最重要,傳神不傳神,表情佔八分。」史林珠的作品《好日子》反映的是農村的鼓樂隊表演時候的真實的場景,六個人物各具特色,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都不一樣,敲鼓的師傅一臉喜氣洋洋,吹嗩吶的師傅滿懷豪情萬丈,而拍大鑔的師傅是自豪感爆棚,他張開雙臂,嘴裡好像能喊出聲音來。這一組作品的亮點是人物表情動作生動傳神,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的創作感悟是,要想把泥塑人物的表情刻畫得飽滿生動、細膩逼真,就要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特別是五官的比例要精確恰當,失之毫釐都會影響到人物的性格,哪怕是嘴角上揚的角度高低不同,也會讓人物表達出不同的情緒,而這一切從史林珠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技藝早已運用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塑形
史林珠作品(白英攝影)
史林珠作品(白英攝影)

是啊,捏泥塑並非想像中那樣簡單,一塊小小的泥巴雖然不起眼,但是想讓它變成一件精緻的作品,不僅要熟悉生活,對作品原型有深刻的把握,還要有天馬行空的構思以及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而這一手精湛的技術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成的,需要積年累月永不懈怠。在史林珠的心裡,藝術沒有止境,他在傳承古老的寺廟泥塑技藝的同時,更想把技藝與新時代新生活融在一起,這更成為他創作的動力源泉。多年的努力,他的泥塑作品也多次在參展與展示中頻頻獲獎,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評,他胸中有了更大更遠的計劃,想把平定的名勝古蹟、文化名人、傳說故事等用泥巴捏出來,把泥塑與平定文化、平定旅遊相結合,賦予泥塑更多的內涵。一捧黃土釋百態,在史林珠的泥塑裡,蘊含著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眷戀,不僅有生活的酸甜苦辣,還有時代的美好記憶,更有對未來的憧憬嚮往。

相關焦點

  • 視頻|抔一把黃土,塑造眾生百態
    「不知從何時起,開始喜歡泥塑;不知從何時起,痴迷泥塑;也許我們和泥土一樣從自然中來,融入其中,不知尋找,而是回歸——一種對自然的回歸。」他二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以滕州黃土為材料,以原生態的滕州風土人情為原型,用一盆泥、一根竹片,塑造出了千百個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泥人,在魯南地區可謂家喻戶曉。他就是滕州北辛土陶傳承人——王劍鋒。山東省滕州市北辛文化距今已有7300年。北辛土陶是北辛文化典型代表,並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北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黃土高原上,我為泥塑狂
    攝影/朱銳 泥塑劉,原名劉泉,55歲,方言裡夾著陝北腔調,掌握著獨一份兒的泥塑脊獸手藝。祖上三代都是泥塑手工藝者的他,被稱為第四代泥塑手藝人。談到對父親和爺爺的印象,泥塑劉沉默半晌,「我們這幾輩都是靠這個玩泥巴來生活」。
  • 慶陽禮物說慶陽|黃土堆裡玩黃土,塑古塑今塑歷史!
    故事可能是美好的傳說,但慶陽泥塑藝人創造出惟妙惟肖的泥塑卻是真實可觸摸的,並且有靈魂的作品。深厚沃土的慶陽,讓泥塑擁有獨特地域文化色彩從女媧傳說捏土造人到周祖祭祀活動中神像的塑造,孩童玩耍時的泥玩物,直至藝術欣賞的泥塑作品。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現在泥塑藝術的文化沉澱。
  • 掬一捧陝北黃土 戀這方山水人情
    半年援陝期即將結束,陝北的同事和老鄉,在他歸鄉的行囊裡塞滿了小米和紅薯,他也將自己對黃土高坡的眷念留在了心底。「橫山山脈穿過黃土高原橫亙天際,千溝萬壑氣勢磅礴直伸天空,無定河淌過沙漠橫穿全境」……2018年,陳鋮隨隊前往橫山區參加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與榆林市橫山區籤署對口協作協議的現場會。
  • 甘肅泥塑少為人知的秘密,這些你都知道嗎?
    泥塑,又可以叫彩塑。簡而言之,就是用泥雕塑成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物或者動物形象。最早可以溯源到距今4千到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而甘肅作為民間泥塑的代表地,湧現出很多泥塑代表作,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敦煌泥塑和天水泥塑。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甘肅泥塑中少為人知的秘密,看看這些你是否都知道呢?
  • 傳統工藝|泥塑——流淌在指尖上的藝術
    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流派做佛像膜拜,做「耍貨」玩賞的民間風俗,是中國泥塑藝術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唐宋時代,泥塑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著名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2020-04-26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從我國目前現存的幾大泥塑體系來看,陝西風翔彩繪泥塑、無錫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以及山東高密、河南濬縣、廣東潮汕泥塑等,無論是主題內容還是造型特徵、工藝手法幾乎與當地的民俗民風交互相映著。另外,泥塑的發展還與地理氣候等方面有著一定的關聯,通常北方氣候乾燥的地方比南方潮溼之地對泥塑的保存要有剩些。
  • 藝術口罩、木盒子、傳統泥塑……秘魯特色民間藝術品「應疫而生」
    對於一大批靠傳統旅遊商品為生計的手工藝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但秘魯的傳統手工藝者並沒有放棄,他們把抗擊疫情的元素融入傳統的藝術品中,打造出獨特的風格。應疫情而生的藝術口罩藝術口罩阿亞庫喬位於秘魯中部安第斯山區,海拔2400米,這裡是秘魯民間藝術的搖籃。
  • 【文化】中國四大泥塑
    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泥人張彩塑採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安排張家幾代藝人到文藝創作、教學等部門工作,第二代傳人張玉亭被聘為天津市文史館館長,同時民間彩塑藝術步入大學殿堂,第三代傳人張景祜先後受聘於中央美院
  • 平遙要建傳統泥塑傳承基地,地址在......
    作為傳統泥塑的傳承人以及該展覽主要策劃人之一,工作室創始人歐陽寧明享譽全國,包括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的學生們,都以來工作室「實習」為傲。不過,多年來歐陽寧明卻始終操心著一件事情,那就是傳統泥塑技藝的傳承,畢竟來跟他學習的人多,但真正能留在這行的卻少。尤其是像山西這樣的文化大省,現存13000餘尊古代彩繪泥塑,從事傳統泥塑的工匠卻少之又少。
  • 王虎生的泥塑人生
    他,就是民間藝人王虎生,他為鄂爾多斯泥塑藝術填補了一項空白。春風相伴,踏歌前行。東勝區林蔭街辦事處技工社區居民文化藝術中心3樓泥塑展廳收藏著民間藝人王虎生以廉價的泥土為原料,創作的泥塑。這些以人物、動物為主的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人們的喜受。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泥塑藝人手中卻能變成講述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泥塑,作為歷史悠久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表現了民間的喜怒哀樂,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生產,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 泥塑臉譜是怎麼來的?
    之後,泥塑臉譜又從玩具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欣賞品。北京的泥塑臉譜,就是民間泥塑臉譜與京劇臉譜結合而成的手工藝品。 那麼,究竟是誰把京劇舞臺上的臉譜變成了泥塑彩繪臉譜的呢?關於這個,有很多種觀點,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花臉桂子」相傳,光緒二十五年前後,北京西城住著一位姓桂的滿族人。
  • 【非遺故事】陝西白水縣:上徐泥塑
    我國泥塑藝術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造型藝術品種。考古學家從兩漢墓葬中發掘出的大量文物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我國古代的寺廟祀堂彩色泥塑(時間最久且保存相對完好的主要集中在北方氣候乾燥地區,如山西的晉祠、華嚴寺、雙林寺等)、中國傳統民間泥塑(天津、無錫泥人以及西北地區泥質玩具)等。狹義上的泥塑是指在造型藝術的教學,特別是雕塑教學和雕塑創作中的泥塑過程和手段,這個過程和手段是為了儘可能地對所塑造的形體進行修改和校正而存在奇勺:比如在進行傳統石材雕刻時。可以先按照設想做一個泥塑,並充分推敲修改得到一個滿意的造型後再照樣雕刻,這樣就能避免出現在雕刻過程中發現問題而無法修改的情況。
  • 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啟動
    啟動儀式上,鳳翔縣被授予「中國泥塑藝術之鄉」榮譽稱號。「今天真是太幸運了,現場看到了泥塑作品的製作全過程,師傅們的『絕活』展演真是讓我大飽了眼福!」來鳳翔縣六營泥塑村遊玩的西安市民劉江對泥塑工藝讚不絕口。
  • 高密"泥小虎"成新晉"網紅" 衍生傳統泥塑老虎
    它衍生自高密傳統泥塑老虎,12款卡通表情包將在微信中使用近日,一個憨態可掬、色彩明麗的卡通形象「泥小虎」在網上走紅。「泥小虎」衍生自高密傳統泥塑老虎,但一反傳統泥塑老虎單一的表情,表情十分多元化,時而嬉笑,時而呆萌,讓人愛不釋手。2月17日,記者聯繫了「泥小虎」的創意提出人槐嘯虎,聽他講述了他與「泥小虎」的故事。  「泥小虎」網絡走紅  近日,高密傳統泥塑老虎的卡通形象「泥小虎」在網上走紅,很多市民被這隻呆萌可愛的小老虎萌化了心。
  • 老年課堂學泥塑 石景山模式口泥塑班開班
    在模式口民俗工作室裡,學員們正在認真又輕鬆的和老師一起玩起了泥塑。近日,由石景山老幹部局牽頭,模式口村居委會承辦的老年課堂民俗講座之泥塑班正式開班。第一節課大家就在笑聲中體驗著泥塑的快樂,一起重溫兒時的遊戲。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