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口罩、木盒子、傳統泥塑……秘魯特色民間藝術品「應疫而生」

2020-12-11 環球網旅遊

新冠疫情使得秘魯經濟幾乎停滯,旅遊業遭受的打擊尤其大。對於一大批靠傳統旅遊商品為生計的手工藝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但秘魯的傳統手工藝者並沒有放棄,他們把抗擊疫情的元素融入傳統的藝術品中,打造出獨特的風格。

應疫情而生的藝術口罩

藝術口罩

阿亞庫喬位於秘魯中部安第斯山區,海拔2400米,這裡是秘魯民間藝術的搖籃。在這塊質樸的土地上,孕育了許多民間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其中陶塑、木盒子藝術、葫蘆雕、繪畫、彩色木板連環畫等,這些帶有濃鬱安第斯山文化氣息的藝術品都出自這裡,也成為秘魯旅遊紀念品的招牌。

誰也不會料到2020年口罩竟然成為全球人類的生活必需品。疫情之初,秘魯口罩缺口很大,大部分人只能自制口罩,有的用棉布,有的用頭巾和圍脖代替。在亞馬孫地區,當地人沒有口罩,只能用芭蕉葉代替,一時成為奇談。阿亞庫喬的民間藝人們獨闢蹊徑,將當地豐富的傳統民間藝術元素與口罩結合起來,使口罩變得既美觀又實用。原本是繪製在當地傳統的面具、服裝上的具有濃鬱民風、民俗的線條、花卉、人物、動物等精美圖案,採用刺繡和繪製的方法移植到口罩上。古老的民間藝術與現代口罩完美融合,從而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口罩。

設計者有的用純樸的語言在口罩上寫著:「NI UNA MENOS」(意思是一個不能少),表達了人們在這場疫情中勇敢、堅韌的信心;有的把安第斯傳說中的神話圖騰,如山鷹、太陽神等繡在口罩上,表達與疫情抗爭的決心。

藝術口罩一面世,就受到了秘魯人和收藏愛好者的喜愛。圖案漂亮的口罩也給嚴重疫情陰霾下的秘魯帶來一股清風。藝術口罩價格在20索爾到30索爾(相當於40元到60元人民幣)。一些購買藝術口罩的秘魯人說,這些棉布製作的普通的口罩在手工藝者的手下立刻變身成一件精美的傳統藝術風格作品。不僅精美,而且很實用,他們希望這些手工藝者儘快熬過難關。中國朋友在記者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這些漂亮的口罩圖片,紛紛表示希望購買留作紀念;還有在秘魯工作的中資企業朋友,也表示想要收集不同圖案的口罩作為藝術品收藏。

傳統木盒子再現抗疫場景

應疫情而生的秘魯傳統木盒子

一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藝術木盒子,在秘魯非常出名,也是秘魯著名的旅遊產品之一。木盒子藝術誕生於阿亞庫喬,是殖民時期的宗教產物,早期在沒有教堂的偏遠地區,宗教人士為方便攜帶,把教堂濃縮在一個木盒子中成為神龕,這樣即使去偏遠的地方傳教也能帶著了。

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秘魯手工藝人把這種木盒子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工藝品,除了盒子外觀仍保留著傳統的教堂尖頂造型,盒子裡面的內容則千變萬化,盒子有大有小,大的一人多高,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中。盒中塑造的各種人物、動物、植物造型等都是用面與泥製作的,內容也非常接地氣,有表現豐收場景的、有表現市井風情的、也有表現歡樂喜慶節日的,盒子裡表現的各種彩色泥塑栩栩如生,仿佛讓人置身其中。

新冠疫情期間,秘魯抗疫第一線的醫務人員、軍人和警察,成為風險最高的人群,他們中有許多人因抗疫而失去了生命。手工藝人為此特別創作了許多抗擊疫情的木盒子作品,以表達對逝去的醫務工作者、軍人和警察的敬佩之情。木盒子有的表現醫生搶救患者場景;有的表現軍人、警察、醫生在一線抗擊病毒。記者看到有的木盒內容是一位有著天使翅膀的醫生張開雙臂,站在一座草房前,擋住惡魔進入這個家庭;還有的表現一戶高原人家的居家隔離生活。盒子中的一幕幕生動場景仿佛發生在身邊。

泥塑以抗疫為題材

泥塑以抗疫為題材

阿亞庫喬的泥塑歷史久遠,作品主要以宗教題材居多,以誇張的教堂造型為主要表現形式;還有表現現實生活場景的,形態各異、表情誇張的人物造型,與中國的民俗泥塑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冠疫情在秘魯出現後,阿亞庫喬的工匠們塑造了許多抗擊疫情的作品。記者看到,一位名為瑪格諾·華薩卡的泥塑工匠的作品塑造的是阿亞庫喬的一個醫療站裡,一名醫務人員正在照料被感染的病人。另一件作品是,一隻枯竭的手,握住一隻布滿新冠病毒的排簫。作者路易斯·盧揚說,他用排簫代表飽受新冠疫情困擾的拉美各國。

記者還看到一件雕塑描述的是一座布滿了密密麻麻民居的山城,有些房子的小窗口裡有人頭向外張望,冷清的街道上只有懶洋洋的流浪狗。作者表達的是秘魯正在經歷最艱難的疫情期,秘魯人遵守國家隔離措施,只有每個家庭團結起來,共同抗擊疫情,才能使疫情得到控制。

秘魯政府也對遭受重創的當地民間藝人給予了大力支持,為他們尋找商機,並通過各大媒體廣泛宣傳、網絡銷售、電話直接訂購等方式為這些民間藝術產品推廣宣傳。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傳統工藝|泥塑——流淌在指尖上的藝術
    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流派做佛像膜拜,做「耍貨」玩賞的民間風俗,是中國泥塑藝術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唐宋時代,泥塑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著名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
  • 潮汕大吳泥塑,用泥土傳承千年藝術
    一塊普通的泥巴,在泥塑藝人手中卻能變成講述歷史、風土人情的載體。泥塑,作為歷史悠久的手工藝術形式,它表現了民間的喜怒哀樂,表現了他們的生活生產,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捧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雲」展-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⑦
    >第二屆東莞·中國泥塑藝術聯展第七期一起來欣賞泥土間塑出來的藝術茶山泥塑茶山泥塑廣東東莞茶山泥塑作為嶺南文化組成部分,早在明朝初期已有製作,明末清初至民國初期廣為盛行,深受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民眾所喜愛,其藝術造詣在廣東民間藝術史上有其光輝的一頁。
  • 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啟動
    西部決策網訊(韓宗憲 通訊員 王永剛)9月28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寶雞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共鳳翔縣委、鳳翔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九屆寶雞市文化旅遊節·鳳翔泥塑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在享有中國泥塑第一村
  • 【藝術】(永昌民間特色小曲唱詞)打贏阻擊戰
    【藝術】(永昌民間特色小曲唱詞)打贏阻擊戰 (永昌民間特色小曲唱詞)打贏阻擊戰  肖永暉 王德俊  一  庚子新春特殊年,冠狀病毒突然現,  中央號令緊急傳,黨員幹部衝在前,
  • 一捧黃土釋百態——傳統泥塑藝人的鬼斧神工
    惟妙惟肖的老叟孩童、活靈活現的飛禽走獸、傳神傳情的鄉間記憶、仙風道骨的神仙菩薩,這些黃泥巴摶練而成的藝術作品,精妙絕倫,神韻兼備,它們是時光的載體,是歲月的傳承。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平定泥塑藝人史林珠,四十年來紮根於民間藝術土壤,一雙巧手精心塑造,一腔惠心精彩呈現,化腐朽為神奇,將一團團普通的泥胚做成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
  • 老年課堂學泥塑 石景山模式口泥塑班開班
    在模式口民俗工作室裡,學員們正在認真又輕鬆的和老師一起玩起了泥塑。近日,由石景山老幹部局牽頭,模式口村居委會承辦的老年課堂民俗講座之泥塑班正式開班。第一節課大家就在笑聲中體驗著泥塑的快樂,一起重溫兒時的遊戲。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
  • 【文化】中國四大泥塑
    泥人張彩塑在藝術上繼承了我國古代泥塑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和創新。張明山父子為中國泥塑作品從佛殿神堂步入尋常百姓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堪稱我國近代泥塑藝術巨匠。傳統工藝極為複雜,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劃、裝等技藝。作為彩塑,彩繪技藝在整個泥人的工藝製作中佔有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無錫泥塑以獨特的藝術造型、鮮明的民族民間色彩和濃鬱的江南鄉土氣息而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喜愛,被譽為「無錫三寶」之一,其《手捏戲文》和《大阿福》名滿天下,廣為人知,被視為最富有東方色彩的民間彩塑。
  • 無錫最具特色小鎮,以泥塑聞名於世,被人譽為「小周莊」
    近年來,由於各地保護意識的增強和積極推動旅遊業發展的舉措,原本散落在各地未被世人了解的特色小鎮也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小鎮不僅記錄了當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承載了人們內心的懷念與感到。這次要分享給大家的就是無錫當地以泥塑聞名於世,被人譽為「小周莊」的特色小鎮—惠山小鎮。
  • 平遙要建傳統泥塑傳承基地,地址在......
    現如今,特指用中國傳統工藝鑄就的泥塑賦彩藝術品。在太原市南內環老軍營繁華的街巷裡,有一棟名為山西歐陽泥彩工作室的小樓,裡面堆滿了泥塑作品。那些泛黃的黏土,散發著淡淡的鄉野味道,經過能工巧匠之手,誕生出一個個惟妙惟肖的人物作品,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不久前,「華彩之塑——中國傳統彩塑藝術研究與傳承專題展」在中央美院和景德鎮陶溪川美術館分別舉辦,山西歐陽泥彩工作室承辦了展覽。
  • 【非遺故事】陝西白水縣:上徐泥塑
    我國泥塑藝術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造型藝術品種。考古學家從兩漢墓葬中發掘出的大量文物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 井陘泥塑傳承人妙手塑戰「疫」
    文化河北 【井陘泥塑傳承人妙手塑戰「疫」】石家莊身邊事 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泥塑傳承人馬愛林女士用自己的手藝,製作出來一系列疫情防控主題泥塑作品。這些泥塑作品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現了疫情當下,人們防疫抗疫的種種場景和生活寫照,以及人們不畏困難,堅守陣地,持之以恆的戰「疫」精神。
  • 影視節目——泥塑動畫片中泥塑的概念與分類
    我國古代的寺廟祀堂彩色泥塑(時間最久且保存相對完好的主要集中在北方氣候乾燥地區,如山西的晉祠、華嚴寺、雙林寺等)、中國傳統民間泥塑(天津、無錫泥人以及西北地區泥質玩具)等。狹義上的泥塑是指在造型藝術的教學,特別是雕塑教學和雕塑創作中的泥塑過程和手段,這個過程和手段是為了儘可能地對所塑造的形體進行修改和校正而存在奇勺:比如在進行傳統石材雕刻時。可以先按照設想做一個泥塑,並充分推敲修改得到一個滿意的造型後再照樣雕刻,這樣就能避免出現在雕刻過程中發現問題而無法修改的情況。
  • 不散的宴席生活之家文玩產業—泥塑
    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乾,塗上底粉,再施彩繪。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 山東泥塑圖文淺談泥塑的起源與發展
    山東泥塑為您真誠的推薦----濟南金藝林雕塑,作為泥塑生產廠家,濟南金藝林雕塑以優惠的價格、真誠的服務,期待您的到來。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泥塑一、泥塑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到了兩漢時期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學家從兩漢墓葬中發掘出來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是漢代泥塑的重要代表作品。
  • 中國政府向秘魯派遣抗疫醫療專家組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記者溫馨)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2日說,為幫助秘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應秘魯政府請求,並考慮到秘方當前抗疫實際需要,中國政府決定向秘魯派遣抗疫醫療專家組。趙立堅介紹,這是中方向拉美地區派出的第二支專家組。
  • 雙林寺,卓而不群的泥塑!
    千佛殿的韋馱像,在全國同類題材作品中,這尊塑像可謂之精品,備受海內外識者交口稱譽,說他剛中有柔,武中蘊文,威而不悍,機智勇猛,渾身是力,身如強弓等等雙林寺,是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以及古代建築、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尤其是寺中兩千多尊彩繪泥塑,更令人稱道不已。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故事
    >普通的泥土到了他的手中 就能變成充滿神韻的藝術品 簡向東出生於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從小喜歡玩泥土捏動物。1972年,他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的還是從小就不離手的泥塑。而這,也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從藝近50年來,簡向東創作出一件件生動體現湛江本土特色的作品。
  • 稽古問道走鳳城|中國文聯副主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考察潮州民間文藝側記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內知名民俗專家潘魯生興奮不已,他已是第三次來潮州了,為深入考察我市傳統文化,他用三天的時間,走古寨,遊「神前」,賞潮藝,訪藝人,努力挖掘潮州最富有民間特色的傳統文化印記,與其他文化名人一起,為潮州梳理、整合、利用好優秀民間文化遺產,打響潮州文化品牌把脈處方,助推「鳳凰展翅騰飛」。
  • 王虎生的泥塑人生
    他,就是民間藝人王虎生,他為鄂爾多斯泥塑藝術填補了一項空白。春風相伴,踏歌前行。東勝區林蔭街辦事處技工社區居民文化藝術中心3樓泥塑展廳收藏著民間藝人王虎生以廉價的泥土為原料,創作的泥塑。這些以人物、動物為主的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人們的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