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遙縣西南六公裡橋頭村。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中都寺創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確考。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乃北齊年號,既是重修,其創建年代必早於此。即使從北齊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
千佛殿的韋馱像,在全國同類題材作品中,這尊塑像可謂之精品,備受海內外識者交口稱譽,說他剛中有柔,武中蘊文,威而不悍,機智勇猛,渾身是力,身如強弓等等。概括之約有三點:雙重性格的深入刻畫;誇張變形身軀表現力度;面部表情高度傳神。這些因素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韋馱像的藝術特色,使這個人物具有性格特徵而活了起來。
雙林寺,是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以及古代建築、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尤其是寺中兩千多尊彩繪泥塑,更令人稱道不已。它們繼承了我國唐代以及宋、遼、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是我國明塑中的佼佼者。這些彩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能夠完好保存至今,實乃藝術史一大幸事。
約至宋代,中都寺改名雙林寺。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之地為古代天竺拘屍那城跋提河旁沙羅雙樹之間,爾時佛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圓寂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稱為「雙林入滅」。
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脅侍文殊、普賢,是本殿主要塑像。殿內四壁運用圓雕、深、淺浮雕手法,採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形式,表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投胎降生到涅盤成佛以及四方傳經普渡眾生的佛傳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態各異,活動於建築、山石之間,構思構圖絕妙,令人嘆為觀止,頗富有我國民間藝術的傳統特色,釋迦殿影壁牆後塑一座渡海觀音,是雙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
---
[古玉今華]:關注古代藝術品收藏與鑑賞
傳承文明,傳播民族的歷史文化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