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俗稱"彩塑"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乾,塗上底粉,再施彩繪。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泥塑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泥塑發源於寶雞市鳳翔縣,流行於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
2006年5月20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制的藝術品。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傳統泥塑彩繪中必須做到「新、清、齊、爆」四字訣:
新:是抓住人的視覺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鮮,明快醒目,要「落臺鮮」,不能「落臺蔫」。意思說一臺泥人作品至少數十件
套
,彩繪結束時,滿臺泥人鮮明光亮,欣賞者看了會喜歡。
清:一是指清爽、乾淨,在畫的過程中保持清潔;二是指用色要純。要求十分嚴格:「紅要紅得豔」;「黃要黃得鮮」;「藍要藍得純」;「白要白得淨」。要保持色
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用筆乾淨,不邋遢。
齊:是指筆法整齊,「直線要直,曲線要活,線界要清晰」;「落筆如飛,厚薄均勻」。圖案紋樣疏密得當,簡潔得體。
爆:是指用色強烈的意思。因為泥人本身體積小,泥坯的內結構起伏變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調子大膽強烈,底色採取原色對比,以引人注目。
泥塑藝術是中華民間藝術的一種,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愛。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它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愛。 雖然泥塑並非以科技含量而論,但它確實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點。樸實、直觀、真實和更加的「零距離」。在珍藏時間上也極具挑戰性,而且還具有收藏價值。就是說每件作品均是手工製做,皆為孤品,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存在仿造、複製、盜版等被侵權現象的發生,它更不同於油畫、剪紙、浮雕等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欣賞角度也極為的豐富和多樣化,更能貼近於人們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是人們追求其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同時也是當今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