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禮物說慶陽|黃土堆裡玩黃土,塑古塑今塑歷史!

2020-12-27 慶陽禮物

今天,慶陽禮物說說慶陽的泥塑。

女媧用水捏土造人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

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從慶陽古老文化遺存裡,能得到證實女媧氏在慶陽繁衍的史實。

傳說在合水縣胥妵山,華胥氏開始男婚女嫁,把女兒嫁給了鎮原縣太陽池的太婼部落,接替了叔嫟得太婼族首領。餘振東先生《慶陽香包》序文中記載的西貘族就是太婼族始稱西末族。故事可能是美好的傳說,但慶陽泥塑藝人創造出惟妙惟肖的泥塑卻是真實可觸摸的,並且有靈魂的作品。

深厚沃土的慶陽,讓泥塑擁有獨特地域文化色彩

從女媧傳說捏土造人到周祖祭祀活動中神像的塑造,孩童玩耍時的泥玩物,直至藝術欣賞的泥塑作品。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現在泥塑藝術的文化沉澱。黃土高原上的泥土本身就極具粘性,製作的泥塑不會輕易散開,這裡的泥塑藝人就地取材,用智慧的頭腦和獨具匠心的手藝使慶陽泥塑別具特色。

慶陽的泥塑藝人是怎樣用泥土創造藝術作品?

泥塑的做法相信大家籠統的能猜到,水和泥混合,是這樣卻又不止是這樣。裡面還加入少許棉花纖維或紙漿纖維,加水搗和均勻後,捏塑成各種人物和動植物毛坯,再經過陰乾、修理,先上粉底再施彩繪,才是一件泥塑作品的完整製作過程。慶陽的泥塑藝人不僅對泥塑付出了心血和精力,還融入了個人感觸和情感。

藝術來源於生活,慶陽泥塑代表慶陽人對黃土的情懷

慶陽人的童年記憶,都有過一段玩泥巴的歡樂時光。細軟綿柔的黃土和清澈的水結合在一起,仿佛你就可以創造整個世界,這種感覺真是太美妙。而這個美好在泥塑藝人手中變成了現實,農民田間的耕作、各種勞動工具如簸箕、鐮刀、鋤頭等、家中的擺設、孩童的笑容、動物如牛馬羊等等,都用泥土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大家面前。慶陽民間泥塑藝術類型大體分為神像塑造、擺設玩具物品、生活人物這三類。充分表現力慶陽人勤勞、質樸的品質和對腳下黃土地的深厚的感情。

「泥人泥物泥天地,塑古塑今塑歷史」這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先生觀看慶陽泥塑後的題詞。慶陽泥塑俗從「神由人造」到反映生活氣息,泥塑技藝一路從古傳到今,塑造的不僅僅是藝術作品,還是慶陽歷史文化。體現了慶陽人對黃土地真正的熱愛,才使泥塑手藝流傳至今成為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欣賞慶陽栩栩如生的泥塑,聽慶陽禮物說慶陽歷史悠久的泥塑文化,關注慶陽禮物,了解更多慶陽民俗文化。

相關焦點

  • 「坐高鐵·遊慶陽」第六站合水丨養生福地 大美合水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北區樂蟠西路,是甘肅省第一座以古石刻藝術展覽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太白鎮連家砭子午嶺風光慶陽市境內所屬子午嶺林區是黃土高原中部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落葉闊葉天然次生林,集中分布面積達17240公頃,素有黃土高原"天然水庫"、隴東大地"綠色屏障"的美稱。
  • 慶陽:古為陝西名邑、今為隴上名花
    於是有的觀點說在中國古代慶陽屬於陝西的時間更長一些,也有的觀點說是慶陽屬於甘肅的時間更長一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對我們更形象、深入了解及研究慶陽歷史非常有益,有必要在此簡要分析。影響省等行政區劃的劃分的因素很多,但主導核心因素是地理與文化。
  • 曾經隸屬於陝西的慶陽
    於是有的觀點說在中國古代慶陽屬於陝西的時間更長一些,也有的觀點說是慶陽屬於甘肅的時間更長一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對我們更形象、深入了解及研究慶陽歷史非常有益,有必要在此簡要分析。影響省等行政區劃的劃分的因素很多,但主導核心因素是地理與文化。
  • 坐高鐵·遊慶陽|到底什麼是慶陽?
    坐高鐵·遊慶陽|到底什麼是慶陽?厚重慶陽地處黃土高原的腹地董志塬是黃土高原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大塬被譽為「天下黃土第一塬古老這片黃土塬上,孕育了輝煌璀璨的華夏文明這裡是「環江翼龍」「黃河古象」的故鄉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地
  • 甘肅定西、平涼、慶陽9月值得一去的景點
    慶陽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二十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七千年前有了早期農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開啟了農耕文明的先河。平涼是道教聖地,三皇五帝時代,軒轅黃帝曾登臨今平涼市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秦皇、漢武曾先後登臨崆峒巡疆固土;近代林則徐、毛澤東等都留下了歷史的印記。
  • 乾旱缺水的慶陽,曾經真的是一碧萬頃的大湖嗎?
    不管是溝裡的泉水,還是山邊的井水;不管是用扁擔挑,還是用牲口馱,尋水成了幾代慶陽人難以磨滅的記憶。這麼幹旱缺水的慶陽,也是「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難道過去真的是一片汪洋湖水?1978年春天,在慶陽境內的環江河畔,正在開採石料的人們突然發現了一隻「怪獸」。長慶油田指揮部勘探處很快派了兩位研究人員,經過仔細查看後,斷定這一動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慶陽盤克古鎮9000年人祖民俗文化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又於2016年4月13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又提出:「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文化研究指出的方法和步驟。這就是說,通過考古遺址、民俗傳承遺址和古地名記憶的研究,讓文化遺址活起來,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說清楚文物所處的地域與社會科學的進步,彰顯其所隱涵的時代價值。
  • 關於慶陽的介紹都在這裡~
    環縣道情皮影是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活著的原生態藝術。2、慶陽香包慶陽香包刺繡,俗稱「荷包」「耍活子」,或叫做「絀絀」,古時稱為香囊。製作、佩戴香包的歷史在慶陽古已有之,發現於華池縣雙塔寺的一隻保存完好、色豔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近千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寶石鏈香包。
  • 慶陽《黃土人家》餄餎臊子麵!!開業啦!進店贈送365個雞蛋!雜糧小吃小菜隨意吃!!!歡迎品嘗z!!!!!!
    推廣慶陽地方美食弘揚慶陽飲食文化打造慶陽餐飲品牌
  • 100元,低調的慶陽即刻飛!
    雖然低調的沒多少人知道,但是在這裡有許多天下之最:天下黃土第一塬、中國出土的第一塊舊石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香包、天下公劉第一廟、華夏第一冢,子午嶺黃帝冢、中國醫藥學第一書《黃帝內經》、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在這個閒適的初冬時節,我們為這片低調的熱土奉獻上一份說走就走的旅行——
  • 今起,海南全面「禁塑」!
    三亞「禁塑」動手早「品質生活 從禁塑開始」「環保新時尚 禁塑我先行」……走在三亞街頭,各大超市、酒店、商場、景區、醫院、社區,「禁塑」海報隨處可見。在三亞國購旺豪超市入口處,「禁塑」的宣傳海報張貼在各個顯眼的位置。
  • 慶陽古城堡丨庫多汗城
    慶陽古城堡丨庫多汗城 2020-12-14 1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想像力給「灰塑」添彩
    其實灰塑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抬頭看看祠堂或以前老宅子的屋脊,很多是灰塑。近年來,灰塑文化開始從「屋頂」走進校園,廣州市黃埔區深井小學是全國第一所將這一國家級非遺文化「灰塑」引入課堂的小學。當帶有歷史厚重感的傳統民間工藝撞上天真爛漫的孩子,會產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
  • 慶陽新簡介「出爐」|環縣|鎮原|寧縣|隴東|慶陽市_網易訂閱
    製作、佩戴香包的歷史在慶陽古已有之,發現於華池縣雙塔寺的一隻保存完好、色豔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近千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寶石鏈香包。  隴東民歌裡唱道:「八歲學針線,十三進繡房。進入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了」。
  • 最憶故鄉情 | 礬塑
    關於礬塑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礬塑工藝由煉礬工人朱炳仁始創。1920年,朱炳仁發現一株小草在結晶桶,有結晶體對陽光折射光彩奪目,用竹篾和線紮成各種小玩意,放於結晶桶結晶,無意中成為礬塑創始人。    二說礬塑創始人為劉朝寶。1925年的一天,童工劉朝寶發現一株葉片上結著明礬珠子的蕨草在晨光下閃著亮光,煞是好看。他試用篾絲紮成各種小動物,放入明礬結晶池內結晶。
  • 「慶陽禮物」喊你回家收麥啦!
    天剛亮,壯勞力擔當的拿著割麥的鐮刀就去地裡了,婦女們在家準備早飯。吃過早飯後,拾掇下割麥工具,婦女洗完鍋並準備好在地裡休息時的水食,就一同去地裡割麥。麥地裡人頭上的汗水順著黑黝的臉龐流下來,大家都來不及擦去。割麥的不光有大人,還有娃娃,娃娃割的麥不如大人們割的麥茬整齊,捆的麥垛緊成。
  • 對於家鄉的這些歷史你了解過嗎?慶陽人
    慶陽擁有深厚的底蘊,是一個有著很多旅遊地點的城市。但是對於慶陽這些旅遊景點的歷史你知道多少呢?慶陽為什麼稱為慶陽?慶陽以前叫什麼?慶陽有哪些歷史名人?慶陽發生過什麼?今天小編帶大家走近慶陽的歷史。一說,「慶陽」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間。宋太祖建隆元年置慶州團練,乾德初又升為慶州。
  • 一捧黃土釋百態——傳統泥塑藝人的鬼斧神工
    他記得小時候家裡窮,也沒有玩具,爺爺就在地上給他堆了一個泥老虎一個泥獅子給他玩,爬上爬下中,對泥土的親近感油然而生。老家門口有一面紅土坡,一下雨別人犯愁他卻高興,趁溼就挖上一堆泥回來堆在地上,不是捏個人就是捏個狗,每天和泥接觸,慢慢和這些泥就有了情感。高中畢業後,史林珠當過電影放映員、代課教師,給村裡做過彩燈彩車,但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家傳手藝——泥塑。
  • 這個春天來慶陽,擁抱北國之春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抵達,雖說慶陽的春色姍姍來遲,但終究還是來了。柳樹吐芽、杏花綻開,花海初現,不妨來慶陽,感受迎面而來的北國之春。公園裡,紅霞紛飛,春色融融;小崆峒,清靜無為,滿院春紅;行道路旁,鮮花相隨,一路芬芳;春天的慶陽,詩意連綿到碧霄。慶陽的春天在黃土地上盤旋。
  • 我國最早從慶陽辛家溝出土 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和三件舊石器
    柳樹河在卅里舖的東北部,相距50華裡。從卅里舖向北行進10裡左右到達辛家溝口,順辛家溝向東北部再走40多裡路即到。柳樹河堂口建成後,卅里舖天主教堂的外籍傳教士經常去那裡傳教。有一次他們返回時,見當地農民在黃土山崖下挖掘著什麼。他們問農民,回答說是「龍骨」,當地藥房收購。但他們認得是動物化石,便與設在內蒙古、北京、天津等地的教堂聯繫,請懂考古學的專家來此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