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從慶陽辛家溝出土 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和三件舊石器

2021-02-15 慶陽人在他鄉

民國九年,也就是1920年的一天,慶陽縣卅里舖的群眾發現,天主教堂裡趕出了幾十匹騾子,每匹騾子都馱著沉甸甸的石塊離開了卅里舖。人們非常奇怪,這些洋人神父要這些石頭幹啥?經過幾十年之後,當地群眾心中的謎團才解開。洋人用騾子馱走的是以三趾馬為主的動物群化石。這些化石,以及在這些化石中夾有三塊不起眼的小石塊,震動了全國,震動了世界,它分別是一件人工打制的石英質石核和兩枚石英質石片。這是我國境內首批出土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標本,揭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工具研究的序幕。慶陽縣也因此而聞名於世界。

要說這批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和三件舊石器的來歷,還得說說卅里舖天主教堂。天主教,是在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傳入慶陽縣的。在卅里舖鎮的周圍,乃至其北的馬嶺鎮周圍的山峁溝岔裡,居住著許多從山東、四川和陝西遷徙而來的農民,他們其中有許多是天主教徒。這些天主教徒經常自發聚集在馬嶺鎮中寨一帶過禮拜天,並進行傳教活動。光緒初年,比利時籍的傳教士何格梅從內蒙古西灣子教區經陝西省定邊縣下到慶陽縣來看望他的教友,經當地教徒的請求,也便於他們的傳教,計劃在慶陽修建教堂。他看準了卅里舖鎮(當時叫廣福鎮)這塊風水寶地,便出資購買了當地居民楊正和的土地,修建了教堂,管理信眾,從事傳教活動。教堂在其後還附設了女子小學一所。這是隴東地區最早建成也是最大的天主教堂。當地的遺民即山東人、四川人、陝西人幾乎全部入教,達四千餘眾。神父及傳教士多為外國人。卅里舖教堂又在西峰鎮南街建立了堂口,附設了初級小學。由於外國傳教士和教徒們在不平等條約的庇護下,為非作歹,欺負當地民眾,引起民憤。民國四年即1915年,環縣農民張九才起義,率義軍準備進攻慶陽縣城,路過卅里舖鎮時,當地民眾向他申告教堂的罪行。張九才下令火燒教堂,以洩民憤。張九才的義軍攻打慶陽縣城失敗,東走陝西,教堂的神父告到甘肅省政府,要求賠償白洋五萬元,經多方交涉,由環慶兩縣民眾補賠白洋一萬元了事。民國六年(1917年),外籍傳教士用此款重修了教堂,規模比原來更大、更宏偉。同時,又在慶陽縣城、三十鋪的柳樹河(此時還無華池縣)、玄馬的劉八溝分設了堂口。縣城人入教者寥寥無幾,惟柳樹河、劉八溝地區民眾多系四川移民,信仰尤篤,幾乎全部入教。 柳樹河在卅里舖的東北部,相距50華裡。從卅里舖向北行進10裡左右到達辛家溝口,順辛家溝向東北部再走40多裡路即到。柳樹河堂口建成後,卅里舖天主教堂的外籍傳教士經常去那裡傳教。有一次他們返回時,見當地農民在黃土山崖下挖掘著什麼。他們問農民,回答說是「龍骨」,當地藥房收購。但他們認得是動物化石,便與設在內蒙古、北京、天津等地的教堂聯繫,請懂考古學的專家來此考察。法國籍的神甫桑志華聞訊經內蒙古多地與陝西定邊縣來到了慶陽縣,在卅里舖天主教堂的神父引領下,到辛家溝進行了考古發掘。以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孫景云為首的三人撰寫的《德日進與桑志華在中國北方的科學考察》一文,對桑志華在慶陽考古發掘情況作了簡述:    1914年3月,桑志華到達天津,他立即去了河北省獻縣教會,依靠教會的協助,開始了對中國北方的探索。在前7年的考察中,主要對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域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1919年在甘肅慶陽以北的辛家溝發現了以中國麒麟鹿、三趾馬和鬣狗三大類為主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地質年代為晚第三紀上新世,距今1200萬年左右,屬於完整的晚第三紀三趾馬動物群,所獲得古生物化石豐富,還採集到了數以筐計的植物標本、一系列哺乳動物皮張、大量昆蟲標本、2000餘件礦物標本等。1920年6月4日桑志華在甘肅慶陽以北55公裡的辛家溝位於底礫石層發現一件石核。8月10日在慶陽趙家岔位於黃土層發現兩件石片,這三件人工打制的舊石器,除一件石核保存在古脊所外(幾經變化,現已找不到了,後失而復得),其餘兩件均在天津自然博物館。石核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8萬——1.5萬年;石片屬於舊石器中期,距今10萬年左右。這是我國境內首批出土的舊石器,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標本,揭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工具研究的序幕。 當然,這是後人的記述,好在桑志華在發掘過程中記了日記,以後又出版了《十年行程錄》一書,詳細記述了這次發掘過程。請看桑志華的日記載: 1920年  六月一日  我們在柳樹河教堂北約12公裡,姓陳(Tcheng)家住的窯洞的村子裡住下,這個地方離去年我來過並決定大發掘的辛家溝不遠。……六月四日  今日達到8.6米的深度,工作主要清土,但應該注意發現人類文化遺物。到5.30米時,黃土緻密均一,以下變的含砂質……正是在這種黃土層,距頂7.30米,我發現了一塊石英巖石塊(即我們通常所指的那件石核石器)。它很像一個錐狀的手斧,高4.5釐米。…… 這裡的剖面和辛家溝沒有什麼不同。黃土厚15米,底部為黑土,之下為2米厚之淺黃色的砂,再往下為鈣質砂礫層,厚1.4米。化石層在紅土距頂2.3米深處。八月十日  因雨停工。下雨時到達紅土層,工地長3米,四時到達化石層。在砂礫層中發現了兩件石英片、一個牙床、許多鴕鳥化石…… 原來有些記載:兩件石片和一件石核同出於趙家岔洞洞溝裡。根據桑志華的日記內容,黃為龍在他撰寫的《我國最初發現的舊石器地點究竟在哪裡》(載《化石》雜誌1979年第3期)一文進行了辯駁。他認為:1.石核和兩件石片並不是同時,同一地點發現的。桑志華1920年在這一帶一共作了三個月的發掘:前兩個月(六至七月)在辛家溝進行,那件石核是在這裡發現的;後一個月即八月,則在趙家岔,兩件石片是在這裡發現的。2.石核和石片也不是同一層產物。石核發現於黃土中部,距頂部7.30米,而石片則發現於黃土層底部的砂層中,它們應該分別看待。3.時間上石核在前,是六月四日;石片在後,是八月十日,相差兩個月。  因此,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我國第一塊有確切地點和層位的舊石器是桑志華於1920年6月4日在甘肅慶陽縣城北約55公裡處叫辛家溝的黃土層中部發現的。本來,黃為龍的文章已將事情說清楚了,我再補充一點,即是趙家岔距慶陽縣城35公裡,而出土的石核地點距慶陽縣城55公裡,兩地相距20公裡之遙,這就印證了「一件黑色石英巖打制的石核和兩件石片並不都是在一個叫做趙家岔洞洞溝的地方」發現的。桑志華來慶陽,所獲極為豐富。他將這三件舊石器和許多動植物化石打包,僱用畜力運出慶陽。在1984年出版的《慶陽縣誌》云:「民國七年,廣福鎮天主教堂外籍教士某,與數考古外人,在縣西川辛家溝挖掘龍骨三具,各長丈餘,及其它古物,裝運回國,為時約二年。」「縣誌」中所說的時間與地點,與桑志華所為基本相同。當地群眾反映:那時,有人見教堂僱用眾多騾子將「龍骨」運出了慶陽縣境。 這是局外人的所見所說,而局內人知道,桑志華在慶陽所得不僅這一些,要多的多。而且,也不只是舊石器的出土震動了國內外,還有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的出土,也同樣震動了國內外。為了更確切地說明桑志華在慶陽進行考古挖掘的成果,再引用權威人士的文章予以說明。  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邱佔祥先生撰寫的《桑志華和他的哺乳動物化石藏品——試談桑志華藏品中哺乳動物化石的歷史及現實意義》一文中說:提起中國古脊椎動物,特別是古哺乳動物的開創歷史,人們大多首先會想到瑞典人安特生、師丹斯基等。確實,是安特生於1919年第一個發現了我國當時最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山西保德的三趾馬動物群;是師丹斯基等人首先將這些化石以系列專著的形式公之於世。人們其次會想到美國的第三中亞考察團。誠然,這個考察團在1920—1930年間以其空前的規模,不時爆出轟動一時的新發現和大量珍貴化石的採集,在世人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恐怕很少人會想到一位法國神甫——桑志華和他所採集的哺乳動物化石。事實上,桑志華是中國古哺乳動物學開創時期一位不容忽視的人物,他為我國古哺乳動物學的誕生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首先桑志華是第一個在我國親自指導野外發掘並獲得可以稱之為動物群的哺乳動物化石的科學家。桑志華是在1919年6月6日在甘肅慶陽以北的趙家岔和辛家溝發現了豐富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這次發掘只持續了4天,至6月9日。但在這4天的時間裡,桑志華已經採集到一批典型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並下決心在第二年在此進行大規模的系統發掘。1920年從5月30日至8月24日,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裡,桑志華親自指導,僱用了30多名當地工人,使用了從爆破到鑿、鏨等所有的「常規武器」,逐層進行了細微的發掘,取土370多方,獲得化石7噸多,有40多種動物的代表;為了搬運這批化石,僱用了83頭駱駝。安特生在我國古哺乳動物學的開創時期是以發現山西保德三趾馬動物群而名聲大燥並確立其開創人的資格的。但是保德的三趾馬動物群究竟是什麼時期發現的呢?根據文獻的記載,安特生通過其中國助手於1918年5月從中藥材市場得知,山西保德附近有大量「龍骨」出現。1919年夏,他派了兩個助手(姚某和張某)去保德採集化石,但無功而返,因為當地夏天不挖「龍骨」。1919年12月,安特生又派張某去保德,結果帶回了27箱哺乳動物化石。1920年4月張某又至保德採集,又帶回47箱哺乳動物化石。保德的化石遠比安特生此前在河南發現的幾處化石地點(安陽、澠池等)都要豐富得多。這才使安特生下定決心把保德列為化石採集的重點,並把師丹斯基召來主持此項工作。師丹斯基於1921年7月來華,但直到1922年1月才到保德。他在保德一直工作到8月(9月至12月又去了桑志華所發現的甘肅慶陽地區),共收集到100箱哺乳動物化石運回北京。這些材料構成了師丹斯基、步林等多達10部的《中國古生物志(丙種)》專著的基礎,使中國的三趾馬動物群聞名於世界。上述的史實告訴我們,保德作為中國著名的三趾馬動物群的代表地點,雖然在1919年12月已經發現了豐富的化石,但是由科學家(師丹斯基)親赴野外採集卻始於1922年1月。慶陽三趾馬動物群豐富化石的發現則是在1919年6月,而且從一開始就由桑志華親自指導和參與。甘肅慶陽無疑是我國第一個被科學家發現的、可以稱之為動物群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地點。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被發現後,1921年安特生見到了這批標本。安特生在給維曼的信中提到,慶陽的標本大約80%都和保德相同。當時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所長丁文江曾經建議桑志華將這批材料的研究結果發表於即半發行的《中國古生物志(丙種)》上。安特生感覺到同樣材料發表於同一種刊物上可能出現的尷尬和危險,曾經建議維曼(瑞典方)和布爾(法方)共同分工研究。但不知什麼原因,最後的結果是瑞典方出版了系列專著,而法方則只在1922年由德日進發表了一篇慶陽三趾馬動物群的簡報。慶陽標本記錄在帳的有7000多號。桑志華在其《十年行程錄》中承認,他於1921年10月把慶陽發現的較好的一部分標本運送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了。目前實際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尚有1547件。這些標本,除了邱佔祥、黃為龍、郭志慧(1979)對其中的鬣狗化石作過報導外,一直沒有系統研究過。這既是憾事,也是一件幸運的事,使我們可以以新的眼光和今天的知識水平對慶陽三趾馬動物群重新進行研究。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把保德作為中國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典型代表。德日進早在1922年的簡報裡就提出過一個觀點,即慶陽動物群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它和保德動物的不同,或是由時代的不同,或是動物地理區系的不同所造成的。從目前我們對我國的三趾馬動物群的認識來看,華北東、西部的三趾馬動物群確實有一些差別。慶陽和保德的動物群的差別究竟有多大?這隻有通過對慶陽標本的系統研究(最好能夠把保存在巴黎的標本一併研究)才能解決。此外,桑志華的慶陽標本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其層位容易判定。桑志華的標本主要是在兩個地點的崖壁上採集的,地點和層位很容易尋找和判定,完全可以通過古磁等手段對其地質年代作更精確的測定。保德的情況則很不同。該地的小地點很多,產化石的坑道很長而且複雜,師丹斯基的化石又都是在洞口購買的,其真正的層位很難準確判定。現在應該是用慶陽的動物群組成和更精確的地質年代來反推的驗證保德動物群的性質和時代的時候了,而不是相反。 孫景雲等三人的文章《德日進與桑志華在中國北方的科學考察》又說:    「幾年的發掘積累了大量的化石,為了搞清楚這些化石,桑志華一方面將部分化石寄回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另一方面決定邀請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德日進來北疆博物院工作。德日進來北疆博物院後,對桑志華歷年所採集的脊椎動物化石進行了整理研究,並在北疆博館院出版的刊物和院外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有關北疆博物館採集物的專著和論文,計48篇。 桑志華在中國有重大發現的消息,連同化石標體迅速送回法國後,引起西方學術界的極大興趣。1922年,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科學院及法國教育部提供資助,德日進和桑志華組成法國古生物考察團,在中國進行了為期二年的考察和發掘。」「將近一個世紀之後,我們追溯桑志華、德日進在中國北方的科學考察,其中最有價值的幾個點是從1914年河北獻縣教堂出發,1919年發現甘肅慶陽動物群;1920年發現甘肅慶陽石器;1922年在薩拉烏蘇、在鄂爾多斯南部和西部邊緣發現河套人牙齒及薩拉烏蘇動物群;1923年在經寧夏靈武水洞溝和寧夏三聖宮再到榆林一帶考察,發現大量石器;1924—1926年在困難條件下發現並發掘泥河灣動物群;1925—1929年擴建北疆博物院,陳列室對外開放;1934—1935年發現山西榆社動物群。這也就是桑志華、德日進在中國北方科學考察的範圍。他們歷時20多年的科學考察與整理研究,奠定了中國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科學研究的基礎,創立了享譽中外的北疆博物館。」  「從以上幾個古老的人類遺址的發現來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是甘肅慶陽辛家溝的石核,距今1.83萬—1.5萬年左右;趙家岔的石片距今10萬年左右;河套人牙齒的發現為首次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最新測定為4萬年左右;陝西榆林油房頭等地發現的舊石器與寧夏靈武水洞溝是同一地層,距今1.8萬—1.5萬年左右。屬於河套工業或鄂爾多斯工業。」  「總之,桑志華採集新生代晚期四個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最早的是甘肅慶陽北55公裡的辛家溝和趙家岔的三趾馬動物群(為歐州蓬蒂期動物群)。197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邱佔祥等人從中將鬣狗化石進行了研究,發現了久尋未見的、在上新世中期(保德期)的現生種鬣狗的直接祖先,訂了1個祖鬣狗新屬(Palinhyaend gen·nov),2個新種(reperta sp nov)和疊齒新種(imbuicate sp·nov)屬新第三紀,距今大約1200萬年。」這都是一些專家的記述,很有可信性。從這些記述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情況: 1.桑志華是在1919年6月份以前來慶陽的,他在6月6日就親自開始對辛家溝三趾馬動物群化石進行了為期四天的發掘,獲得了一大批典型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在第二次即1920年5月30日至8月24日,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裡,由他在現場指導,僱用了30多名當地農民使用各種辦法,在柳樹河以北和趙家岔等兩地區進行了發掘,不僅獲得了三件舊石器,而且還獲得了40多種動物化石,重達7噸多。2.桑志華在慶陽發掘出的動植物化石和三件舊石器,用83頭騾馬或駱駝進行了轉運。「縣誌」上的記載和當地群眾所見,僅是一小部分。這批化石經過編號記帳,達7000餘件,大部分運到了法國,保存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只有1547件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館內,其中有兩件舊石器石片。石核在國家古脊椎動物研究所。 3.桑志華不僅是位神甫,更重要的他是一位嚴謹的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他在中國工作七年,行程幾萬裡,為後人留下了20萬件珍貴的標本資料。由於他對人類的貢獻,1927年,法國獎給他一枚十字騎士勳章。慶陽出土的這批三趾馬動物群化石正是由這樣一位專家親自主持發掘的,而且開挖的地層層位清楚,要早於由安特生僱用人在山西保德地區所獲得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因此,「甘肅慶陽無疑是我國第一個被科學家發現的、可以稱之為動物群的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點。」我們不能只談甘肅慶陽是第一個出土了我國舊石器時代石器的地方,而且要大談甘肅慶陽也是第一個在全國由科學家親自挖掘出土了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點。兩個第一,相提並論,互映互輝,值得大書特書。 4.來慶陽進行考古發掘的不只是桑志華一人,隨後在1922年9月至12月,瑞典科學家師丹斯基也來慶陽進行考古發掘。法國天主教神父、地質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是否來過慶陽,現無資料說明,但是他將慶陽出土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和舊石器的事情通過簡報形式,介紹到了法國,通向了世界。慶陽,在20世紀20年代,就為世人所知。有趣的是,在五十年後,慶陽縣卅里舖又出土了一具翼龍化石,又使世界上的古生物學家、古地質學家把目光投向了慶陽這塊熱土。5.為了保存從慶陽以及其他地方運回來的動物化石,桑志華積極奔走,多方籌資,於1922年在天津市英租界馬場道籌建了博物館,最先名為北疆博物館(亦稱黃河、白河博物館),後稱為天津自然博物館。這是我國興建的最早的一個自然博物館。桑志華所收集的大部分動植物化石標本收藏於此。中國今天能有如此豐富的新生代晚期哺乳動物化石的對比材料,主要歸功於桑志華和德日進。當然慶陽出土如此眾多的動植物化石,也激發了他們在中國進行科學考察的積極性。 在辛家溝出土三趾馬的動物群化石並不孤立,與此不遠,在慶陽縣城之南約三裡處有個地名叫昔姬溝,有人也寫為蓆笈溝,屬慶城鎮蓮池村管轄。這裡山麓陽面的紅色粘土中,挖掘出有三趾馬、犀牛、駱駝、鹿、羊等動物化石,時代當為中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過渡階段。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劃出慶陽東北地區成立了華池縣,辛家溝的北部地區成為華池縣王咀子鄉政府管轄範圍。因此,華池縣人說這三件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境內,這與桑志華日記中的記載和一些科學家論文中的縣屬名稱出現差異,是以後行政區劃造成的,並不矛盾,也不奇怪。

                     

來源: 《慶陽範仲淹研究會》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邱佔祥:澠池是古中華虎和古駱駝化石的首次發現地!
    在瑪利亞的幫助下,在澠池蘭溝發現了距今100-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遺址。之後,安特生安排僱工在這裡採集化石。1920年在蘭溝38號地點出土了一個保存比較完好的同屬於同一個體的頭骨、下牙床和第一脊椎,之後,被認定為「古中華虎」。同時出土的還有中華鼻三趾馬化石,在仰韶村附近還首次發現了古駱駝和豪豬化石。
  • 古動物的伊甸園——和政
    和政古動物化石        和政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的臨夏盆地。盆地內發育從漸新世紅層到全新世黃土的連續沉積,在這些新生代地層中蘊藏著豐富的古動物化石。和政地區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全面展示了新生代哺乳動物群在和政地區繁衍、生息和滅絕的悲壯歷程。
  • ...媒體看甘肅」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
    ,講述著生命進化的故事:千奇百怪的食草動物骨骼展示了物種高度的多樣性,兇猛敏捷的食肉動物雕塑般凝固在巖石中,與它們的獵物沉積在一起,共同歸於天地,告訴世人這裡曾是一片動物的天堂,氣候和環境的巨變使它們走向絕滅,形成了這些彌足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
  • 雲南鶴慶出土5725件石製品 舊石器時代祖先咋用石頭制工具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阮齊軍 供圖  近日,記者從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大理州鶴慶龍潭遺址舊石器考古發掘取得新進展,出土了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廢品等5725件石製品,考古人員認為這是一處石器製作場
  • ...件遠古石器在高安出土 系我省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
    5000餘件遠古石器在高安出土 系我省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在火焰山上開挖了三個挖掘區此次發掘出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的上湖鄉大盧村,位於高安市城郊南面,毗鄰錦江河畔,距高安市區約16公裡。經過為期1個多月的考古發掘,上湖遺址考古發掘隊考古人員在大盧村的火焰山從北到南開挖了A、B、C三個挖掘區,了解地層堆積情況和遺物密集程度、分布規律,以尋找遠古人類生活痕跡。
  • 有動物化石的太谷盤道村
    如此幾次,都是沙子,張三一氣之下,就把罐子給摔碎了。後來,人們聽說了這件事,感嘆道:心存善念,沙子能變真金;心懷惡念,真金也會變成沙子。盤道村是否真如故事所說出現過真龍已無法考證,但盤道村曾經是古脊椎動物的樂園,這倒是不假,在盤道村曾出土過古脊椎動物的化石,只不過沒有榆社那裡那麼密集,那麼種類多而已。
  • 「雲」遊寧夏水洞溝 探秘「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水洞溝景區位於寧夏靈武市境內,據資料記載,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水洞溝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因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也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在這裡繁衍生息的人類可追溯到3萬年前,截至目前已考古發掘出土5萬多件石器和上百件動物化石。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我國大量化石博物館面臨運營...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  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 「晉界」講壇第一期第一講:「追尋山西最早的人類文化」完整視頻
    被獵人殺死的還是被食肉動物殺死的? 從馬牙裡還可以探尋一些人類的信息,就是人類狩獵的信息。所以,無論是化石,還是石器,考古學關心的是一切對象的系統的、關聯的信息。 三、人工石製品探秘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如何劃分?舊石器的石器為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利用石器、骨器這些工具。
  • 【風物誌】「涇川人」頭蓋骨化石 人類已經進化成現代人的證據
    若不是劉玉林的發現,這些遠古人類化石,早已成為填埋在荒山野溝裡的一塊普通石頭,然而,這些化石幸運地遇到了「慧眼識珠」的人。 可是,這些化石是不是人類化石?劉玉林不敢肯定,以他的經驗,凡動物化石都有很脆、易折不彎的特性,即沒有柔韌性,卻有很強的吸附性。試驗的方法很簡單,他把化石放在舌尖上,化石馬上與舌尖粘住了。
  • 探秘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發掘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石製品、動物化石和人骨化石,這是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早期現代人化石及共生的小石片工業類型的石器。在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負責本次考古發掘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介紹,遺址地層堆積厚約1.6米,可劃分為13層。
  • 福建三明有處遺址,被譽為南方周口店,這裡有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
    我們知道,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的周口店遺址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出土人類化石200餘件,石器10多萬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遺蹟及上百種動物化石等。可是在福建的三明,有一處舊石器遺址,被譽為「南方周口店」,它就是萬壽巖遺址。
  • 元氏發現多塊三葉蟲化石 表明這一帶曾是汪洋大海
    在地上,記者隨手就可以撿到化石,包括一些動物的牙齒、骨骼等。從這座「溶洞」下來,和這座溶洞相連接的西側還有一座大型溶洞,這座溶洞高約十幾米,外表看,頂層和兩側都有堅硬的石灰巖。「這些巖石是水流形成的石灰巖,中間黃土淤積,現在暫時還未發現有古人類化石。」魏明輝向大家介紹。
  • 坐擁世界頂級化石資源卻門可羅雀
    世界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世界最豐富的鏟齒象、世界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走進甘肅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猶如打開了通往遠古的一扇窗口,這裡展示了在和政及周邊地區埋藏的時間跨度從距今3000萬年到250萬年的3綱8目150多個屬種古動物化石。
  • 乾旱缺水的慶陽,曾經真的是一碧萬頃的大湖嗎?
    不管是溝裡的泉水,還是山邊的井水;不管是用扁擔挑,還是用牲口馱,尋水成了幾代慶陽人難以磨滅的記憶。這麼幹旱缺水的慶陽,也是「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難道過去真的是一片汪洋湖水?1978年春天,在慶陽境內的環江河畔,正在開採石料的人們突然發現了一隻「怪獸」。長慶油田指揮部勘探處很快派了兩位研究人員,經過仔細查看後,斷定這一動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