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億年!元氏發現多塊三葉蟲化石 表明這一帶曾是汪洋大海

2021-03-01 元氏本地頭條

11月19日,河北省地質博物館積極聯合中國地質博物館對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萬花山進行野外聯合地質研學,30多名地質工作者參與,在現場發現多塊距今5億年的三葉蟲化石。

河北青年報記者跟隨地質工作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地質工作人員在查看化石

「連體溶洞」內埋藏著大量古動物化石

「初步看,這裡聚集著十幾種古動物化石,太壯觀了。」19日10時許,在石家莊市元氏縣蘇陽鄉車汪溝村附近的萬花山森林公園南壺山上,河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魏明輝指著「鑲嵌」在黃土裡的「碎骨」激動地對大家說。

記者看到這座「小土包」兩側是堅硬的巖石,中間是黃土,黃土內有成片的「白色骨骼」嵌入其中。「這是一座高處溶洞,溶洞裡的古動物種屬較多,最大化石類似象一樣的動物。初步看,這裡的化石群屬於中更新到晚更新時期,時間應該在70萬年以內。」河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魏明輝說。

魏明輝館長介紹動物化石種類

據了解,上世紀60年代(1968年)該區域曾開展過地質勘查,該區域被確定為更新馬蘭組,但並未發現新生代化石。

後來這裡成為採石場,採石挖掘作業導致化石骨骼到處裸露在外。

在地上,記者隨手就可以撿到化石,包括一些動物的牙齒、骨骼等。從這座「溶洞」下來,和這座溶洞相連接的西側還有一座大型溶洞,這座溶洞高約十幾米,外表看,頂層和兩側都有堅硬的石灰巖。

「這些巖石是水流形成的石灰巖,中間黃土淤積,現在暫時還未發現有古人類化石。」魏明輝向大家介紹。

魏明輝表示,如此集中的化石群在國內也是罕見的,至於如何形成這樣集中的化石群,目前看有三種可能:一種就是這裡曾經是古人類的「食堂」,因為這裡依山傍水,古人類的居所一般都在溶洞內;第二種可能就是洪水衝積形成;第三種可能是兩種情況合力形成。

一個高處的溶洞聚集著十幾種動物化石

現場發現距今5億年的三葉蟲頭骨化石

「看,可以確定,這就是三葉蟲的頭骨化石……」在北壺山上同樣有大面積的化石遺蹟。研學過程中,河北省地質博物館一名工作人員現場找到一塊三葉蟲頭骨化石。記者看到這塊化石的頭骨如指甲蓋大小,這位工作人員推測,這條三葉蟲的長度大概有5公分左右。

三葉蟲頭部化石

據了解,三葉蟲出現在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是那時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背甲為兩條背溝縱向分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個軸葉和兩個肋葉,因此名為三葉蟲。

三葉蟲在5億~4.3億年前發展到高峰,至2.4億年前的二疊紀完全滅絕,前後在地球上生存了3.2億年,是一類生命力極強的生物。

三葉蟲頭部化石

「這裡的巖石有薄層泥巖和灰巖,而且大部分是碎片。初步看這裡的化石屬於寒武紀,距今約5億年。」魏明輝對記者說。

魏明輝介紹,三葉蟲化石在北方較為常見,生活在淺海中,種類有一萬多種,最小的幾釐米,最長的有1米多長。可以推測出,在那個時期,元氏萬花山這裡曾是一片汪洋。

尋找三葉蟲化石

南壺山發現三趾馬紅土層

三趾馬紅土層(又名九龍口組),因在該地質層常發現滅絕動物三趾馬而得名,在南壺山附近發現了大片的三趾馬紅土層。記者看到紅色的巖石嵌入在山體內,在巖石的周邊也能輕易發現一些動物骨骼。

三趾馬紅土層

魏明輝稱,「這些巖石多分布於太行山東麓一帶,由於乾旱和氧化作用,巖石中富含三氧化二鐵,所以呈現出紅色狀,這裡的化石距今年代久遠,特點是多有晶體,還沒有完全被石化。」

記者通過放大鏡觀測一塊骨骼化石,發現骨骼中間部位有大量的晶體狀物質,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

萬花山一帶地質資源豐富,還發現長城系地層,距今已有14億到18億年。在長城系地層遺蹟現場,記者看到山體成層狀,中間一段出現斷層,「斷層左邊這個叫上盤,它是向下運動的,斷層右邊這個叫下盤,它是向上運動的,這是地殼運動形成的一條正斷層。」魏明輝說。

魏明輝介紹,長城系地層主要沉積著石英砂巖,是沉積地層的一種,一般沒有化石。

三趾馬紅土層內的動物化石

將制定搶救性方案保護遺蹟

據了解,萬花山一帶共有兩個相對集中的哺乳動物化石群遺蹟點。「像這樣集中的化石群在國內極為罕見,如果能夠證實這裡是古人類的『食堂』,那將極有可能發現古人類活動遺蹟。」魏明輝還指出,該化石群化石裸露在地表,極易被破壞,急需保護起來。

連體溶洞的另一側

目前,為了保護該遺蹟,元氏縣在周圍拉起了警戒線。河北省地礦局會同中國地質大學將為該課題提供技術支撐,對該遺蹟展開進一步研究。河北省地質博物館也將參與制定搶救性發掘方案,對該遺蹟進行深入研究。

溶洞內發現的動物牙齒化石

此外,中國地質博物館和河北省地質博物館將聯合當地部門開展研學遊活動,以大自然為課堂,讓社會公眾欣賞美麗風光的同時探索地球生命奧秘。

本地頭條,帶你發現元氏的獨特!

來源:河北青年報

商務合作微信:13933062533

近期熱點閱讀>>>

>>尋找元氏籍烈士智錫銀的親人 他在武鄉犧牲 靜待親人祭拜

>>石家莊各區縣人口排行榜  看看咱元氏有多少人?

>>要買房的元氏人注意:碧桂園首付16萬 月供3000 帶精裝修→

相關焦點

  • 2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發現人類足跡,這個穿著鞋的人究竟是誰?
    2億年前的三葉蟲,被殘忍踩死,這個穿著鞋的人究竟是誰?自從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之後就備受質疑。因為它的出現,打破了曾經人們對於神的信仰。更是因為在後世對達爾文進化論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正在推翻進化論。
  • 90後研究生將5億年前三葉蟲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恐怕周杰倫也沒想到,近20年後,這張專輯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周董』的歌對我影響很大,這次用範特西命名,也是向周杰倫天馬行空的音樂創作風格致敬,算是一種理科生的浪漫吧。」孫智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90後研究生用周杰倫專輯為5億年前三葉蟲命名:範特西蟲
    恐怕周杰倫也沒想到,近20年後,這張專輯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周董的歌對我影響很大,這次用範特西命名,也是向周杰倫天馬行空的音樂創作風格致敬,算是一種理科生的浪漫吧。」孫智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一個古生物化石,距今至少有3億年歷史,卻無人知道它是誰?
    每一次大的地質活動都會導致大量的生物滅絕,這些生物中的一部分會因為地質活動而變成化石,封存在巖石中。大地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只要變為化石的巖石呆在地下,那麼就可以保存數千萬年甚至是數億年以上。每一次地質板塊變遷,都會讓很多的動物化石被埋葬在深海或者深層的地表之下。
  •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動物化石
    科學家發現5.14億年前動物化石 2020-07-24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圍觀】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圍觀】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2020-12-24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5億年前三葉蟲命名「範特西」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90後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日前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因為喜愛臺灣歌手周杰倫,決定用其經典專輯「範特西」命名為範特西蟲,並表示這是向周杰倫天馬行空的音樂創作風格致敬,「算是一種理科生的浪漫吧」。
  • 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徐燕)你見過長在大海裡的百合花嗎?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 考古發現顯示:或許存在「時間倒流」現象
    近代考古學家在史前地質層中發現了大量的人造工具及人類遺蹟並測定了它們的年代這些考古發現的年代測定結果表明這些來自於遠古世界的神秘物體其歷史要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古遠得多有2億7000萬年《美國人類學家》描述了一個足印化石腳印長14.5英寸嵌於一塊大石塊中應用現代地質斷代方法至少有1.5億年的歷史
  • 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原標題: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李先生介紹,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21日下午,和家人散步走到環湖路邊,看到一處被挖開的山坡,在坡腳位置,有一塊長條形石頭,顏色明顯與周邊不同。
  • 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
    原標題: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巴西考古學家在研究了2017年發掘出的動物腿骨化石後於近日宣布,他們發掘出的是距今2.3億年的一具恐龍化石。由於這具恐龍的骨骼化石呈紅色,是從巴西南部南大河州雅庫伊河流域發掘出來的,因此被取名為雅庫伊赤烈龍。這已經是該地區發掘出的第四具不同史前時期的恐龍化石。
  • 蘭州黃河岸邊,一萬年前曾有大量古象出沒!如今它們都去了哪裡?
    約6億年以前,今甘肅所處大部分地區仍為原始海洋所覆蓋,個別地方是露出海面的海島。距今4.4億年至4億年之間,甘肅古海由於地殼運動逐漸向陸地演變。距今4億年左右,今靜寧永安堡、景泰小營盤水、陽凹山一帶出現了鐮藏、鱗木等蕨類陸上植物,祁連山一帶亦有低矮植被覆蓋。
  • 研究生用周杰倫專輯命名5億年前三葉蟲:範特西蟲
    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2018年,孫智新與導師趙方臣研究員等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發現一類獨特的三葉蟲。
  • 三葉蟲介紹與結構
    在古生代寒武紀早期(距今約6億年)就已經出現,種屬和數量都很多,到了晚寒武世發展到高峰,奧陶紀仍然很繁盛,進入志留紀後開始衰退,到泥盆紀大減,至二疊紀末(距今約2.30億年)則完全絕滅。  從背部看去三葉蟲為卵形或橢圓形,不過這種形狀可因受其他附加物如刺或瘤泡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三葉蟲成蟲的長度一般為3~10釐米,寬度為1~3釐米。
  • 三葉蟲為什麼可以成為地球生物圈的第一個霸主?
    150億年前,宇宙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而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此後,由簡單到複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影響。
  • 鸚鵡螺:穿越5億年的「活化石」,祖先曾是海洋頂級王者
    在大約5億年前,它們的祖先曾是海洋中最頂級的獵食者,彼時它們的體長足足有11米,是海洋中戰鬥力最強的生物之一。距今5億年前的遙遠歲月,被定義為「奧陶紀」。那時候,地球的面貌與今天截然不同——海洋面積遠比現在遼闊,大部分陸地都被淺海覆蓋。那是一個海洋的時代,生活在海洋裡的最龐大的群體——無脊椎動物達到鼎盛時期,各種奇特、巨大、兇猛的海洋生物,演繹了地球生命進化史上最豐富的篇章。
  • 考古學家疑似發現5億年前壁畫,當時處於寒武紀,是誰在畫畫?
    隨著考古學家的深入研究,在這其中發現了很多和史前文明相關的事物,是否能證實史前文明存在呢?史前壁畫被發現1870年考古學家在西班牙的一個洞窯內發現了史前壁畫,這些史前壁畫刻畫了人類生活痕跡,除此之外還包括早已滅絕的生物,比如猛獁象,當然在這其中還有很多其他動物,這些動物繪畫栩栩如生,當我們初次看到這些壁畫的時候,讓人類不得不感嘆一下,經過研究發現,這些壁畫距今已經有1.7萬年歷史,可是有很多人並不相信,他們認為這些壁畫可能是史前文明留下的
  • 男子外出散步 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侏羅紀時期的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清江河流域重大考古發現!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重見天日!
    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並命名為「清江生物群」。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命名為「清江生物群」。距今大約5.4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件史詩級別的生物演化大事件——「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當今動物所在的大部分門類,都在那個時候「唰」地一下冒了出來。
  • 90後考古研究生用周杰倫專輯命名5億年前三葉蟲:範特西蟲
    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資料顯示,三葉蟲是一種奇特的遠古動物,半圓形的頭部、紋理分明的肋葉,讓它們看起來就像戴著頭盔、穿著鎧甲的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