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指揮人員抱怨的最多的就是後勤不利,這種缺陷所導致的彈藥、食品、藥品、兵員的補給不足,更是促成了戰鬥力無法持續的根本原因。當戰爭剛剛開始時第一批越過鴨綠江的30萬人,在距離家門口的戰鬥中尚不足以吃飽飯,可想而知隨著補給線距離的增加、敵方空軍的轟炸以及自身部隊數量的增多,志願軍的物資補給成了部隊最大的夢魘!補給能力之差讓人惋惜!
在1950年12月我方能夠用於運輸的卡車在不斷的消耗中數量銳減,最多時只有300輛卡車能夠進行運輸,這些車輛必須白天潛伏躲避轟炸,夜晚才能進行「無燈運輸」,一旦開燈極易暴露目標,但關燈運輸又容易出現險情,這導致卡車每天的行程只有30到50公裡。也由於美國人不斷加大空中打擊力度,一時之間卡車司機成為了志願軍中死亡率最高的兵種。
即便運輸部隊沒日沒夜的進行殊死運輸,也無法給前線提供有效保障,在第三次戰役發起時志願軍的補給線更加不堪重負(1951年元旦前夜爆發),國內對前方部隊的補給能力僅僅能夠滿足四分之一官兵最低限度的食物需求,這種補給能力不足的真實情況讓人不忍相信,但這終究是歷史的事實。
而且就算卡車運送到了前線,車上的物資也不可能順利地運送到每個士兵的手中,因為朝鮮的路況和我軍部隊陣地的位置往往地處險峻之地,需要人力的運送才能保障前線士兵獲得補給。
大多數士兵必須長期忍受飢餓戰鬥,在朝鮮當地籌糧也不可能,雙方長期的拉鋸戰使朝鮮北側很多地區成為了不毛之地,農民四處逃散,田地荒蕪、十室九空。
這樣的環境使志願軍在寒冷的冬天無法在當地得當食物供應,而美國人的食物補充則完全不依賴當地的糧食。同時朝鮮普通百姓在看到志願軍時也是驚恐萬分,在這些樸實的老百姓心中,中國部隊和美國、韓國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許讓人不敢相信,因為我們是去幫助他們的,但實質上對普通人來講他們最關心的就是逃離戰火紛飛的戰場。
當第三次戰役打響時的志願軍官兵已經遠離祖國在異國他鄉徵戰了兩個月,這期間士兵們始終處於極度飢餓之中,「嚼一口炒麵、吃一口白雪」成為了最真實的現狀,很多官兵營養不良。
但後勤不足帶來的巨大影響可不僅僅是飢餓,除此以外極度的疲勞、彈藥、藥品的不足以及防空能力的缺乏都在時時刻刻威脅著官兵的生命。
比如戰場上的傷兵運輸就是棘手的問題,這些士兵需要依靠運輸補給的官兵或者擔架隊的同志靠人力運送到後方,運送人員首要要步行很遠的距離先把補給運到前線,在把傷兵或抬、或背著帶到後方。而一路上往往要穿越很多樹林、河流、溝渠,這種疲勞程度難以訴說。
再比如第二次戰役期間為了堵住聯軍撤退的缺口,志願軍113師在14個小時之內翻山越嶺、跨過江河,在寒冷的冬天極度疲勞之下一口氣狂奔了70多公裡才到達目的地三所裡堵住了南撤的聯軍,而很多官兵就因為長途奔襲疲勞過度最終倒在了前往目的地的路上。
志願軍當年的狀態是如今每天都能吃得飽、穿得暖、睡得舒服的我們所不能體會的,也是同時期每天都能吃到A級野戰口糧喝上咖啡、牛奶,穿得上羊絨背心、野戰棉服、座的上卡車、吉普車的美國士兵所不能理解的。雖然實話讓人難以置信、讓人心如刀絞、讓人感概萬千,但事實就是如此殘酷,所以當年浴血奮戰為祖國帶來和平的英雄應該被永遠銘記。
70年前中美打了三年,中國卻始終不是美國主要敵人!憑啥淪為配角
打不過中國人,韓國人如何看待雲山之敗?韓軍師長的總結讓人感嘆
當韓國人第一次看到中國志願軍時是什麼反應?4個字足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