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後勤不足到底到什麼程度?

2020-12-14 歷史的集合號

在朝鮮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指揮人員抱怨的最多的就是後勤不利,這種缺陷所導致的彈藥、食品、藥品、兵員的補給不足,更是促成了戰鬥力無法持續的根本原因。當戰爭剛剛開始時第一批越過鴨綠江的30萬人,在距離家門口的戰鬥中尚不足以吃飽飯,可想而知隨著補給線距離的增加、敵方空軍的轟炸以及自身部隊數量的增多,志願軍的物資補給成了部隊最大的夢魘!補給能力之差讓人惋惜!

志願軍劇照

在1950年12月我方能夠用於運輸的卡車在不斷的消耗中數量銳減,最多時只有300輛卡車能夠進行運輸,這些車輛必須白天潛伏躲避轟炸,夜晚才能進行「無燈運輸」,一旦開燈極易暴露目標,但關燈運輸又容易出現險情,這導致卡車每天的行程只有30到50公裡。也由於美國人不斷加大空中打擊力度,一時之間卡車司機成為了志願軍中死亡率最高的兵種。

即便運輸部隊沒日沒夜的進行殊死運輸,也無法給前線提供有效保障,在第三次戰役發起時志願軍的補給線更加不堪重負(1951年元旦前夜爆發),國內對前方部隊的補給能力僅僅能夠滿足四分之一官兵最低限度的食物需求,這種補給能力不足的真實情況讓人不忍相信,但這終究是歷史的事實。

志願軍卡車運輸隊劇照

而且就算卡車運送到了前線,車上的物資也不可能順利地運送到每個士兵的手中,因為朝鮮的路況和我軍部隊陣地的位置往往地處險峻之地,需要人力的運送才能保障前線士兵獲得補給。

大多數士兵必須長期忍受飢餓戰鬥,在朝鮮當地籌糧也不可能,雙方長期的拉鋸戰使朝鮮北側很多地區成為了不毛之地,農民四處逃散,田地荒蕪、十室九空。

這樣的環境使志願軍在寒冷的冬天無法在當地得當食物供應,而美國人的食物補充則完全不依賴當地的糧食。同時朝鮮普通百姓在看到志願軍時也是驚恐萬分,在這些樸實的老百姓心中,中國部隊和美國、韓國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也許讓人不敢相信,因為我們是去幫助他們的,但實質上對普通人來講他們最關心的就是逃離戰火紛飛的戰場。

在吃肉的美軍士兵

當第三次戰役打響時的志願軍官兵已經遠離祖國在異國他鄉徵戰了兩個月,這期間士兵們始終處於極度飢餓之中,「嚼一口炒麵、吃一口白雪」成為了最真實的現狀,很多官兵營養不良。

但後勤不足帶來的巨大影響可不僅僅是飢餓,除此以外極度的疲勞、彈藥、藥品的不足以及防空能力的缺乏都在時時刻刻威脅著官兵的生命。

運送補給的志願軍

比如戰場上的傷兵運輸就是棘手的問題,這些士兵需要依靠運輸補給的官兵或者擔架隊的同志靠人力運送到後方,運送人員首要要步行很遠的距離先把補給運到前線,在把傷兵或抬、或背著帶到後方。而一路上往往要穿越很多樹林、河流、溝渠,這種疲勞程度難以訴說。

再比如第二次戰役期間為了堵住聯軍撤退的缺口,志願軍113師在14個小時之內翻山越嶺、跨過江河,在寒冷的冬天極度疲勞之下一口氣狂奔了70多公裡才到達目的地三所裡堵住了南撤的聯軍,而很多官兵就因為長途奔襲疲勞過度最終倒在了前往目的地的路上。

戰鬥的士兵

志願軍當年的狀態是如今每天都能吃得飽、穿得暖、睡得舒服的我們所不能體會的,也是同時期每天都能吃到A級野戰口糧喝上咖啡、牛奶,穿得上羊絨背心、野戰棉服、座的上卡車、吉普車的美國士兵所不能理解的。雖然實話讓人難以置信、讓人心如刀絞、讓人感概萬千,但事實就是如此殘酷,所以當年浴血奮戰為祖國帶來和平的英雄應該被永遠銘記。

70年前中美打了三年,中國卻始終不是美國主要敵人!憑啥淪為配角

打不過中國人,韓國人如何看待雲山之敗?韓軍師長的總結讓人感嘆

當韓國人第一次看到中國志願軍時是什麼反應?4個字足以形容……

相關焦點

  • 從火力不足到一場戰役消耗炮彈1.9萬噸,志願軍後勤保障的演變
    可以說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參戰初期既無空軍,又無海軍。而美國1950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507億美元,鋼產量8785萬噸,軍艦噸位300萬噸,軍用飛機3.1萬架。美軍擁有高度現代化的技術裝備,還把自己三分之一的陸軍、五分之一的空軍和近半數的海軍都投人到了朝鮮戰場。而在後勤保障方面,我軍準備也不足。
  • 周恩來親自炒炒麵,抗美援朝志願軍後勤有多難!
    周恩來總理還親自到北京市的一些機關視察炒麵落實情況,親自與機關的同志一起動手炒炒麵。周恩來總理左臂曾負過傷,炒麵時單靠右臂用力,面部的汗珠直往下流。一位女同志上前搶他手中的鏟子。周總理說:「不要緊。我們在國內受點累,這算不了什麼。志願軍在前線很艱苦,要把炒麵做好給他們當乾糧,支援他們打勝仗啊。」
  • 志願軍後勤司令洪學智「一個後勤兵供應十名戰士所需物資」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人平均三個後勤兵供應一個作戰士兵,洪學智上將率領的後勤部隊一個後勤兵供應十個作戰士兵! 1950年彭老總率領志願軍三個軍跨過鴨綠江,洪學智作為志願軍副司令員也跟隨部隊進入朝鮮,洪學智分管司令部和特種兵作戰。第一次到第三次戰役都有他的指揮身影。
  • 記志願軍烈士程樹增: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後勤尖兵
    在陵園烈士墓群西區五排六號,長眠著犧牲於抗美援朝戰場的志願軍烈士程樹增。他的墓碑上鐫刻著如下碑文:「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118師直工科科長程樹增同志,志願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功績顯著。於1952年7月在朝鮮長豐郡城山洞光榮犧牲,時年三十歲,為悼念烈士特樹碑碣永垂不朽。」
  • 一枚凝聚了志願軍後勤戰士聰明才智的哨子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空軍力量薄弱,沒有制空權,此時戰地後方交通運輸、物資裝卸、修築橋梁道路等工作不得不在夜間進行。夜間行車為避免開車燈暴露位置,志願軍汽車隊往往關燈行駛,不僅行駛緩慢而且事故頻發。在此情況下志願軍發明了對空監視哨,即防空哨,使汽車運輸有了「雷達」和「耳目」。
  • 1950年,志願軍一口炒麵一把雪,美國軍隊到底吃什麼?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志願軍的文章,例如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兵力編制等等。今天,我們聊聊雙方軍隊的夥食。認真的說,在50年代初期的戰爭中,雙方官兵的夥食差距非常大。其中,志願軍主要以炒麵為主,由於沒有水,只能一口炒麵一把雪。那麼,對面的美國軍隊,夥食到底怎麼樣呢?
  • 都說志願軍入朝時和美軍裝備差距大,究竟大到什麼程度
    而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時,卻依舊還是一支「小米加步槍」的非現代武裝力量,在武器裝備方面和對手存在明顯的差距。正是由於這樣的差距,才導致志願軍很難成建制地大量消滅美軍。那麼,雙方的武器差距究竟有多大?我們不妨對比一下作為戰爭主力的兩軍陸軍一線野戰師,來看一下當年志願軍官兵到底是在一種怎樣艱難的條件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來之不易的勝利。
  • 美軍轟炸志願軍後勤補給線,劉亞樓不怒反喜,連給我空軍發去賀電
    縱觀整個抗美援朝戰役,志願軍的那種超越人類意志力和忍耐力的戰鬥精神是迄今為止全人類任何種族的軍隊所無法超越的,唯一令人揪心的是,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空軍實力太過於弱小,失去制空權的志願軍本就物資轉運困難,再加上美軍飛機的轟炸,後勤補給線時刻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當時美軍飛機對我志願軍後勤補給線威脅有多大呢?
  •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穿什麼?
    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志願軍從編成到出國,時間很短,一切準備工作都很倉促。入朝前守衛在鴨綠江邊的東北邊防軍戰士,戴著大簷帽冬服不足,成為志願軍入朝後面臨的嚴重問題。在東北軍區第一屆後勤會議上,20軍所作的後勤工作初步總結中就提到,全軍二萬五千傷員,凍傷佔百分之六十以上,約一萬五千人。原因是部隊「除棉衣發齊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資都未得補充。
  • 麥克阿瑟提出3條毒計,掐志願軍後勤要害,幸好杜魯門沒接受
    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時,聯合國軍的實際指揮權已落在李奇微手上,李奇微一邊收攏兵力,一邊研究志願軍的戰術特點,在分析了前幾次戰役後,李奇微有重大發現:志願軍後勤補給決定了前線志願軍戰鬥持續的最長時間是8天。
  • 志願軍高炮部隊,克制美國空軍,血戰一天,後勤部長發出讚嘆
    最終把美國人一步一步逼到了談判桌上。而經過了很多次戰鬥的磨練,中國的高炮部隊最終初具規模,把我們的高炮部隊發展壯大,於是,美國的空軍飛行員逐漸發現,他們在朝鮮的天空上的肆無忌憚早就已經不復存在了。和他們作伴的,還有中國高炮部隊不斷猛烈的炮聲。
  • 「六星上將」洪學智:代表志願軍登上天安門,朝鮮戰場的後勤司令
    憑藉幽默的話語和獨特的談吐,將軍在同行中圈粉無數,特別是一次晚宴上,一位美國將領問他:「將軍,你是什麼大學畢業的?」洪學智笑了笑:「我是你們美國的大學畢業的啊?」翻譯直接翻譯了過去,美國軍人很是不解的問到:「我們哪個軍校畢業?」「你們的空軍大學」。這下子美國軍人才反應過來,大笑著說:「那請你到我們這裡來工作吧!」
  • 志願軍後勤補給有多困難?剛繳獲2千輛卡車,1800輛就被炸了
    在韓戰第二次戰役結束之後,無論是彭老總還是志願軍戰士們,都不想很快地越過三八線,而理由很簡單,因為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實在是太難了。卡車,在現代人看來是一種很普通的運輸車輛,但是在朝鮮戰場上,卡車卻是所有部隊的寶貝,是非常容易就會損失掉的。
  • 志願軍已然盡力了!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沒能摧毀強敵的根源在炮兵上
    但由於志願軍第九兵團在戰前就接到了先後四次調動命令,所以轉道東北後因戰事緊急根本來不及等待所有冬裝到位就直接進入朝鮮,所以其麾下的幾個軍不是沒有棉帽局勢沒有棉鞋,手套更是奇缺無比,其中20軍幾萬人的厚棉衣居然才不足一千套。
  • 志願軍平推到漢城,彭德懷卻下令停止追擊,他在害怕什麼
    1950年12月31日,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三天內全線突破敵防禦縱深達20公裡,戰至1951年1月4日,志願軍已經平推到漢城,兵臨三七線。與此同時,前線的志願軍戰士們也是信心滿滿,很多人都覺得我們已經取得壓倒性的全面勝利,陣地上到處貼滿了「從北到南,一推就完」,「要像擠牙膏一樣,一鼓作氣把美國兵擠下大海」的口號。相比之下,兵敗如山倒的聯合國軍士氣不振,連他們的總司令麥克阿瑟都制定了全面撤出朝鮮的計劃,即便是新上任的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如何做工作,都無法提升士氣。
  • 抗美援朝——百萬大軍的後勤
    很多人認為志願軍的勝利是靠人海戰術取得的,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是指揮一隻一百多萬人的軍隊,其實非常困難,如果是一般人,別說打仗了,就帶著一千人出去郊遊,都不可能沒有任何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志願軍是怎麼解決這一百多萬人的後勤補給問題的。
  • 韓戰,美軍看到志願軍為何會害怕?志願軍的衝鋒號代表什麼?
    當時的中國還是處於新中國剛成立的階段,本在就處於恢復期的中國原本對於支援朝鮮都採取消極的態度,但是美軍對中國的挑釁徹底讓中國決定出戰,最終中國帶著接近300萬名的志願軍奔赴到了朝鮮的戰場。我們也都知道那個時候的美軍肯定是不把我們中國的軍隊放在眼裡的,美國的軍隊擁有著先進的武器,精良的部隊,在他們看來我們志願軍對他們來說基本上不造成任何的威脅。
  • 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志願軍後勤官兵如何鍛造「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
    原標題: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志願軍後勤官兵如何鍛造「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保障前線作戰?且聽老兵賈鏞甡為我們講述志願軍汽車兵粉碎敵人「絞殺戰」時的足智多謀——鋼鐵運輸線上鋼鐵的兵1950年10月,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召,在交通部下屬中國建築公司工作的我報名參軍,被分配到志願軍後勤一分部汽車五團。志願軍入朝首戰告捷,初步穩住戰局。
  • 當志願軍打到三七線時,身經百戰的彭總為何感到「心裡不踏實」?
    時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的李奇微,是位相當棘手的人物,通過縝密分析,發現志願軍在大勝後,往往不繼續攻擊,他將之稱為「禮拜攻勢」,根本原因在於志願軍後勤能力的薄弱。對於這個發現,李奇微大喜過望,認為自己找到了志願軍的「軟肋」。
  • 志願軍後勤兵許玉昌:冒著槍林彈雨匍匐前進運送物資|百年百篇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封面新聞邀您一同追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足跡,回顧「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火歲月,尋訪健在老英雄,聽「最可愛的人」講述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記憶。不忘歷史,弘揚抗美援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