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力不足到一場戰役消耗炮彈1.9萬噸,志願軍後勤保障的演變

2020-12-14 軍武次位面

當志願軍老戰士吃到現在我軍的自熱口糧,半個多世紀以後的感嘆。

在熱映的《金剛川》中,張譯飾演的張飛排長高喊著「來吧!」一人操作高射炮幹掉敵機的片段,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有人或許會認為這種橋段過於誇張,然而,張譯這個角色確實是有原型記載的,只不過他的事跡並不是發生在金剛川附近。

1951年6月9日,志願軍第65軍高炮獨立第31營3連負責守衛志願軍兵力輸送和後勤補給的必經之地——黃江橋,此處是敵機重點轟炸的目標。由於山高坡陡、溝狹谷窄,工事只能構築在山坡上,極易暴露。這一點跟電影中的設定也一樣。

上午,防空警報驟然響起,6架敵機突然出現,徑直衝向高炮3連陣地。3連戰士迅速瞄準射擊。敵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在該營3連陣地爆炸,3班的37高炮炮位瞬間被火海吞沒,炮上的偽裝全部被燒毀,有五六名炮手受傷,只剩下多處被燒傷的一炮手劉四還在炮上。

37高炮需要8名炮手才能操作,按理說,這門炮已經失去了戰鬥力。但滿腔怒火的劉四,決心1個人操作高射炮打擊敵機。他先撲到瞄準座上,盯著瞄準鏡轉動方向輪,找好方向,接著又撲到二炮手的位置,雙手控制射擊仰角,腳踏發射開關,壓進炮膛的炮彈呼嘯著直奔敵機。一陣巨響,一發炮彈正中敵機腹部,墜落到附近的山坡上。其餘敵機見勢不妙,掉轉機頭逃跑。

單人單炮擊落敵機,劉四創造了志願軍高炮部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紀錄。戰後,志願軍總部為劉四記一等功。

但這只是敵機的第一次空襲。志願軍高炮獨立第31營第3連在6個月的守橋護橋戰鬥中,與美軍交手上百次,擊落美軍戰機數十架,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了作戰任務,榮立集體一等功。

而《金剛川》整體的故事原型,則發生在1953年夏季反擊戰的第一階段(5月13日-5月26日)。

為保證作戰部隊後勤供應,志願軍工兵第10團3連連長張振智帶領部隊在金剛川重新架設被美軍炸毀的橋梁,開設巖裡渡口,這座橋就是巖裡橋。關於此事,《志願軍英雄傳》中如此描述:「金剛川切斷了由北向南的公路。這裡,巖裡大橋早已完全被炸壞了,一座行人便橋也被炸得幾乎找不見影子。一切戰鬥需用的物資都停留在橋北,前線急待後方的供應。」

5月20日下午,張振智帶著全連來到巖裡附近開始修橋。白天,美軍飛機成群結隊襲來,傾瀉大量炸彈,;晚上,這裡就成了志願軍的天下,「金剛川北岸的山谷裡馬嘶人喊,公路上煙塵瀰漫,我們的千軍萬馬,像是一下子從山裡鑽出來,從地下冒出來……」。

從5月20日開始架橋到7月27日,張振智和他的工兵連連續7次修復被美軍炸毀的巖裡橋,保證了金剛川交通暢通,為大部隊後勤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有這些,都只是志願軍後勤保障工作的縮影。高炮兵防空,工程兵修橋修路,正是在這些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志願軍的後勤保障水平不斷提升,與戰爭初期相比有了極大提升。

1953年夏季反擊戰的第三階段,也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金城戰役中,7月13日,第20兵團及第24軍在金城南面發起進攻前,集中1100餘門火炮實施了火力急襲,30分鐘內將1900噸炮彈傾瀉到南朝鮮軍的陣地上。在強大炮火支援下,步兵1小時內即全部突破南朝鮮軍前沿陣地。

而整個金城戰役消耗的炮彈有多少?1.9萬噸,相當於志願軍在第一至第五次戰役中消耗彈藥的2.2倍,達到了志願軍的最高水平。

當真是鳥槍換了大炮。任你發動多少飛機狂轟濫炸,任你空投多少特務伺機破壞,志願軍的高炮兵、工兵、鐵道兵、汽車兵,甚至是探照燈部隊,共同築就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在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後,你不僅能體會到志願軍的英勇與頑強,也能體會到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1

人們都知道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後勤路線經常被轟炸破壞,但可能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先看一串數據。

中美兩國在韓戰時期的經濟基礎與軍事裝備情況差距非常懸殊。中國1950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僅574億元人民幣, 鋼產量僅61萬噸,軍艦噸位4萬噸,軍用飛機60架。可以說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參戰初期既無空軍,又無海軍。

而美國1950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507億美元,鋼產量8785萬噸,軍艦噸位300萬噸,軍用飛機3.1萬架。美軍擁有高度現代化的技術裝備,還把自己三分之一的陸軍、五分之一的空軍和近半數的海軍都投人到了朝鮮戰場。

而在後勤保障方面,我軍準備也不足。抗美援朝戰爭不同於以往我軍經歷的任何一場戰爭,由於戰場在境外,無法像在國內一樣得到人民群眾的就地支援,繳獲敵人的武器彈藥又很少,當地朝鮮老百姓飽受戰爭摧殘,甚至需要志願軍救助。

一槍一彈,一針一線都要靠國內供應。建立穩定可靠的後勤保障體系也就迫在眉睫。

出國作戰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後勤保障是以東北行政區為後方基地由駐瀋陽的東北軍 區負責統籌調度後勤保障工作。派往戰區的前方指揮所只有十幾個人,主要負責接轉分發國內運送過來的物資。由於組建倉促,又缺乏現代後勤保障經驗,後勤保障的問題很大。

朝鮮半島為三面臨海的狹長山地,山多、河多,氣候多變。志願軍汽車本來就少得可憐,再加上雪天路滑,沒有防滑鏈條,部分駕駛員技術不過硬等原因,經常出現翻車、堵車、撞車事故。公路縱線多,橫線少,且多盤山跨水,彎急坡陡,河流眾多,橋梁密度大,被炸後搶修難度大。

朝鮮北部原有鐵路線的布局也不適應戰時運輸要求。鐵路線多在沿海,而腹部地區少,西部地區的幾條線路相互交叉,非常密集,經常是一處被炸,各線受阻。

「聯合國軍」憑藉其佔據絕對優勢的海軍、空軍,把破壞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後方設施和補給線作為其轟炸的主要目標。據資料統計,在韓戰中,美國空軍共出動飛機104萬架次,平均每天出動近800架次,最多時一天竟達2400架次。共投擲炸彈、凝固汽油彈和發射各種火箭彈、 炮(槍)彈等69萬噸,其轟炸密度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水平。

3年中,「聯合國軍」飛機為轟炸朝鮮北方鐵路線共投彈19萬枚,近10萬噸,平均每7米通車線路即中彈1枚。中國人民志願軍損失的各種汽車中,78%是直接被「聯合國軍」飛機摧毀的。作戰物資途中損失率高達20% ~30%。

因此在戰爭初期,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實在是慘不忍睹。彭德懷在朝鮮前線第一次回國的時候,向周圍的人講了這樣一句話:長徵的時候還能吃口熱飯呢,入朝部隊幾個月,連一口熱飯都吃不上。

為解決一直困擾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後勤問題,保證長期作戰,1951年1月22日至30日,對中國軍隊後勤保障制度影響深遠的會議——「瀋陽後勤會議」召開。周恩來、聶榮臻等領導人出席,可見黨中央的重視程度。

會議一致認為,抗美援朝戰爭把我軍後勤工作推向了新的階段。現代戰爭需要現代化後勤保障。「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瀋陽後勤會議,作者:孫立新

1951年5月,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成立,負責朝鮮境內一切後勤組織與設施,直屬志願軍總部領導。志願軍後方勤務部隊,包括工兵、公安、炮兵、通信、運輸、鐵道兵均歸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領導與指揮。

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的成立,使志願軍的後勤保障逐步實現戰略轉變,前線的供應逐步加強,滿足了前線作戰的需求。

2

然而,「聯合國軍」也敏銳地觀察到了志願軍後勤的改善。

1951年第五次戰役後,韓戰轉入相持階段,7月10日,中朝方代表團和「聯合國軍」代表團在朝鮮開城展開停戰談判。7月13日,美國為爭取談判主動權,「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命令遠東空軍發動大規模「空中封鎖交通線戰役」,計劃用90天的時間摧毀朝鮮北方的鐵路系統,企圖以空中優勢掐斷中朝軍隊前線與後方的補給線,即所謂的「絞殺戰」,也稱「窒息戰」。

「絞殺戰」起源於二戰時期的義大利戰場。1944年4月,盟軍對德軍據守的古斯塔夫防線連續進攻受阻後,便對德軍鐵路運輸線進行了54天的空中封鎖,共出動飛機5萬架次,投彈1.23萬噸,炸毀橋梁48座,摧毀德軍卡車1.8萬輛,基本切斷了德軍從義大利北部通向羅馬的三條鐵路線和東海岸鐵路線,迫使德軍從古斯塔夫防線撤退。

到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時,盟軍又對法國西北地區的鐵路、公路交通進行了持續五個月的空中封鎖,出動飛機約七萬架次,投彈約13.6萬噸,炸毀重要鐵路樞紐50餘處、橋梁80座、火車頭近2000個、火車車廂約三萬節,給德軍交通運輸及部隊調動造成極大困難,對盟軍登陸作戰的成功貢獻巨大。

最初此種空中封鎖交通線的戰法被稱為「空軍協同攻勢」,後來就被稱為了「絞殺戰」。

李奇微想當然地認為故技重施就打垮志願軍,從而取得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1951年上半年,「聯合國軍」空軍總兵力為19個大隊,各型作戰飛機1100餘架,連同海軍的作戰飛機共計1400餘架。為了發動「絞殺戰」,美軍不僅增加了飛機數量,總兵力增至24個大隊和10個中隊,各型作戰飛機約1700架,而且還用當時最先進的F-86E「佩刀」戰鬥機全面替換了二戰時期的F-61「黑寡婦」戰鬥機。

憑藉絕對的制空權,朝鮮北部20米以上的橋梁全部炸斷,鐵路、公路日夜不停地遭受轟炸,每個交通路口甚至還有值班飛機,甭管白天黑夜都在那轉悠,見人打人,見車炸車,這種情況下要突破敵機封鎖,完成運輸任務,簡直比登天還難。

禍不單行的是,從7月下旬開始,朝鮮北部還爆發了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雨連綿不斷,公路、鐵路和橋梁受到很大破壞。

除了每天出動多批次、數十架次的大編隊進行集中轟炸,美軍為了破壞志願軍後勤簡直就是無所不用其極,什麼缺德的手段都用上了。

比如定時炸彈的使用。這種定時炸彈在投擲時可以定時,掉到地上後並不會馬上爆炸,對後勤人員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一級戰鬥英雄楊連弟就是被這種炸彈所傷,壯烈犧牲。1952年5月15日下午,身為副連長的楊連第在指揮部隊修橋時,一枚定時炸彈爆炸,彈片擊中了他的頭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還有一種被稱為「蝴蝶彈」的子母彈,每枚母彈在空中就釋放出數十乃至數百枚小炸彈,小炸彈在空中自動打開摺疊的彈翼,隨風飄落,因酷似蝴蝶翻飛故而得名,落地後只要旁邊有人員或車輛經過就會感應起爆。

還會拋灑一種四角釘,這種釘子掉到地上總有三個尖著地,一尖直立向上,專扎戰士的腳、騾馬的蹄子和汽車輪胎。

敵軍還往我後方空投了一萬多人的武裝特務。幹嘛?引導敵機對我後勤車隊和設施實施轟炸。有老兵回憶當時的情景,一到了晚上,朝鮮就跟國內慶祝國慶節時那麼熱鬧,特務打的照明彈、志願軍的高炮機槍打的曳光彈、敵機扔的照明彈,整個朝鮮的上空是五顏六色。

為了粉碎美軍的「絞殺戰」,聰明的中國人想出了各種奇招。

比如設立「防空哨」。

其實這種防空警報借鑑了我國古代的烽火臺。在各個主要山頭安排「防空哨」,一旦發現「聯合國軍」飛機,就鳴槍報警,槍聲通過防空哨的接力傳遞到兵站或運輸車隊,兵站或車隊則馬上關掉所有照明,等防空警報解除後,再由防空哨打信號,兵站或車隊又可以開燈作業。而且防空哨的只能除對空警戒外,還負責清除路障,比如定時炸彈、四角釘等。

▲電影《神龍車隊》裡的防空哨。

在汽車運輸線採用「防空哨」後,汽車運輸從原來每晚行進30公裡,增加到每晚100公裡,最多可達150公裡。

比如將長途直達運輸改為多段轉運。原來的直達運輸是物資裝上車後要一直走上幾百公裡,切夜間行車,速度很慢。實行 「分段接運制」後,每段以一夜能打來回的距離為限。這樣每一個班組的司機就能很快熟悉路況,極大地提高了運輸速度和效率。

比如充分利用人背、馬馱、手推車、爬犁、木船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運輸手段。1951年七八月間,由於特大洪水衝擊和飛機轟炸,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所依賴的鐵路被割成幾段,橋梁 幾乎全部被炸毀。「聯合國軍」飛機對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大橋進行晝夜不停地轟炸,一時難以修復,許多物資積壓在江岸。

「鐵路不通用人通,橋斷路斷運輸不能斷」。人扛、馬馱、汽車拉,1951年7月至12月的半年時間裡,志願軍後勤人員愣是將西清川江橋頭的600餘個火車皮的物資、東大同江邊的1100餘個火車皮的物資、東沸流江岸270餘個火車皮的物資倒運到前線,這便是韓戰中著名的「倒三江」。

比如加強對空打擊。經驗告訴志願軍,對敵機只有積極打擊,才能迫使其不敢隨意超低空飛行, 從而減少傷亡和損失。為此,志願軍將原來用來掩護修建機場的高炮部隊也大部分轉用於掩護鐵路線,使掩護鐵路線的高炮部隊達到11個團和11個獨立高炮營,佔全部高炮兵力的70%。

並以「重點保衛高度機動」的方式,兵分兩路,一部分負責掩護重點目標,一部分進行機動作戰,以此來彌補高炮數量不足的劣勢。在整個反「絞殺戰」期間,志願軍高炮部隊總共擊落敵機200餘架,擊傷1000餘架,有力地保護了後方的安全。

即便如此,敵機對志願軍交通運輸線尤其是鐵路運輸線的破壞依然非常嚴重。

為了搶修被炸壞的鐵路。志願軍投入朝鮮的鐵道兵部隊竟達6.5萬人,同時,採取了很多應急搶修方法,比如以枕木排架代替大彈坑填土;再比如在搶修橋梁時採取了「爬行橋」、「水下橋」,讓敵機發現不了;甚至在夜間修復通車後天亮前主動拆除工字鋼梁等重要部件,造成沒有修復的假象,美軍自然也就不會再來轟炸等等把辦法。

除了鐵路,公路運輸也是美軍「絞殺戰」的重要目標。從1951年9月開始,志願軍命令全軍除直接擔任作戰任務的部隊,其餘部隊在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組織下,全部投入護路搶修。而且在防空哨的作用下,志願軍的汽車每季度損失率由入朝初期的近50%,降為1952年第一季度的6%。

在「聯合國軍」飛機的不斷「打磨」下,我志願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不降反增。

就連美國空軍也無可奈何地表示:「共軍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與F-86的轟炸速度匹敵。共軍從我『絞殺戰』一開始就能迅速地搶修被炸斷的鐵路。共軍修路人員和修橋人員,已粉碎了我們對平壤以北鐵路線的封鎖,並贏得了所有鐵路線的權力。」

美國遠東空軍在總結「絞殺戰」的最後分析報告中承認:「由於共產黨後勤系統靈活,絞殺作戰未獲成就。」1952年5月31日,美軍第8集團軍軍長範弗裡特在記者招待會上也不得不無可奈何地說:「儘管『聯合國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軍的供應,但共軍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了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然而志願軍為了保障自己的後勤供應,何止是想到了以上那些辦法,一篇文章實難說盡。總之,由於志願軍充分發揮官兵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地開展搶修、搶運、保通、空戰、地面防空等作戰行動,致使「聯合國軍」原計劃90天的「絞殺戰」持續了10個月,卻沒達成什麼效果。

1952年6月,「絞殺戰」結束。緊接著,上甘嶺戰役打響。雙方在3. 7平方公裡的狹小地區,投入了約10萬兵力。為此,後勤司令部運輸科提出了「前方要什麼就送什麼,哪裡需要就送到哪裡」的運輸方針。

要不是在反「絞殺戰」中建立起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志願軍豈能挺直腰杆子說這種硬氣的話?

在43天的戰鬥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共提供各種物資1.6萬噸,僅彈藥一項就超過5000多噸,成功保障了防禦作戰的勝利。

到了金城戰役的1.9萬噸炮彈使用量,志願軍後勤部門愣是在美帝飛機的狂轟濫炸中成長了起來。

彭德懷曾不止一次講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應歸功於後勤。」

能戰方能言和。韓戰的經驗告訴我們,和平從來不是一廂情願的,更不能靠別人恩賜,必須靠自己爭取。韓戰的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奠定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

韓戰的經驗證明,沒有現代化的後勤,就無法打贏現代化的戰爭。在韓戰中,支撐中國人民志願軍贏得最後勝利的這個支點就是建立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後勤「鋼鐵運輸線」 。

聶榮臻在他的回憶錄中講道:「嚴格地說,我們是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才充分認識到後勤工作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的。」

從此,中國人民軍隊的後勤部門開始成長壯大了起來。

相關焦點

  • 志願軍已然盡力了!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沒能摧毀強敵的根源在炮兵上
    雖然後勤保障條件世界第一,但美軍也在長津湖戰役中大量被凍傷而美軍二戰後期就在阿登戰役後嚴格總結了高寒區域作戰的經驗,到韓戰時期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部隊單兵都有了七件套模式的保暖軍服,從最外側的保暖夾克和長大衣再到內側的襯衣褲和背心,都可以最大程度保證體感溫度維持在正常標準。
  • 志願軍在朝鮮留下的,不只是「火力不足恐懼症」
    在他眼裡,缺乏工業基礎的中國就是個土老帽,志願軍的裝備破破爛爛,根本打不起一場現代戰爭,憑什麼連戰連捷?1中國志願軍開進朝鮮半島還不到半年,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就從中朝國境線被推回了37線以南。(第三次戰役志願軍的穿插戰術就十分典型)比如雲山戰鬥中,美軍第一次體驗到了志願軍穿插戰術的可怕之處。當時,美韓兩支部隊的協同出現了問題,露出了24公裡的缺口,韓國第1師的側翼被暴露出來。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莫華感言:上甘嶺戰役背後的思考
    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從最初營以下小規模的戰鬥,演變為敵我雙方均付出了萬以上傷亡代價的戰役級別。我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離不開志願軍戰士英勇無畏的戰鬥意志,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也要歸功於戰役前期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好,不打無準備之仗。 先看一組數據:敵人在我方約3.7平方公裡的兩個陣地上,共傾瀉了190萬發炮彈,炸彈5000多枚,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坦克170多輛。調集兵力6萬。
  • 動輒就是幾十萬發炮彈!志願軍承受的火力強度有多大?
    志願軍展開進攻後,韓軍第1師團主力尚在雲山,但該部卻撒腿就跑,以13000多發重炮彈為掩護,通過賣掉隊友的方式逃離了戰場。 志願軍39軍的雲山之戰有2個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但實際上沒打出多少炮彈,因為戰後統計在整個第一次戰役中,志願軍機動炮兵一共才消耗了505發炮彈。
  • 志願軍後勤不足到底到什麼程度?
    在朝鮮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指揮人員抱怨的最多的就是後勤不利,這種缺陷所導致的彈藥、食品、藥品、兵員的補給不足,更是促成了戰鬥力無法持續的根本原因。志願軍劇照在1950年12月我方能夠用於運輸的卡車在不斷的消耗中數量銳減,最多時只有300輛卡車能夠進行運輸,這些車輛必須白天潛伏躲避轟炸,夜晚才能進行「無燈運輸」,一旦開燈極易暴露目標
  • 周恩來親自炒炒麵,抗美援朝志願軍後勤有多難!
    戰爭離不開後勤的保障。1950年10月中旬,志願軍入朝前,東北軍區後勤部在邊境地區共儲備糧食1.67萬噸,食油400噸,乾菜920噸,這些物資的儲備,為保障志願軍出國作戰初期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志願軍進入朝鮮、戰爭完全展開之後,後勤還是極大地拖了志願軍的後腿。
  • 美軍傾瀉190萬發炮彈,無人倖存?志願軍勝招:到地下去!
    志願軍指戰員回憶,在這樣的火力下,山頭被削平了2米,石頭全部炸成了粉末,戰後隨手抓一把土,就有骨頭和彈片。 相比之下,志願軍的火力為2個炮兵師,共110門105mm口徑以上火炮,以及24輛卡秋莎多管火箭炮,43天共發射炮彈40萬發,差不多美軍發射5發炮彈我們才能回擊一發,火力上的劣勢是很明顯的。儘管如此,志願軍仍然取得了無可置疑的勝利。
  • 金城戰役中的志願軍炮兵
    21時整,志願軍千門大炮瞬間齊鳴,炮彈鋪天蓋地砸向敵軍陣地,隆隆炮聲拉開了金城戰役的序幕。金城戰役的發起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5次大規模戰役,把以美國為首的 「聯合國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究竟傷亡多少人,這裡有最詳細的統計!
    ——餘秋雨 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粉碎「聯合國軍」的「金化攻勢」,於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進行的山地堅守防禦作戰。在上甘嶺村附近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約3.7平方公裡的陣地上,志願軍先後投入15軍的45師、29師和12軍的31師、34師106團,共4萬餘人的兵力,依託以坑道工事為骨幹的堅固陣地,經過43天的頑強爭奪,徹底粉碎了敵人的攻勢,創造了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大規模進攻的防禦戰役的光輝典範。
  • 金城戰役: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後一仗,歷時15天,殲敵5萬人
    我們知道,「金城戰役」是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後一次重大戰役。這場戰役從1953年7月13日開始,一直到7月27日結束,歷時長達15天。 此次戰役,我志願軍共殲敵5萬餘人,收復失地178平方公裡,給予了金城地區的南朝鮮軍隊以毀滅性的打擊,並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乖乖地籤了字。歷時長達2年零9個月的「韓戰」,至此宣布結束。 而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結果,最後的這場「金城戰役」,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們本文就來簡單概述一下這場戰役的過程。
  • 長津湖戰役中,美軍炮兵為什麼不是志願軍對手?
    在東線戰場,志願軍第27軍作為第九兵團第一梯隊率先入朝作戰。根據軍司令部作戰部署,第79師進攻柳潭裡,第80師、第81師主力(欠第243團)16389人進攻新興裡,第94師作為第27軍預備隊。敵軍駐守新興裡一帶是美軍第7師第31團級戰鬥隊約3300人(志願軍判斷4100人),兵力上志願軍是美軍的5倍左右,但武器裝備後勤保障能力遠遠不如美軍。
  • 上甘嶺戰役到底慘烈到何種地步?為什麼志願軍會傷亡1萬多人?
    9號陣地是主峰的門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只要這個陣地不失守,597.9高地就還是安全的。美軍攻擊部隊七師三十一團的二營、三營損失超過70%,從上午打到黃昏,再換上第三十二團進攻,也未能拿下597.9高地。
  • 志願軍40萬發炮彈,打的美軍十分驚慌,後來全都寫在回憶錄裡
    眾所周知志願軍抗美援朝時期,在後勤補給,火力配備上,是普遍不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但是在很多參加過韓戰的美軍士兵事後的回憶之中,總是會形容志願軍火力如何如何的猛烈,是怎麼把他們打敗,雙方明明打的是同一場戰役,為何會出現與事實完全不同的兩種描述呢?對於這種現象。
  • 山地作戰中的後勤保障研究:回顧二戰蘇軍高加索進攻戰役
    惡劣的地形條件和交通條件使進攻蘇軍面臨著嚴峻的後勤運輸保障問題,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為進攻蘇軍提供充足補給,成為最關鍵的問題。研究蘇軍高加索進攻戰役的後勤保障對於山地進攻作戰具有重要的意義。高加索進攻戰役從1943年1月1日發起,至3月中旬結束,蘇軍未能將德軍A集團軍群合圍殲滅,不過蘇軍收復了高加索地區的大部分,基本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張文海:「做好後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殺一樣重要」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張文海:「做好後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殺一樣重要」來源:新華社作者:尹思源責任編輯:李晶2020-11-27 21:24閒暇時他會看看報紙,聽聽廣播,也會到小區裡遛遛彎。「我身體也還可以,出門不用拄拐杖。」他說。張文海1946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他作為第一批入朝參戰的志願軍戰士,走上朝鮮戰場。一心想著殺敵保家衛國的張文海被分配到後勤部,負責軍需物資的儲運與發放工作。「當時的確心有不甘,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了,做好後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殺一樣重要。」
  • 朝鮮爆發大洪災,志願軍即將彈盡糧絕,金日成緊急送來五萬噸糧食
    他們一方面對志願軍前線陣地發動猛攻(即所謂「夏季攻勢」),加速消耗志願軍的物資彈藥,令其喪失戰鬥力。另一方面派出大量飛機轟炸志願軍後勤線,切斷志願軍補給和後路,揚言要炸掉志願軍每一條道路上的每一輛卡車和每一座橋梁。
  • 志願軍高炮部隊,克制美國空軍,血戰一天,後勤部長發出讚嘆
    中國志願軍高炮部隊的發展壯大,給後勤減少了非常多的困難。幾乎每一個抗美援朝的重要作戰地點,都被配備上了高炮。志願軍當時的後勤部長終於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了。戰鬥持續了非常長的時間,一直到十個小時之後,戰鬥才稍微有點平息。而此時,解放軍的高炮部隊周圍也是被轟炸成了黑焦色的。不過,戰鬥雖然激烈,但是好在最終中國志願軍還是去得了勝利。甚至後勤部長洪學智,再經歷了那麼多場非常大的戰役之後,依然是非常的感嘆:這場戰鬥實在是夠過癮,夠激烈,他們是英雄!
  • 長津湖之戰志願軍第9兵團未能全殲美陸戰一師的原因有哪些?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對決。長津湖戰役中的美軍美軍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約10萬人;攻擊這支部隊的是志願軍第9兵團,由20軍、26軍和27軍組成,近15萬人
  • 從抗美援朝走到現在,解放軍的後勤保障能力怎樣了?
    高大麻子就是當時東北局書記高崗,洪大麻子是後來的總後勤部長洪學智上將,因為這兩位麻子在戰爭期間主要統領負責志願軍的後勤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勤不光是夥食的問題,還包括各種裝備、武器彈藥、工程裝備以及醫療衛生等等,後勤能力就是一個國家工業能力的體現。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志願軍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在後勤保障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