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立吳伯雄現場獻花 91歲老兵前天不幸逝世未了公祭心願
早報見習記者 慈亞聖
6月12日上午,2014「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公祭活動在雲南騰衝舉行。24個骨灰罐,436名遠徵軍的遺骸落葬國殤墓園。
8點20分
陽光灑遍了整個縣城。
來鳳寺千佛寶塔前,52名身著黑色中山裝、手戴白手套的青年男子整齊地站成四排。他們表情凝重,分為兩人一組,其中一人手持黑色雨傘,準備護送24個骨灰罐前往國殤墓園。
8點25分
主持人宣布啟靈。站在最前排的4名青年展開了一面國民黨軍旗。隨後,2名青年走進寶塔內,右側的青年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一個骨灰罐,同時左側的青年撐開黑傘,他們護送著骨灰罐跟隨在軍旗後緩緩走出來鳳寺。
8點30分
52名青年抱著24個骨灰罐在來鳳寺外站成一排。而一輛掛著「永垂不朽」、「功昭日月」橫幅的靈車早已等候在寺廟外。
工作人員打開靈車後門,青年們依次把抱著的骨灰罐輕輕遞給工作人員,再由後者把骨灰罐放到準備好的箱子內。
待24個骨灰罐全部裝上車後,靈車緩緩啟動,慢慢駛向3公裡外的國殤墓園。整個啟靈過程中,沒有人說話,甚至腳步聲都很輕。
9點00分
從墓園環島開始,寶峰路已經實行了臨時交通管制。路口一個寫著大大的「奠」字的花圈擺在正中央,花圈兩側分別寫著「功勳昭日月」、「浩氣存天地」。
來自騰衝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的400多名學生等前來國殤墓園參觀的遊客、市民也都站在寶峰路兩側,一同等著迎靈。
靈車到了,另外50名排隊等候的青年男子依次接過一個個骨灰罐。
9點09分
在身後4名小號手演奏的安魂曲的伴奏下,最前面的2名青年抬著花圈開始慢步向前。所有迎靈的人行以注目禮。
在莊嚴、肅穆的安魂曲中,隊伍緩緩走入國殤墓園。甬道內,140名騰躍二完小的少先隊員手持一束菊花向送靈隊伍敬禮。
到達落葬儀式的現場後,懷抱骨灰罐的青年分兩排站立在「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兩側。
9點20分
公祭活動在雲南省統戰部部長黃毅的主持下正式開始。來到現場的除了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胡啟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嘉賓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等單位代表外,還有8位中國遠徵軍抗戰老兵。
黃毅說,原本要來參加公祭活動的還有騰衝91歲老兵張慶斌,但他不幸於6月11日上午逝世。聽到這個消息現場觀眾無不嘆息。
9點30分
入葬開始。國殤墓園再次響起安魂曲。懷抱骨灰罐的青年一一走到「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墓」前,把骨灰罐交到工作人員手中。工作人員再把骨灰罐放入地宮。
5分鐘後,24個骨灰罐已全部安葬到地宮內。隨後,現場所有人肅立,向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滇西死難同胞、盟軍陣亡官兵默哀。
默哀完畢後,全體人員向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三鞠躬。
然後,現場朗讀了一遍祭文。
黃毅表示,通過各方的努力,已經有代表性地把中國遠徵軍在緬甸所有主要戰場陣亡將士的遺骸迎請了回來,安葬在騰衝國殤墓園。雲南將持續尋找、迎請在異鄉、異域的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遺骸,歸葬故裡,也將在中國遠徵軍赴緬抗日作戰的主要戰場分別修建紀念塔,告慰忠魂。
活動結束後,胡啟立、吳伯雄等嘉賓分別向「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和「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墓」獻上了一束菊花。
獻完花,胡啟立與吳伯雄繞著「中國遠徵軍抗日陣亡將士墓」走了一圈,在墓後他們被一塊殘破石碑吸引。這塊殘破的石碑上面的字跡已經不是十分清晰了,頂部露出了密密麻麻的鋼筋。
這塊殘碑是2014年5月1日從緬甸八莫護送回國的,5月12日送至國殤墓園。
據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介紹,2011年作為考察組一員前往緬甸調查墓地時,在當地華僑的帶領下,他們找到墓地後來被遷往的地方。考察組扒開荒草,意外發現一塊殘碑,隱約可以分辨出墓碑上的字「八師抗日陣亡將士公墓」。
經過考證,全文應該是「新編第三十八師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眾人悲喜交加,戈叔亞說,「以後我每次都要來看一看,摸一摸,轉達國人對英烈的問候。」
戈叔亞分析認為,殘碑上面的鋼筋說明當地華人早就預計遷葬地可能也會遭到破壞,所以預先用最堅固的材料製作紀念碑。結果還是不幸被他們言中,墓地仍然遭到破壞。
離開國殤墓園後,胡啟立、吳伯雄一行在旁邊的「滇西抗戰紀念館」會見了參加公祭活動的8位抗戰老兵。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